《傳習錄》包含瞭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傳習錄》不但全麵闡述瞭王陽明的思想,同時還體現瞭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因此《傳習錄》一經問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張岱
★言心學者必能任事,陽明輩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陽明一人而已。
——康有為
★王陽明的《傳習錄》是“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錢穆
★一生俯首拜陽明。
——東鄉平八郎(日本近代著名軍事傢)
★中國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三國時代曹操、諸葛亮都能打仗,文纔也好,但在文化的綜閤創建上畢竟未能俯視曆史。身為文化大師而又善於領兵打仗的有誰呢?宋代的辛棄疾算得上一個,但總還不能說他是傑齣的軍事傢。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齣現,纔能讓奇跡真正産生……
——餘鞦雨
上捲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中捲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一)
答陸原靜書(二)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一)
答聶文蔚(二)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下捲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附記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原文】
愛日:“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鞦》一經,若無《左傳》,恐亦難曉。”
先生日:“《春鞦》必待《傳》而後明,是歇後謎語矣。聖人何苦為此艱深隱晦之詞?《左傳》多是《魯史》舊文,若《春鞦》須此而後明,孔子何必削之?”
愛日:“伊川亦雲:‘《傳》是案,《經》是斷。’如書弑某君,伐某國,若不明其事,恐亦難斷。”
先生日:“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說,未得聖人作經之意。如書‘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問其弑君之詳?徵伐當白天子齣,書‘伐國’,即伐國便是罪,何必要問其伐國之詳?聖人述六經,隻是要正人心,隻是要存天理、去人欲。於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則嘗言之。或因人請問,各隨分量而說。亦不肯多道,恐人專求之言語。故日‘予欲無言’。若是一切縱人欲、滅天理的事,又安肯詳以示人?是長亂導奸也。故孟子雲:‘仲尼之門,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此便是孔門傢法。世儒隻講得一個伯者的學問,所以要知得許多陰謀詭計。純是一片功利的心,與聖人作經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因嘆日:“此非達天德者,未易與言此也!”又日:“孔子雲:‘吾猶及史之闕文也。’孟子雲:‘盡信書,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孔子刪《書》,於唐、虞、夏四五百年間,不過數篇。豈更無一事?而所述止此,聖人之意可知矣。聖人隻是要刪去繁文,後儒卻隻要添上。”
【注釋】
①予欲無言:語齣《論語》,孔子對他的弟子子貢說,我不想說什麼瞭。 ②《武成》:《尚書》中的篇名,記載周武王滅商後,與大臣商量如何治理商地的辦法。
【譯文】
徐愛說:“有些時候,著述是不能缺少的。比如《春鞦》這本書,如果沒有《左傳》作解,人們大概也是難以讀懂的。”
先生說:“《春鞦》必須有《左傳》纔能明白,這樣,《春鞦》不就成為歇後謎語瞭。聖人做如此艱深隱晦的文章,又何苦來哉?《左傳》大多是《魯史》的原文,如果《春鞦》要憑藉《左傳》纔可讀懂,那麼,孔子刪削它,又有何必要呢?”
徐愛說:“程頤先生也認為‘《傳》是案,《經》是斷。’比如,《春鞦》上記載弑某君、伐某國,如果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大概也難以作齣確切的判斷。”
《傳習錄》是明朝一代宗師王陽明先生語錄、書信的簡集,相當於孔門中的《論語》,而“傳習”這兩個字則齣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
王陽明(1472-1528年),字伯安,號陽明,名守仁,餘姚(今浙江)人,明代著名的哲學傢、政治傢、軍事傢和教育傢,心學的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釋道各傢學說,而且還能夠統軍作戰,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齣生於一個官宦世傢,其遠祖為東晉的大書法傢王羲之。據《年譜》記載,王陽明齣生前,他的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王陽明剛好齣生,於是他的祖父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但是,王陽明到瞭5歲時還不會說話,這一下傢裏人可急壞瞭。有一天,一位高僧經過他的傢鄉時,正好看見王陽明,於是撫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思是說他的名字“雲”道破瞭他齣生的秘密。他的祖父一聽,這纔恍然大悟,於是便給他改名為守仁。名字一改完,王陽明便開口說話瞭。這個故事多少帶有點神話色彩,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齣幼年的王陽明並沒有顯示齣過人的聰慧和纔華。
但是,在祖父的教導下,王陽明的進步非常神速。10歲那年,他的父親考中狀元時,他隨父親赴京,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作詩詠金山寺。正當大傢還在苦思冥想時,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颱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吟完之後,四座無不驚嘆,於是大傢又讓他作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又隨口誦齣: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從這兩首詩中,我們便不難看齣,小小年紀的王陽明,就已經錶現齣瞭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
11歲在京師念書時,王陽明嚮老師問道:“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迴答:“隻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王陽明當即反駁:“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可見,王陽明的誌嚮是多麼的高遠。但盡管這樣,王陽明從少年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學習也不是十分用功,而且經常齣遊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同時博覽各種兵法秘笈。迴到傢裏,遇到賓客來訪時,就用果核擺列陣法,與賓客玩起軍事遊戲。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28歲的王陽明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陽明是以文士授兵部主事的,覺得他很文弱,所以很看不起他。有一次,張忠竟當著全軍的麵,強令王陽明當眾射箭,想讓他齣醜。王陽明再三推辭之後,終究拗不過張忠,隻好挽弓搭箭,刷刷刷三箭,三發全中紅心,引來瞭全軍的歡呼,張忠則羞愧萬分。
王陽明在擔任兵部主事期間,因反對宦官劉瑾弄權,於1506年被廷杖四十,並被貶到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在前往龍場的途中,王陽明曆盡波摺,纔逃脫瞭錦衣衛的追殺。來到龍場後,王陽明度過瞭人生中最為艱難的時期,並在那裏悟道。後來,劉瑾被誅,王陽明被重新起用,他先是調任廬陵縣知事,當時任兵部尚書的王瓊,看齣王陽明有不世之纔,將其薦舉給朝廷,最終官至南贛巡撫。在任期間,王陽明上馬治軍,下馬治民,集文武謀略於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後來,由於功高遭忌,隻好辭官迴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五月,廣西境內發生戰亂,朝廷於是再次起用王陽明,平定戰亂後,王陽明又在南寜創辦書院,建立思田學校。嘉靖八年(1528年),因病重上疏請求迴鄉養病,翌年初病逝於歸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在中國數韆年的曆史上,王陽明作為士大夫,是屈指可數的幾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一般認為,在中國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顯著的有兩個半人,這兩個人是指諸葛
亮、王陽明,另半個人是指曾國藩。而王陽明的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讀書人的敬仰,可見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裏,如《傳習錄》、《大學問》等。其中以《傳習錄》最為典型。
《傳習錄》全書分為上、中、下三捲,由陽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們整理編輯,後來又經過幾次匯整增補,終於成為今日所流傳的《傳習錄》。
《傳習錄》是在王陽明生前及死後陸續編錄和刊行的。明正德十三年(1517年)八月,門人薛侃刊刻《初刻傳習錄》於江西贛州,即今本之上捲;嘉靖三年(1524年)十月,門人南大吉又命其弟校刻《續刻傳習錄》於紹興,分上下兩冊,增加部分即今本之中捲;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門人錢德洪在其同年曾纔漢先刊刻於荊州的《遺言》的基礎上進行刪定,於寜國水西精捨刊刻為《傳習續錄》,此即今本之下捲。次年,錢德洪統前三次刊行再付黃梅尹張君刻於蘄(湖北蘄春)之崇正書院,分上、中、下三捲。至此,該書始成規模,並開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傳習錄》包涵瞭王陽明全部的哲學體係及其基本主張,是研究修習陽明心學的基本著作,堪稱王門之聖書,心學之經典。它不但影響中國幾百年,而且享譽海外,在明治維新以來的日本、經濟騰飛期的韓國,都被作為精神的範本,可見此書的價值和魅力。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真”,作者毫不掩飾地展現瞭自己在求道過程中的睏惑、掙紮與最終的豁然開朗,這種坦誠讓人倍感親切。 它的語言風格是一種極其成熟的口語化錶達,沒有生硬的術語,也沒有刻意的雕琢,就是最自然的交流狀態。 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那些人生哲思,它們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條,而是從日常瑣事中提煉齣來的智慧結晶。 比如作者對“用心”的詮釋,讓我意識到自己過去在很多事情上都隻是“動手”而沒有“用心”。 整本書的結構非常鬆散,卻又處處暗含著精妙的關聯,仿佛是一個巨大的網,每一個點都在支撐著整體的意義。 讀這本書時,我感覺自己仿佛有瞭一個隨時可以請教的良師益友,他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通過引導和啓發,讓你自己找到通往真理的路。 這種體驗非常積極嚮上,它激發瞭我探索內心深處的強烈願望。 毫無疑問,這是一本具有長久生命力的作品,其蘊含的智慧足以跨越時代,值得每一位尋求內心寜靜和自我提升的讀者反復研讀。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有一種古樸的美感,但又絲毫不顯晦澀難懂,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最深奧的道理用最樸素的語言錶達齣來。 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人物內心掙紮和成長的片段,那些描寫極其細膩,讓人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就是那個經曆者。 比如書中關於“反思”的部分,作者提齣瞭很多非常實用的方法論,這些方法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可以立刻在生活中實踐起來的“小竅門”。 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學會瞭如何更好地與自己相處,如何更平和地麵對外界的紛擾。 它的結構設計也很巧妙,每一章似乎都在前一章的基礎上有所推進和深化,讀起來很有層次感,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 整體而言,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愉悅且富有成效的,它不僅僅停留在思想層麵,更是切實地影響瞭我的行為模式。 我嚮很多朋友推薦瞭這本書,大傢都反饋說受益匪淺,認為它是一部值得珍藏的經典。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沉靜而有力量的,它不是那種追求華麗辭藻的書籍,而是專注於錶達最本質的真理。 作者的敘事節奏很慢,但這種慢不是拖遝,而是一種有意的沉澱,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每一個觀點。 我覺得這本書最寶貴的一點在於,它倡導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改變,而不是錶麵的修飾。 書中對“學習”和“實踐”的論述尤其深刻,它打破瞭我過去對知識的片麵理解,讓我明白真正的學問在於實踐和檢驗。 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對著窗外發呆,思考作者提齣的那些問題,這種互動性是我很少在其他書中體驗到的。 它的文字像山間的清泉,清澈見底,卻蘊含著強大的穿透力。 很多情節的設置都帶著一種宿命感和必然性,讓人不得不信服作者的邏輯。 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被重新梳理瞭一遍,對很多固有的偏見都有瞭修正。 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品的佳作,浮躁的時候讀可能領悟不深,但一旦沉浸其中,收獲將是巨大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很有意思,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封麵上那種古樸又深邃的感覺吸引住瞭。 剛翻開幾頁,我就感覺自己好像穿越迴瞭那個時代,仿佛能聽到作者在耳邊娓娓道來,那種感覺非常真實。 內容上,它不像一般的說教書,而是用瞭很多貼近生活的小故事來闡述道理,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比如其中有一段講到“知行閤一”,我一開始覺得是個很空泛的詞,但作者通過一個具體的人物事例,把這個道理講得透徹明白,讓我對這句話有瞭全新的理解。 我很喜歡作者那種溫和而堅定的語氣,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舒服,心裏也跟著平靜下來。 另外,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都很有講究,讀起來朗朗上口,即便是對於不常讀書的人來說,也不會有太大的閱讀障礙。 我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長者在和你促膝長談,分享他的人生感悟,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識灌輸。 讀完之後,我的內心確實被觸動瞭,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待事物的態度,也給瞭我很多前行的勇氣。 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好書,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實在是令人佩服,遣詞造句之間都透露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讀起來就好像在品味一壺上好的陳年老茶,迴味悠長。 故事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人性的微妙之處,把那些隱藏在日常行為背後的復雜思想描繪得淋灕盡緻。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比較深刻的哲學問題時所展現齣的耐心和深度,他沒有急於給齣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去領悟。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比直接灌輸道理要有效得多。書中關於自我修養和處世哲學的探討,對我當下的睏惑提供瞭很多啓發性的視角。 我覺得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關於“如何做人”的指南,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 尤其是在節奏的把控上,張弛有度,該深入探討時便層層遞進,該輕鬆敘事時又娓娓道來,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 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的心境變得更加開闊,對世界的看法也更加包容和審慎瞭。
使用效果不錯 值得購買的
評分王陽明的著作,前來拜讀,還沒有看,平時沒事拿來看看。
評分這本書很好,這本書很好哦。
評分用來打磨時間看的書,不錯?????????????
評分很難懂的一本書,融會貫通將收益非淺。
評分看瞭一點,需要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礎,主要還要對古文喜歡。值得推薦!
評分好喜歡,終於來瞭…………
評分正版書籍,經典收藏,好書。
評分書的質量還是不錯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