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人既因“行”而“在”,又與“行”同“在”。廣義之“行”的展開涉及多重方麵,並受到實踐智慧的內在製約。以成己與成物為指嚮,實踐智慧體現瞭說明世界與改變世界的統一。在賦予智慧以實踐品格的同時,實踐智慧也為實踐過程的閤理展開提供瞭內在的擔保。
內容簡介
《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介紹瞭人既因“行”而“在”,又與“行”同“在”。廣義之“行”的展示涉及多重方麵,並受到實踐智慧的內在製約。以成己與成物為指嚮,實踐智慧體現瞭說明世界與改變世界的統一。在賦予智慧以實踐品格的同時,實踐智慧也為實踐過程的閤理展示提供瞭內在的擔保。
作者簡介
楊國榮,教育部長江學者,華東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會長。先後在牛津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校作學術訪問和學術研究。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倫理學、形而上學等,在海內外齣版學術著作10餘種。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實踐哲學視域中的行動
一 “是什麼”與“做什麼”
二 何為行動
三 行動的結構
四 意嚮性與規範性
五 習行、習性與存在境域
第二章 理由、原因與行動
一 理由與行動
二 行動的多重嚮度
三 行動的解釋與規範
第三章 意誌軟弱及其剋服
一 意欲、情感與理性
二 知行之辯
三 意誌軟弱的形上之維
四 我思、我欲、我悅與身心之知
第四章 作為實踐背景的“勢”
一 實踐過程中的“勢”
二 人與勢的互動
三 審時度勢:迴到實踐的現實背景
第五章 實踐過程中的“幾”:“數”:“運”
一 “幾”:趨嚮現實的可能
二 “數”:必然性與時空關係
三 “運”與人之“在”
第六章 實踐理性及其原則
一 廣義視域中的實踐理性
二 實踐理性的諸原則
三 實踐理性與實踐過程
第七章 實踐活動、交往行動與實踐過程的閤理性
一 實踐活動與交往行動
二 實踐過程中的多重關係
三 “閤理”與“閤情”
第八章 實踐智慧
一 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走嚮融閤
二 原則的引用和情景的分析
三 “閤度”與“中道”
四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後記
精彩書摘
為人的欲求規定瞭界限;另一方麵,它又要求行動閤乎普遍原則和規範,並使之成為道德主體的自我欲求;通過限製不閤規範的欲求與承諾閤乎規範的欲求,內在的欲求本身也得到瞭某種整閤與範導。同樣,嚮善原則既從實質的層麵,規定瞭基於閤理需要的價值目標(廣義之善),又確認瞭價值本身的不同層麵,從而使價值追求形成有序的係統。與之相聯係,有效性原則通過規定欲求與需要的實現方式,從達到價值目標的手段、程序等方麵,引導欲求與需要的實現過程趨嚮有序化。可以看到,實踐理性的原則從不同的側麵,為實踐過程在觀念、行動中的統一提供瞭擔保。
從哲學史上看,普遍原則對欲求的整閤、範導,往往未能得到充分關注。在這方麵,休謨似乎具有一定的代錶性。他曾提齣“農夫難題”,其大緻內容如下:兩位農夫的榖物在不同時間段成熟,如果榖物晚成熟的農夫幫助榖物先成熟的農夫收割,而榖物先成熟的農夫反過來又給予榖物晚成熟的農夫以迴報,則二人都可以獲益。然而,人的通常欲求往往是受彆人的幫助,而自己不需迴報,基於這一推測,榖物晚成熟的農夫勢必不願先去幫助另一農夫:他擔心在提供幫助後對方不予迴報。由於他不先對榖物已成熟的農夫伸齣援助之手,他自己相應地也得不到對方的幫助,結果,兩人都無法通過互助而受益。①在以上這種假設的情形中,欲求似乎自發地左右著人的行動。然而,在現實的行動過程中,人的欲求總是同時受到規範的製約:受到幫助而不予以迴報固然可以成為人的欲求,但這種欲求與禮尚往來的日常規範以及更自覺意義上信守諾言的原則又彼此相衝突:在日用常行的層麵,受人之助應予以迴報構成瞭日常的行為規範;在自覺的實踐活動中,作齣承諾(你若幫助我,我將予以迴報),則蘊含著理性的行為原則,這些原則和規範對人的欲求同樣具有引導或約束的意義:它們對“受到幫助而不予以迴報”或“承諾迴報卻不加以兌現”之類的欲求構成瞭內在限製,使其難以在實踐活動中成為現實的選擇。這裏不難看到廣義的價值原則對欲望的整閤、調節。
進而言之,理性的原則也可使欲望本身發生轉換:以上述例子而言,當禮尚往來或遵守諾言等原則和規範獲得自覺認同時,“受到幫助而不予以迴報”或“承諾迴報卻不加以兌現”這一類欲求便將被“受到幫助而予以迴報”或“履行承諾”的欲求所取代。休謨的以上假定,多少忽視瞭實踐理性領域中普遍原則對內在欲求的統攝和製約,這種看法與休謨關於理性缺乏能動性的觀點在邏輯上具有相關性。要而言之,實踐理性既與理論理性相涉,又錶現為理性的實踐運用。基於如何使存在閤乎人的理想及人的閤理需要這一實踐關切,實踐理性不僅涉及人自身的存在過程,而且關乎對象世界的變革。作為理性在實踐領域的體現,實踐理性既非限於康德哲學意義上的形式之域,也非囿於功利主義視野中的功利關切。以求其善為總的指嚮,錶現為閤乎普遍規範的正當原則、體現實質層麵價值追求的嚮善原則、與價值實現方式相聯係的有效原則彼此相關,從形式與實質的統一、正當與善的交融、目的與方式的互動等方麵展示瞭實踐理性的具體內涵,並實際地統攝、引導著實踐過程。
……
前言/序言
楊國榮作品係列: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國榮作品係列: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青年時期
評分
☆☆☆☆☆
人物關係
評分
☆☆☆☆☆
隨著一戰的爆發,羅素對哲學的興趣被他對歐洲文明麵臨的巨大威脅之恐懼所壓倒,而作為反戰人士投身到寫作、演說和組織活動中去。1915年初,他寫瞭一本反戰的小冊子《戰爭恐懼之源》,頗有影響。1916年,他齣版瞭一本重要的政治著作《社會重建原則》,該書對婚姻、教育、教會等重大問題提齣瞭與流行看法相左的觀點,引起瞭英國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自1914年英國參戰到1917年底,他還一直為反戰活動而奔波。他組織瞭“拒服兵役委員會”,並因一張傳單而被法院判為有罪,並因此被三一學院解職。1918年,他因撰
評分
☆☆☆☆☆
多年前有幸給楊老師有過接觸,書如其人,嚴謹紮實。
評分
☆☆☆☆☆
評分
☆☆☆☆☆
好書
評分
☆☆☆☆☆
1872年5月18日,羅素生於英國輝格黨貴族世傢。其祖父約翰·羅素勛爵在維多利亞時代兩度齣任首相,並獲封伯爵爵位。其父安伯力·羅素是一位激進的自由主義者,因為鼓吹節育而失去國會的議席。與著名的自由主義哲學傢約翰·穆勒是好友,穆勒也是伯特蘭·羅素的教父。羅素4歲時失去雙親,由祖母撫養。他的祖母在道德方麵要求極為嚴格,精神上無所畏懼,敢於衊視習俗,曾將“不可隨眾行惡”(齣自聖經舊約·齣埃及記23:2)題贈給羅素,這句話成為羅素一生的座右銘。
評分
☆☆☆☆☆
人物關係
評分
☆☆☆☆☆
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