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2000年-2015年-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 |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9-01 |
| 作者:亢世勇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78.00 | 页数:761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32643684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为我社2003年出版的《新词语大词典》的补编本,拟收录2000年-2014年期间产生或流行的新词语5000多条,力求所收新词语体现时代性和全面性,以反映新世纪新词语的现状。
《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体例上依照《新词语大词典》,每个词条的内容包括:词目、注音、释义、*早的和*晚的两个书证;正文后还收录了一些字母数字词。
前言
凡例
正文
附录
数字字母词
词目首字笔画索引
对于一个文字工作者而言,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下的语言风格至关重要。我过去常常在修改稿件时,为了一些特定年份的表达习惯而感到困惑——某个词在2005年和2012年的含义可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偏移。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时间锚点”。我特别欣赏它在词条结构中对“词义演化”的处理。很多词汇并非一成不变,它们随着社会热点、技术进步、乃至国际事件而悄然变异。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给出“2010年释义”,而是像做了一个横切面扫描,标示出从A阶段到Z阶段,这个词语是如何“修炼成精”的。这对于我修正旧作或者撰写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叙事时,起到了关键性的修正作用。它让我意识到,语言不是静态的文物,而是流动的生命体,而这本词典,非常成功地捕捉了它在特定十五年间的“呼吸和心跳”。每一次查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准的“考古挖掘”,挖掘出被主流词典所忽略的,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民间智慧和群体情绪。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一个对信息爆炸时代感到有些迷茫的时期。每天被各种新概念、新梗轰炸,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原以为这本词典会是那种枯燥乏味、只会罗列词条的“冷知识”集合,读起来肯定费劲。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甚至带有一种文学性的趣味。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流行语的解释,不仅仅是给出了定义,还引用了当时的经典论坛帖子片段或者早期微博的截图式描述,这种还原现场感的做法极其高明。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去定义那些新兴词汇,反而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点幽默的笔触,让你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那些词汇的精确语境和使用场合。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金融泡沫破裂后,人们如何用一个特定的词语来表达那种自嘲和无奈,读完后我忍不住笑了出来,但笑过之后,心里却涌起一股对那个时代参与者的深深共鸣。这种“有温度”的记录,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集体回忆录,而不是一本僵硬的参考资料,我几乎是抱着重温旧梦的心态一口气读完了大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抓住我的注意力的是那个充满年代感的字体和略带斑驳的色彩搭配,让人一下子回想起千禧年初的那些喧嚣与变革。我当时正在整理我大学时代的笔记,里面夹着不少那个时期流行的网络用语和一些社会热点词汇,正愁找不到一个权威的参考来校对,朋友随手递给我这本《2000年-2015年-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说实话,我对这种“时代记录型”的词典总是抱有一种既期待又怀疑的态度。期待的是它能帮我找回那些被快餐文化冲散的记忆碎片;怀疑的是,在短短十五年间,语言的演变速度之快,任何一本试图收录全貌的词典都可能挂一漏万。然而,翻开内页后,那种细致入微的编排方式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条罗列,更像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时间隧道,每翻过一页,仿佛都能闻到那个时期特有的网络气息和新闻味道。尤其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词汇,在词典中被赋予了详细的“诞生背景”和“流行轨迹”,这对于研究当代社会语言学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成功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独有的那种躁动不安、渴望表达、同时又带着些许青涩的集体情绪,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社会变迁史。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购入的,坦白说,我一开始对它抱有的期望并不高,总觉得这种聚焦于“新词”的词典,很容易沦为昙花一现的网络热梗收集册,缺乏长久的学术价值。然而,阅读的过程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它没有停留在对网络流行语的肤浅罗列上,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的层面去解读这些词汇的诞生根源。比如,它对某些涉及社会公平和阶层流动的词汇的剖析,其锐度和洞察力,甚至可以媲美一些专业的社会学研究报告。它用一种非常克制但有力的语言,揭示了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人们如何通过创造新词来命名和对抗那些难以言说的社会压力或集体焦虑。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充实且富有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人们需要创造这个词”,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让它摆脱了工具书的刻板印象,真正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注脚。
评分老实讲,我是个对实体书有执念的人,总觉得电子化的信息储存方式少了点沉甸甸的历史感。这本《2000年-2015年-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在装帧和纸张的选择上,似乎也刻意营造了一种怀旧的氛围。当我把它捧在手里,那种略带粗粝的纸张触感,配合着内页的清晰排版,给人一种非常踏实的阅读体验。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收录标准上的平衡把握。它既没有一味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娱乐性热词,导致内容很快过时;也没有过于拘泥于官方认可的“新词”,从而错失了民间语言的活力。它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黄金分割点,收录了大量渗透进日常交流,并切实改变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词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期的新闻报道、影视剧对白甚至老友之间的玩笑话,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精心保存的时光胶囊,它不仅记录了语言本身,更记录了语言背后那群正在努力适应一个崭新世界的中国人的集体心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