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日记(珍藏版)》的特点是:
1.本书是继《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之后,又一本优秀的当代知识分子日记,具有极高的原始史料文献价值与收藏价值。
2.本书经过多年整理、编辑,为我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奠基者谭其骧生前一本日记,书中记录的点滴既是一份精神档案,更是一张风云时代的学术谱系。
3.本书编者为全国政协委员、知名学者葛剑雄教授,拥有超凡的号召力。
重见天日的传奇“黑色日记”,媲美《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的“变天账”,再现风云时代精神密档。
坚持记日记,并且不记假话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他们的日记能够保存到今天的当然弥足珍贵了。这样的日记不仅可以作为史料,而且本身就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留下的日记就是如此。
……本着他一贯倡导的“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精神,我认为这些日记不能只供我一人使用,而应该加以整理发表,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以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理解这段历史,研究这段历史。
——葛剑雄
谭师为人耿直,敢说真话,在学术上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对学术界某些弄虚作假,见风使舵,浮夸不实的学风,深痛恶绝。他常常教导我们做学问在于求真,不求闻达。并身体力行,成为我们的楷模。
——邹逸麟
他(谭其骧)的一生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在做学问上自始至终保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为人上一辈子与人为善,不谋私利,……他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代表了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正途。
——朱永嘉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蕴含的那些关于环境变迁的记录。那些关于山川河流、气候模式的细致描摹,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简直就是一份份珍贵的、不可复制的“现场报告”。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观察力,对地理现象的记录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包含了精确的方位、时间节点乃至空气的湿度变化。将这些记录与当下的地理信息进行对比时,那种时间跨度带来的冲击感是巨大的,它让你清晰地意识到,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并非永恒不变,我们脚下的土地也在以一种我们不常察觉的方式,经历着深刻的、不可逆转的蜕变。这种基于长期、细致观察的文本,其科学价值和历史警示意义,远超任何宏观的数据统计,它赋予了冰冷的数据以鲜活的生命和温度。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记录个人困境与宏大时代背景交织时的那种微妙的平衡感。他从不刻意渲染个人的悲欢离合,但那些深埋在日常琐事和专业研究之间的只言片语,却比任何直白的控诉都更有力量。比如,在谈及一项研究受挫时,他可能只是简单记下天气和一项未完成的测量,但读者的心却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背后的阻力与无奈。这种“不言而喻”的叙事技巧,构筑了一种高级的共情空间,让读者必须主动参与进来,去解读字里行间被压抑的情绪和未被言明的处境。这要求读者带着一种极大的同理心去阅读,去体察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承受的无形压力,使得阅读体验从知识的获取,升华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历史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深得我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到手里就感觉这不是一本寻常的读物。纸张的纹理细腻,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铅字摹印,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不影响阅读的舒适度。我尤其欣赏他们对细节的把控,比如扉页上那块小小的烫金标识,低调却彰显着品质。每一次翻开书页,都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与对历史的珍视。那种感觉,就像是捧着一块精心打磨过的琥珀,里面封存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温柔纪念。这种精心打磨的作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场视觉和触觉的仪式,为接下来的精神探索做好了最充分的铺垫。这套书的收藏价值,单从物理层面来看,就已经远超许多同类出版物,它无疑是书架上一颗璀璨的宝石。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变化多端,时而如同涓涓细流,细腻描摹着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波澜,那些琐碎的记录,却如同历史的肌理,充满了不经意的真实感;时而又像疾风骤雨,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笔触变得异常凝重和迅疾,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种旁观者难以企及的深度洞察力。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极大地考验着读者的心神,迫使我们不断地在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之间进行切换和平衡。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段落的思考深度,需要我反复咀嚼,甚至需要放下书本,独自沉思良久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并非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场高强度的智力对话,挑战着读者对既有认知的梳理和重构。它要求的不只是眼球的移动,更是思维的深度参与和严肃对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尤其是那些早期的手稿转录部分,有一种独特的、时代烙印极深的文风。它不像现代白话文那样追求简洁和直白,而是带着一种古典的、略显繁复的句式结构,遣词造句之间,流淌着那个特定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气质。初读时,这种风格确实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仿佛要重新校准自己的“阅读频率”。然而,一旦适应,你便能从中品味出一种别样的韵味,那种咬文嚼字的考究,体现的是对语言精确性的极致追求,是对表达清晰度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种“慢阅读”的过程,实则是一种对语言艺术的重新学习,它提醒我们,文字本身也可以是一种极其有力的、富有历史厚重感的载体。
评分1934年谭其骧与顾颉刚等发起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开展中国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研究。开设中国边疆沿革史、中国历史地理要籍研究等课程,培养了一批中国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研究者。还开展中国政治地理、水文历史地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丰硕成果。
评分京东活动叠加优惠券收入,价格非常优惠,感谢京东。越来越多东西在京东购买了,赶上活动叠加优惠券价格实惠,物流快,服务态度好,售后好,比其他电商好很多。一开始只是买书,现在家用电器也大部分在这里买了。京东的物流越来越给力了,基本隔日达,包装也很满意,感谢京东!
评分《谭其骧日记》是继《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之后,又一本优秀的当代知识分子日记,具有极高的原始史料文献价值与收藏价值。《谭其骧日记》经过多年整理、编辑,为我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奠基者谭其骧生前唯一一本日记,书中记录的点滴既是一份精神档案,更是一张风云时代的学术谱系。
评分读过一首很简单的小诗,从中品味到一抹似有似无的味道——我心里难过,因为我没有鞋子,后来我在街上走着,遇见一个没有脚的人。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会以自以为悲惨来定义我们遭遇到的事情,殊不知我们的苦痛在别人眼中也可能是一种幸福。 “花凋了呢,爱它的翠叶田田;叶残了呢,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它的生存规律,发芽凋亡,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有人看到的是无穷的苦恼,林黛玉就是其中一员,伤秋葬花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有的人能够从另外的角度对待相同的事,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也有印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颇爱此句,因为它带给我的是一种宁静和淡然。心态良好,看到的风景也会格外美好。事物都有它的双面性,用什么感觉去看,自然也能看到什么样的景致。王国维的一句话也正好说明这个道理:以我之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退开一步,也许可以得到更广阔的世界。等不到花开,我们可以欣赏叶的姿态;等不到叶绿,我们还可以聆听雨滴奔向大地的欢呼;舍不得花谢,我们可以领悟叶的青葱;舍不得叶枯,我们还可以感受雨滴奏响的赞歌。一个人,内心有所坚守,失去与得到就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外在形式。 好像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过不去的坎,攻克不了的难关。很多人困扰,只是因为自己是庸人,思维太贫乏,天天难过天天过,为什么不能微笑着去面对你必须面对的呢?电影《倩女幽魂》中有一段经典的台词也讲述了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当你的心真的在痛,眼泪快要流下来的时候,那就赶快抬头看看,这片曾经属于我们的天空;当天依旧是那么的广阔,云依旧是那么的潇洒,那就不应该哭。因为我的离去,并没有带走你的世界。之所以说它简单,是因为每个人的心太小,快乐与悲伤就在你自己的心灵的天平上左右摇摆,很少有人可以让它们维持平衡。当悲伤占据内心的一大部分,自然快乐就没有地方可以安放;当快乐代替悲伤慢慢注入心里,悲伤就会逐渐消失。不管怎样,你拥有别人没有的“慧眼”,呈现在你眼前也会是更绚丽缤纷的世界,而它的复杂来源于难以实现,我们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外界的影响。 两个人路过一片玫瑰园时,一个人摇摇头叹了口气走了。他说:“唉!这么美丽娇艳的玫瑰花上有刺。”而另一个人驻足欣赏很久才满意离去,他说的却是:“哦!这刺上有如此娇艳的玫瑰花。”不难发现,面对同样的事件,有人只能看到它的坏,有人可以寻找到它的好。也许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这大多数取决于你的自身观念。 据说,英国人最喜欢的墓志铭就是:不能跳舞就弹琴吧,不能弹琴就歌唱吧,不能歌唱就倾听吧。让心在热爱中欢快地跳跃,心跳停止了,就让灵魂在天地间继续舞蹈吧!这段话的背后是一个励志的小故事。 19世纪的夏天,在英国小城达姆的一个庭院中,一名年轻的舞者露丝以优雅的舞姿来庆贺自己28岁的生日,庭院里伴随着露丝舞姿的还有众人赞许的目光,然而,当她准备完成一个旋转动作时,意外却发生了。她摔倒在地上,挣扎着想要爬起来,没有成功,送至医院经诊断后,她知道自己患上一种极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她全身的神经将会慢慢地丧失功能,也就是意味着她再也无法舞蹈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露丝总会静坐在院子里回想以往生日舞会的盛况。当她29岁生日大家都以为露丝要取消这次舞会时,却依旧收到了她的邀请,露丝此次为大家带来的是一首动听的钢琴曲;而到了她30岁生日时,她病情已经恶化到除了头部,全身都不能动了,大家纷纷表示叹惋。殊不知露丝却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她的歌喉。在那次舞会的四个月后,露丝也失去了她的声音,在她31岁生日前夕,人们照常收到了她的邀请,那天来的人很多,院里院外挤满了小城里善良的居民。露丝卧在一张躺椅上,只有眼睛还能艰难地眨,只有心还能激情地跳。人们在她的眼神中看见了微笑,看到了温暖,看到了一种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可惜,她没能跨过31岁的门槛,但是很多很多人记住了这个用心灵在舞蹈的精灵。 累了时,总会想到这个故事,然后,打开窗,我会发现悲伤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化……
评分谭其骧,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兴人,1911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25年后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暨南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参加过五卅运动。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32年2月任北平图书馆馆员、北京辅仁大学兼职讲师,同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1933年兼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讲师。
评分内容很有价值,只是装帧有些粗糙。
评分1982年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他还担任过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评分京东的活动超级给力,快递小伙服务五星级!
评分书很不错 给个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