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的设计心理学博士Susan M. Weinschenk重磅力作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推荐
畅销欧美、日本,首屈一指的设计师必读经典
《图灵交互设计丛书:设计师要懂心理学》出自国际知名的设计心理学博士Susan M. Weinschenk之手,内容实用,示例清晰,以创造美观实用的设计为宗旨,讨论了设计师必须了解的100个心理学问题,每个问题都配以经典的示例,并给出即学即用的设计建议,篇幅简短,让你轻松理解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动机,拓展视野,创新思维,为你的设计打造全新用户体验。
★丰富的认知常识:从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等方面出发,直接剖析认知心理,全面深入了解用户。
★有趣的设计指南:精美的图片,生动的示例,基于认知原理给出密切相关的设计小贴士,让枯燥的设计心理学变得趣味横生、易学易用。
★严谨的设计手册,本书以科学研究和作者30多年的设计经验为基础,观点均引证自国外正规专著和论文,以杰出的心理学知识,为你的设计加分!让设计有理有据,不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
《图灵交互设计丛书:设计师要懂心理学》是国外首屈一指的设计心理学图书,畅销欧美和日本,在网站网页设计类图书中名列前茅。本书适合平面、网页、交互、移动应用等各类设计人员阅读学习。内容主要包括:
●人如何观察
●人如何阅读
●人如何记忆
●人如何思考
●人的动机来源
●人是社会性动物
更多精彩好书请点击:
进入品牌店请点击:
《图灵交互设计丛书:设计师要懂心理学》出自国际知名的设计心理学专家之手,内容实用,示例清晰,以创造直观而又有吸引力的设计为宗旨,讨论了设计师必须知道的100个心理学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精悍,片刻即可读完,让人轻松地理解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动机。
《图灵交互设计丛书:设计师要懂心理学》适用于设计师及喜爱设计的人群。
Susan Weinschenk,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30余年。曾任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现为全球可用性咨询公司HFI的首席用户体验策略专家、咨询和培训公司Weinschenk Institute的总负责人,为《财富》1000强企业、政府机构、创业公司等提供咨询服务,并多次在美国国内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人送雅号“智能女士”(The Brain Lady)。她还写作超人气博客(Whatmakesthemclick.net.),并出版了多本著作,如《网页设计心理学》、《抓住听众心理:演讲者要知道的100件事》和How to Get People to Do Stuff。
这本书篇幅短小,但引人入胜。书中汇集了100个有趣的人类认知常识,并密切联系设计实际。每个常识都独自成章,结合生动的示例,且中间贯穿着新的科学研究,结尾附有即学即用的设计小贴士。保证你读后深受启发!
——C. Jarrett
这本书真的太棒了!建议所有的设计师都读一下,因为它基于新的认知科学研究,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使设计不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情。
——Katie S
如果你是一位视觉设计师或用户体验设计师,那么这本书不容错过。它为你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和全新的视角,是指导、验证和提升设计的实用手册。
——Keith D. Harvey
第1章 人如何观察
1 眼见非脑见
2 整体认知主要依靠周边视觉而非中央视觉
3 人在识别物体时会寻找规律
4 大脑有专门识别人脸的区域
5 略微侧向俯视是想象物体的标准视角
6 人根据经验和预期浏览屏幕
7 物体会提示人应该如何使用
8 人可能会对变化视而不见
9 人们认为相邻物体必然相关
10 红蓝搭配难以阅读
11 9%的男性和0.5%的女性是色盲
12 色彩含义因文化而异
第2章 人如何阅读
13 大写单词难读之谜
14 阅读与理解是两码事
15 人借助模式识别不同字体的文本
16 字号很重要
17 电子阅读比纸质阅读更难
18 每行字数较多时读得更快,但人们偏好短行
第3章 人如何记忆
19 短期记忆是有限的
20 人一次只能记住四项事物
21 人必须借助信息巩固记忆
22 再认比回忆更容易
23 记忆占用大量脑力资源
24 回忆会重构记忆
25 忘记是好事
26 最生动的记忆是错的
第4章 人如何思考
27 人更擅长处理小块信息
28 有些心理活动难度更大
29 30%的时间人会走神
30 人越不确定就越固执己见
31 人会创造心智模型
32 人与概念模型交互
33 故事是人处理信息的最佳形式
34 示范是最佳教学方式
35 人天生爱分类
36 时间是相对的
37 四种创造力
38 人可以进入心流状态
39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第5章 人如何集中注意力
40 选择性注意
41 人会主动过滤信息
42 熟能生巧无需特别留意
43 对频率的预期会影响注意力
44 注意力只能维持10分钟
45 人只会注意显著线索
46 人无法同时完成多个任务
47 勾人六事:危险、食物、性、移动、人脸和故事
48 巨大噪声会吓人一跳并引起注意
49 人欲关注,必先感知
第6章 人的动机来源
50 人越接近目标越容易被激励
51 变动的奖励很有效
52 多巴胺让人沉迷于找寻信息
53 不可预知性驱动人不断找寻
54 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效
55 进步、掌握和控制感让人更有动力
56 自我克制的能力从小就形成了
57 人天生懒惰
58 快捷方式易用时人们才会用
59 人们归因于你而不是客观情境
60 习惯需要长时间逐步养成
61 竞争者较少时人们更有竞争的动力
62 自助让人更有动力
第7章 人是社会性动物
63 “强关系圈”的人数上限是150人
64 人天生会模仿和同情
65 共同做一件事会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66 人们认为线上交往也应遵循线下社交规则
67 说谎程度因媒介不同而不同
68 沟通时说话者与倾听者的大脑同步
69 大脑对熟人反应独特
70 笑把人们连结在一起
71 人更容易从视频中分辨出假笑
第8章 人如何感知
72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
73 情感与肌肉运动相关联
74 故事比数据更有说服力
75 气味能激发情感和唤起回忆
76 人天生喜欢惊喜
77 人在忙碌时更加愉悦
78 田园风光令人愉悦
79 观感是信任的首要指标
80 听音乐会释放大脑中的多巴胺
81 事情越难实现,人们就越喜欢
82 人会高估对未来事件的反应
83 人在事前和事后的感觉更好
84 人在悲伤或恐惧时会想念熟悉的事物
第9章 人会犯错
85 人总会犯错,没有完全的容错产品
86 人在压力下会犯错
87 犯错不一定是坏事
88 人常犯可预见的错误
89 人使用不同的纠错方法
第10章 人如何决策
90 多数决定都是在潜意识中做出的
91 潜意识最先感知
92 人希望拥有超出能力范围的选择和信息
93 人将选择等同于控制
94 相比于金钱人可能更在意时间
95 情绪影响决策过程
96 群体决策可能会犯错
97 人为强势者所影响
98 人在不确定时会让他人做决定
99 人们认为他人比自己更易受影响
100 人认为眼前的实物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这本《设计师要懂心理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的最大惊喜!我一直觉得,一个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观,更深层的是它能否触动人心,引导用户的行为。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类的认知偏误、动机驱动以及情感需求,并巧妙地将这些心理学原理融入到了设计实践中。 比如,它关于“确认偏误”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总觉得用户会理性地评估信息,但这本书告诉我,人们更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证据。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信息架构和交互流程,思考如何才能在用户潜意识层面建立信任,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我的设计理念。还有关于“稀缺性原理”的运用,我之前只是模糊地知道它很有效,但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在不欺骗用户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这种原理来提升产品的吸引力。 书中对“心流理论”的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产品能让人沉浸其中,忘记时间,而有些则让人倍感疲惫。这让我开始关注设计中的“阻碍感”和“摩擦力”,努力去移除那些不必要的干扰,创造更流畅、更令人愉悦的用户体验。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设计理解的大门。它不是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评分这本《设计师要懂心理学》真的给我带来了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设计中,似乎总是差点什么,总是在“感觉”的层面摸索,缺乏一些更系统、更具说服力的依据。这本书就像及时雨,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我能理解、能立刻应用的设计原则。 我特别欣赏它对“视觉层级”和“信息组织”的心理学解读。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排版能让人一眼看懂,而另一些则让人眼花缭乱。原来,这背后涉及到大脑对信息的处理速度、以及我们对“模式”的识别能力。通过理解这些,我能够更有意识地去构建信息层级,让用户能够更高效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减少认知负荷。 此外,书中关于“社会认同”和“权威效应”的案例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用户会信任某些设计,或者追随大众的趋势。这对我理解用户反馈、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引导用户行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之前总是苦恼于如何让用户相信我的设计是合理的,现在我明白了,通过巧妙地展示其他用户的选择,或者引用权威的观点,就能大大增强设计的说服力。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读懂”用户,并用设计来回应他们的需求和期待。
评分拿到《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这本书,我一开始只是觉得它或许能提供一些提升设计“颜值”的小技巧,毕竟“心理学”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深度。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看”,更是关于“懂”。它让我明白,设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紧密相连。 书中关于“认知负荷”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觉得,信息越多越好,但这本书告诉我,过多的信息反而会让用户感到困惑和沮丧。它教我如何通过优化信息架构、简化界面设计,来降低用户的认知负荷,让他们能够更轻松地完成任务。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一些设计,是否因为信息堆砌而让用户望而却步。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游戏化”在设计中的应用。它解释了为什么游戏中的奖励机制、进度反馈能够如此有效地激励用户,并将其与实际的产品设计相结合。这让我看到了如何利用这些心理学原理,来提升用户参与度、增加用户粘性,从而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思维的启蒙。它让我从一个“像素匠人”转变为一个更具同理心、更能理解用户需求的“体验设计师”。
评分坦白讲,我带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开始阅读《设计师要懂心理学》的,毕竟“心理学”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遥远和深奥,我总觉得它和我的日常设计工作关系不大。但我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用晦涩的语言去讲解那些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贴近生活的方式,将心理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设计案例的分析中。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颜色心理学”的探讨印象深刻。我以前只是觉得某些颜色看起来舒服,而另一些则有点刺眼,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颜色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含义,能够直接影响用户的情绪和行为。比如,它解释了为什么红色常常用来表示警告或者促销,而蓝色则能带来平静和信任感。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色彩的选择,不再仅仅是出于个人喜好,而是基于对用户心理的考量。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讲解了“叙事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它让我明白,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一个能够讲述故事的载体,能够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产生代入感。我之前总觉得,设计就是把信息传达清楚,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情感的连接同样重要,甚至能够决定用户对设计的接受度和喜爱程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设计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新的思考和动力。
评分说实话,当初买《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这本书,我纯粹是抱着一种“反正大家都说要懂心理学,那我也来补补课”的心态。毕竟,作为一名视觉设计师,我一直觉得自己最核心的能力在于色彩、构图和审美。然而,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么狭隘。它并没有教我新的配色方案或者构图技巧,而是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所做的每一个设计决策。 书中关于“焦点理论”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海报视觉冲击力极强,但用户却抓不住重点。原来,我们在设计时,往往无意识地引导了用户的注意力,而理解了这些引导机制,就能更精准地将核心信息传递出去。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多看效应”的讨论,这个简单到不可思议的心理现象,却在品牌建设和用户忠诚度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让我意识到,重复露出和熟悉度,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损失厌恶”和“锚定效应”的策略,虽然这更偏向于营销和商业设计,但对于理解用户对价格、价值的感知,以及如何引导他们的购买决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洞察。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不仅仅是“好看”,更是“有效”,而“有效”的背后,离不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让我开始思考,我的设计是否能真正打动用户,让他们产生共鸣,甚至改变他们的行为。
评分也又来热狗给新人了手机顶楼要高斤肉还有人应当
评分还没看呢,等之后看了再一起评吧
评分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为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
评分送过来的时候还有封皮,快递小哥人也超好,棒棒棒
评分6666666666666很好的一本书,非常喜欢!
评分还没有开始看,别人推荐的,先囤货,希望不错吧。书本的包装和纸张都很好。
评分给同事买的。让他看看怎么样。
评分总体还是不错的,就是没有优惠力度,要不然还有好多书要买
评分看评价很高,买回来学习一下,包装很好,物流快,即使外面下着大雪,给京东快递??,图书应该多做些活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