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教材系列:古琴重奏曲集

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教材系列:古琴重奏曲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建民,戴晓莲 编
图书标签:
  • 古琴
  • 重奏
  • 器乐
  • 民族音乐
  • 教材
  • 本科
  • 中国音乐
  • 传统音乐
  • 艺术教育
  • 音乐表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84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39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教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教材系列:古琴重奏曲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各乐器的独奏训练教材;二是重(合)奏教材。内容包括练习曲、传统乐曲、现代乐曲、协奏曲、移植乐曲以及重奏乐曲等各方面,分门别类出版。其中最重要的是练习曲教材编写,强调必须是“原创”。我们期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出齐一整套完整的为教学所需的练习曲集。

内页插图

目录

主编序
前言
曲释
1.风雷引(古琴二重奏)
2.秋江夜泊(古琴二重奏)
3.招隐(古琴、埙和箫、打击乐、男声)
4.醉渔唱晚(古琴、琵琶二重奏)
5.流水(古琴二重奏)
6.汉宫秋月(古琴、二胡二重奏)
7.碧涧流泉(古琴、箫二重奏)
8.二泉映月(古琴、二胡、箫三重奏)
9.渔樵问答(古琴、箫二重奏)
10.楚歌(古琴、笛子、打击乐)
11.吟·潇湘·颂·水,云(古琴、二胡、箫和埙)
12.归梦去来(古琴、中胡、中阮、大笛)
13.离骚碎影(古琴、长笛、大提琴、钢琴)
14.寒山僧踪(古琴、箫二重奏)
15.古舞(古琴与钢琴)
16.吴侬软语(古琴、磁带与四重奏)
17.萍池(古琴、管子、打击乐、男声)
18.四和(古琴、大提琴、长笛、打击乐)

前言/序言

  《古琴重奏曲集》的出版缘起于2010年2月我申办的《丝竹更相和——古琴重奏原创委约作品及音乐会》的项目,该项目得到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纳入我院学术重大活动之列,于2011年12月18日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成功举办了音乐会。
  此项目的内容是以现代小室内乐重奏的形式,邀请目前活跃在国内外、热衷于传承和推广古琴音乐文化的八位作曲家,为古琴量身定制了由多种重奏形式且风格迥异的现代原创作品并举办一场音乐会。此“重奏”形式,除了中国传统乐器外,还采用钢琴、大提琴、长笛等西方乐器与古琴“相和”;整场音乐会的八首作品,四首为全新创作,四首为古曲改编。新创的作品均由作曲家自由发挥组合,结合自身对古琴的认识与感悟,以重奏形式来呈露他们心中的古琴韵致。改编的古曲原来都曾是古琴的代表曲目,作曲家根据原有古曲的意境,运用当代音乐思维,加入现代音乐元素,使古曲以重奏形式喜获新意;这里,古琴不再是孤芳自赏的独白,也不再是舒缓幽独的吟唱,中西音乐技法的综合运用、古今文化思维的协调融汇、传统与当代的交相碰撞,展现了出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当代古琴音乐的新形式。
  鉴于此项目的圆满落幕,将这八首作品连同之前采用各种形式积累的古琴重奏乐谱一起共十八首结集出版,对古琴学科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编撰此曲集之前,编者对每个总谱都标明了古琴减字谱以利于相关演奏之用,使之不仅可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古琴重奏课教材,而且还将在出版发行后成为同行和相关演奏、研究的参考资料。
  传统观念中,琴箫齐奏堪称乐器中的绝配,而重奏的组合及其观念则是借鉴自西方音乐。近几十年来,音乐界把重奏的重心从西方古典音乐形式转到中国乐器的各种组合上来,而古琴重奏的形式也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形式的多样性给予创作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实践园地。以古琴为主的重奏作品,在创作和编配上因乐器演奏和表现上的极强音乐个性,作曲家常常要优先考虑古琴音乐的表现特点;反之,古琴在重奏中的独到意境就难以凸显。
  从学习音乐和弹奏古琴来说,初学者可以用此类乐曲来训练节奏和指法等具体技术。本曲集中二重奏类的作品可以培养初学者的节奏概念,有的乐谱来源于古琴的传统乐曲,编配中上下声部的音乐材料都来源于原曲的素材或乐句。因此,先学习原曲的演奏,然后再加入到二重奏的排练中,从而巩固和加强这首乐曲的演奏,并能从中寻到与友人合作演奏的乐趣。从演奏的适用对象上看,本曲集重奏乐曲的难易有别,可以为不同音乐基础、不同演奏水准的弹琴者操练提供训练内涵。现代重奏作品中的古琴演奏,虽需力求保存原有的固态的表现手法和演奏技法,但也需要不断挖掘新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组合,以表达新颖别致的现代音乐语言。
  本曲集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专业学习重奏教材,在学生的古琴重奏课“琴箫重奏”中已使用多年,通过几年的实践,在训练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希望今后在不断的实践中,以本曲集为契机继续总结经验,完善和丰富古琴的重奏曲目,推动古琴音乐及学科的发展。在此希望得到同行、学者、习琴者的批评指正。
  本集在出版工作中,要感谢本院学生尹溧新利用业余时间静心书写每一首减字谱,感谢陆笑姿细致耐心的校对,感谢相关同学在这一过程中的鼎力相助,更要感谢院系乃至上海文化教育部门的领导在这一领域的重视、支持和帮助。
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度探索与实践 —— 一部全面涵盖中国民族音乐理论、历史与演奏技巧的权威著作 本书系“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教材系列”的又一力作,聚焦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宏大图景与精微细节,旨在为高等院校民族音乐学、民族器乐表演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材。本教材并非侧重于某一特定曲目的合奏研究,而是立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整体发展脉络、理论建构、历史流变及其核心演奏技法,构建起一座知识的殿堂。 第一部分: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论基石与审美范畴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音乐赖以建立的理论体系,将其置于世界音乐文化史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与定位。 一、 音乐本体论的探讨: 详细阐释了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声、音、调、律”的哲学基础。重点考察了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核心的调式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如先秦、唐宋、明清)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它们在乐理层面与西方十二平均律的根本差异。深入讨论了中国古代音律学,如三分损益法和纯律的构建原理及其在不同乐器上的应用差异,并辅以现代声学原理进行对照分析。 二、 音乐的结构与形态学: 区别于西方奏鸣曲式或赋格结构,本部分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器乐(如板式结构、套曲结构、自由结构)的内在逻辑。讲解了散板、慢板、行板、急板等速度与节奏范畴的内涵及其在不同乐种中的功能性差异。特别针对“起、承、转、合”的叙事性结构,提出了独到的分析模型。 三、 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 探讨了中国音乐美学的核心特征,如“意境”、“气韵”、“含蓄”与“韵外之致”。结合儒家、道家、禅宗思想对音乐的塑造作用,分析了音乐如何承载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情感表达与哲学思考。通过对“雅乐”与“俗乐”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结构对音乐审美取向的影响。 第二部分: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脉络与乐器学 本部分旨在建立一部立体的中国民族器乐历史地图,从史前源头追溯至近现代的变革,并对各类乐器进行详尽的分类与考察。 一、 历史源流与关键转折点: 追溯中国音乐史,重点分析了周代雅乐的礼制化、汉代燕乐的世俗化、唐代燕乐的成熟与外传(尤其对工尺谱的早期形态进行考察)、宋代市井音乐的繁荣以及明清以来文人音乐与地方戏曲音乐的互动。对近现代西风东渐背景下民族音乐的自觉与重构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 乐器分类学与构造原理: 依照中国传统的八音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基础框架,结合现代的“气鸣、弦鸣、膜鸣、体鸣”等科学分类法,对主要民族乐器进行系统梳理。 丝弦类: 对古琴、古筝、二胡、琵琶等代表性乐器进行详细的形制演变、发声原理及现代改良情况的介绍。 竹管类: 深入研究笛、箫、唢呐等乐器的指法、气息控制技术及其音色特点。 膜与体鸣类: 考察不同类型的鼓(堂鼓、板鼓等)及锣、钹在节奏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三、 代表性乐种的兴衰: 不涉及具体曲目的演奏技巧,而是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古琴音乐(文人音乐的典范)、江南丝竹(区域合奏的范式)、广东音乐(地域特色与中西合流的早期尝试)、戏曲音乐(戏曲板腔与器乐伴奏的互文关系)等主要乐种的形成背景、组织结构与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民族器乐的表演实践与教学法 本部分侧重于器乐演奏的实践指导,关注的是基础功、合奏原则与音乐诠释的共性问题,而非针对特定重奏曲目的技法分解。 一、 民族器乐演奏基础技术: 指法与力度控制: 系统阐述了不同乐器群中,右手(拨弦、弹奏)和左手(按弦、揉弦)的规范化技术要求,强调了力度变化(如“重音”、“弱音”的准确处理)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 气息与发声技术: 针对吹管乐器,讲解了气息的稳定性和对音色的塑形能力;针对拉弦乐器,则侧重于弓法的运用与音色的多变性。 二、 民族器乐的演奏形态学: 独奏的艺术: 探讨了如何在一个人的演奏中实现“叙事性”与“结构感”,如何运用装饰音、颤音、滑音等技巧来模拟人声或强化情绪张力。 合奏的原则: 重点解析了民族乐队(如民乐团)的编制构成、声部划分(主旋律、对位、伴奏织体)及平衡技巧。探讨了如何解决不同音色乐器在音域和动态上的协调统一问题,确保整体音响的和谐性与穿透力。 三、 演奏诠释与风格把握: 强调了对作品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的理解是准确诠释的前提。教授如何根据乐曲的地域、时代背景,选择适宜的演奏风格(如古琴的“松散”与江南丝竹的“精致”),以及如何避免将一种风格机械地套用到所有作品上的误区。 结语: 本教材致力于构建一个严谨的学术框架,引导学生从历史的纵深感、理论的逻辑性和实践的规范性三个维度,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博大精深。其目标是培养出既精通演奏技艺,又具备深厚音乐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琴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古琴演奏技法的相关资料。《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教材系列:古琴重奏曲集》的出现,无疑是我的福音。在此之前,我主要通过古琴独奏曲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然而,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古琴在重奏这一更为复杂的音乐形式中的独特魅力。我仔细研读了书中一些曲目的谱例,对其编配的精巧之处深感赞叹。编者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古琴声部之间的配合,使得整体音乐织体既保持了古琴的传统韵味,又展现出室内乐的丰富层次。我特别留意到一些乐句的设计,它们巧妙地利用了古琴的泛音、按音、滑音等技巧,与其他声部形成有效的互动,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我深切地感受到,学习这些重奏曲目,不仅能够提升我的演奏技巧,更能培养我对于音乐整体性的理解能力。我渴望能够有机会亲手演绎这些曲目,在实践中领略古琴重奏的奥秘,并将其发扬光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古琴的表达空间被极大地拓宽了。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古琴与文人雅士、书房清谈联系在一起,其音乐风格也倾向于内敛、沉静。《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教材系列:古琴重奏曲集》则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书中那些重奏作品,展现了古琴在群体演绎中的澎湃活力与精妙配合。我注意到,在许多曲目中,古琴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其他器乐(如果书中还有其他器乐的话,此处可发挥想象)形成对话、呼应,甚至碰撞。这种互动,使得音乐的张力更加显著,情感的表达也更加丰富。我尤其喜欢书中一些段落中,不同声部之间相互缠绕、层层递进的处理方式,它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音响效果,仿佛是古老文明在现代舞台上的回响。这种对古琴音乐的全新演绎,让我看到了古琴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曲目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故事和演奏技巧?它们是否能够成为未来民族器乐重奏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近年来在民族器乐领域遇到的最令人惊喜的发现之一。一直以来,我们接触到的古琴音乐,大多以独奏形式呈现,虽然其意境悠远、韵味无穷,但总觉得在某些方面,古琴的潜能似乎还未被完全挖掘。而这本《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教材系列:古琴重奏曲集》,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曲谱集,更像是一扇门,引领我窥探了古琴在群体协作中的无限可能。我注意到书中一些曲目的设计,并非简单地将多把古琴的声音叠加,而是通过精心的配器和声部设计,让每一把古琴都能在整体音乐织体中找到自己独特的角色和声响。有的地方,一把古琴如同主旋律的叙述者,承载着情感的起伏;另一把古琴则以其独特的节奏或音色,在背后提供着丰富的和声支持,或是点缀出灵动的色彩。这种“分工与合作”,使得音乐的表达更加立体、饱满,也让听者更能体会到古琴音乐的另一种面向。我迫切地想了解,这些曲目是如何诞生的,编者在创作过程中,是否受到了西方室内乐的启发?又或者,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语境下的一次全新蜕变?

评分

作为一名对民族音乐情有独钟的听众,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乐器不同演奏形式的资料。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教材系列:古琴重奏曲集》时,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坦白说,在此之前,我对古琴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其悠扬、孤寂的独奏表现上。然而,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古琴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书中收录的曲目,展现了古琴在重奏状态下的丰富可能性。我被其中一些乐曲的旋律线条和和声处理深深吸引。它们不像一些简单的模仿,而是真正地将古琴的特质融入到多声部的交织之中。有些段落,古琴的旋律悠长而婉转,如同一条蜿蜒的小溪,潺潺流淌;而另一些段落,则呈现出激昂而富有力量的节奏,仿佛是奔腾的江河,气势磅礴。这种音响上的对比与交融,让我感受到了古琴音乐别样的生命力。我非常好奇,这些重奏曲的创作理念是什么?编者是如何在保留古琴传统韵味的同时,又赋予其现代感的?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对古琴音乐的认知,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中国民族器乐重奏的兴趣。

评分

刚收到这本《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教材系列:古琴重奏曲集》,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心头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作为一名古琴爱好者,我一直对古琴的独奏曲目耳熟能详,但对于古琴在重奏形式下的可能性,却有着一份天然的好奇与期待。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尤其被其中一些编排方式所吸引,它们巧妙地将不同的古琴音色和演奏技巧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的听觉画面。例如,其中一首曲子的处理,将低沉厚重的泛音与清越明亮的刮奏相结合,仿佛描绘出山峦叠嶂、云海翻腾的壮阔景象,又或是细腻描摹出雨打芭蕉、泉水叮咚的雅致情趣。这种对古琴表现力的拓展,不仅是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更是对其创新与发展的积极探索。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曲目在实际演奏中会呈现出怎样的魅力,它们对古琴演奏者的技术要求又会达到怎样的高度。书中的一些段落,似乎暗示着编者在曲目选择和编配上,有着极为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我期待着能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些作品,感受古琴在重奏中焕发出的独特生命力。

评分

不错,学习中

评分

不错,学习中

评分

京东物流很给力,东西不错。

评分

闲看到一篇文章,谈“文人”与“雅士”之不同,言区别在于笔墨重心和叙述旨趣。文人写作,志在人生世态;雅士弄笔,精于风景器物。前者不免热血,后者往往淡定。前者入世,后者脱俗。若是依此标准,扬之水先生必是不折不扣的“雅士”一枚了。      自然,雅士与雅士也是有所不同的。虽然都是面对器物,王世襄老先生的“雅”是从摩挲亲炙中得来的,扬之水的“雅”是从文图考古中流出的。尽管都是关注日常生活,孟晖女史的“雅”有春日景和丽人袅娜的妩媚情态,扬之水的“雅”却是云淡风轻悠悠空尘的林泉高致。她不诘屈聱牙钩章棘句,亦不踵事增华别出心裁,就是简素的一支笔,勾连于文献、实物与图像中,索隐发微,用心用力,有绚烂之极后的那种平淡天然。      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王世襄的引荐,扬之水结识了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文物学家孙机先生,在孙先生的点拨下,她步入“名物之学”,一发而不可收。“名物之学”本是经学中的一支,扬之水对它的定义是:“研究和古代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有关的古代器物的名称和用途”。说得浅白些,就是发现和寻找“器物”的历史,给空洞失效的名字注入细节,并让细节在生活场景中活起来,带有人的气息和温度。扬之水在给孙机先生的文集《寻常的精致》写序时指出:“不是古玩欣赏,不是文物鉴定,只是从错错落落的精致中,收拾一个两个迹近真实的生活场景,拼接一叶两页残损掉的历史画面。”——反用在她身上,亦是确评。 人们笑谈,在搜索引擎为王的时代,所谓的“研究”就是搜索(search)然后再搜索(research)。在这个时代,类书们都已化身为数据库,一个关键词揿下去,倏忽闪现的上百个页面,可能就是昔日名物学者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终身所得。善用电子图书馆搜索引擎的研究生,不难收拾拼接出历史的某一粒朱砂痣,那么扬之水的优势又在于哪里呢?      她认真。记者说,“即使写一篇《中国丝绸史》的书评,她都要把相关的图书和论文找齐,并且将其中有用的材料消化过后,才敢动笔。”看页脚那些细密的注释,能体会出她的学识淹博和举重若轻。何况有的文章的“原型”根本就是她的学术论文,比如《唐宋时代的床和桌》,原来题作《家具发展史中若干细节的考证——以唐五代两宋为中心》(《故宫学刊》2005年第2期)。在《奢华之色》中,她对“掬水月在手”的考证精妙绝伦,同样,在《终朝采蓝》里,对“毛女”和“张志和”的考证厘清了工艺品中的人物故事的两大程式。在汗漫的典籍和实物中发现关联,并找到这关联的原因,这是搜索引擎无力的地方,也是扬之水可以自傲的地方。      她文艺。她说:“由物,而见史、见诗,这本来是名物研究的一大优势,因此,这一领域实在不应如此沉闷。”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熟稔,使沉重的名物研究轻盈飞扬起来,以物解诗,由诗见物,诗物互证,诗意盎然。她写玉色青瓷瓶,引的是杨万里的诗:“路旁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况有茶。道是渠侬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她写剔红盒上的观瀑图,用的是刘崧的题画诗:“盘石在渚,丛荫在门。有风夏凉,维日冬温。岂无方舟,可以游钓。言曳其仗,于焉遐眺。”扬之水供职于社科院文学所,文学算是本色当行,她信笔写到:“对于士人来说,一桌一榻或一把交椅,便随处可以把起居安排得适意,可室中独处,也可提挈出行,或留恋山水,或栖息池阁。可坐可卧,闻香,听雪,抚着风的节奏,看着花开花落……”语言安闲如空山灵雨,自然若云之出岫。   她重视实物。图像时代的名物研究,易在二手图像前失足跌倒,而到各个博物馆、研究所进行实物研究,是奢侈却又必需的环节。为了写《奢华之色》,她曾走访各地博物馆,观摩了上千件金银首饰。而《终朝采蓝》里最后一篇提及的56件宝贝,怕也只有亲炙者才能一一道出幽微玄妙之处。十几年来,扬之水一直采用“三证合一”的方法,也就是文献、图像、实物的结

评分

不错,学习中

评分

京东物流很给力,东西不错。

评分

闲看到一篇文章,谈“文人”与“雅士”之不同,言区别在于笔墨重心和叙述旨趣。文人写作,志在人生世态;雅士弄笔,精于风景器物。前者不免热血,后者往往淡定。前者入世,后者脱俗。若是依此标准,扬之水先生必是不折不扣的“雅士”一枚了。      自然,雅士与雅士也是有所不同的。虽然都是面对器物,王世襄老先生的“雅”是从摩挲亲炙中得来的,扬之水的“雅”是从文图考古中流出的。尽管都是关注日常生活,孟晖女史的“雅”有春日景和丽人袅娜的妩媚情态,扬之水的“雅”却是云淡风轻悠悠空尘的林泉高致。她不诘屈聱牙钩章棘句,亦不踵事增华别出心裁,就是简素的一支笔,勾连于文献、实物与图像中,索隐发微,用心用力,有绚烂之极后的那种平淡天然。      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王世襄的引荐,扬之水结识了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文物学家孙机先生,在孙先生的点拨下,她步入“名物之学”,一发而不可收。“名物之学”本是经学中的一支,扬之水对它的定义是:“研究和古代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有关的古代器物的名称和用途”。说得浅白些,就是发现和寻找“器物”的历史,给空洞失效的名字注入细节,并让细节在生活场景中活起来,带有人的气息和温度。扬之水在给孙机先生的文集《寻常的精致》写序时指出:“不是古玩欣赏,不是文物鉴定,只是从错错落落的精致中,收拾一个两个迹近真实的生活场景,拼接一叶两页残损掉的历史画面。”——反用在她身上,亦是确评。 人们笑谈,在搜索引擎为王的时代,所谓的“研究”就是搜索(search)然后再搜索(research)。在这个时代,类书们都已化身为数据库,一个关键词揿下去,倏忽闪现的上百个页面,可能就是昔日名物学者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终身所得。善用电子图书馆搜索引擎的研究生,不难收拾拼接出历史的某一粒朱砂痣,那么扬之水的优势又在于哪里呢?      她认真。记者说,“即使写一篇《中国丝绸史》的书评,她都要把相关的图书和论文找齐,并且将其中有用的材料消化过后,才敢动笔。”看页脚那些细密的注释,能体会出她的学识淹博和举重若轻。何况有的文章的“原型”根本就是她的学术论文,比如《唐宋时代的床和桌》,原来题作《家具发展史中若干细节的考证——以唐五代两宋为中心》(《故宫学刊》2005年第2期)。在《奢华之色》中,她对“掬水月在手”的考证精妙绝伦,同样,在《终朝采蓝》里,对“毛女”和“张志和”的考证厘清了工艺品中的人物故事的两大程式。在汗漫的典籍和实物中发现关联,并找到这关联的原因,这是搜索引擎无力的地方,也是扬之水可以自傲的地方。      她文艺。她说:“由物,而见史、见诗,这本来是名物研究的一大优势,因此,这一领域实在不应如此沉闷。”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熟稔,使沉重的名物研究轻盈飞扬起来,以物解诗,由诗见物,诗物互证,诗意盎然。她写玉色青瓷瓶,引的是杨万里的诗:“路旁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况有茶。道是渠侬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她写剔红盒上的观瀑图,用的是刘崧的题画诗:“盘石在渚,丛荫在门。有风夏凉,维日冬温。岂无方舟,可以游钓。言曳其仗,于焉遐眺。”扬之水供职于社科院文学所,文学算是本色当行,她信笔写到:“对于士人来说,一桌一榻或一把交椅,便随处可以把起居安排得适意,可室中独处,也可提挈出行,或留恋山水,或栖息池阁。可坐可卧,闻香,听雪,抚着风的节奏,看着花开花落……”语言安闲如空山灵雨,自然若云之出岫。   她重视实物。图像时代的名物研究,易在二手图像前失足跌倒,而到各个博物馆、研究所进行实物研究,是奢侈却又必需的环节。为了写《奢华之色》,她曾走访各地博物馆,观摩了上千件金银首饰。而《终朝采蓝》里最后一篇提及的56件宝贝,怕也只有亲炙者才能一一道出幽微玄妙之处。十几年来,扬之水一直采用“三证合一”的方法,也就是文献、图像、实物的结

评分

不错,学习中

评分

不错,学习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