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教育病理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吾国教育病理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吾国教育病理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郑也夫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商品介绍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15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970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正文语种:中文

吾国教育病理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编辑推荐

  

  ※为什么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
  为什么企业招不到好人才?
  为什么学校忙于各项评比?
  为什么教师喟叹职业尊严?
  大家都在说教育出了问题!
  当我们走在歧路重重的教改之路上,
  《吾国教育病理》将给我们全新的启示,
  重新思考当前教育的病因与解决之道!
  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
  ※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社会学者郑也夫愤懑之作,针砭时弊、痛快淋漓,为中国教育敲一记警钟!
  ※陈丹青 李公明 刘苏里 雷  颐
  熊丙奇 杨东平 易中天 联合推荐!
  
  海报:
  


  

内容简介

  素质教育是逻辑不通的昏话
  高校扩招是通吃社会各阶层的障眼法
  独子政策是高考热无法降温的根源
  令全社会马首是瞻的官员高学历
  过度复习是摧毁创造力的利器
  情商对常人重于智商
  意志力的缺乏是当代社会的精神癌变
  科技史是打通文理的金桥
  行政化与单一化是孪生兄弟
  《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从诸多视角,说出惊世骇俗的道理,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
  其姊妹篇《科场现形记》则从教育领域中你能想到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你想象不到的事实。

作者简介

  郑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
  作者主要作品
  《吾国教育病理》,2013
  《科场现形记》,2013
  《语镜子》,2013
  《双城记》,2013
  《半开放社会》(香港),2011
  《沙葬》,2011
  《神似祖先》,2009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2008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07
  《抵抗通吃》,2007
  《知识分子研究》,2004
  《阅读生物学札记》,2004
  《被动吸烟者说》,2004
  《城市社会学》,2002
  《信任论》,2001
  《忘却的纪念》,1998
  《世界杯断想》,1998
  《游戏人生》,1997
  《走出囚徒困境》,1995
  《代价论》,1995
  《礼语咒词官腔黑话——语言社会学丛谈》,1993

精彩书评

  ★我于教育的现状与后果,久已不忍看、不敢想。多年前因辞职带出的叫骂,无理可据,极度业余,惟泄愤而已。之后,总期待院墙内外出来高度专业的话语,层层剖析这场灾难的内因与外延。今郑也夫先生大著,豁然有此担当、有此分量,所见、所涉、所指、所论,俱出入于社会学、哲学、教育学、伦理学,而能在在紧扣眼前的真实。目下虽未节节读毕,但我愿意说,这是一部勇敢的书,而以世界范围渐趋俎坏的教育现实,比对“国情”,深具理性之力。
  ——陈丹青

  ★教育有病,需对症下药,而当下医治教育病,只顾病相,不顾病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病急乱投医,误了治病的时机,也误了一代青年,以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吾国教育病理》一书揭示的教育病理如不被重视,将成误国教育病理。
  ——熊丙奇

  ★郑也夫是一名功力深厚、特立独行的社会学家,他诊断教育病理,对全社会性“学历军备竞赛”的剖析深刻犀利、独树一帜。他主张一种“消极的教育观”,以养成健康的教育生态,深合吾意。也夫进军教育,教育之幸也!
  ——杨东平

  ★也夫对中国教育的积弊与癌变的批判一剑封喉,令人有掩卷拍案之痛。作为行走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思考之间的思想者,强烈的情感动力、深刻的认知追求、睿智的情理论辩和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是也夫最可贵的个人特色,所有这些在本书中再次鲜明地体现出来。
  ——李公明

  ★确如也夫兄所说,“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是愤懑”:愤懑于中国教育走到这步田地,搞成这副模样;愤懑于管理者解答中国教育困境之弱智。然而,动力的愤懑却无损于论证、论述的理性客观与深刻。这,至少是本书的魅力之一。
  ——雷颐

  ★也夫说自己是老愤青,很准也很对。这个时代,如果你从事教育工作而缺少愤青情结,不论岁数,良知恐会受到怀疑。因为各级各类教育存在的问题,已不止中国问题的缩影,甚至比“集大成”更可悲可憎——它关乎的是下一代,就是说,关乎国族之未来。这部从愤怒中得来的作品,是一个仍保有良知的教师的理性批判档案,还可说是作者良心的记录。
  ——刘苏里

目录

一编 分流
第一章 空洞素质论
第二章 教育与发展
第三章 德国教育的分流制
第四章 中国职业教育的困境
第五章 中国传统分流的终结
第六章 官员的学历
第七章 复习与复读

二编 放权
第八章 学校教育模式批判
第九章 知情志
第十章 兴趣
第十一章 创造力
第十二章 科目
第十三章 选材
第十四章 行政专权:单一化的根源

附录一 上海PISA夺魁后的思考
附录二 精英史观与平等追求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空洞素质论
  盘点时下围绕中国教育的话语,我以为,概括其病症的最流行词汇莫过于“应试教育”,指示其出路的最高频次的词汇当推“素质教育”。
  我不以为他们找准了病因和药方。这对词汇宣扬了二十年,从学校、教师到家长、学生,施教者与受教者却不买账。那么这话语何以流行呢?因为来自高层。一方面是官场的逻辑使然:逐级传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高层的意见岂敢怠慢。另一方面是官方挟持媒体的力量,从报纸、刊物到电视、广播,竞相宣传,连篇累牍。因此有了如此吊诡的二律背反,一个最高频次的话语却完全无法进入实践。
  我以为“应试教育”这一词汇说出的不过是尽人皆知的现象。如同朝野对官场的议论:腐败已成极大问题,归宿在于走向廉洁。谁说不对呢?但只消重复数遍,便显空洞乏味。与“应试教育”构成二重奏的是“素质教育”。如果说“应试教育”没有找到病灶,则“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好的药方。一对空洞的词汇,重复千遍,终成噪音。
  我们为什么要和噪音较劲呢,那不是在增加噪音吗?因为那不是一般的噪音,言说者以为自己发现了真理,当他们凭借势能导演出这一强大音响的时候,就阻碍了其他声音。在思维的层面,一句肤浅话语的轰炸式传播,将造成众生认知与表达上的黑洞。被催眠者以为自己知道了什么,其实在认识上一步也没有推进,根本无法寻找真正的病因。
  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解析分为两步,先是语义,后是实践。
  一、语义演变的轨迹
  “素”字在《辞源》中可以找到五重意思:(1)白色生绢;(2)白色;(3)空;(4)朴素,纯洁;(5)始,本。
  “质”字在《辞源》中有以下主要意思:(1)抵押;(2)留作保证的人、物;(3)盟约;(4)贸易契卷;(5)诚信,真实;(6)本体;(7)秉性;(8)质朴。
  《论语?雍也》篇言:“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杨伯峻的译文是:“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宫崎市定对其中“史”的解释是:“在编写天子、诸侯的语录时,不能只抄录原话,而必须加以修饰。写这样文章的人就是‘史’。”(宫崎市定,1959)笔者以为,“质”译作“本体、本色”可能好于“朴实”,即“本色多于文采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本体未免虚浮。”
  “素质”一词在《辞源》中的解释是:(1)白色质地;(2)犹本质。笔者以为,释为“本色质地”更恰当。本色与白色在生绢身上刚巧一致,但“素”的本意应该是“本色”,即未染色,而非白色;因为“素”表示的是染色前的状态。
  《辞源》给出了“素”与“质”的语义演变轨迹:从“本色生绢”延伸到“白”、“空”、“始、本”;从一个具体的“抵押物”延伸到“本体”、“秉性”。
  “素质”一词在《辞海》(1979)中的定义是:
  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1989年出版的《心理学大辞典》这样解释“素质”:
  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例如,有的人发音和听力较好,可以认为其音乐素质较好。……(朱智贤,1989,650)
  2003年出版的《心理学大辞典》对该词的解释是:
  亦称“禀赋”、“天资”、“天赋”。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感觉器官、运动器官、身体的结构和机能特征等。研究认为,可能包括脑和感觉器官的微观结构,大脑皮层细胞群的配置、神经细胞层的结构、神经类型特征等。主要由遗传决定,亦受胎儿期母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关于其与能力的关系有两种假设:一是把素质与脑和感官的微观结构相联系,认为有可能发现天资高的人的神经组织所特有的形态和功能特点;二是把素质与神经过程的特点(强度、平衡性、灵活性)相联系,认为能力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故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天赋基础和其他心理特征形成与表现的自然条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人的气质的生物基础,并与性格特征有明显联系。(林崇德,2003,1204)
  以上词典和专业工具书在解释“素质”时高度共识,认为它是:本,始,空白,本体,秉性,天赋,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以上辞书的定义,“素质教育”在语义上是不通的。不是吗,秉性教育,天资教育,天赋教育,素质教育,统统在构词上前后矛盾。
  一位素质教育的辩护者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一些心理学著作与这些著作里所讲的“素质”,有的仍然是指人的解剖生理特征或生理机能特征。不过,无论在哪个领域,我国目前已很少有人仅在“先天生理特质”的意义上来使用素质概念了。(陈金芳,2011,33)
  此说不准确。上述林崇德编《心理学大辞典》(2003)依然以“先天生理特质”定义“素质”。但陈文确实看到和指出了“素质”一词使用的拐点:
  1990年,在沈阳召开的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决策层领导完整地提出了素质教育概念。1993年是素质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年份。这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吸收了前一个时期基础教育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讨论的重要理论成果。(陈金芳,2011,81)
  是“素质教育”自上而下的颁布,以及其后很多人对素质教育的阐述,为这一词汇注入了它此前不大具有的意思。词汇创新或旧词新义,多是文人或民间首创,官方的使用利于其光大。“素质”的变异也是如此。陈文告诉我们,是1988年11月《上海教育》(中学版)上笔名“言实”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第一次以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明确使用这一概念。(同上书,80)1989年吉伟材、徐仲安等作者的少数文章继续以这一词汇撰文。再后便是国家教委接过了这一词汇。
  言实文章中“素质”一词的使用显然不同于这一词汇的通常意思。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通话中他告诉笔者,他一直思考中小学教育的困境,在和朋友的聊天中产生了这一词汇。但笔者还是以为,当时的文化环境很可能为这一词汇的问世提供了诱因。而这一时期媒体上有否“素质”一词引人注目的亮相呢?现在的“素质教育”的诠释者常常引用的佩西的那本书刚好同年被中国两家出版社出版,一本的译名是《人类的素质》(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5月),另一本译名为《人的素质》(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该书出版时间与言实一文的发表时间间隔6个月,间接影响到言实写作该文的时间是充分的。佩西是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的创建人。罗马俱乐部脍炙人口的《增长的极限》已在1984年译成中文,影响极大。佩西的《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1984年出版中译本,首印就是5万册。借此势头,《人的素质》产生较大影响是可能的。如果言实间接地受到其影响(自己未必察觉),便有了“素质”的语义微妙转化的问题。因为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The Human Quality。Quality包含着很大的后天成因,译作“素质”是颇成问题的。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证实我们的判断。作者说:
  我虽然是个外行,但我坚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的不是人类本性——如果真是这样,这种局面是没有希望的。是人类的理解力和生活方式,必须与今天的真实世界和人类最近获得的改革权力协调起来。(佩西,1977,35)
  他在这本书中多次谈到,要改变人类的Quality(中译本中都被译作“素质”),但这里他说要与真实世界协调的是“人类的理解力和生活方式”,不是要改造“人类的本性”。而作为理解环境与选择生活方式的Quality,译作“质量”或“品质”可能更好。“品”有“等级”的意思,“品质”消弱了“素质”一词的“原初”含义。质量和品质有很大的后天成因。后天造就的“质量”或者后天培育的“品质”被译作“素质”,势必催化“素质”一词的变质。变质后的“素质”就当然可以同“教育”挂钩了。
  综上所述,笔者怀疑是国外作品的误译,诱导中国作者的变异性使用;高层管理者接过这个词汇,使之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而高层一旦重视,论证工作是不必发愁的。
  袁贵仁引证了几位经典作家,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录,来论证素质。他说:
  恩格斯认为,人的心理也属于人的素质的范畴,而且在心理素质方面,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在批判杜林的抽象空洞的平等观时,恩格斯说:“两个舟破落海的人,漂流到一个孤岛上,组成了社会。他们的意志在形式上是完全平等的,而这一点也是两个人都承认的。但是在素质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A果断而有毅力,B优柔、懒惰、萎靡不振;A伶俐,B愚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主张人的素质包括人的心理的内容,“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可观察到的素质上的差异,在全世界都能观察到,如智力的高低,意志的强弱,活动性或惰性,沉静或激动等等。”(袁贵仁,1993,10)
  当代心理学家将“素质”定义为“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上述语录几乎是在为这个定义论证。袁贵仁提出这些特征属于心理的范畴,以求撇清恩格斯文中那些特征与生理、身体的关系,却无法证明它们是非先天的。果断和优柔、智力高下、活动性和惰性、沉静和激动,这些品性的先天性都高于后天性。更重要的是,恩格斯并没有说那些差异是心理特征。笔者不懂德文,先找到了《反杜林论》的英文版。恩格斯“但是在素质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一语的英译是But from a material standpoint there is great inequality。精通德文的朋友帮我找到德文版的原话:Abermateriellbestehteinegroβe Ungleichheit,并告诉我,德文materiell和英文material意思基本相同。应译作“身体上”,而非“素质上”。即恩格斯将果断或优柔、伶俐或愚蠢视为身体的、生理的差异。
  马克思的语录“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马恩选集》第二卷,95页)是袁贵仁论证素质的后天性的最有力的根据。但这句话在英译本上是Consumption likewise produces the producer’s inclination by beckoning to him as an aim-determining need。Inclination的意思是“倾向”,没有译作“素质”的道理。德文版这段文字是Ebensoproduziert die Konsumtion die Anlage des Produzenten,indemsieihnalszweckbestimmendes BedürfnisSollizitiert。德文的这个词汇是Anlage。《德汉词典》上这个词汇的词义排序是:修建,公园,设计,规划,素质,体质,投资。懂德语的朋友告诉笔者,该词虽有“素质”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翻译成素质,翻译成规划、设计(倾向)为宜。是不是这个道理,读者可以判断。
  恩格斯所说的“身体差异”被译作“素质差异”,进而被袁贵仁解释为“心理差异”。这是两级错误,后者的错误大于前者。马克思所说的“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设计倾向”被译作“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成为袁贵仁“素质主要是后天获得”的最大根据,显然中译者误导的作用更大,袁贵仁的责任在于只盯着符合他意愿的关键词,忽视语境,不可能发现和抑制一种误译。经典著作被误译,不可能不影响很多人。于是构成了一条“素质”一词偏离原初语义的轨迹。
  以上所论,主要是辨析语义,而非理论观点。马克思在人的特征形成中强调后天的、社会的、历史的作用,但他不否认天赋。换言之,轻视天赋者可以说:能力是后天形成的;却不好说:天赋是后天造就的——因为这话不通,前后冲突。以马克思的天分,岂能有此等谬误。素质的主要成分是天赋,我们能说“天赋教育”、“秉性教育”吗?所以说,素质教育一词有语病。
  语义咀嚼完了,还需要辨析道理。二者贯通,才能说透。
  道理上围绕素质的最大争论就是,人的素质是基因决定的,还是环境决定的。反对基因决定论的一个常被提及的例子是,狼孩没有人的行为能力。进化生物学思想家的反驳是,没有一种本能不需要在后天的最基本的环境中去发育。若老虎一出生就被关在笼子中,成年后不具备捕捉猎物的能力,可以因此认定那能力不是天赋吗?谁能教会别的动物像老虎这样捕猎?平克说:“学习并非是取代天赋的另一种选择,若是没有天赋的机制供他学习,学习根本不可能发生。”(平克,1994,473)姚明幼时若常年吃不饱饭,就长不到现在的个头。但我们幼年时无论被如何喂养,也长不到姚明的个头。成长环境是必要条件,但极端的可以扭曲基因的环境是较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发育而言环境的作用小于基因的作用,因而决定差异的首要因素是基因,是天赋。天赋离不开环境,幼虎学会捕猎尚且如此,遑论其他。小猫一生下来,就将其一只眼睛盖住,一周后打开,那只眼睛已经永远失明了。幼虎只需看过母亲捕猎后尝试几次,就是合格的猎手了。猫的观看和老虎的捕猎与其说是学来的,毋宁说是基因带来的软件的调试过程使然。后天环境对素质形成的广泛作用,也不是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发生的,相反它主要发生于婴儿期和幼年期,即所谓“印刻”和“关键期”。“存在着一扇狭窄的时间之窗,只有在此期间印刻才能发生。”(里德利,2003,156~157)天赋与环境的作用是当然的,问题在于前者的作用是无法抹杀、不可替代的。
  与这一认识针尖对麦芒的是当年的行为心理学家。其代表人物华生说过一句雄心万丈的豪言:
  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只要他们身体没有缺陷,让我在我自己特殊的世界中教养他们,我可以保证,在这十几个儿童中随便挑出一个,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任何一种专家,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或者甚至可以把他训练成乞丐或窃贼,而无需考虑他祖先的天赋、嗜好、倾向、才能、职业及种族。
  如果一个教育家相信并实施这样的目标性培养,将是孩子们的灾难。因为训练所能成就的非常有限。
  以笔者的上述辨析推论,“素质教育”一词只在两个意义上成立。其一是幼儿教育,道理已经说过;其二是因材施教,即识别受教者的素质,在此基础上帮助他

吾国教育病理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吾国教育病理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吾国教育病理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吾国教育病理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吾国教育病理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增加阅读量,拓展知识面,活到老,读到老!

评分

很好,很不错。会认真阅读,是款物超所值的产品,挺棒的产品

评分

满意的

评分

很深刻,值得深思,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去读

评分

摸摸教育的门道,为教育下一代做点儿准备。

评分

其实很想为中国教育改革做点事 可以有心无力 在这个压力山大的社会 能力有限的更多的时候只能想办法保全自己了

评分

鞭辟入里,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

评分

不错不错,纸张很完整,字清晰

吾国教育病理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吾国教育病理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