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这是美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的艺术评论文集。他的艺术批评构成了晚期现代主义的核心文本,包括为“三位美国画家展”所写的雄心勃勃的导论《三位美国画家:肯尼斯·诺兰德、朱尔斯·奥利茨基、弗兰克·斯特拉》(1965),初步反思极简主义的《形状之为形式:斯特拉的不规则多边形》(1966),代表其批评的《莫里斯·路易斯》(1966-1967),以及划时代的论文《艺术与物性》(1967)。这些论文不仅确立了理解盛期和晚期现代主义的基本术语,而且也开启了批判美国极简主义艺术的大门,直到今天它们仍在激发人们关于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
此中译本根据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译出。在长达74页的导论与新近撰写的“中文版序”中,弗雷德详尽地回顾了自己的艺术批评生涯,澄清了广泛的议题,尤其是阐明了他与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分歧,明确了他的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他在近几年当代艺术研究中所捍卫的价值。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重”的,不是那种负担沉重的“重”,而是指其思想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和回味。它像是一面高清的镜子,映照出当代文化对于“真实性”和“人造性”的执念。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媒介自身局限性的坦诚讨论,他并没有将任何一种材料或技术神化,而是以一种近乎挑衅的姿态去解构它们。书中对于空间、时间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分析尤其精彩,仿佛在提醒我们,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对于那些试图在艺术与设计之间架设桥梁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是极其宝贵和富有启发性的,它拓宽了我们对“何为材料”的传统理解边界。
评分这部作品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以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探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物”与“艺”之间的复杂纠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能穿透物质的表象,直抵其存在的内核。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拒绝给出简单定义的勇气,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质疑和探索的路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场思维的漫步,时而被某个精妙的比喻所吸引,时而又在某个深刻的论断前停下脚步,陷入沉思。那种对材质、纹理、光影的执着描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房间里的一把椅子、一个杯子,它们不再仅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而是承载了无数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这种对“在场感”的强调,构建了一种既具象又超验的阅读体验,非常适合那些对当代艺术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伴随着素描本或笔记本才能读完的书。它的论述逻辑是螺旋上升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对前一章节的某种补充、修正,或者说是一种更激进的延伸。作者对于“手艺人”精神的赞颂,与他对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反思形成了有力的对话。我尤其喜欢其中那种对“时间性”的关注——不仅仅是创作的时间,更是物品从诞生到衰败,再到被遗忘或被重新发现的整个生命周期。这种宏大的时间观,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物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去触摸身边的东西,试图用作者的视角去“解码”它们的材质秘密。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集合,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观看”和“感受”世界的行动指南。
评分读完这本集子,我感觉自己的视觉系统被彻底“校准”了一遍。那些惯常被我们忽略的、关于“物质性”的细微差别——比如一块未经打磨的石头边缘的粗粝感,或是玻璃表面反射的扭曲影像——在这里被提升到了近乎神圣的地位。行文的逻辑跳跃性很强,有时像是在进行一场学术研讨会上的严肃辩论,下一刻又突然转入了诗人般抒情的独白。这种风格上的不拘一格,恰恰反映了主题本身的复杂性。它没有提供任何立竿见影的答案,反而抛出了更多值得我们深入追问的问题:一件艺术品是如何从单纯的“物”蜕变为具有文化价值的“存在”的?这种转化的驱动力究竟源于创作者的意图,还是观众的接纳?对于那些习惯了清晰结构和明确结论的读者来说,这可能会是一次挑战,但对于愿意沉浸在“未定性”中的探索者而言,它无疑是一座充满惊喜的迷宫。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构建了一种极为独特的氛围,有一种介于历史文献的严谨和后现代解构的戏谑之间的张力。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不断地将抽象的概念拉回到具体的、可感知的材料世界中去。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几篇关于“功能性消解”的论述,它探讨了物品是如何在被艺术化之后,其原有的实用价值如何被一种形而上的意义所取代,或者说,被“悬置”起来。这种对媒介本身的深层反思,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艺术史中那些被奉为圭臬的作品。叙述的节奏感极强,段落之间如同音乐的乐章,有着清晰的起承转合,即便是最晦涩的哲学思辨,也总能找到一个感性的落脚点,使得阅读过程既费脑又充满愉悦。
评分物性这个问题不但在艺术上,在建筑上尤其逃不过。看看艺术史家的思考有助于澄清很多问题。
评分不错,还可以,还是有点东西的,是吧,我觉得还是有点帮助的,多看点总是好的,是不是
评分书籍印刷排版都可以
评分有意思的是,中村拓志的视角是将“恋爱”与“建筑”联系起来,这也是他看待建筑与人类在情感层面的微妙联系,并实践于他每个项目的观念内核。他开始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以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就是在揣摩那些居住在建筑里的人、在那儿工作的人、到访的客人,对建筑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与感觉出发,为了拉近人与建筑的关系而对建筑进行设计。他深信,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人们才能切身体会到与建筑的亲密关系。对于当代建筑界来说,这种思考方式,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可就建筑师而言,却未必是这样,或许在他们脑子里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理念,即没有创意的建筑是恐怖的建筑。
评分艺术史专业必备书,值得读
评分书籍印刷排版都可以
评分物美价廉,网购方便~~~~~~
评分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
评分物美价廉,网购方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