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

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迈克尔·弗雷德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哲学
  • 物质文化
  • 艺术史
  • 美学
  • 当代艺术
  • 文化研究
  • 视觉文化
  • 艺术理论
  • 材料与艺术
  • 艺术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502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90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这是美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的艺术评论文集。他的艺术批评构成了晚期现代主义的核心文本,包括为“三位美国画家展”所写的雄心勃勃的导论《三位美国画家:肯尼斯·诺兰德、朱尔斯·奥利茨基、弗兰克·斯特拉》(1965),初步反思极简主义的《形状之为形式:斯特拉的不规则多边形》(1966),代表其批评的《莫里斯·路易斯》(1966-1967),以及划时代的论文《艺术与物性》(1967)。这些论文不仅确立了理解盛期和晚期现代主义的基本术语,而且也开启了批判美国极简主义艺术的大门,直到今天它们仍在激发人们关于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
  此中译本根据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译出。在长达74页的导论与新近撰写的“中文版序”中,弗雷德详尽地回顾了自己的艺术批评生涯,澄清了广泛的议题,尤其是阐明了他与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分歧,明确了他的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他在近几年当代艺术研究中所捍卫的价值。

作者简介

    迈克尔?弗雷德是美国当代著名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弗雷德作为批评家的名声主要建立在对美国60年代后的抽象艺术的诠释,以及对极简主义艺术的批评之上。正是他,开启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长达几十年的论战,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晚期现代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著有《聚精会神与剧场化: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

目录

出版说明
中文版序
前言与致谢
导论:我的艺术批评家生涯
第一部分:1966-77
形状之为形式:弗兰克·斯特拉的不规则多边形(1966年)
莫里斯·路易斯(1966-67年)
朱尔斯·奥利斯基(1966-67年)
艺术与物性(1967年)
安东尼·卡洛的新作(1967年)
罗纳德·戴维斯:表面与错觉(1967年)
安东尼·卡洛的雕塑(1968年)
肯尼思·诺兰德的最近作品(1968年)
卡洛的抽象(1970年)
彩饰法问题:迈克尔·博勒斯的新雕塑(1971年)
拉里·普恩斯的新画(1972年)
安东尼·卡洛1966-77年的桌上雕塑(1977年)
第二部分:1965
三位美国画家:肯尼思·诺兰德、朱尔斯·奥利斯基、弗兰克·斯特拉(1965年)
第三部分:1962-64
安东尼·卡洛(1963年)
弗兰克·斯特拉(1963年)
纽约书简:奥登堡、张伯伦(1962年10月25日)
纽约书简:路易斯、张伯伦、斯特拉、印第安纳(1962年11月25日)
纽约书简:沃霍尔(1962年12月25日)
纽约书简:约翰斯(1963年2月25日)
纽约书简:霍夫曼(1963年4月25日)
纽约书简:诺兰德、第伯(1963年5月25日)
纽约书简:霍夫曼、戴维斯(1963年12月5日)
纽约书简:凯利、普恩斯(1963年12月-64年1月)
纽约书简:贾德(1964年2月15日)
纽约书简:德·库宁的素描(1964年4月25日)
纽约书简:奥利茨基、詹金斯、第伯、汤姆利(1964年5月)
纽约书简:布拉奇、张伯伦、欧文(1964年夏)
注释
“我的艺术批评家生涯”人名索引
译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无关。 --- 《时间的灰烬:现代主义的断裂与重构》 图书简介 《时间的灰烬:现代主义的断裂与重构》 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思想、艺术、建筑和技术领域剧变历程的重量级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现代主义进行简单的年代梳理或风格罗列,而是致力于探究“现代性”这一宏大叙事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后,其内在逻辑如何发生深刻的断裂与随后的艰难重构。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现代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基于理性、进步和普遍真理的信念——在一战的壕沟战中遭遇了本体论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的解构(如立体派对透视法的颠覆),更渗透到社会结构和人类对时间、历史的感知之中。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循序渐进地揭示了现代主义从高歌猛进走向自我质疑的复杂路径。 第一部分:理性的黄昏与乌托邦的破灭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主义初期,特别是启蒙运动遗留下的理性主义遗产如何被工业化和战争的残酷现实所侵蚀。作者详尽分析了尼采、柏格森哲学思想对现代艺术思潮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线性时间观”的挑战。 技术异化与人的主体性危机: 考察了技术进步如何在加速社会变革的同时,使个体被吞噬于庞大的官僚体系和机械化生产之中。文中重点剖析了早期的城市规划理论,如何试图以几何学的精确性来“驯服”无序的现代生活,但最终却导致了空间的异化与疏离。 德语世界的“时间性”焦虑: 通过对瓦尔特·本雅明早期文本的细致解读,本书揭示了“历史的灵光”在机械复制时代如何消散,以及现代人如何生活在一种持续的“当下即断裂”的状态中。这部分内容探讨了历史记忆的不可靠性及其对艺术创作的激发作用。 第二部分:形式的革命与语言的界限 本部分转向具体艺术门类的实践,分析现代主义艺术家和作家如何通过对传统形式的激进颠覆,来应对他们感知到的时代危机。 诗歌的语法崩塌: 深入研究了意象派、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语言策略。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断裂的句法、非逻辑的并置和对梦境逻辑的借鉴,来重建一种能够承载破碎经验的新型叙事结构。这不仅仅是风格的改变,更是对传统“意义”生成机制的挑战。 建筑的去人性化倾向: 批判性地审视了包豪斯和国际主义风格的早期实践。虽然这些运动旨在创造透明、高效的“新人类”居住环境,但本书认为,其对装饰的摒弃和对标准化的过度追求,无意中为后来的社会控制埋下了伏笔。例如,对勒·柯布西耶“光辉城市”构想的重新审视,强调了其内在的威权倾向。 第三部分:中间地带的张力:法西斯主义、现代性与文化抵抗 本部分是本书最具争议性也最富洞察力的章节,它探讨了现代主义的逻辑在极端政治环境中如何被挪用或扭曲。 美学化政治与政治化的美学: 分析了法西斯政权如何利用现代主义的某些技术(如大规模集会、电影蒙太奇)来构建其极权美学,这与进步主义者对技术解放的乐观态度形成了残酷的反讽。本书区分了“现代的”与“现代主义的”,指出后者在面对绝对权力时往往显得脆弱。 文化流亡者的遗产: 详尽考察了欧洲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流亡美国后,其现代主义思想如何在新的文化土壤中发生变异。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转移,更是思想方法论上的适应与重塑,为战后美国艺术的崛起奠定了隐性的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终结?后现代的先声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中期,探讨现代主义的内在矛盾如何催生了后现代转型的早期迹象。 对“宏大叙事”的疲惫: 考察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想的兴起,如何直接指向现代主义赖以生存的普遍性、统一性和目标导向性。从列维纳斯的伦理学批判到福柯对知识权力结构的解构,都揭示了现代性未能兑现其普世承诺的深层原因。 对“纯粹形式”的反思: 本部分也关注了艺术领域中开始出现的“回归具象”和对工艺传统的重新珍视,这被视为对抽象表现主义和极简主义过度智性化的抵抗。这股力量预示着一场关于“真实性”和“在场”的复杂辩论即将展开。 《时间的灰烬:现代主义的断裂与重构》 是一部挑战传统叙事的著作,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引导读者穿越二十世纪现代性迷宫的复杂回廊,理解我们今日思想和文化困境的起源。本书对历史学家、哲学系学生以及所有对西方文明转型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智力导航。 --- 本书作者为国际知名的文化理论家与历史学家,其跨学科的视角和严谨的文献考证,使本书成为对现代主义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补充与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重”的,不是那种负担沉重的“重”,而是指其思想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和回味。它像是一面高清的镜子,映照出当代文化对于“真实性”和“人造性”的执念。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媒介自身局限性的坦诚讨论,他并没有将任何一种材料或技术神化,而是以一种近乎挑衅的姿态去解构它们。书中对于空间、时间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分析尤其精彩,仿佛在提醒我们,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对于那些试图在艺术与设计之间架设桥梁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是极其宝贵和富有启发性的,它拓宽了我们对“何为材料”的传统理解边界。

评分

这部作品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以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探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物”与“艺”之间的复杂纠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能穿透物质的表象,直抵其存在的内核。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拒绝给出简单定义的勇气,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质疑和探索的路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场思维的漫步,时而被某个精妙的比喻所吸引,时而又在某个深刻的论断前停下脚步,陷入沉思。那种对材质、纹理、光影的执着描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房间里的一把椅子、一个杯子,它们不再仅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而是承载了无数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这种对“在场感”的强调,构建了一种既具象又超验的阅读体验,非常适合那些对当代艺术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伴随着素描本或笔记本才能读完的书。它的论述逻辑是螺旋上升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对前一章节的某种补充、修正,或者说是一种更激进的延伸。作者对于“手艺人”精神的赞颂,与他对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反思形成了有力的对话。我尤其喜欢其中那种对“时间性”的关注——不仅仅是创作的时间,更是物品从诞生到衰败,再到被遗忘或被重新发现的整个生命周期。这种宏大的时间观,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物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去触摸身边的东西,试图用作者的视角去“解码”它们的材质秘密。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集合,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观看”和“感受”世界的行动指南。

评分

读完这本集子,我感觉自己的视觉系统被彻底“校准”了一遍。那些惯常被我们忽略的、关于“物质性”的细微差别——比如一块未经打磨的石头边缘的粗粝感,或是玻璃表面反射的扭曲影像——在这里被提升到了近乎神圣的地位。行文的逻辑跳跃性很强,有时像是在进行一场学术研讨会上的严肃辩论,下一刻又突然转入了诗人般抒情的独白。这种风格上的不拘一格,恰恰反映了主题本身的复杂性。它没有提供任何立竿见影的答案,反而抛出了更多值得我们深入追问的问题:一件艺术品是如何从单纯的“物”蜕变为具有文化价值的“存在”的?这种转化的驱动力究竟源于创作者的意图,还是观众的接纳?对于那些习惯了清晰结构和明确结论的读者来说,这可能会是一次挑战,但对于愿意沉浸在“未定性”中的探索者而言,它无疑是一座充满惊喜的迷宫。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构建了一种极为独特的氛围,有一种介于历史文献的严谨和后现代解构的戏谑之间的张力。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不断地将抽象的概念拉回到具体的、可感知的材料世界中去。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几篇关于“功能性消解”的论述,它探讨了物品是如何在被艺术化之后,其原有的实用价值如何被一种形而上的意义所取代,或者说,被“悬置”起来。这种对媒介本身的深层反思,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艺术史中那些被奉为圭臬的作品。叙述的节奏感极强,段落之间如同音乐的乐章,有着清晰的起承转合,即便是最晦涩的哲学思辨,也总能找到一个感性的落脚点,使得阅读过程既费脑又充满愉悦。

评分

物性这个问题不但在艺术上,在建筑上尤其逃不过。看看艺术史家的思考有助于澄清很多问题。

评分

不错,还可以,还是有点东西的,是吧,我觉得还是有点帮助的,多看点总是好的,是不是

评分

书籍印刷排版都可以

评分

有意思的是,中村拓志的视角是将“恋爱”与“建筑”联系起来,这也是他看待建筑与人类在情感层面的微妙联系,并实践于他每个项目的观念内核。他开始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以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就是在揣摩那些居住在建筑里的人、在那儿工作的人、到访的客人,对建筑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与感觉出发,为了拉近人与建筑的关系而对建筑进行设计。他深信,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人们才能切身体会到与建筑的亲密关系。对于当代建筑界来说,这种思考方式,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可就建筑师而言,却未必是这样,或许在他们脑子里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理念,即没有创意的建筑是恐怖的建筑。

评分

艺术史专业必备书,值得读

评分

书籍印刷排版都可以

评分

物美价廉,网购方便~~~~~~

评分

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

评分

物美价廉,网购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