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默它 [Omerta]

乌默它 [Omert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里奥·普佐 著,陈杰 译
图书标签:
  • 黑手党
  • 犯罪
  • 意大利
  • 西西里
  • 复仇
  • 家族
  • 权力
  • 秘密
  • 忠诚
  • 道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639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93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经典文库·飞鸟文丛
外文名称:Omerta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乌默它:西西里的荣誉法则,禁止揭发同道中人所犯下的罪行。
  《教父》马里奥·普佐作者最后杰作!
  《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星期日泰晤士报》书榜前五名。
  罪大恶极之人,竟然成了主宰社会的精英!
  罪与罚之间的冷峻之笔,刻写险恶世界中的生死博弈。
  海报:
  

内容简介

  教父曾统治庞大的犯罪王国三十多年,在法律和百般刁难的对手面前毫发无损,而今金盆洗手,但回归正道仅仅三年,就遭人暗杀,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更奇怪的是,教父之死竟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
  似乎没人在乎这件事,除了一个人……



作者简介

  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1920-1999),1920年生于纽约,第一代意大利裔美国人。1969年出版《教父》,被称为“男人的《圣经》”,1972年搬上银幕,成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乌默它》出版于2000年,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榜前五名。

精彩书评

  完美的犯罪小说……精巧的情节设置……小说中高潮不断,普佐让读者们欲罢不能。
  ——《丹佛邮报》

  《乌默它》证明了普佐仍然是惊悚小说的泰斗级人物。
  ——《底特律自由报》

  《乌默它》给人带来愉悦的阅读享受。同《教父》一样,读者马上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
  ——《纽约邮报》

前言/序言


《乌默它》:一封关于沉默的史诗,一段关于信任的悲歌 《乌默它》并非一本关于刀光剑影、阴谋诡计的书,它更像是一面幽深的古镜,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光辉与暗影,触及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言说的秘密。它是一曲关于“沉默”的宏大史诗,也是一首献给“信任”的凄美悲歌。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你无法找到直接的事件叙述,却能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张力,一种深刻的共鸣。它不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铺陈一种氛围,引诱你去倾听那些未曾发出的声音,去感知那些被压抑的情感。 “乌默它”,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而古老的重量。它并非一个简单的代号,而是渗透进叙事肌理的灵魂,是贯穿始终的意念。它代表着一种默契,一种约定,一种超越语言的力量。这种力量,时而成为保护伞,将脆弱的个体藏匿于无形的屏障之后;时而又成为枷锁,将个体囚禁于孤寂的牢笼之中。在《乌默它》的世界里,沉默并非空洞,它充满了意义,充满了未竟的对话,充满了对真相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妥协。 阅读《乌默它》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肺腑的对话,一次与自己灵魂的坦诚交流。作者以一种极具洞察力的笔触,剥离了那些浮于表面的喧嚣,直抵人性最本质的渴求与挣扎。你会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读出不为人知的隐忍,在那些微小的细节里,品味出深刻的孤独。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但正是这种沉静的力量,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才显得尤为震撼。它让你沉浸其中,随着每一个词语的跳跃,去感受那些无声的呐喊,去体会那些无形的羁绊。 《乌默它》对“信任”的探讨,更是达到了令人心悸的高度。信任,在书中被描绘成一种珍贵而易碎的瓷器,稍有不慎便会裂痕遍布,甚至彻底粉碎。它不是盲目的托付,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与共同经历之上的灵魂契合。然而,当“乌默它”的力量介入时,信任的天平开始倾斜。这种力量,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威胁,可以是来自内心的猜疑,可以是来自历史的阴影。它迫使个体在坚守原则与维系关系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在袒露心扉与自我保护之间徘徊。书中的人物,或许没有直接的冲突,但他们之间的距离,却因为这种无形的“乌默它”而变得遥远而冰冷。 书中对人物的塑造,更是精妙绝伦。他们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恶棍,而是拥有七情六欲、充满矛盾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曾有过光明磊落的过去,也可能被现实的泥沼所裹挟。他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眼神的闪烁,都充满了故事。你或许无法准确地辨别他们的善恶,却能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困境。他们是“乌默它”的牺牲品,也是“乌默它”的践行者。他们的命运,仿佛被一层无形的网所笼罩,每一次挣扎,都加深了这张网的缠绕。 《乌默它》的语言,如同一坛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能以最精准的笔触,勾勒出最深刻的意境。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句子,蕴含着惊人的智慧和深刻的哲思。它让你放慢阅读的脚步,去细细咀嚼每一个字,去体味每一个词语背后所承载的重量。书中的留白,更是别有用心,那些未曾明说的部分,往往比直白的叙述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更能触及读者的内心。它是一种邀请,邀请你参与到这本书的创造过程中,用你的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空白,用你的情感去解读那些潜藏的含义。 《乌默它》所展现的世界,并非一个架空的奇幻国度,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所处的现实。它让我们反思,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浮躁中,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某种形式的“乌默它”所束缚?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沉默的旁观者,成为了信任的破坏者?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我们所处世界的影子。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抛出了深刻的问题,引人深思。 如果你期待一本情节曲折、惊险刺激的书,那么《乌默它》可能不会是你预期的样子。但如果你渴望一本能够触动灵魂、引发共鸣的书,一本能够让你在阅读后久久不能平静,不断回味的书,那么《乌默它》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是一次关于人性、关于沉默、关于信任的深刻探索,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旅程。它将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在你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对“乌默它”的含义,有着全新的理解。 它像一个久违的老朋友,在你最需要倾听的时候,以一种最沉静、最真诚的方式,与你进行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对话。它不试图说服你,不试图改变你,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让你去感知,去体会,去理解。在《乌默它》的世界里,你找不到英雄主义的颂歌,也看不到命运的嘲弄。你只能看到,在沉默与信任的博弈中,人性的光辉与暗影是如何交织,又是如何演变。 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种情感的共振。它是一种邀请,邀请你去探索那些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去面对那些我们常常回避的真相。它让你重新审视“沉默”的价值,重新理解“信任”的重量。在阅读《乌默它》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些最深刻的感受,往往来自于最安静的时刻;而最坚固的连接,往往建立在最真诚的坦露之上。 《乌默它》,它是一种无声的呐喊,一种被压抑的情感,一种无法言说的羁绊。它隐藏在日常的缝隙中,潜伏在人心的深处。而这本书,就是试图将这股力量,以一种最温柔、最深刻的方式,呈现给你。它不带评判,不带说教,它只是呈现,让你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领悟。它是一次关于“存在”的沉思,是一次关于“连接”的追问。它让你明白,有时候,最强大的力量,就蕴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沉默之中;而最脆弱的纽带,却往往因为一丝猜疑而断裂。 《乌默它》是一场关于内心的远征,一次关于灵魂的洗礼。它让你在阅读中,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审视与他人的关系。它是一本值得你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将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在你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一道深刻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畅销书,更像是一块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佳酿。文字的密度和意境的营造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需要放慢速度,甚至反复咀嚼某些段落。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语调和思维模式,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的巨大信息量和美学价值。书中对环境氛围的渲染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无论是阴郁潮湿的街角,还是光线昏暗的密室,那种感官上的沉浸感是无可替代的。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把答案摆在读者面前,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间供读者自行去填补、去解读,这种“留白”的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联想能力。很多场景的描绘,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疏离感,使得原本可能非常血腥或残酷的情节,被包裹上了一层冷峻的美感。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听”而不是用眼去看的小说,它用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引导你进入到故事的核心灵魂深处。

评分

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内在的情感张力,它不动声色地堆砌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浪漫。它没有过多的情绪外露,所有的激烈和痛苦都内化在了角色的行动和克制的对话之中,反而产生了一种更具穿透力的力量。读者需要自行去挖掘隐藏在平静表象下的暗流涌动。书中对于“忠诚”与“背叛”的探讨,达到了近乎哲学辩论的高度,但又通过极具代入感的场景描写,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作者似乎很擅长描绘那些“无声的场景”——比如一次对视、一次沉默的握手,这些细节的描绘,比任何宏大的动作场面都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它有一种冷峻的美学,仿佛在最残酷的现实面前,作者依然保持着一份清醒和优雅的批判姿态。读完后,留下的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一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

评分

坦白说,这部作品的格局之大,初次接触时确实需要一些勇气去面对。它毫不避讳地触及了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人性中那些最黑暗、最原始的部分。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复杂性有着一种近乎悲悯的理解,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不是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他们都有着自己不得不遵守的“规则”和无法逃脱的宿命。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所展现出的严谨和细致,那些规则体系的建立,逻辑链条的闭合,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读到某些关键的冲突爆发点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宿命论的悲凉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思考,在巨大的历史惯性面前,个体的努力究竟能改变多少?这种对宏大主题的驾驭能力,让这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范畴,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寓言,值得反复研读和思索。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在看一部结构精巧的复杂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每一个发条都必须精确到位,才能驱动整个故事的运转。我被作者对于叙事结构的掌控力深深折服。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线性铺陈,而是采用了多重视角的切换和时间线的交错,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所有看似不相关的点最终汇聚到一起。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耐心和理解力,但一旦理清了头绪,那种豁然开朗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每一次视角转换,都像是从不同的棱镜去看同一个事件,从而揭示出事件更深层次的侧面。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考究,用词精准,少有冗余,使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信息量。这本书需要你带着笔记去读,因为它埋藏的伏笔之深、关联之广,远超一般小说的范畴,简直是一部文学迷宫。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窒息,从翻开第一页开始,仿佛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拖拽进一个光怪陆离、却又真实得让人心悸的世界。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每一个角色的呼吸、每一次犹豫,都像是被放在显微镜下仔细端详。尤其那些在道德边缘徘徊的角色,他们的挣扎与最终的选择,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旧在脑海中不断回响,久久不能平静。情节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的直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蜿蜒曲折和出乎意料的转折,每一次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故事的走向时,都会被作者毫不留情地推翻。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博弈,读者必须全神贯注,才能跟得上那些复杂交织的线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背景与个体命运关系时的功力,那种史诗般的格局下,依然能看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抗争,笔触沉稳有力,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绝非肤浅的娱乐之作可比拟。读完之后,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精神洗礼,对某些既定的认知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

评分

马里奥·普佐(1920.10.15 — 1999.07.02),属于第一代意裔美国人,二战期间曾从军,退伍后供职政府机关,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创作。以写西西里黑手党起家,成名。普佐对黑手党人物的刻画可谓栩栩如生、对故事情节的描写也是丝丝入扣。他具有文学的易感性,讲起故事来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种特长在成名作《教父》中得以体现,以致有人怀疑普佐与黑手党有瓜葛。对此普佐断然加以否认。他说,他对黑手党的了解来自他儿时所听的故事、他的广泛阅读以及丰富的想象。 《教父》是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1969年出版后使黑手党问题引起举国上下的普遍注意。《教父》的出版使普佐的生活也发生重大转折,他名利双收,有了自己的经纪人。此之前的作品反应冷淡。接着他又开始第二个创作生涯,写起电影剧本来。他所创作的电影剧本《教父》第一、二集先后获得奥斯卡奖,此外他还创作了包括《教父》第三集、《超人》两集、《棉花俱乐部》在内的8个电影剧本,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普佐的一举成名使他得以出版他想发表的一切作品。1972年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集《教父外传》问世。1978年又发表了《愚人之死》,其背景为拉斯维加斯、好莱坞和纽约出版界。《教父外传》仅简装本就卖了220万美元,在当时是个创纪录价格。6年后他又出版了《西西里人》,在1985年名列畅销榜榜首。不过普佐随后出版的描写肯尼迪的《第4个K》却反应平平。普佐由此得出结论:“这本书的失败使我意识到,某些规则你是无法打破的。人们把肯尼迪视为英雄,而我打破这种观念,把他描写成本来会成为独裁者的家伙。”《第4个K》差点成了普佐的最后一部作品。1991年1月该书发表时,他几乎一病不起。他身患糖尿病和心脏病,随后的两年中,中断创作,转而研究在15-16世纪出过两个教皇和许多政治及宗教领袖的博尔吉亚家族的历史,不过他最终放弃了写一部关于博尔吉亚家族的小说,开始创作另一部描写好莱坞和拉斯维加斯的作品,《末代教父》就此诞生。

评分

《乌默它》给人带来愉悦的阅读享受。同《教父》一样,读者马上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纽约邮报》

评分

教父曾统治庞大的犯罪王国三十多年,在法律和百般刁难的对手面前毫发无损,而今金盆洗手,但回归正道仅仅三年,就遭人暗杀,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评分

。。。。。。。。。。。。。。。

评分

罪大恶极之人,竟然成了主宰社会的精英!

评分

《乌默它》首版于2000年,1999年去世的马里奥•普佐并没有亲眼看到这部小说的出版。尽管如此,作为该系列小说的终结篇,《乌默它》没有让人失望,刚一出版就登上包括《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在内的多家畅销书排行榜,马里奥•普佐卓越的创作技巧让这部小说拥有惊人的吸引力。故事从1967年西西里黑手党教父唐•泽诺临终托孤展开,老教父将2岁的儿子阿斯托雷交由手下雷蒙德•阿普里莱带回美国抚养。时光荏苒,28年后已经金盆洗手的雷蒙德•阿普里莱却惨遭谋杀,长大成人的阿斯托雷成为家族的接班人,为了保护家族并洗刷耻辱,一场惊心动魄的复仇就此开始。

评分

我也跟自己说,在说出不好听的话前,拖延一下,如果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要老是在批评和抱怨。另外,在期望别人做什么事情之前,自己先去主动做。

评分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肺炎恶化去世。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中文名: 亚瑟·叔本华 外文名: Arthur Schopenhauer 国籍: 德国 出生地: 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 出生日期: 1788年02月22日 逝世日期: 1860年09月21日 职业: 哲学家 主要成就: 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代表作品: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与补遗》 目录 人物简介 生平哲学 美学 伦理 生存意志论 悲观 命运 死亡 教育 宗教 著作 叔本华著作的出版及翻译情况出版情况 翻译情况 名言 影响 其它《叔本华》(传记) 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 展开人物简介 生平 哲学 美学 伦理 生存意志论 悲观 命运 死亡 教育 宗教 著作 叔本华著作的出版及翻译情况 出版情况 翻译情况 名言 影响 其它 《叔本华》(传记) 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 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亚瑟·叔本华的肖像 (16张)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 (今属波兰,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他早年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和哲学,获博士学位后,曾在魏玛、德累斯顿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编辑本段生平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 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但厌恶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1814年—1819年间,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 1833年在大学里受挫之后,他移居法兰克福,并在那儿度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 1837年,他首个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1841年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这两篇是为不同科学院而作的有奖征文,第一篇获得了挪威皇家科学院褒奖,第二篇没有获得丹麦皇家科学院褒奖,在之后的书中他一再对丹麦科学院冷嘲热讽,在他成名后,丹麦科学院也成了一时间的笑柄。但这本书也几乎无人问津。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1844年,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二版。第一版此时已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第二版的购者结果也寥寥无几。 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获得了声誉,使他瞬间成了名人。有人写了《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全集》,有人评论说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

评分

京东物流没的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