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很好!
评分那时我刚出生,中国处于封闭状态,我们天天唱着革命歌曲,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中国人对外国人很好奇,虽然我身在大城市上海,也很少看到外国人,一旦在公共场合出现外国人,很多人会一窝峰地去围观,然后绘声绘色的向其他人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语气中带有神秘和骄傲。载有外国人的车队在路上跑,会出现很多警察维持秩序,有些重要路段会封锁,中国人对来华的外国人是很友好的。我们很好奇,为什么他们的头发会是五颜六色的,眼睛也是五颜六色的。来访的白种人他们大多来自阿尔巴尼亚。其他的还有很多来自非洲的黑人兄弟姐妹。他们是吃什么东西长成那样的?
评分总编卷首语:1964年——也就是法中建交的那一年,文慕贝(Catherine Van Moppès)20岁,她作为一名记者,带着对新中国的好奇,来到神州华夏,展开了连她自己都感到惊讶的、与中国半个世纪的不解情缘。50年,中国和法国都发生了沧桑巨变,文慕贝也从年轻记者变成了活跃于法国文化界的一位知名作家,不变的是她笔耕不辍续写其中国篇章,不变的是她始终是、也自认为是中国人的老朋友、真朋友。
评分卡特琳·文慕贝,1944年生于法国巴黎,曾于1964年获准来华自由行, 一位外国女记者的中国情缘 再现“文革”前夕的中国社会。在那个年代,一个对中国很友好的外国人。1965年,卡特琳·文慕贝把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采访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一部纪实性作品《每个人的中国(1964-1965)》。《每个人的中国(1964-1965)》法文版在法国推出后迅即成为畅销书,各大报刊纷纷介绍和连载
评分对于当年的“光辉”经历文慕贝仅谦虚的回忆说,“1965年法中之间刚开始实现交流之际,我还是一名年轻的记者,我在中国社会见证了那个时代两国关系的进步。其实在1964年,我由于获得了青年部的全国奖项作为最年轻的记者被中国妇女联合会邀请访华,并做了关于中国新社会和妇女生活新环境的报道。在那里,我遇到了我的丈夫-一名法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汉学家,我们在北京结婚,并一直在京生活到1967年。此后我们借多种不同机会经常回到有很多朋友的中国。作为一名作家和记者,从20多年前起,我就开始通过写作和小说关注中国和亚洲,并就当地的日常生活做文字和图片报道。”她特别提到,“我的观点没有偏见和评判,我也没有评说政治的实力。”
评分卡特琳·文慕贝,1944年生于法国巴黎,曾于1964年获准来华自由行, 一位外国女记者的中国情缘 再现“文革”前夕的中国社会。在那个年代,一个对中国很友好的外国人。1965年,卡特琳·文慕贝把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采访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一部纪实性作品《每个人的中国(1964-1965)》。《每个人的中国(1964-1965)》法文版在法国推出后迅即成为畅销书,各大报刊纷纷介绍和连载
评分可以看看。。。。。。。
评分50年前曾亲身经历中法建交过程的文慕贝深情地说,“大约50年前,戴高乐将军和毛泽东主席达成协议,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法国在其它国家之前承认中国,令中国重返世界舞台,这是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时任法国总统相信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但当时很多人都对中国的未来表示怀疑,甚至反对这个历史性的进步。50年来,法中两国在互相尊重两国人民、两国社会、两国历史,以及截然不同的两国文明的基础上保持深入对话。这在互相尊重并承认多样化的基础上,使得世界逐步走向了21世纪应该理应的多极化和平衡化。”
评分文慕贝50年前在北京的经历,可用“传奇”一词:1965年,她与法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汉学家孟毅在北京相识并结婚,曾夹在工农群众的队伍里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们是当年法国大使和中国官方的桥梁,接触过许多中共高层和各界名人,多次见到周恩来、陈毅等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