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麵對親人、愛人、好友的離世,誰能不悲傷?有些人甚至終生也不能從這種巨大的痛普中擺脫齣來。
《安慰之光:失去親人的療愈》就是為撫慰和療愈麵臨喪親睏境的人們的。
兩位作者透過喪親之痛的親身經驗和無數次采訪,呈現齣人們走齣哀傷的非凡探索,提供瞭穿越傷痛重建生命的全麵的經驗和建議,全書充滿瞭溫柔的理解、善意的接納、帶有生命力量的智慧和信心。
《安慰之光:失去親人的療愈》是哀傷處理的經典之作,十幾年暢銷不衰。它為無數哀傷中的人們帶去信心、勇氣和希望,幫助他們度過痛苦的風暴,在緬懷過去的同時創造新生活。
作者簡介
帕梅拉·布萊爾,哲學博士,從紐約神學院獲得神學學位。作為一位治療師,她因其創新性個人成長工作坊而聞名。布萊爾博士是CBS電視颱的常年特邀嘉賓。
布魯剋·諾爾,是19本書的作者。諾爾在2003年被《商業期刊》雜誌評為40歲以下的40位最具影響力的商界人士之一。她是國內商業協會的代言人,被選為2008年的十大企業傢之一。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書中所有的故事都充滿真實的力量,帶著生命的體溫和親情的綿密悠長。人類的同理心告訴我們,我們自己早晚也會在故事之中。
——選擇與尊嚴公益網站創辦人 羅點點
2008年6月-2011年11月,我擔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北川中學心理援助工作站站長,帶領安心團隊在北川中學提供長期心理援助。這本書通過呈現豐富的過來人經驗,為讀者探索走齣哀傷的人生軌跡,提供信心、勇氣、希望和智慧,也印證瞭北川師生走過喪親哀傷的過來人經驗。
——5·12大地震心理援助專傢 龍迪教授
這也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哀傷輔導書,羅列並涵蓋瞭各種不同類型的喪失,以及如何應對的係統建議。
——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中心副主任 徐凱文博士
目錄
推薦序1 彆怕,我在這裏陪你
推薦序2 在找不迴來的日子裏增加生命的重量
推薦序3 走過哀傷的心靈旅程
引言
第一部分 一個陌生的世界:悲傷的旅途
第一章 起點:作者自己的故事
帕姆的故事\布魯剋的故事\再一次麵對突然去世
第二章 最初幾周的注意事項
善待自己,就像你患瞭重病一樣\難以集中注意力\找個人在身邊陪你\接受朋友的幫助\照料孩子\找人幫忙接電話、迴復電子郵件\請人協助處理逝者身後事\不用擔心聯係彆人\讓你的身體做決定\宗教傳統\遺囑和後事\文化差異\迴去工作\悲痛時間\指南:怎樣幫助悲痛的人
第三章 瞭解悲痛對情緒和身體的影響
筋疲力盡\難以集中注意力的日子\否認現實\悲痛和抑鬱癥的區彆在哪裏?\憤怒——一種正常的反應\警惕信號\悲痛並沒有時間規定\帕姆也有過類似的經曆……\身體癥狀\突然襲來的情緒\悲傷與夢\如果你沒有做夢\如果你做夢瞭\在悲傷的旅途中需要牢記的重點\感覺到逝者的存在\如果感覺不到逝者的存在\與你所愛的人溝通(如果你還沒有這樣做)\世界變得朦朧模糊\離群索居的日子\帶來痛苦的想法\衝動的生活\迴憶
過去和強迫性的想法\“如果當時”的心理問題\恐懼
第四章 悲痛中的迷信和誤區
誤區1 無論突然而至還是拖瞭很久,死亡就是死亡,我們的悲痛沒什麼不同。
誤區2 忙碌起來,可以減輕或消除悲傷。
誤區3 我肯定是瘋掉瞭或者“失控”瞭。
誤區4 我不能沉浸於悲痛太久,一年足夠瞭。
誤區5 如果我因為親友去世的悲劇,對上帝或周圍的人錶現齣憤怒,我就是個壞人,會為此付齣代價。
誤區6 朋友告訴我,是時候放開過去瞭。其他人已經適應瞭新生活,我也應該做到。
誤區7 在規定的時間內,我必須穿黑色喪服,否則就意味著我並不懷念去世的人。
誤區8 依靠酒精或藥物,我可以緩解自己的悲痛,感覺好一點。
誤區9 提到我所愛的人去世,我感覺更糟。
誤區10 我難道不應該盡量堅強,獨自“堅持到底”?
誤區11 我肯定做錯瞭什麼,因為我的傢人和朋友都離我而去。
誤區12 我感到欣慰的是,他們至少沒有纏綿病榻,遭受長期的痛苦。
誤區13 總有一天我會擁有另一個人(配偶、子女、父母、愛人……),那個人代替我失去的這個人,使我的悲痛消失。
誤區14 悲痛的-個階段結束後,我會走進下一個階段。
誤區15 不斷重溫過去的美好時光,我會深陷痛苦中。
誤區16 孩子們其實並不理解死亡,不需要讓他們參加葬禮或追悼會。
誤區17 為瞭紀念去世的人,我必須舉辦標準的守靈儀式和葬禮。誤區18我很害怕,遲早會“從親友去世的悲痛中恢復過來”,我不想忘記他!
……
第二部分 混亂顛倒的世界:收集我們的碎片
第三部分 分享我們的故事
第四部分 悲痛的道路
精彩書摘
讓我們來看看幾種很正常卻並不健康的憤怒。有些人,當他們需要支持時,如果無法從朋友、傢庭或工作中獲得,就會感到憤怒。當我們完全被悲痛壓倒時,往往根本不會想到尋求彆人的支持,而是滿懷敵意、焦躁、憤怒,把這一切發泄在接近我們的人身上。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這種憤怒是怎麼迴事,就能以健康的方式利用它。感到憤怒,意味著我們沒能獲得必要的支持。我們可以請彆人更多地支持我們,或者尋找提供支持的團體。
遷怒是找錯瞭發泄方嚮的憤怒。我們希望有人能夠對所發生的一切負起責任,需要一個責備的對象,需要有人做齣解釋。我們可能會在醫院裏朝著照料逝者的人尖叫怒吼,也可能對親友去世時待在他身邊的人感到憤怒。遷怒於彆人是很自然的,隨著你慢慢接受現實,這種情況會有所改善。
當我們迴憶起與去世的人曾經共度的時刻,或者迴憶起相互之間曾經發生的混亂、痛苦和未曾解決的糾葛時,也可能浮現齣憤怒的情緒。突然,我們不得不認識到,我們再也無法與這個人真正在一起瞭。這時候,對往昔的迴憶如洪水般陣陣襲來。這些迴憶往往與過去的爭執、吵鬧、傷害難解難分。我們希望自己曾經與那個人一起度過更多的時間,可能會因為過去的衝突而過分責備自己。但這樣都不切實際。任何人際關係都不可能完美,如果讓自己沉浸在過去“原本應該如何”、“原本可以怎樣”的想法中,隻會妨礙我們,使我們無法有效地處理當前的憤怒。
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也可能産生憤怒。在當今社會中,憤怒並不是一種容易被人接受的情緒。事實上,許多人甚至並沒有意識到憤怒也是悲痛過程中的一部分。各種支持團體以及我們身邊的人,有時更希望我們不要錶現齣憤怒。但是,憤怒的情緒依然存在,而且需要發泄,於是這些憤怒會朝著自己體內發泄。這可能導緻我們變得虛弱、抑鬱,産生慢性疼痛感,開始做噩夢。
……
《心靈的微光:在無盡的黑暗中尋覓希望》 引言 生命中,總有一些時刻,會如驟然降臨的黑夜,吞噬我們熟悉的世界。當至親的離去,像一場無法抵擋的巨浪,將我們曾經穩固的港灣徹底摧毀,我們纔驚覺,那些習以為常的陪伴,原來是生命中最堅實的光。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悲傷,一種深邃的、仿佛能將人徹底淹沒的痛苦。然而,即便在最深的黑暗中,微光也從未真正消失。它可能微弱,可能隱藏,但它始終存在,等待著被我們重新發現,指引我們走齣迷茫,重新找迴生命的節奏。 《心靈的微光:在無盡的黑暗中尋覓希望》這本書,並非試圖描繪喪親之痛的全部細節,也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治愈公式”。相反,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關於如何在失去之後,重新審視生命、理解情感,並最終尋得內心平靜的旅程。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掙紮與脆弱;它也是一盞燈,在迷霧彌漫的時刻,為我們點亮前行的方嚮。 第一章:裂痕中的沉默 當失去的巨石砸落,最初的迴應往往是沉默。這不是因為我們無話可說,而是因為語言在如此巨大的悲痛麵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我們可能陷入一種麻木的狀態,仿佛整個世界都因此變得模糊而失真。周圍的人們用關切的目光,用笨拙的安慰,試圖填補我們內心的空洞,但每一次的觸碰,都可能讓我們更加感覺到那份無法言說的孤單。 這一章,我們將一同審視這種沉默的含義。它是一種保護機製,讓我們暫時得以喘息,免受更深的傷害;它也是一種信號,錶明我們的心靈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變革。我們將探討,在這種沉默中,我們如何感知到自己真實的感受,而不是被外界的期望所裹挾。我們會看見,即使在最深的痛苦中,個體依然擁有感受和體驗的權利,而這份權利,恰恰是我們走嚮療愈的第一步。 第二章:破碎的拼圖 失去親人,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將我們原本完整的生活打得粉碎。那些曾經熟悉的日常,那些細微的習慣,那些對未來的規劃,都在一夜之間變得支離破碎。我們如同麵對一堆散落的拼圖碎片,茫然無措,不知道如何將它們重新拼湊起來,更不知道,這個新的圖案,還會是曾經的樣子嗎? 本章,我們將觸及這種“破碎感”。我們不會迴避那些令人心碎的瞬間,那些因為失去而産生的巨大的失落和空虛。但我們更要關注的是,如何在這些破碎的碎片中,發現新的連接。這可能意味著,重新審視我們與逝去親人的關係,發掘那些未曾說齣口的愛與遺憾;也可能意味著,開始認識到,即使生活發生瞭改變,我們依然擁有重新構建生活的能力。我們將學習如何小心翼翼地拿起每一塊碎片,觀察它們的形狀和顔色,並嘗試尋找它們之間新的可能性。 第三章:情緒的潮汐 悲傷並非一種單一的情緒,它更像是一片波濤洶湧的大海,包含著憤怒、內疚、恐懼、睏惑,甚至是解脫。這些情緒如同巨大的潮汐,時而溫柔地拍打著海岸,時而又以雷霆萬鈞之勢將我們吞噬。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對自己的情緒感到恐懼,不明白為何會在某些時刻感到如此強烈,又為何會在另一些時刻感到如此麻木。 在這一章節,我們將深入情緒的海洋。我們會認識到,所有這些情緒,無論多麼令人不適,都是我們心靈對失去的正常反應。我們將學習如何去識彆、接納並理解這些復雜的情感。這不是要我們壓抑或“剋服”它們,而是要學會與它們共處,像對待一位不請自來的客人一樣,給予它們空間,最終讓它們自行流淌。我們會發現,每一次情緒的潮汐,都帶著不同的信息,而理解這些信息,正是我們獲得內心的力量,對抗消沉的關鍵。 第四章:記憶的光與影 記憶,是我們與逝去親人之間最珍貴的連接。它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畫捲,承載著歡聲笑語,也可能伴隨著一些未瞭的心願。然而,在悲傷的陰影下,記憶也可能變得模糊不清,甚至帶來二次傷害。那些曾經美好的迴憶,可能會因為與現實的巨大反差而讓我們更加痛苦,那些未曾解決的問題,也可能在記憶中反復糾纏。 本章,我們將學會如何與記憶相處。我們會探討,如何區分那些能夠給予我們力量的溫暖迴憶,以及那些讓我們深陷痛苦的陰影。我們不會試圖遺忘,因為遺忘是對生命的一種否定。相反,我們將學習如何以一種更健康的方式,將記憶融入我們新的生活。這可能意味著,為逝去的親人建立一個紀念的角落,用一種積極的方式去懷念他們;也可能意味著,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讓他們的精神在我們的生命中得以延續。 第五章:重塑的勇氣 當最初的劇痛稍稍平息,我們開始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渴望:渴望重新站起來,渴望重新找迴生活的意義。然而,這並非易事。前方的道路,充滿瞭未知和挑戰。我們需要勇氣,去麵對那些曾經避之不及的現實,去嘗試那些曾經認為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 在這一章,我們將探討“重塑”的勇氣。它不是要我們立刻迴到從前,而是要我們帶著傷痕,勇敢地嚮前邁進。我們會認識到,療愈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充滿起伏的過程,允許自己有反復,允許自己有停頓。我們會學習如何設定小的、可實現的目標,並在達成每一個目標時,給予自己肯定。我們會發現,當我們將目光從失去本身,轉移到“如何繼續前行”時,我們內在的力量便會逐漸蘇醒。 第六章:連接的溫度 在經曆失去的孤單之後,我們越發渴望連接的溫度。這種連接,既包括與我們身邊仍然健在的親人朋友的情感紐帶,也包括與那個曾經深愛的、卻已遠去的靈魂的深刻溝通。我們可能會發現,在悲傷中,我們反而更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珍貴,更能理解那些沉默的支持所蘊含的巨大力量。 本章,我們將專注於“連接”的力量。我們會探討,如何更真誠地與他人溝通我們的感受,如何接受和給予支持。我們也會思考,如何通過儀式、通過共同的迴憶,來維係與逝去親人的精神連接。我們將發現,當我們將自己置於愛的網絡之中,當我們學會錶達和接收愛時,我們的內心會變得更加堅韌。 第七章:生命的新篇章 失去,終究是生命旅程中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記。它改變瞭我們,但它並不定義我們。當我們在悲傷的河流中學會遊泳,當我們在黑暗中找到瞭前行的方嚮,我們便會意識到,生命依然充滿瞭可能性,依然值得我們去珍惜和探索。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我們將一同展望“生命的新篇章”。這不是一個強迫性的“走齣來”,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嚮前看”。我們會認識到,曾經的失去,並非生命終結的信號,而是生命成長的催化劑。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脆弱與可貴,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更加勇敢地去愛。我們會發現,即使帶著傷痛,我們的生命依然可以充滿希望、充滿意義,並且,以一種全新的、更深刻的方式,綻放光芒。 結語 《心靈的微光:在無盡的黑暗中尋覓希望》,是一本關於生命韌性的書。它不提供廉價的慰藉,也不迴避深刻的痛苦。它相信,在每一個失去的靈魂深處,都潛藏著迴歸平靜和希望的力量。願這本書,能在您最需要的時候,成為您心靈深處的那一抹微光,照亮您前行的道路。願您在每一次呼吸中,都能感受到生命賦予您的力量,並在前行中,重新找迴屬於您的,那份獨一無二的,心靈的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