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三女俠(上中下)》
作者: 梁羽生
出版社: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ISBN: 2200000003065
語言:中文繁體
頁數: 1623頁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康熙末年,隱居十載的河南武師馮廣潮在爲孿生孫女馮瑛、馮琳周歲之時,突遭清廷“血滴子”的襲殺。突圍中,馮廣潮父子及友人天山派記名弟子周青等力戰而死,馮琳被馮廣潮至友無極派名宿鍾萬堂救走。馮廣潮之徒弟唐曉瀾攜師嫂及馮瑛逃亡途中,由于師門叛徒的出賣,落入“雙魔”薩天剌、薩天都之手。雙魔奉清廷之命,殘害北五省抗清義士。名震江湖的“關東四俠”含憤出手,約戰雙魔,大戰于太行山。唐曉瀾得關東四俠相助,終逃上氓山,爲武林奇人獨臂神尼的徒弟呂四娘所救,馮瑛則落入雙魔手中。隨後唐拜北五省武林“鐵掌神彈”楊仲英爲師,楊之女楊柳青與唐曉瀾朝夕相處,暗生情愫,楊仲英也有意將其許配與唐曉瀾。但因其嬌縱任性不爲唐所喜,唐心底欽慕的仍是風姿爽朗、溫言笑語的呂四娘,遂留書出走。
作者簡介:
梁羽生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一九二四年三月廿二日出生(證件標明日期爲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誤)原籍
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生于廣西蒙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
'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的饒宗頤都在他
家裏住過,梁羽生向他們學習曆史和文學,很受教益。
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畢業後,由于酷愛中國古典
詩詞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報》作副刊編輯。一九四九年後定居香港,現僑居澳大利亞悉尼(一
名雪梨)。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梁羽生從小愛讀武俠小說,其入迷程度往往廢寢忘食。走入社會後,他仍然愛讀武俠小說,與人評
說武俠小說的優劣,更是滔滔不絕,眉飛色舞。深厚的文學功底,豐富的文史知識,加上對武俠小
說的喜愛和大量閱讀,爲他以後創作新派武俠小說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衆多的武俠小說作家中,
梁羽生欣賞白羽(宮竹心)的文字功力,據說“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變化而來
的。
× × × × × ×
初入江湖: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
園擂台比武,以決雌雄。太極派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門人陳克夫,爲了門派的利益,在擂台上
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陳文統的朋友《新晚報》總編輯羅孚觸動
靈機,爲了滿足讀者興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彩的武俠小說以飨讀者。第三天,
《新晚報》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龍虎鬥京華》是新武俠小說之
始。隨著《龍虎鬥京華》的問世,梁羽生──梁大俠初露頭角,轟動文壇的“新派武俠小說”已有雛
型。因爲他寫隨筆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時又心慕白羽,故名梁羽生。
× × × × × ×
退隱江湖:
從'年開始,到'年“封刀”,0年間,梁羽生共創作武俠小說部,'0冊, '000萬字。除
武俠外,梁羽生還寫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甯、李夫人等,著有《中國曆史
新活》、《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
。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读起来,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对“侠”的重新定义和阐释。它不仅仅是关于比武,更是关于担当、关于责任,关于如何在乱世中保持一身傲骨。作者在描绘那些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时,用词精准,动作设计充满了想象力,即便是那些虚构的武功,也仿佛有迹可循,有着一种内在的韵律美。但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些角色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的内心挣扎。他们的每一次挥剑,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意义,可能关乎忠诚、可能关乎爱情、可能关乎对某个原则的捍卫。这种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情感上的共鸣。对于喜欢那种充满历史厚重感和侠义精神的武侠迷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藏品,能够让人在浮躁的当下,找到一份难得的心灵慰藉与精神寄托。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独有的隽永和典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描述最激烈的冲突,作者的遣词造句也保持着一种克制的美感,绝不流于俗套。书中对于江湖风物的侧写也十分到位,无论是偏远的古镇、隐秘的深山,还是繁华的都市,都被作者勾勒得栩栩如生,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沉浸感。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对“传承”的强调,老一辈人的江湖经验与新一代人的锐气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使得整个武林生态显得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变革的动力。这种细腻的笔触,让读者在享受武侠情节的同时,也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它展现了那个时代对“信义”二字的极致推崇,那种“一诺千金”的江湖道义,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武功为故事服务,让故事承载起更深远的社会思考。
评分初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卷,那种泛黄的书页散发出的年代感,立刻就勾起了我对旧时光武侠的热切怀念。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佩服,他构建的武林世界,逻辑严密,体系自洽,每一个设定的背后似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江湖规矩的描写,那种约定俗成的礼法,以及对“道”的追求,远比表面的招式对决来得更有吸引力。书中人物的对白,古朴典雅,却又透着一股机锋,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听到老一辈武术家的指点江山。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女性角色的处理,她们不是依附于男性的花瓶,而是拥有自己的坚韧、智慧和抱负,在那个男权主导的江湖中,她们的每一次抗争和成就,都显得尤为光芒万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沧桑与洒脱。
评分这部作品的江湖描绘得真是淋漓尽致,作者的笔力老辣,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恩怨情仇刻画得入木三分。初读时,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武侠气息所吸引,仿佛真的置身于刀光剑影的纷争之中。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极佳,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那些武林大会、门派纷争的场景,写得恢弘大气,又不失细腻的情感描写。角色的塑造更是立体饱满,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每个人物都有其复杂的人性和动机,即便是配角也让人印象深刻。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快意恩仇的画面,以及人物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种将家国情怀、侠义精神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叙事方式,是老派武侠的魅力所在,让人不禁感叹,真正的侠客精神,并非只是武功高强,更在于那份坚守的道义与情义。这种深刻的内涵,让这本书远超一般的“打打杀杀”,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港台武侠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较为通俗的认知上,但接触到这部作品后,我的看法有了颠覆性的改变。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成熟,它似乎并不急于将所有的谜底揭开,而是巧妙地设置悬念,牵引着读者的好奇心一步步深入。很多时候,你以为看穿了布局,下一章作者却能巧妙地反转,让人拍案叫绝。这种精妙的布局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绝非等闲之辈可比。书中关于权谋斗争的描写,也丝毫不逊色于专业的历史小说,武功的运用常常服务于策略,而不是反过来。这种“武”与“智”的完美结合,使得整个故事的层次感极高。它不只是在讲一个门派的兴衰,更是在探讨人性的复杂,以及在巨大压力下,个体如何保持本心不被侵蚀。每次合上书,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这些恩怨将如何收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