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每次听吴老师上课,我总被她和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精彩互动场景感动,被她“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的孩子们乐学的氛围吸引。听她的课的确是一种享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周玉仁
孩子们爱上吴老师的课,同事们愿意同吴老师合作,年轻老师渴望和吴老师交朋友,专家们将吴老师的教学作为案例写在书中,讲给学生听。如果能把这些原因找出来,可能就是吴老师数学教育之魂吧。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马云鹏
内容简介
《大夏书系·吴正宪教育教学文丛:听吴正宪老师上课》主要内容包括: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盼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真诚交流的对话课堂等。
作者简介
吴正宪,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等,出版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等多本著作。
张秋爽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曾被评为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青年教师,在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的远程培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等项目中任主讲教师。
贾福录中学高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参与编写了《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等五本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情”是吴老师为人、为师的显著特点,她用真情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真情诠释每一节课,她用教师的爱唤醒学生的情,让学生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数学,因为喜欢数学而喜欢学习。
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
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说儿童能懂的话,简单明了,而且话语生动、亲切,很适合学生,更能激发学生主体的深度参与,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思维碰撞盼智慧课堂
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会如此激动、兴奋,会妙语连珠、思维活跃?吴老师善于制造思维矛盾,随着课堂的深入,认知矛盾在师生的交流、探索、辩论、合作中不知不觉地化解了,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一节课中哪些生成性问题是资源,可以整合利用?哪些具有引发讨论的价值,需要放大?……吴老师总是能机智地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
……
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
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
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
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
真诚交流的对话课堂
着眼未来的发展课堂
附录1:《搭配》教学实录
附录2:《重叠问题》教学实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圆锥体积的计算》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吴老师把同学们带到操场,操场东侧有一堆圆锥体的沙石废料,吴老师十分诚恳地请同学们为学校操场施工遗留的废沙石搬运问题出谋划策。
师:平整操场、修缮围墙的施工任务已进入尾声,堆积在操场上的废沙石要运出学校,施工队只有一辆载重为4吨的汽车用来搬运,请问需要多少次才能搬运完呢?
话音刚落,同学们已经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生1:称一称这堆沙石有多重,再看看总量里包含着几个4吨就知道需要几辆车了。
生1:这也太麻烦了,一点一点地称来称去既浪费人力又浪费时间。
师:(耸耸肩膀,皱皱眉头,俨然像个大孩子)是啊,太麻烦了,难道就没有好一点的办法吗?
同学们再次自由组合交流,有一位同学大胆地提出设想。
生:老师,您能不能提供两个数据,一是每立方米沙石的重量,二是这堆沙石有多少立方米。
师:你很会考虑问题,不过我只能满足你一个条件,每立方米沙石约重1.7吨,另一个条件还得请大家帮助解决。
看着眼前这堆圆锥体的沙石,同学们又一次开始了思考:有棱有角的长方体、正方体,直上直下的圆柱体的体积都好计算,眼前这个尖尖顶的圆锥体如何计算呢?孩子们探索新知的欲望被点燃。
师:(话锋一转)好,请同学们回到教室,4人一组共同研究,我为每个组都提供了研究的材料,请小组讨论,提出各组的解决方案。
回到教室,好奇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及圆锥体容器开始了水或沙的自由实验。
……
前言/序言
“育人者”的智慧与温度:倾听中国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时代声音 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方向,凝聚力量。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心灵的耕耘者,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大夏书系·吴正宪教育教学文丛”的出版,正是对这样一位杰出教育家的深度聚焦与精神致敬。而本套文丛中的《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则以一种极其亲切、生动、直接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一位教育家最具生命力的现场——课堂。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侧影,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位教育智慧与人文关怀兼备的“育人者”的生动实践。本书所要呈现的,不是冰冷的理论体系,也不是抽象的教育箴言,而是活生生的教学场景,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真挚的互动,是知识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是情感在交流中悄然滋长。 走进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一场思想的启迪与心灵的盛宴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间充满活力的教室,空气中弥漫着专注与好奇的气息。讲台上,一位资深的教育家正以饱满的热情、沉稳的台风,引导着一群充满求知欲的学生。他不是简单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枯燥的理论生活化,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他善于捕捉学生眼神中的困惑,也能敏锐地回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最稚嫩、最不成熟的提问,在他那里都能得到耐心而富有启发性的解答。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正是以这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将吴正宪老师的教学风采定格。在这里,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思维的碰撞,是情感的共鸣。吴老师的课堂,绝非单向度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智慧交流。他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会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甚至在看似“错误”的回答中,也能挖掘出学生独特的思考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升华。 本书之所以取名为《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其深意在于它强调的“听”——一种积极的、全身心的倾听。我们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老师的讲解,更是用心去感受他在课堂上所传递的教育理念,用眼睛去捕捉他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用大脑去思考他每一个提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课堂实录的呈现,本书力求还原吴正宪老师最真实、最鲜活的教学状态,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他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构建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尊重的学习共同体。 超越知识本身:吴正宪教育理念的温度与深度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之所以能够深深吸引和打动无数师生,源于他超越知识本身,对“育人”这一根本使命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他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内涵,绝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包含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积极的心态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因此,在《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精准传授,更能感受到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格的塑造、情感的疏导、价值观的引导。他会在恰当的时机,通过故事、事例,甚至是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向学生传递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同情心和集体荣誉感。他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他看到学生的成绩,更看到他们内在的成长。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观察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独特视角。吴正宪老师作为一位长期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他的课堂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改革信息和前沿理念。书中对教学环节的细致描绘,对师生互动的深入呈现,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教学艺术,也折射出当代中国教育在理念更新、方法创新、评价多元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无论是他对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的娴熟运用,还是他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亦或是他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尊重,都为我们理解和推动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大夏书系”的价值:集结时代教育精英,引领未来教育方向 “大夏书系”的宗旨,在于汇聚中国教育界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将他们的教育智慧、教学经验、改革思考集结成册,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文献。而《听吴正宪老师上课》作为其中的一员,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以一种最贴近教育现场的方式,将一位一线名师的教育实践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乃至所有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人们。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为一线教师提供鲜活的教学范例: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教学样本”。通过阅读,他们可以学习吴老师如何设计课堂,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处理教学难点,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这远比枯燥的理论说教来得更为直接和实用。 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 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本书是一部充满价值的田野调查报告。书中详实的课堂记录,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分析教学过程、提炼教育规律、探索教学革新方向的丰富素材。 为学生家长提供理解教育的窗口: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状态感到困惑,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不够了解。本书可以帮助家长走进孩子的学习世界,理解老师的教学思路,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为教育决策者提供改革的参考: 通过对一线优秀教育实践的呈现,本书也为教育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他们在制定教育政策时,更加贴近教育的本质,更加关注一线教师的实践需求。 一堂课的意义: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节课的记录,更是对一种教育精神的传承,对一种教育理想的践行。它让我们看到,好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复制,而是心灵的唤醒,是潜能的激发,是价值的传递。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是连接过去教育智慧与未来教育方向的桥梁,它让我们看到,在中国广袤的教育土地上,有这样一群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教育者,他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下一代的成长默默耕耘。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对话,感受他的人生智慧与教育情怀;又像是置身于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学研讨,从中汲取灵感与力量。它会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对“育人”的重新审视,对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 最终,《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所呈现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也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但它通过最朴实、最真切的课堂实践,展现了教育最本真的魅力——那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是对每一个心灵的关怀,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这本书,必将成为每一位渴望在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学习者,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