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15年-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

2000年-2015年-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亢世勇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语言学
  • 新词语
  • 流行语
  • 文化
  • 社会
  • 21世纪
  • 参考工具书
  • 汉语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
ISBN:9787532643684
商品编码:11138679966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2000年-2015年-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作者:亢世勇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78.00 页数:761 印次: 1
ISBN号:9787532643684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为我社2003年出版的《新词语大词典》的补编本,拟收录2000年-2014年期间产生或流行的新词语5000多条,力求所收新词语体现时代性和全面性,以反映新世纪新词语的现状。
  《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体例上依照《新词语大词典》,每个词条的内容包括:词目、注音、释义、*早的和*晚的两个书证;正文后还收录了一些字母数字词。

目录

前言
凡例
正文
附录
数字字母词
词目首字笔画索引


《近代思想的流变与重塑:1840-1911年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 导言:时代的阵痛与思想的觉醒 本书聚焦于1840年至1911年间,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与转型时期的知识精英群体。这是一个旧秩序崩塌、外来冲击猛烈、文化身份面临重构的时代。我们不再关注那些耳熟能详的政治事件本身,而是深入探究在这些事件的裹挟下,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内部思想光谱的延展、核心观念的迭代与最终的心路归宿。该时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精神炼狱”的缩影,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都伴随着知识分子对于“何为中国”、“如何自处”、“何为进步”的深刻反思与激烈辩论。本书旨在通过对他们著述、书信、译介、以及相互论辩的细致梳理,勾勒出中国近代思想从“天朝上国”的迷思中蹒跚走出,最终走向现代性探索的复杂路径。 第一部:鸦片战争后的迷茫与“器物”的初步引进(1840-1870年代) 甲午战争前的数十年,是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初始反应。在这一阶段,主流的思维模式仍被传统的儒家伦理框架所主导。然而,江南的惨败和随后的不平等条约,如同铁锤般敲碎了“天朝物产丰盈”的幻觉。 1.1 震惊与“夷情”的初探: 早期知识分子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是碎片化且充满偏见的。本书将分析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的努力,重点考察他们如何将西方视为“技术层面的他者”。魏源的《海国图志》并非真正的思想转型,而是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用主义策略。我们深入剖析,这种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试图在不触动根本儒家政治伦理的前提下,实现器物的嫁接,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文化自尊与现实需求之间的早期矛盾。 1.2 湘军的崛起与旧式精英的适应: 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大员,作为传统士大夫的典范,如何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转化为管理近代化军事和洋务事业的实践?本书将考察他们如何调和“义理”与“利器”的关系,并分析洋务运动中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学洋艺”与“守祖制”的张力。重点将放在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指导思想的深层解读上,揭示其作为一种过渡性、防御性思想形态的内在脆弱性。 第二部:中体西用的理论困境与早期思想的裂变(1880年代-甲午战争) 随着洋务事业的深入和中法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的爆发,知识分子群体开始意识到,仅仅引进技术是无法挽救危局的。思想的目光开始投向西方社会制度和观念层面。 2.1 “富强”背后的制度探寻: 甲午战败对知识分子群体造成了毁灭性的精神打击。本书将细致考察在失败阴影下,知识分子如何从关注“船坚炮利”转向关注“政体”、“法律”和“人才选拔”。张之洞等人在新政中的努力,体现了对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同时,我们也要梳理早期维新派如王韬、郑观应等人,是如何通过对西方政治经济著作的翻译和评述,开始引入“民权”、“议会”等概念,尽管这些观念在当时仍被视为异端。 2.2 早期维新的理论基础与局限: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思想现象之一。我们将分析康有为如何巧妙地将孔子神化,构建了一个支持变法的历史合法性框架。重点在于剖析他的“大同”思想与“君主立宪”诉求的内在逻辑,以及梁启超作为其继承者,如何迅速地从温和的改良主义者,转向更激进的民族主义启蒙者,这中间的思想跃迁值得深入探究。 第三部: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诞生(1898-1911年) 戊戌政变及其后的义和团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改良的道路充满血腥和不确定性。此后,思想的重心彻底转向对现代政治理论的吸收与中国国民性的重塑。 3.1 梁启超的国民性再教育: 梁启超在流亡期间(1900年后)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重点分析他如何利用报刊,系统性地传播民族主义、国家主权意识和政治哲学。我们考察他如何运用“新民”学说,试图改造传统士大夫的观念,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国民”。他的文字风格、对民众心理的把握,以及对“进”、“退”、“变”、“不变”等概念的运用,构成了当时思想界的中心议题。 3.2 激进主义的兴起与“革命”观念的建立: 与改良派并行成长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本书将对比分析改良与革命两种路径背后的哲学基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统“天下”观念和西方共和思想的熔炉中被锻造出来的?我们探讨革命党人如何通过组织和宣传,将“排满”与“民族独立”、“民权伸张”结合起来,构建一套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政治纲领,吸引了大量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 3.3 思想领域的多元化与冲突: 晚清的最后十年,是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除了主流的维新与革命思潮,我们还将关注那些被边缘化但极具前瞻性的声音,例如对西方哲学(如功利主义、进化论)的初步介绍,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未来“共和”蓝图的想象差异。这种思想的多元化和内在的激烈冲突,为辛亥革命后的政治走向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结论:传统与现代的未竟之争 1840年至1911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历经了从“文化优越感”到“深刻自卑”,再到“奋力追赶”的痛苦循环。他们的思想流变,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化史。本书旨在揭示,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知识分子虽然成功地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制度乃至哲学观念,但如何将这些现代元素与深厚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整合,以构建一个既现代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时代母题,也是辛亥革命后新一轮思想变革的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文字工作者而言,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下的语言风格至关重要。我过去常常在修改稿件时,为了一些特定年份的表达习惯而感到困惑——某个词在2005年和2012年的含义可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偏移。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时间锚点”。我特别欣赏它在词条结构中对“词义演化”的处理。很多词汇并非一成不变,它们随着社会热点、技术进步、乃至国际事件而悄然变异。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给出“2010年释义”,而是像做了一个横切面扫描,标示出从A阶段到Z阶段,这个词语是如何“修炼成精”的。这对于我修正旧作或者撰写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叙事时,起到了关键性的修正作用。它让我意识到,语言不是静态的文物,而是流动的生命体,而这本词典,非常成功地捕捉了它在特定十五年间的“呼吸和心跳”。每一次查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准的“考古挖掘”,挖掘出被主流词典所忽略的,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民间智慧和群体情绪。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一个对信息爆炸时代感到有些迷茫的时期。每天被各种新概念、新梗轰炸,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原以为这本词典会是那种枯燥乏味、只会罗列词条的“冷知识”集合,读起来肯定费劲。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甚至带有一种文学性的趣味。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流行语的解释,不仅仅是给出了定义,还引用了当时的经典论坛帖子片段或者早期微博的截图式描述,这种还原现场感的做法极其高明。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去定义那些新兴词汇,反而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点幽默的笔触,让你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那些词汇的精确语境和使用场合。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金融泡沫破裂后,人们如何用一个特定的词语来表达那种自嘲和无奈,读完后我忍不住笑了出来,但笑过之后,心里却涌起一股对那个时代参与者的深深共鸣。这种“有温度”的记录,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集体回忆录,而不是一本僵硬的参考资料,我几乎是抱着重温旧梦的心态一口气读完了大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抓住我的注意力的是那个充满年代感的字体和略带斑驳的色彩搭配,让人一下子回想起千禧年初的那些喧嚣与变革。我当时正在整理我大学时代的笔记,里面夹着不少那个时期流行的网络用语和一些社会热点词汇,正愁找不到一个权威的参考来校对,朋友随手递给我这本《2000年-2015年-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说实话,我对这种“时代记录型”的词典总是抱有一种既期待又怀疑的态度。期待的是它能帮我找回那些被快餐文化冲散的记忆碎片;怀疑的是,在短短十五年间,语言的演变速度之快,任何一本试图收录全貌的词典都可能挂一漏万。然而,翻开内页后,那种细致入微的编排方式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条罗列,更像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时间隧道,每翻过一页,仿佛都能闻到那个时期特有的网络气息和新闻味道。尤其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词汇,在词典中被赋予了详细的“诞生背景”和“流行轨迹”,这对于研究当代社会语言学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成功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独有的那种躁动不安、渴望表达、同时又带着些许青涩的集体情绪,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社会变迁史。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购入的,坦白说,我一开始对它抱有的期望并不高,总觉得这种聚焦于“新词”的词典,很容易沦为昙花一现的网络热梗收集册,缺乏长久的学术价值。然而,阅读的过程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它没有停留在对网络流行语的肤浅罗列上,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的层面去解读这些词汇的诞生根源。比如,它对某些涉及社会公平和阶层流动的词汇的剖析,其锐度和洞察力,甚至可以媲美一些专业的社会学研究报告。它用一种非常克制但有力的语言,揭示了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人们如何通过创造新词来命名和对抗那些难以言说的社会压力或集体焦虑。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充实且富有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人们需要创造这个词”,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让它摆脱了工具书的刻板印象,真正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注脚。

评分

老实讲,我是个对实体书有执念的人,总觉得电子化的信息储存方式少了点沉甸甸的历史感。这本《2000年-2015年-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在装帧和纸张的选择上,似乎也刻意营造了一种怀旧的氛围。当我把它捧在手里,那种略带粗粝的纸张触感,配合着内页的清晰排版,给人一种非常踏实的阅读体验。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收录标准上的平衡把握。它既没有一味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娱乐性热词,导致内容很快过时;也没有过于拘泥于官方认可的“新词”,从而错失了民间语言的活力。它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黄金分割点,收录了大量渗透进日常交流,并切实改变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词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期的新闻报道、影视剧对白甚至老友之间的玩笑话,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精心保存的时光胶囊,它不仅记录了语言本身,更记录了语言背后那群正在努力适应一个崭新世界的中国人的集体心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