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鬥:方生與未死

纏鬥:方生與未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袁偉時 著
圖書標籤:
  • 懸疑
  • 推理
  • 奇幻
  • 靈異
  • 民俗
  • 方生
  • 盜墓
  • 冒險
  • 解謎
  • 恐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綫裝書局
ISBN:9787512007307
版次:1
商品編碼:11173722
品牌:博集天捲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當代自由主義的領軍袁偉時教授用全新的文明史觀帶領讀者拾迴常識,重建中國文化的自信,融入現代文明。
  被曆史教科書荼毒的一代,急需吐齣毒奶;通往現代公民之路,從重新認識近代史開始。
  政治體製改革延誤、貪汙嚴重、踐踏法治、不閤時宜的國有化,似曾相識的關鍵詞將大清推進深淵,同樣站在十字路口的今天,能否避免重蹈覆轍。

內容簡介

  虛妄是人造的。構築華麗或壯烈的故事,始作俑者往往宣稱這就是正義;追隨者多半齣於思維偏激,某些人則渴望從中分一杯羹。從學術文化層麵看,謊言是渣滓,最終會變為社會發展的絆腳石。把謊言奉若神明,不過是社會病態的錶徵。
  多年來,袁偉時教授參與瞭戳穿這虛妄的泡沫的全過程,有時招緻始料不及的反應。不過,說的是陳年舊事,結論有根有據;沒有褻瀆自己的良知,維護的是自己的尊嚴;追求的是遲來的中國夢:人人可以自由說話、自在生活,以文明和蓬勃創新的高大身影贏得舉世尊重的一流大國。

作者簡介

  袁偉時,中山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近代中國。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哲學史稿》《晚清大變局》《中國現代思想散論》《路標與靈魂的拷問》《告彆中世紀——新文化運動文獻選粹與解讀》《近代中國論衡》《中國的曆史教科書問題》《大國之道》《文化:中國與世界》《昨天的中國》《文化與中國轉型》等。

目錄

自序 告彆虛妄 維護曆史的尊嚴
第一輯 迴顧風波
從晚清四大公案看“翻案”
李鴻章:幾個無可辯駁的史實
太平天國:“中國魔鬼”的化身——答《世紀中國》記者張文中
苦難來自於落後和封閉——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祭
文化專橫與曆史汙穢——答容若先生
“史實”與“更慘”——敬答謝蔚明先生
第二輯 另眼看人物
康有為思想轉變的當代啓示—— 答《深圳商報》記者夏和順
民國時期的袁世凱:成就與罪錯
袁世凱無非是一個曆史符號——答彭曉蕓問
多維視角下的大元帥府和中山艦
強國夢與憲政之路——蔣介石在1943年
宋美齡:曆史與神話之間的探尋
那個被誤解瞭一個世紀的人——鬍適120周年誕辰答《深圳特區報》記者問
傅斯年:學術領袖·教育傢·反腐“大炮”
覓路的艱辛與清障的功勛——20世紀中國曆史框架下的鄧小平
曆史機遇與曆史眼光:再說鄧小平
第三輯 另眼看時代
1899留給中國的啓示
二十世紀的啓示
迴顧二十世紀
關於辛亥革命的若乾問題
尋找曆史的脈絡——辛亥革命與百年憲政
重新審視北洋時代
抗戰:文明的進展與中國的反思
第四輯 中日關係糾結
甲午戰爭:中日雙輸的曆史教訓——答《經濟觀察傢》報記者李翔
近代中日關係冷思考
多維迴眺近代中國
附:把曆史本來麵目寫在紙上——答《深圳商報》特約記者湯萬君、魏甫華先生

精彩書摘

  強國夢與憲政之路——蔣介石在1943年
  2003年,歲次農曆癸未。迴顧上一個癸未年——1943的中國,看看當時統治者的言行,或能在塵封中覓得若乾曆史智慧。
  在所謂“四強”後麵
  通常認為,1943年前後,蔣介石和他的國民黨最為風光的成就是在外交上。躋身“四強”,消除瞭不平等條約體係,對一個長期被侵略、被壓迫的國傢說來絕非小事。國民黨和蔣介石本人,當時就曾這樣大事宣揚。
  這些事的來龍去脈怎樣?1942年年元旦白宮對中國駐美大使鬍適說:“可告知蔣先生,我們歡迎中國為四強之一。”同年10月10日,民國國慶,英美兩國都發錶聲明放棄根據不平等條約取得的在華特權(英國有所保留,不放棄香港、九龍)。無論從那個角度看,中國被稱為“強國”乃至“四強之一”,都是名不副實。受難百年,依舊積貧積弱,專製,腐敗,令人心痛臉紅。盡管如此,這件事仍然不失為中國軍民長期堅持抵抗日本侵略的成果之一。但在看到這一麵的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相關的國際背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極力想將中國扶植起來。他們打的算盤,一是支持中國抗戰,有利於戰爭全局;二則希望催生一個民主和強盛的中國,有利於穩定戰後亞洲的秩序。
  以此為背景,這一年裏蔣介石及其領導下的國民政府確實在外交上風光一時。當時接連有四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1月11日中美《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在華盛頓簽字,中英同名條約同日在重慶簽字,完成瞭美英放棄在華特權的法律手續。國民黨藉此大肆宣揚,說一舉解決瞭國人力圖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百年之痛。
  實際情況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不平等條約取得的特權已逐步收迴。開其端的是北洋政府。1921年11月開幕的九國華盛頓會議,討論的就是中國要求全麵廢除不平等條約問題,各項主要議題,都有程度不等的進展。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中掀起軒然大波的山東問題,在這個會議期間經過36次談判,於翌年1月31日達成協議,得到比較妥善的解決。司法主權的收迴,也是由北洋軍閥打贏第一仗的。1926年,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方要實施建設大上海計劃,把租界周圍的中國地區建設成為模範城市,作為要求取消外國租界的基礎。5月5日宣布自任凇滬商埠督辦,而請著名學者丁文江齣任總辦,全權管理上海,實行這一計劃。丁文江實際任期隻有8個月,其齣色建樹之一,是親自與上海領事團的代錶——英、美、日領事反復談判,於8月31日簽訂瞭《收迴上海會審公廨暫行章程》,一舉把租界當局屬下的會審公廨收迴,成立江蘇管轄的上海臨時法院。 總之,除瞭漢口、九江租界由群眾自發行動收迴的特例(時間也是在上海收迴會審公廨之後的1927年1月5日和6日),無論執政的是北洋軍閥、國民黨還是共産黨,都是通過談判逐步收迴主權的,情況並無二緻。
  又以關稅自主權的收迴為例,1925年10月26日開始北京政府和13國的代錶開關稅特彆會議,至11月19日已經基本達成協議,承認中國享有關稅自主權,從1929年1月1日起生效;條件是中國政府同時裁撤禍國殃民的厘金。就在這時,實際控製北京的馮玉祥戰敗,政局動蕩,會議停開。26年2月復會,4月20日直係和奉係軍閥聯手又把段祺瑞趕下颱,談判又被迫中止,功虧一簣。直到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雙方又迴到談判桌上,終於在1929年2月起實現瞭關稅自主。
  這些外交成就是曆屆政府和顔惠慶、顧維鈞等職業外交傢多年努力的結果,不能完全歸功於國民黨政府。
  更令美、英和國民黨政府尷尬的是,汪僞政權和日、德、意等國已經搶在他們前麵宣布廢除不平等條約,迫使他們不能不改變留待戰後再行解決的初衷,宣布立即取消不平等條約。
  第二件事是1942年11月27日至1943年6月,宋美齡曆時七月的北美之旅。
  這位“第一夫人”長得漂亮,能說會道,加上珍珠港事件後,美國人民反日情緒高漲,她四處演講、活動,對爭取美國人民同情和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起瞭良好作用。在一個民主國傢,民間的同情與理解絕非小事。從1882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第一個排華法案開始,美國一直在移民和取得美國國籍等方麵歧視和限製中國人。宋美齡訪美期間,正值美國朝野正在推動廢除排華法,她的活動也有助於有關法案在國會順利通過。經過她的交涉,羅斯福還答應瞭不少援助中國的要求。她和羅斯福的會談,還就戰後中國和亞洲不少問題取得瞭共識,為後來的開羅會議作瞭鋪墊。
  第三件事是1943年10月29日中國駐蘇大使代錶中國政府與美英蘇三國外長一起在保證世界普遍安全的《莫斯科宣言》上簽字。這個宣言倡議戰後建立聯閤國,建立世界安全體係。美國人費瞭不少唇舌,纔說服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讓中國排在美英蘇之後簽字,正式忝陪四強末座,從而為成為聯閤國發起國和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奠定瞭基礎。
  第四件是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短短4天,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多次會談。《開羅宣言》鄭重宣告:“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颱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這無疑是一個重大成就。
  不過,在錶麵的光華後麵,蘊藏著深刻的危機。一個專製、腐敗的政府不可能真正成為對世界有舉足輕重影響的強國。美英(主要是美國)不過齣於策略上的考慮,支持抬高中國。對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他們不放心也看不起,內心充滿鄙夷。
  羅斯福早就對國民黨政府的“腐敗與無效率”極為不滿。開羅會議期間,他便對兒子坦言:“蔣盡管缺點很多,我們還得靠他。”而邱吉爾根本看不起蔣介石,對同蔣介石的會談非常勉強。會議期間,蔣介石獅子開大口,要求美國提供十億美元的貸款。而1942年,美國已經給中國提供瞭5億美元的援助,這筆錢等於當時國民黨政府全年收入的一倍。蔣提齣這個過份要求後,美國財政部長私下大罵蔣是“他媽的騙子”,“讓蔣介石那幫人跳長江去死吧!” 美國政府和國會沒有什麼人同意提供這筆貸款。當美國官員將實際情況通知蔣介石時,蔣氏居然稱若得不到及時的援助,他的政府半年內將垮颱,並以不派遠徵軍赴緬甸和不修機場等威脅。美國國內一片罵聲,說蔣的行為無異於勒索敲詐。
  由於名不副實的“四強”之一的蔣介石政府不能承擔重任,為換取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後齣兵打日本,1945年2月4日至11日舉行的雅爾達美英蘇首腦會議上,他們又達成瞭損害中國主權的秘密協定。
  又如《租藉法案》,美國提供給英國和蘇聯的租藉物資,完全交由英、蘇本國政府自行處理;而對中國,卻有一個附加的條件,物資的處置必須在美國代錶的監督下。無他,因為國民政府腐敗,臭名昭彰。
  到下一年,國民黨軍大潰退,日軍橫掃湘、桂,直逼貴州,美國政府乾脆舊話重提,讓美國將軍統率全部中國軍隊!那裏還有什麼“四強”的影子?
  1943年,墨索裏尼垮颱瞭,歐洲法西斯徹底失敗已指日可待。美軍在太平洋也節節前進。同盟國如日中天,唯獨蔣介石及其政府在走下坡路。
  憲政之路
  關鍵在內政。那麼,這一年中國內部有哪些引人注目的事件?蔣介石對內政又有什麼考慮?
  當時有兩件事在海內外鬧得沸沸揚揚。
  一是突然浮齣水麵的大災荒及因而引發的封報事件。
  1942年鼕到次年春天,河南、廣東大災荒,導緻3000萬河南人死瞭300萬,廣東也餓死300萬,都占當時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狗吃人,人吃人,慘不忍睹。
  問題的嚴重性最初是被美國記者察覺的,他們欲披露此事,蔣介石搖頭不信,對災荒輕描淡寫,說“有災也不會太嚴重”。所以會餓死那麼多人,就是由於“最高領袖”不相信,不但沒有及時采取救災措施,還照樣徵糧! 1943年2月1日,《大公報》以《豫災實錄》為題報道瞭大災荒。王蕓生奮筆寫就《看重慶,念中原》,第二天作為社論刊齣。蔣介石看瞭勃然大怒,親自下令將《大公報》停刊整頓三天,王蕓生應美國政府邀請赴美,已經買好機票,也不準成行。
  另一件事是高官大貪汙。當時幾乎無官不貪,高官更帶頭貪。身為行政院院長兼中央銀行總裁的孔祥熙便是一個活標本。
  1942年國民黨政府利用美國貸予的5億美元,提齣一億美元為準備金,發行“同盟勝利美金儲蓄券”,規定按20元購買1美元儲蓄券,抗戰勝利後憑券兌換美元。當時美元的黑市價已經是110元兌1美元,孔祥熙一麵下令停止齣售美元儲蓄券,一麵則由其部屬齣麵,利用職權將尚未售齣的350萬美元儲蓄券按官價購進,歸入他的私囊;還有799萬5韆美元的儲蓄券則由中央銀行其他人員購進私分。
  1943年,當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傅斯年提齣質詢,監察院院長也提齣彈劾時,蔣介石竟一麵利用新聞檢查製度封鎖新聞,一麵通過他的侍從室拿走全部材料。蔣介石派遣侍從室主任陳布雷說服傅斯年,以國傢利益為藉口,力圖把醜聞隱瞞下來,說一旦公開腐敗案,日後恐再難得到美國的支持。蔣介石還請傅斯年吃飯,極力拉攏,冀圖讓傅斯年相信,他會認真處理此案。蔣的真實意圖是不瞭瞭之。此事一拖再拖,經過傅斯年等人反復抗爭,直至1945年,纔迫使孔祥熙下颱。既然“最高領袖”對貪汙大案持如是態度,上行下效,各級政權的腐化便一發不可收拾瞭。
  災害和貪汙,都不奇怪,任何國傢和政府都會經常碰到。問題是在不同政治製度下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和結果。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亞馬蒂亞·森有個論斷:“飢荒從來沒有發生在以下國傢:獨立,經常舉行選舉,有反對黨提齣批評,允許報界自由報導、並可對政府政策是否明智提齣疑問而不受嚴密審查的國傢。” 道理非常簡單,在民主、自由社會裏,某一屆政府不關心人民疾苦,甚至不管人民死活,人民就要通過選票讓你下颱讓賢。河南旱災慘劇實質是人災,是剝奪新聞自由和政治獨裁專製的惡果。貪汙能否徹底遏製,同樣取決於有沒有政治民主、分權製約和新聞自由。這些都是憲政問題。
  當時沒有憲法,隻有國民黨自己製定的所謂《訓政時期約法》,規定由國民黨全國代錶大會和中央執行委員會“行使中央統治權”,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離民主十萬八韆裏!1938年,“為集思廣益,團結全國力量起見”,弄瞭一個谘詢性的國民參政會,規定隻有“提齣建議案”、“提齣詢問案之權”;也可以討論“政府對內對外之施政方針”,但通過的決議是可聽可不聽的;也不承認國民黨之外的政黨存在,連中國共産黨的“參政員”也隻能以文化團體代錶的資格參加。
  當時,獨裁專製統治造成的全國性的官員腐敗和嚴重的通貨膨脹,招緻民怨沸騰。美國政府對此非常不滿,國內的批評更連綿不斷。共産黨、民主同盟等反對黨固不待言,就是國民黨內,要求實行民主、憲政的呼聲也非常強烈。國民黨西南聯大區黨部的黨員教授蔣夢麟等就曾召開會議,公推馮友蘭擬稿以區黨部的名義緻信蔣介石,要求國民政府為收拾人心而開放政權,實行立憲。信中寫道:“睹一葉之飄零,知深鞦之將之。”“昔清室遲遲不肯實行憲政,以緻失去人心,使本黨得以成功。前事不遠,可為殷鑒。”據說,蔣看罷“為之動容,為之淚下”。
  在內外壓力下,國民黨政府已經非變不可。1943年9月國民黨召開五屆十一中全會,在開幕式上蔣介石說:“戰爭結束的時間,決不會超齣我本年春季所說的兩年之內。”因此,要討論如何建國的問題,“而政治建設的基礎,就在憲政的實施。”“憲政實施以後,本黨還政於民……在法律上本黨應該與一般國民和普通政黨處於同等的地位,在法定的集會結社言論齣版自由的原則之下,享同等的權利,享同等的義務,受國傢同等的待遇。” 他還有多次談話都談到憲政,這錶明他確實在考慮這個問題。
  不過,他所講的憲政理論上有許多荒唐之處,而實踐上更是依舊肆意踐踏民主和公民權利。
  1943年,蔣介石發錶瞭兩篇重要論著:《中國之命運》、《中國的經濟學說》。學界認為這是蔣對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的迴答。判斷他的《中國之命運》,應該有一個標準。他不是說要實行憲政嗎?從政治上說,最好的標準就是學界公認的憲政理論。
  憲政的核心是保障公民個人的基本權利,以此為目標建立一套政治和法律體係。它有幾個基本要素:1,公民有集會、結社、言論、齣版、居住、財産、通信等自由權利。2,國傢權力分立和互相製衡。政府權力受到法律和製度的嚴格約束,使之既能有力地管理好公共事務,又不緻侵犯公民的個人權利。3,憲法至上,並有嚴格的憲法司法、違憲審查製度。4,實行法治,司法獨立。5,各級政府民選,層層成立議會,地方自治,政治生活民主化。
  《中國之命運》追求什麼?要中國人“事事以民族為本位”,“以忠孝為根本。為國傢盡全忠,為民族盡大孝”。與此同時,重申“中國人民老早就有瞭很大的自由,不須去爭。”“無論在戰時或戰後,一片散沙一樣的‘個人自由’是不能存在的。”在其他講話中,蔣介石更一再高呼:“民族至上,國傢至上。”其實,在冠冕堂皇的“國傢”、“民族”後麵,他的內心獨白是“朕即國傢”,服從我就是服從國傢。這是與憲政完全背道而馳、為專製統治服務的理論。
  ……

前言/序言

  自序:告彆虛妄 維護曆史的尊嚴
  一場追尋曆史真相的熱潮,正在中國大地蔓延。這個令人欣慰的浪潮,齣自人的求真本能,也是對清末民初以來政治傢或政客以曆史為芻狗的反抗。
  中國文化有一個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的傳統:“疾虛妄”!
  倡導者是兩韆年前的王充。麵對獨尊儒學和讖緯迷信風行,他大聲疾呼:“今失實之事多,華虛之語眾,指實定宜,辯爭之言,安得約徑?”(《論衡·自紀篇》)“案聖賢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者。”“追難孔子,何傷於義?”“伐孔子之說,何逆於理?”(《論衡·問孔篇》)深思細想,如果沒有忘掉這個傳統,20世紀的中國人,可以減少多少苦難!
  1985年,我的第一部書《中國現代哲學史稿》殺青後有感,信筆寫下幾句話:“學術與盲信勢同冰炭。因此,我的信念是:我隻把我看到的曆史本來麵目寫在紙上。”三十多年來,“說真話,說自己的話”是我執著的追求。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我的學術生涯從此屢有風波相隨。
  虛妄是人造的。構築華麗或壯烈的故事,始作俑者往往宣稱這就是正義;追隨者多半齣於思維偏激,某些人則渴望從中分一杯羹。從學術文化層麵看,謊言是渣滓,最終會變為社會發展的絆腳石。把謊言奉若神明,不過是社會病態的錶徵。
  人,總有一點熱血吧!麵對虛妄,沉默還是道破?說穿瞭,有人會暴跳如雷,通常還有陰招伺候。可是,沒有對固有結論的挑戰,人雲亦雲,倒來倒去就是那幾句,個人自然安逸,學術和思想文化的發展就全部付諸東流瞭!不說,社會責任感安在?內心如何安寜?
  嘴巴總要吃飯、說話,意見紛紜是常態,虛妄也是多元中的一元,各種觀點的糾纏無可避免。製造虛幻與求真的纏鬥不可能止息。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進入21世紀,虛妄的破滅在加速,各界泰然接受,沒有激起鏇風、巨浪。多年來,筆者參與瞭戳穿泡沫的過程,有時招緻始料不及的反應。不過,不管潮漲潮落,我的心情都特彆寜靜。說的是陳年舊事,結論有根有據;沒有褻瀆自己的良知,維護的是自己的尊嚴;追求的是遲來的中國夢:人人可以自由說話、自在生活,以文明和蓬勃創新的高大身影贏得舉世尊重的一流大國。任何糾葛都妨礙不瞭按時漫步校園、伏案工作和呼呼大睡!
  應該特彆說明,書中涉及的具體人,都與筆者沒有任何私人恩怨。他們不幸成瞭某種觀點或思潮的俘虜。彼此的分歧,說到底是不同思潮不可避免的論辯。觀念變革是社會變遷的先導或側影。從更廣闊的層麵去觀察,最近幾十年的思想文化衝撞,不過是現代文化與尚未消逝的思潮的纏鬥。這部小書收集的文章,是這個尚未止息的過程的側影。是耶,非耶?留待曆史和讀者去審判吧!
  2012年12月5日


在綫試讀

《纏鬥:方生與未死》第一輯 迴顧風波

一場追尋曆史真相的熱潮,正在中國大地蔓延。這個令人欣慰的浪潮,齣自人的求真本能,也是對清末民初以來政治傢或政客以曆史為芻狗的反抗。


《暗流湧動:權力、背叛與救贖的時代史詩》 這是一部恢弘的時代群像劇,描繪瞭在劇烈社會變革的漩渦中,一群被命運推嚮曆史前颱的人物,如何在道德的灰色地帶掙紮、抗爭與抉擇。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個體的命運沉浮,而是以宏大的敘事視角,審視一個特定曆史時期內,權力結構如何被無形的力量重塑,以及在這樣的變動中,人性的復雜性如何被推至極限。故事跨越瞭數十年的光陰,從舊秩序的溫情脈脈的瓦解,到新規則建立之初的野蠻生長,直至最終的權衡與寂靜。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餘暉與裂痕 故事始於一個錶麵上安定繁榮,實則暗流洶湧的港口城市——青州。這裏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樞紐,商業的繁榮掩蓋瞭根深蒂固的階級矛盾與政治腐蝕。 主要人物群像速寫: 林緻遠: 曾經是地方上的士紳代錶,恪守著一套過時的儒傢倫理。他試圖以溫和的方式維係傢族的體麵與周遭的穩定,但麵對時代浪潮,他的“體麵”正成為一種無法承受的重負。他代錶瞭舊體製中,那些心存善念卻無力迴天的保守力量。他的掙紮集中在如何保護傢族財産和名聲,不被新興的政治力量所侵蝕。 陳慕白: 一位齣身低微,卻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和冷酷的實用主義迅速崛起的實業傢。他深知權力運作的本質,將所有情感視為可交易的籌碼。陳慕白是新資本的化身,他信奉效率高於一切,卻在內心深處隱秘地崇拜著他所推翻的舊秩序中的某種“純粹”。他與青州地方軍閥保持著微妙的平衡,以金錢為武器,周鏇於各方勢力之間。 瀋婉清: 一位背景神秘的知識女性,早年留學海外,帶著激進的思想歸國。她投身於秘密的社會改良運動中,渴望自下而上地打破僵局。瀋婉清是理想主義的旗幟,但她的行動往往與現實的殘酷産生劇烈碰撞,她不得不學會在理想與生存之間,做齣一次次違背初衷的妥協。她與林緻遠傢族有著錯綜復雜的曆史淵源。 敘事基調: 這一階段的筆觸是緩慢而充滿細節的,著重於展現生活氣息與潛藏的危機。青州的每一條石闆街道、每一個夜市的喧囂,都滲透著即將到來的劇變的氣息。權力更迭並非轟轟烈烈,而是通過閤同的簽訂、人事的調動和一筆筆不明去嚮的款項悄然完成。 第二部分:風暴之眼與身份的重塑 隨著中央政治力量的乾預加深,青州成為各方勢力角力的焦點。舊有的平衡被打破,陳慕白麵臨著被清洗的風險,而林緻遠則被迫做齣“站隊”的選擇,這幾乎意味著他將齣賣自己畢生堅守的原則。 核心衝突:製度與人性的衝突。 “鐵律”的降臨: 一位鐵腕的政治觀察員——蕭景行抵達青州。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反派,而是一個絕對的“執行者”。蕭景行代錶著效率和秩序的鐵腕,他冷靜、理性到近乎非人,他的目標是徹底清除舊時代的“人情”和“私利”,建立一套完全由他掌控的係統。他欣賞陳慕白的執行力,卻衊視其私欲;他同情林緻遠的睏境,卻不容許其成為阻礙。 聯盟與背叛的博弈: 為瞭在蕭景行的鐵腕下求生,陳慕白不得不與他進行危險的閤作,而這場閤作的代價,是對過去盟友的無情齣賣。他利用瀋婉清掌握的一些敏感信息,設下陷阱,成功將一個強大的地方派係推入深淵。然而,這次勝利也讓他徹底失去瞭內心的某種平靜。 道德的代價: 林緻遠在保護女兒(她意外捲入瞭瀋婉清的活動)的過程中,不得不嚮陳慕白低頭,以傢族收藏的珍貴文物作為交換,換取女兒的安全。這件文物不僅是藝術品,更是其傢族精神象徵。當他親手將其交給陳慕白時,他完成瞭自我精神上的“死亡”。 場景高潮: 青州商會大樓的午夜密談。陳慕白與蕭景行在昏暗的燈光下製定著新的商業版圖,窗外是城市燈火輝煌下的新秩序初現,室內卻是赤裸裸的權力交易和對昔日情誼的徹底切割。 第三部分:餘波與漫長的救贖之路 權力鬥爭的短期目標達成瞭,但長期的代價開始顯現。蕭景行建立的體係高效而冰冷,扼殺瞭青州原有的活力和個性。 瀋婉清的抉擇: 在經曆瞭理想破滅和多次流亡後,瀋婉清發現,僅憑思想無法改變結構,她選擇瞭一條更具風險的道路——潛伏到體係內部,利用她對新興製度的深刻理解,試圖從內部滲透“人道”的元素。她不再是純粹的革命者,而是成為瞭一個復雜的、遊走在邊緣的“改良者”。 陳慕白的空虛: 擁有瞭巨大的財富和權力基礎的陳慕白,發現自己真正渴望的“穩定”和“尊重”並未到來。他開始麵對自己為瞭權力所犧牲掉的一切——那些被他視為弱點的“人情債”。他試圖通過一些不為人知的慈善行動來彌補,但這些行動在冷酷的現實麵前顯得蒼白無力,更像是對自己良心的敷衍。 林緻遠的隱退: 林緻遠最終失去瞭所有世俗的財富和地位,帶著殘存的體麵,選擇隱居於城郊的一處老宅。他將餘生投入到整理傢族的舊檔案和手稿中,試圖為後人留下一個關於“何為正直”的模糊印記。他的故事不再關於抗爭,而關於如何與自己的失敗和平共處。 結局的意味: 故事沒有給齣明確的勝利者或失敗者。青州進入瞭一個“有序”的時代,但這種有序是以犧牲瞭大量的自由和個性為代價的。蕭景行依然掌控全局,但他對陳慕白和瀋婉清的持續觀察,暗示著權力結構永遠無法完全排斥人性的變數。 全書主題: 《暗流湧動》探討的是曆史進程中,個體如何在高壓下扭麯、變異,以及“生存”與“意義”之間的永恒拉鋸。它聚焦於權力更迭的非暴力層麵——那些關於信任、背叛、承諾與遺忘的隱秘交易,揭示瞭任何宏大敘事背後,都是由無數微小的人性抉擇堆砌而成。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在舊的軀殼破碎後,用殘存的碎片搭建新生活的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真是讓人拍案叫絕,起承轉閤之間,作者巧妙地編織瞭一張錯綜復雜的情感網絡。故事的開端,那種壓抑而緩慢的鋪陳,像是在冰封的湖麵上行走,每一步都伴隨著細微的吱呀聲,讓人屏息凝神,生怕驚擾瞭潛藏的暗流。隨著情節的深入,人物之間的張力如同被拉滿的弓弦,每一次對話都充滿瞭未言明的潛颱詞和試探性的交鋒。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環境和氛圍的細膩描摹,那種仿佛能觸摸到的質感,讓讀者不僅僅是旁觀者,更是身臨其境的參與者。書中對人性的復雜性進行瞭深刻的剖析,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蛋,隻有在特定情境下做齣掙紮和選擇的個體。這種剋製而有力的筆觸,使得每一次情感的爆發都顯得無比真實和震撼,讓人在掩捲之後,仍久久不能平靜,需要時間去消化那種撲麵而來的真實感。

評分

我必須贊揚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那份匠心獨運,簡直是字字珠璣,仿佛每一個詞語都經過瞭韆錘百煉纔被安置到那個位置上。文風時而如同冰冷的金屬光澤,精準、銳利,直刺問題的核心;時而又轉為溫潤的琥珀色調,帶著懷舊的暖意,包裹著那些易逝的美好與遺憾。特彆是在描繪人物內心掙紮的段落,那種內省的深度和哲思的穿透力,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韻味。作者似乎對語言的音樂性有著近乎本能的把握,長短句的交錯、排比的運用,都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節奏感和衝擊力。讀完後,腦海中迴蕩的不僅僅是故事情節,更是那些凝練而富有張力的句子,它們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描述,達到瞭某種近乎詩意的境界。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帶來的情感衝擊力是罕見的,它不迎閤讀者的期待,甚至可以說是故意設置瞭障礙,迫使我們直麵那些我們通常選擇逃避的人性陰影。它探討的主題非常宏大且沉重,但作者的處理方式卻極其剋製,沒有渲染過度的悲情,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疏離感來呈現人物的悲劇。這種“不動聲色卻驚心動魄”的效果,比歇斯底裏的呐喊來得更有力量。我特彆感受到作者對宿命論和自由意誌之間拉鋸戰的深刻探討。書中人物的每一次選擇都似乎被一種看不見的巨大力量所牽引,但他們又在微小的反抗中展現齣頑強的生命力。這種對存在睏境的冷靜審視,讓這部作品在眾多文學作品中顯得尤為厚重和有價值,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隻提供更深刻的提問。

評分

從整體閱讀體驗來看,這部作品構建瞭一個極其成熟且自洽的世界觀,其內部邏輯的嚴謹性令人嘆服。作者並沒有為瞭戲劇效果而犧牲可信度,即使情節充滿瞭戲劇性轉摺,其背後的驅動力依然植根於紮實的人物動機和環境設定之中。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對“灰色地帶”的毫不妥協的描繪,它拒絕將世界簡單二元化,而是展現瞭道德模糊性帶來的無盡張力。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最艱難的抉擇往往不是對與錯的選擇,而是兩難之間必須捨棄的痛苦。這種對復雜現實的忠實反映,使得角色的每一步行動都顯得沉重而真實。這種對細節、邏輯和情感深度三方麵的高標準要求,使得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重讀價值,每一次重讀都可能從中發掘齣初次閱讀時未能察覺的精妙伏筆和深層意涵。

評分

這部作品在結構上的創新令人耳目一新,它並非采用傳統的時間綫性敘事,而是通過碎片化的記憶和多重視角的切換,構建瞭一個近乎迷宮般的敘事空間。閱讀的過程就像是重新拼湊一副被打碎的古老壁畫,每一塊碎片都承載著特定的曆史信息和情感重量。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在於,他懂得如何精準地控製信息流的釋放,總是在你以為洞悉一切的時候,拋齣一個全新的參照點,徹底顛覆你之前的判斷。這種不斷的反轉和重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力參與感。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日常細節,在後文往往會爆發齣驚人的意義,顯示齣作者布局的深遠和嚴密。它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暗示和符號,是一次對思維敏捷度和聯想能力的全麵考驗。

評分

質量很好,還沒來得及讀,期待內容。

評分

書的質量很好,性價比很高,內容還來不及看

評分

袁先生的力作,必須細心研讀。大力推薦!

評分

虛妄是人造的。構築華麗或壯烈的故事,始作俑者往往宣稱這就是正義;追隨者多半齣於思維偏激,某些人則渴望從中分一杯羹。從學術文化層麵看,謊言是渣滓,最終會變為社會發展的絆腳石。把謊言奉若神明,不過是社會病態的錶徵。多年來,袁偉時教授參與瞭戳穿這虛妄的泡沫的全過程,有時招緻始料不及的反應。不過,說的是陳年舊事,結論有根有據;沒有褻瀆自己的良知,維護的是自己的尊嚴;追求的是遲來的中國夢:人人可以自由說話、自在生活,以文明和蓬勃創新的高大身影贏得舉世尊重的一流大國。

評分

這本書裝幀質量挺好的,好評!

評分

東西還好,送貨很快,值得推薦!

評分

幫同學買的 聽說還可以哦

評分

不過,說的是陳年舊事,結論有根有據;沒有褻瀆自己的良知,維護的是自己的尊嚴;追求的是遲來的中國夢:人人可以自由說話、自在生活,以文明和蓬勃創新的高大身影贏得舉世尊重的一流大國

評分

閑書 看看挺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