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中外监督制度比较(第2版)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中外监督制度比较(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尤光付 著,徐育苗 编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比较政治
  • 监督制度
  • 政治制度
  • 中外比较
  • 法治
  • 宪政
  • 公共管理
  • 政治体制
  • 反腐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4030
版次:2
商品编码:1123488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页数:44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各国宪政民主的明文规定和实际操作中,处处都打着监督的烙印。《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中外监督制度比较(第2版)》的比较研究,选择了各国民主政治和公共管理中经常涉及的监督制度七个主题构成框架。每个主题的比较,都根据相关信息资料而适当包括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和方式,以期概括出各种监督的理念、监督的体制机制和监督的方法手段等。在每章的最后,笔者还对每个主题的比较分析做了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妥当地概括出异同和值得借鉴、商讨之处,并从跨文化视角总结出一些权力制约监督方面的真知或规律性的结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监督制度的源流

(一)雅典城邦的权力制约

(二)古罗马共和国的权力制约

(三)中国古代御史监察

二、监督制度的相关理论简介

(一)西方国家监督制度的相关理论

(二)当代中国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监督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一)监督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二)监督制度是国家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必备手段

(三)监督制度是防治权力腐败的重要机制

四、监督制度比较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构架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构架

本章结束语

第二章 代议机关监督

一、代议机关监督的主体及其权力

(一)议会及其委员会和议员

(二)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

二、代议机关监督的对象和内容

(一)议会监督的对象和内容

(二)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对象和内容

三、代议机关监督的方式

(一)议会监督的常用方法

(二)人大常委会监督的主要方式

本章结束语

第三章 行政机关内部监督

一、层级监督

(一)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二)上级机关的监督

二、监察

(一)监察机关监督

(二)监察长监督

(三)督察团监督

三、审计监督 154

(一)议会委托审计

(二)审计法院审计

(三)审计院或会计检查院审计

(四)审计职能部门审计

(五)监查院审计

四、内部监督机制的充实

(一)考核、问责与伦理约束

(二)行政程序公开和信息公开

(三)财产收入申报

(四)行政救济

本章结束语

第四章 司法监督

一、司法审查与违宪审查

(一)英、美等国法院主导的司法审查

(二)美、法、德等国附带或专门的违宪审查

(三)中国的司法审查与违宪审查

二、行政诉讼与行政裁判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诉讼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行政裁判

(三)中国的行政诉讼

三、检察监督与反贪污贿赂

(一)西方国家的检察监督

(二)中国检察院的法律监督

(三)反贪污贿赂的检察与调查

本章结束语

第五章 政党监督

一、“两党制”和“多党制”中的政党监督

(一)政党监督的演进

(二)政党监督的对象、内容和方式

(三)政党监督功效的有限性

二、“多党合作制”中的政党监督

(一)中共政治领导性监督

(二)民主党派参政性监督

(三)政协民主监督

三、执政党党内监督

(一)西方国家执政党党内监督

(二)中共党内民主监督

本章结束语

第六章 公民、社团和利益集团监督

一、公民监督

(一)公民监督的基础

(二)公民监督的途径

二、社团维权监督

(一)西方国家的社团维权监督

(二)中国的社团维权监督

三、政策制定中的利益集团监督

(一)美国的利益集团监督

(二)日本的利益集团监督

(三)中国的利益集团监督

(四)利益集团监督功效之争

本章结束语

第七章 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的条件:自由与调控

(一)新闻自由

(二)新闻调控

二、舆论监督的主体

(一)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

(二)中国的舆论媒体

三、舆论监督的内容和方式

(一)西方国家新闻媒体监督的内容和方式

(二)中国舆论监督的内容和方式

四、舆论监督的功效分析

(一)西方国家新闻媒体监督的功效和缺陷

(二)中国舆论监督的功效和问题

本章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环球政治文丛:世界权力运作的真相》 卷一:制度的基石——政治结构的解析 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全球各国政治体系的内在逻辑,揭示不同制度下权力如何被构建、分配与制约。我们将从最根本的层面出发,剖析国家政体的类型,如民主制、威权制、混合制等,并追溯其历史演进的轨迹,理解为何某些制度得以在特定文化与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又为何另一些制度在变革的洪流中走向衰落。 在“制度的基石”这一卷中,我们将首先审视立法机关的作用。从议会制国家中一院制与两院制的优劣,到总统制国家中立法权与行政权的互动模式,我们将详细分析立法机构在制定法律、监督政府、代表民意等方面的具体功能。我们会比较英国议会的“议会主权”原则与美国国会的“权力制衡”机制,探讨不同国会设计如何影响政策产出的效率与公正性。同时,我们将考察各国代表制度的设计,如比例代表制、多数代表制,以及它们对政党格局和政治参与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行政机关。无论是内阁制的首相负责制,还是总统制的总统直选,都代表了对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不同配置方式。我们将深入分析行政首脑的产生机制、权力边界以及与立法机关的关系。通过对美国总统的行政命令、法国总统的紧急权力的案例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行政权力在现代国家运行中的重要性与潜在风险。此外,本书还会探讨政府官僚体系的运作,比较不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选拔、培训和考核来确保行政效率与廉洁。 司法机关作为权力制衡的关键一环,也将被重点阐释。从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根本差异,到宪法法院在违宪审查中的核心地位,本书将展示司法独立如何维护法治的基石。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法院的层级设置、法官的选任与任期制度,并探讨司法裁决如何影响社会公平与政治稳定。例如,通过比较美国最高法院对社会议题的判决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的作用,可以窥见司法权力在不同政治文化中的独特表现。 最后,本卷还将触及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从联邦制国家(如德国、加拿大)的权力分散,到单一制国家(如日本、意大利)的中央集权,我们将分析不同层级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区域发展和公民参与中的作用。理解地方自治的程度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对于把握一个国家的整体政治运作至关重要。 卷二: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公共治理的智慧 在理解了政治结构的宏观框架后,本卷将深入探讨权力如何在不同机构之间相互制约,以及公民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来监督权力,确保其不被滥用。这不仅是政治制度设计的核心,也是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 本卷的首要重点是分权与制衡。我们将详细解析三权分立的理论及其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实践。以美国为例,我们将分析国会对行政部门的监督(如弹劾、听证会),行政部门对立法部门的否决权,以及司法部门对前两者行为的司法审查。然而,本书并非只局限于西方模式,我们也会考察议会制国家中,内阁对议会的相对主导,以及议会通过不信任案来制约政府的机制。我们将通过比较不同政党制度下,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权力博弈,来阐释制衡的动态性。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权力监督的多元化机制。在现代政治中,监督不再仅仅是国家机构内部的责任。媒体作为“第四权”,其独立性与影响力至关重要。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对媒体的管制政策,以及媒体如何通过调查性报道、舆论监督来揭露腐败、推动改革。同时,公民社会组织(NGOs)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从环境保护组织到人权倡导团体,我们将探讨它们如何通过倡导、游说、公民行动来影响政策制定,并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问责制是权力运行的另一项重要保障。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问责机制的设计,包括官员的法律责任、政治责任,以及通过绩效评估、审计等方式来追究责任的实践。我们将审视不同国家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经验教训,分析哪些制度设计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和惩治腐败。 此外,透明度原则在现代治理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本书将探讨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以及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我们也将分析电子政务的发展,以及技术如何赋能公民参与和权力监督。 最后,本卷还将触及选举制度作为权力合法性来源和监督的重要机制。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选举制度(如普选、代议制选举)的公平性、代表性,以及选举过程中的舞弊监督。通过对不同国家选举周期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选举在定期“洗牌”权力、回应民意方面的作用。 卷三:公民与政治——民主参与的实践 如果说前两卷关注的是权力运行的“硬件”和“软件”,那么本卷则将聚焦于构成政治生态系统最活跃的“用户”——公民。我们将深入探讨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权利与义务,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国家治理的进程中。 首先,我们将详细阐述公民权利与自由的保障。从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到结社自由,这些基本权利是公民参与政治的前提。本书将追溯这些权利的法律渊源和历史演变,并分析它们在不同国家政治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保护措施。我们将考察不同国家对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法律界定,以及如何防止权利的滥用。 政治参与是公民影响国家决策的核心途径。本书将系统梳理公民参与的多种形式,从传统的投票,到政治集会、请愿、游说,再到新兴的网络政治参与(如在线请愿、社交媒体讨论)。我们将分析不同参与形式的有效性,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政治参与格局。例如,我们将比较一个国家通过全国性公投来决定重大议题,与另一国家通过地方性公民投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差异,以此来理解不同民主模式下公民权力的体现。 政党与政治运动作为连接公民与国家权力运作的重要桥梁,也将被深入探讨。本书将分析不同政党类型的组织结构、意识形态,以及它们在选举中争夺选票、在议会中制定政策的策略。同时,我们将考察各种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分析它们如何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诉求、推动社会变革,并对现有政治秩序提出挑战。我们将研究历史上著名的公民权利运动、反战运动等,从中汲取关于公民动员与影响力的宝贵经验。 政治文化与公民意识是理解公民参与深层动因的关键。本书将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公民对政治的态度、价值观以及信任程度。我们将分析教育、媒体、家庭等因素如何塑造公民的政治意识,并探讨如何通过公民教育来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 此外,本卷还将关注少数群体权利的保障与包容性政治。在多元化社会中,如何确保少数群体的声音能够被听见,他们的权利得到平等保护,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在少数民族、性别、性取向等方面的政策实践,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促进更广泛的政治包容。 最后,本书将探讨技术进步对公民参与的影响。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公民互动的模式。我们将分析数字鸿沟、网络谣言等挑战,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提升公民参与的质量和效率,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开放、互动和负责任的政治共同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全球政治运作的复杂性、权力制衡的智慧以及公民参与的价值。通过对不同国家制度、实践的细致比较与分析,我们期望能够引发读者对政治制度本质的思考,并为构建更公正、更有效的公共治理体系提供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政治监督领域的新视角!在我拿到《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中外监督制度比较(第2版)》之前,我对“监督”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模糊的概念层面,觉得它就是一种制约,一种权力平衡。但这本书的深入分析,让我明白监督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它不仅仅是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更是一种渗透在整个政治肌体中的生命线,关乎着权力的合法性、政府的效能以及公民权利的保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国家在监督机制的设计上所体现出的哲学思辨和历史演变印象深刻。比如,一些国家强调事前防范,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来规避腐败和权力滥用,而另一些国家则更侧重于事后追责,建立了严密的调查和惩罚体系。这种差异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文明对于权力本质、社会契约以及公民角色理解上的深刻分歧。书中对这些差异的溯源和比较,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层层剥茧,深入到其政治文化、历史传统乃至社会结构之中,让我不禁思考,为何在看似相似的政治目标下,会有如此迥异的路径选择。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案例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读来既有智识上的启发,又不乏现实的关照。

评分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中外监督制度比较(第2版)》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不同政治文化如何塑造了监督制度的形态。我一直认为,政治制度的建立,必然受到其所处社会文化土壤的深刻影响。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实的论证。例如,在探讨一些国家注重“集体责任”的监督文化时,我能从中看到历史悠久的集体主义传统;而在分析一些国家强调“个人权利”的监督实践时,又能感受到启蒙思想和个体主义的影响。这种宏观的文化对比,让我在理解具体制度时,能够更深入地把握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价值取向。书中对于“权力监督的有效性”的讨论,也让我认识到,制度设计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否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有效执行。它促使我思考,一个看似完美的制度,如果与本土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习惯脱节,其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这本书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展现了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我对理解不同国家政治运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不得不说,《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中外监督制度比较(第2版)》在梳理和比较中外监督制度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功底。我作为一名对国际政治制度略有涉猎的读者,原本以为自己对相关概念已有一定了解,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国家权力监督,还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社会监督力量,例如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以及公民社会的角色,这在以往的许多相关书籍中并不常见。书中对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在维护公共利益、推动政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将其置于与国家监督体系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考察,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监督”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持的客观和中立态度,避免了简单地褒扬一方、贬低另一方,而是着力于揭示不同制度的内在逻辑和适用性,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令人敬佩。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国家的监督制度,不能脱离其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

评分

阅读《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中外监督制度比较(第2版)》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政治思维体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作者在比较不同国家监督制度时,并没有简单地套用一套僵化的评价标准,而是根据不同制度的特点,运用了多种分析框架和方法。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具体的监督案例的解读,尤其精彩。它能够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出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复杂政治博弈和制度设计考量。例如,在分析某个国家的腐败案件时,书中会深入剖析导致腐败发生和被揭露的制度性原因,以及事后追责的程序和效果。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监督”这项政治活动所包含的丰富层次和维度,它不仅仅是关于“抓坏人”,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持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政治系统。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健全的政治监督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石。

评分

翻阅《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中外监督制度比较(第2版)》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定势。长期以来,我对西方政治体制中的“问责制”和“独立调查机构”等概念,总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觉得那是他们的“独有优势”。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详细剖析了这些机制的运作逻辑,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各自的社会土壤相结合并产生实际效果的。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权力制约”的具体实现方式,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议会监督、司法审查、审计机构以及媒体监督等多种形式是如何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监督网络。这种细致的讲解,让我深刻理解了“权力必须受到约束”这一政治学基本原理,在不同国家是如何被具象化、制度化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未回避不同监督制度的局限性和挑战,反而对其进行了客观的审视,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加严谨和有说服力。它让我意识到,没有完美的监督制度,只有在不断反思和改革中寻求最适合自身国情的路径。

评分

clear and so good for everyone to know all of the wourld.

评分

。。。。。。。。。。。。。。。

评分

内容详实,很有参考价值。物流速度也很快。

评分

。。。。。。。。。。。。。。。

评分

。。。。。。。。。。。。。。。

评分

评分

clear and so good for everyone to know all of the wourld.

评分

内容详实,很有参考价值。物流速度也很快。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