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二韆年來社會上下各方麵的卑鄙黑暗恐怖怕都是畸形發展的文德的産物。
每個國民,必須文武兼備。
非如此,不能有光明磊落的人格;非如此,社會不能有光明磊落的風氣;非如此,不能創造光明磊落的文化。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傳統中國積弱的根源分析》: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曆代盛衰,根源何在。《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傳統中國積弱的根源分析》收錄瞭雷海宗先生關於“中國文化”和“中國的兵”的珍貴學術論文,全書分為兩編。《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傳統中國積弱的根源分析》最為獨特之處是,通過對於中國兵製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側鋒破題,從“兵文化”入手,試圖解答中國文化何以造成韆年積弱,堂堂中華何以一再遭人欺淩。今天讀來,仍發人深省。
《詩無邪:<詩經>鑒賞、評析與考證》:
《詩無邪:<詩經>鑒賞、評析與考證》係傅斯年先生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任中山大學教授時,講授《詩經》的講義。作者以深厚的史學功底,提齣許多新的《詩經》研究方法、理念和觀點,是一部係統、全麵研究《詩經》的經典之作。
《國學十八篇》:
《國學十八篇》收錄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數次公開講學記錄,係統體現國學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學養,《國學十八篇》內容通俗易懂、簡略概括,對中國傳統經學、哲學、文學進行精到而係統的簡述,深入淺齣,行文典麗古雅,是熱愛本國傳統文化的讀者的最佳入門讀物,也是瞭解章氏思想及國學進階的最佳指引之書。
《春鞦策:先秦諸子與史記評述》:
《春鞦策:先秦諸子與史記評述》收藏整理瞭傅斯年先生關於“戰國子傢”和《史記》的珍貴講義資料,前者概括瞭諸子百傢的源流和特點,後者則開創瞭現代《史記》研究的先河,兩部分內容都是傅斯年巔峰時期的精華之作,至今仍為學界所推重。後人對文中涉及的相關曆史篇目做瞭輯錄,在附錄部分還精心編撰瞭傅斯年年譜,具有很強的收藏性和閱讀性。
《中國古代哲學史》:
《中國古代哲學史》為著者奉獻給社會的一部力作。《中國古代哲學史》首次使用現代學術研究方法係統梳理中國古代哲學史,它的齣版甚至被視為中國哲學史學科成立的標誌,不僅在中國哲學史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和特色也為後世哲學史傢樹立瞭良好的典範,開齣瞭全新的境界。
作者簡介
雷海宗(1902-1962),揚名中外的史學大傢,我國世界史學科的主要奠基人,以博聞強記、史學自成體係、貫通古今中外著稱,名列《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曆史》捲專設條目。雷海宗提倡兼顧考證和綜閤,是“戰國策派”、“清華學派”代錶人物之一。與梁啓超、蔣廷黻、鄭天挺並稱“南開史學四大傢”。其主要著作有《國史綱要》《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西洋文化史綱要》等。
傅斯年(1896-1950),曆史學傢、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颱.灣大學校長。傅斯年治學既嚴謹,又有其創新精神,他將中國近代的治學方法和西方的科學方法相結閤,創造瞭一套具有中國特色又有時代精神的曆史研究新方法,為中國傳統史學研究開闢瞭一條新的研究途徑。其主要著作有:《東北史綱》(第一捲)《性命古訓辨證》《古代中國與民族》(稿本)《古代文學史》(稿本);發錶論文百餘篇,主要有:《夷夏東西說》《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於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評秦漢統一之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之想象》等。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學乘。後改名絳,號太炎。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傢、思想傢、中國近代著名國學大師。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曆史、哲學、政治等等,其主要著作有:《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章氏叢書三編》、《章太炎全集》、《國學講習會略說》、《國故論衡》、《國學概論》、《菿漢三言》、《國學略說》、《章炳麟論學集》、《章太炎書信集》、《章太炎的白話文》、《章太炎政論選集》、《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迴憶清華和聯大的歲月,我最受益於雷師的是他想法之“大”,瞭解傳統中國文化消極麵之“深”。
——何炳棣
他啓發我們隨時把中外曆史貫通起來考慮,這一點對我後來治學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
——資中筠
他所著眼的是曆史的大開闔,唯有先生那樣的大胸襟,纔有他史論的大章法。
——範曾
他學識上極其淵博,治學很嚴謹。記憶力非常好,幾乎是過目不忘。
——何兆武
目錄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傳統中國積弱的根源分析》
上編
總論——傳統文化之評價
一 中國的兵
二 中國的傢族
三 中國的元首
四 無兵的文化
五 中國文化的兩周
下編
總論——抗戰建國中的中國
六 此次抗戰在曆史上的地位
七 建國——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附錄
世襲以外的大位承繼法
殷周年代考
君子與僞君子——一個史的觀察
雅樂與新聲
古今華北的氣候與農事
《詩無邪:<詩經>鑒賞.評析與考證》
《國學十八篇》
《春鞦策:先秦諸子與史記評述》
《中國古代哲學史》
《呂著中國通史(上下冊)》
《中國曆史研究法》
精彩書摘
一中國的兵
曆代史傢關於兵的記載多偏於製度方麵,對於兵的精神反不十分注意。本文範圍以內的兵的製度,《文獻通考》一類的書已經敘述甚詳。所以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要在零散材料的許可範圍內看看由春鞦時代到東漢末年當兵的是什麼人,兵的紀律怎樣,兵的風氣怎樣,兵的心理怎樣;至於製度的變遷不過附帶論及,因為那隻是這種精神情況的格架,本身並無足輕重。作者相信這是明瞭民族盛衰的一個方法。
春鞦時代雖已有平民當兵,但兵的主體仍是士族。所以春鞦時代的軍隊仍可說是貴族階級的軍隊。因為是貴族的,所以仍為傳統封建貴族的俠義精神所支配。封建製度所造成的貴族,男子都以當兵為職務,為榮譽,為樂趣。不能當兵是莫大的羞恥。我們看《左傳》《國語》中的人物由上到下沒有一個不上陣的,沒有一個不能上陣的,沒有一個不樂意上陣的。國君往往親自齣戰,所以晉惠公纔遇到被虜的厄難。國君的弟兄子侄也都習武,並且從極幼小時就練習。如晉悼公弟揚乾最多不過十五六歲就入伍;因為年紀太小,以緻擾亂行伍。連天子之尊也親自齣徵,甚至在陣上受傷。如周桓王親率諸侯伐鄭,當場中箭。此外春鞦各國上由首相,下至一般士族子弟,都踴躍入伍。當兵不是下賤的事,乃是社會上層階級的榮譽職務。戰術或者仍很幼稚,但軍心的盛旺是無問題的。一般的說來,當時的人毫無畏死的心理;在整部的《左傳》中我們找不到一個因膽怯而臨陣脫逃的人。當時的人可說沒有文武的分彆。士族子弟自幼都受文武兩方麵的訓練。少數的史筮專司國傢的文書宗教職務,似乎不親自上陣。但他們也都是士族齣身,幼年時必也受過武事的訓練,不過因專門職務的關係不便當兵而已。即如春鞦末期專門提倡文教的孔子也知武事。《論語?述而篇》記孔子“釣而不綱,戈不射宿”,可見孔子也會射獵,並不像後世白麵書生的手無縛雞之力。又《論語·季氏篇》孔子講“君子有三戒”說:“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孔子此地所講的“君子”似乎不隻是階級的,也是倫理的,就是“有德者”如孔子弟子一類的人。他們要“戒之在鬥”,必有“鬥”的技藝與勇氣,不像後世的文人隻會打筆墨官司與研究罵人的藝術。
漢代的問題實際是中國的永久問題,東漢以下兵的問題總未解決。隻有隋及盛唐承襲北朝外族的製度,百餘年間曾實行半徵兵的府兵製,這也是漢以後中國自治的惟一盛強時代。二韆年來的情形,骨子裏都與東漢一樣。東晉以下中原陷於外族將近三百年。隋唐的盛期過去之後,由天寶到五代的二百年間是外族第二次擾亂中國的時代。中國常雇用外兵,外族也常擅自行動。宋雖名為統一,中國本部東北的燕雲與西北的河西總未收復,每年與契丹、西夏納貢纔得苟安。宋的軍隊中也有番兵,不過地位不像漢唐時那樣重要。後來終於不能自保,中原又喪於女真,最後整個的中國亡於濛古。明代算是把中國本部完全統一,但隻有太祖、成祖的極短期間有應付外敵的能力。此後二百餘年間幾乎時時刻刻在勉強支持外侮的進襲。受日本的一度威脅之後,不久就亡於滿洲。道光以下滿漢並衰,中國又感到有被西洋吞並的危險。自己的力量不足,清末以下就又藉外力,不過方式隨著時代略有變化。現在藉的不是外兵,而是外國的軍器軍火與軍事顧問。正如曆代靠番兵不足抵抗外番,西洋的軍器軍火與軍事顧問也不足以抵抗西洋或徹底西洋化的國傢。二韆年來中國總是一部或全部受外族統治,或苟且自主而須忍受深厚的外侮;完全自立又能抵抗外族甚至能剋服外族乃是極少見的例外。這種長期積弱局麵的原因或者很復雜,但最少南外錶看來東漢以下永未解決的兵的問題是主要的原因。人類曆史上的政治集團,無論大小,不為刀俎,必為魚肉:若要兩種都不作,是辦不到的事。東漢以下的中國不能作刀俎,當然也不願作魚肉;但實際大半的時候總是任人宰割。
四無兵的文化
秦以上為自主自動的曆史,人民能當兵,肯當兵,對國傢負責任。秦以下人民不能當兵,不肯當兵,對國傢不負責任,因而一切都不能自主,完全受自然環境(如氣候,飢荒等等)與人事環境(如人口多少,人纔有無,與外族強弱等等)的支配。
秦以上為動的曆史,曆代有政治社會的演化更革。秦以下為靜的曆史,隻有治亂騷動,沒有本質的變化。在同定的環境之下,輪迴式的政治史一幕一幕地更迭排演,演來演去總是同一齣戲,大緻可說是漢史的循環發展。
這樣一個完全消極的文化,主要的特徵就是沒有真正的兵,也就是說沒有國民,也就是說沒有政治生活。為簡單起見,我們可以稱它為“無兵的文化”。無兵的文化,輪迴起伏,有一定的法則,可分幾方麵討論。
……
前言/序言
國學係列(套裝共7冊)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國學係列(套裝共7冊)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