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农林牧渔类工学结合系列教材:植物生长环境

高职高专农林牧渔类工学结合系列教材:植物生长环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凌云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生长
  • 植物生理
  • 环境因素
  • 农林牧渔
  • 高职高专
  • 工学结合
  • 教材
  • 农业技术
  • 植物学
  • 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044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65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页数:17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植物生长环境》这本书讲述了基于工作任务分析设置课程的学习情境及内容,编写时注重操作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认识植物的生长环境,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调控、水分环境调控、光照环境调控、温度环境调控和养分环境调控等,并附有习题集。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商品花卉、园林、园艺、林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种植类其他相关专业选用。

目录

学习情境一 认识植物的生长环境
相关知识
一、植物生长环境的相关概念
二、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任务实施
初步认识植物生长的环境
学习情境二 植物生长土壤环境调控
任务一 认识土壤的基本组成
相关知识
一、岩石的风化作用
二、成土母质的特性和类型
三、土壤形成
四、土壤的基本组成
任务实施
一、土壤样品采集
二、土壤样品制备
三、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烘干法
四、土壤有机质测定——重铬酸钾法
任务二 土壤质地的判断与改良
相关知识
一、土壤粒级
二、土壤质地
任务实施
土壤质地判断——手测法
任务三 认识土壤的基本性质
相关知识
一、土壤孔隙性
二、土壤的结构性
三、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四、土壤的酸碱性与缓冲性
五、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
任务实施
一、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测定——环刀法
二、土壤酸碱度测定——比色法和电位法
任务四 土壤环境的调控
相关知识
一、园林苗圃的土壤管理
二、设施园艺土壤的管理
三、城市园林土壤的管理
四、土壤污染与防治
复习思考题
学习情境三 植物生长水分环境调控
学习情境四 植物生长光照环境调控
学习情境五 植物生长温度环境调控
学习情境六 植物生长养分环境调控
习题集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植物生长环境》 内容简介 本书以高职高专农林牧渔类专业为教学对象,紧密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系统阐述了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环境因子及其相互关系。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掌握调控植物生长环境的关键技术,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农林牧渔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第一章 植物生长的基本概念与环境因子 本章首先界定“植物生长”的内涵,区分生长、发育、生理活动的区别与联系,介绍植物生命周期的基本阶段,如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衰老期等。随后,系统介绍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并初步阐述这些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 植物生长的定义与过程 1.1.1 植物生长与细胞增殖、伸长、分化 1.1.2 植物生长与物质积累 1.1.3 植物生长与形态建成 1.1.4 植物生长与生命周期 1.2 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分类 1.2.1 气候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空气 1.2.2 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水分、土壤空气 1.2.3 生物因子:植物自身、微生物、病虫害 1.2.4 人为因子:栽培管理、环境污染 1.3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长的相互关系 1.3.1 单因子限制与综合影响 1.3.2 最适宜环境与生理生态阈值 1.3.3 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与补偿 第二章 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本章深入探讨光照作为植物生长最基本能源的重要性,详细分析光质、光强、光周期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化机制,并介绍控制光照环境的常用技术。 2.1 光的物理性质与生理功能 2.1.1 光的波长、光谱组成 2.1.2 光合作用:光能的吸收与转化 2.1.3 非光合作用:光周期现象、向光性、形态建成 2.2 光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1 红光、远红光、蓝光、紫外光的作用 2.2.2 光质调控在植物生长中的应用(如诱导开花、抑制徒长) 2.3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3.1 光补偿点、光饱和点 2.3.2 光强不足的危害:徒长、黄化 2.3.3 光强过高的危害:光抑制、灼伤 2.4 光周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4.1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2.4.2 光周期与植物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如萌发、开花、休眠) 2.5 光照环境的调控技术 2.5.1 自然光照的利用与改良(如温室、遮阳网) 2.5.2 人工光源的应用(如LED补光) 2.5.3 农作物对光照的适宜性 第三章 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本章重点阐述温度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包括酶活性、物质代谢、细胞分裂、器官发育等,并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植物生理响应,介绍温度调控的实际应用。 3.1 温度的物理意义与生理效应 3.1.1 温度与分子运动、化学反应速率 3.1.2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1.3 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渗透压的影响 3.2 不同温度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2.1 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 3.2.2 生育期各阶段的温度需求差异 3.2.3 不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如喜温植物、耐寒植物) 3.3 低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与生理响应 3.3.1 低温胁迫:生长缓慢、形态异常 3.3.2 冻害:细胞损伤、生理功能丧失 3.3.3 低温诱导的休眠、春化作用 3.3.4 耐寒性增强的生理机制(如保护性物质积累) 3.4 高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与生理响应 3.4.1 高温胁迫:代谢紊乱、蒸腾加剧 3.4.2 热害:光合作用受损、蛋白质变性 3.4.3 高温对生殖器官的影响(如授粉受精障碍) 3.4.4 高温适应性机制 3.5 温度环境的调控技术 3.5.1 灌溉、覆盖、通风等降温措施 3.5.2 增温措施:覆盖、地膜、温室 3.5.3 设施农业中的温度精准控制 第四章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本章聚焦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核心作用,从吸水、蒸腾、光合作用、养分运输等方面阐述水分的重要性,并分析干旱和洪涝胁迫下的生理变化,介绍高效的水分管理技术。 4.1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形态与运输 4.1.1 细胞水分状态:吸水势、膨压、水势 4.1.2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运输途径(木质部、韧皮部) 4.1.3 蒸腾作用:蒸腾拉力、水分散失 4.2 水分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 4.2.1 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2.2 水分是植物细胞膨大的动力 4.2.3 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和代谢 4.2.4 水分影响植物的姿态和形态建成 4.3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与生理响应 4.3.1 干旱的定义与类型 4.3.2 干旱胁迫下的植物生理变化:气孔关闭、光合速率下降、生长停滞 4.3.3 干旱耐受机制:渗透调节、抗氧化保护、生长调节 4.4 洪涝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与生理响应 4.4.1 洪涝的定义与危害 4.4.2 洪涝胁迫下的植物生理变化:根系缺氧、呼吸受阻、毒害物质积累 4.4.3 洪涝耐受机制:通气组织形成、乙烯代谢 4.5 水分环境的调控技术 4.5.1 灌溉技术:喷灌、滴灌、渗灌、淹灌 4.5.2 排水技术 4.5.3 节水农业与抗旱技术 第五章 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本章探讨空气组成(CO2、O2、N2等)及其运动(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重点分析CO2浓度、O2供给、空气湿度以及风力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和形态的影响。 5.1 空气组成与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5.1.1 二氧化碳(CO2):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5.1.2 氧气(O2):呼吸作用的必需原料,浓度对呼吸速率的影响 5.1.3 氮气(N2):大气的主要成分,植物吸收利用的形态 5.2 空气湿度与植物生理活动 5.2.1 相对湿度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5.2.2 湿度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5.2.3 湿度对授粉、坐果的影响 5.3 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3.1 适度通风:促进气体交换,降低湿度 5.3.2 强风:物理损伤、蒸腾加剧、倒伏 5.3.3 风对植物形态的影响(如矮化、木质化) 5.4 空气环境的调控技术 5.4.1 通风设施:自然通风、强制通风 5.4.2 增湿、除湿技术 5.4.3 防风措施:防风林、防风网 第六章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本章详细阐述土壤作为植物根系生长基质的重要性,分析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对植物吸收水分、养分、支撑固定以及气体交换的影响。 6.1 土壤的物理性质 6.1.1 土壤结构:团粒结构、粘粒、粉粒、砂粒的构成 6.1.2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大小的比例 6.1.3 土壤容重、孔隙度与土壤通气透水性 6.1.4 土壤温度与土壤热容量 6.2 土壤的化学性质 6.2.1 土壤肥力:土壤中可供植物利用的养分 6.2.2 土壤pH值及其对养分有效性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6.2.3 土壤缓冲性能 6.2.4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与阴离子交换量(AEC) 6.2.5 土壤中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盐分) 6.3 土壤的生物性质 6.3.1 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及其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6.3.2 土壤动物:蚯蚓、线虫等,及其对土壤结构和肥力的影响 6.3.3 植物根系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6.4 土壤水分与土壤空气 6.4.1 土壤水分的赋存形式: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6.4.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植物可利用的水分 6.4.3 土壤空气的组成与通气不良的危害 6.5 土壤环境的调控技术 6.5.1 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调控pH值 6.5.2 土壤耕作与保护性耕作 6.5.3 土壤肥力监测与管理 6.5.4 水肥一体化技术 第七章 人为因子与植物生长环境的优化 本章将视野拓展至人为因素对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包括栽培管理技术、农业投入品使用以及环境污染等,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旨在实现植物健康生长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7.1 栽培管理技术对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 7.1.1 间作、套种、轮作对土壤、光照、病虫害的影响 7.1.2 修剪、打顶、摘心对植株形态、营养分配的影响 7.1.3 嫁接、压条等繁殖技术对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 7.1.4 密度调控对光照、水分、养分竞争的影响 7.2 肥料与农药的使用及其环境效应 7.2.1 肥料种类、施用方法与土壤养分平衡 7.2.2 农药的合理使用与环境残留、生态风险 7.2.3 生物防治与绿色农药的应用 7.3 农业环境污染与植物健康 7.3.1 土壤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污染 7.3.2 水体富营养化与农业面源污染 7.3.3 大气污染(如酸雨、温室气体)对植物的影响 7.4 优化植物生长环境的人工干预策略 7.4.1 精准农业与智能农机应用 7.4.2 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模式 7.4.3 病虫害综合防治(IPM) 7.4.4 提升植物抗逆性(如选育抗逆品种、生理调控) 第八章 植物生长环境的综合调控与监测 本章将前述各环境因子进行整合,强调植物生长是一个多因子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介绍如何通过综合分析和调控,为植物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并探讨现代监测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8.1 植物生长环境因子的协同作用 8.1.1 光、温、水、肥、气、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 8.1.2 建立植物生长模型,预测环境需求 8.1.3 区域性、季节性环境特征对作物选择的影响 8.2 典型农林牧渔业生产中的环境调控案例 8.2.1 温室作物的水肥光温一体化管理 8.2.2 大田作物节水灌溉与测土配方施肥 8.2.3 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维护 8.2.4 渔业水质调控 8.3 植物生长环境的监测技术 8.3.1 传感器技术: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CO2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等 8.3.2 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在作物长势监测中的应用 8.3.3 生理指标监测: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荧光参数等 8.3.4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8.4 绿色、可持续的植物生长环境建设 8.4.1 保护与修复农业生态环境 8.4.2 发展低碳、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 8.4.3 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植物生长环境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我国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封面色彩搭配和谐,字体选择也很有品位,一看就是精心打磨过的作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个人很注重阅读体验,而这本书从视觉到触觉都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科学,图文并茂的部分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阅读节奏掌握得非常流畅。特别是那些插图和图表的清晰度,简直无可挑剔,对于理解复杂的概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足见出版方和作者的专业素养。我甚至觉得,光是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和翻阅。整体而言,从外到内,这本书在视觉传达和实体感受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让人在开始学习之前就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它似乎完全摒弃了传统教材那种刻板、教条式的叙述方式。作者的语言非常口语化,读起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跟我们面对面交流,充满了亲切感和引导性。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经过作者的巧妙转化,变得生动活泼,易于理解和吸收。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生活化的例子,它们极大地拉近了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距离,让抽象的概念瞬间落地。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我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任务,而更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相比其他同类书籍那种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这本书的“人情味”更浓,读完后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和探索欲。

评分

从知识体系的构建来看,这本书的逻辑架构非常严谨而又富有弹性。它没有急于抛出最复杂的概念,而是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层层递进,每深入一章都能明显感觉到自己认知边界的拓宽。作者似乎对初学者的思维定势有着深刻的洞察,总能在关键转折点设置恰到好处的铺垫和总结。我发现它在处理不同知识板块之间的关联性上做得尤为出色,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各个章节像是孤立的模块,这本书的脉络是贯穿始终的,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整体观的培养,对于建立系统的认知框架至关重要。当我合上书本回顾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张清晰的知识网络图,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集合。这种高超的结构设计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教学艺术的精妙把握。

评分

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实用性方面的深度挖掘。它显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书中的案例分析环节非常丰富,每一个案例都选取得极具代表性,几乎涵盖了我们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真实场景。更重要的是,它没有仅仅展示问题,而是深入剖析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和具体步骤,提供了多种可行的方案供读者权衡比较。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模拟实战演练,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种注重操作细节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我们这些实践导向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价值所在。读完这些实践部分,我对自己未来动手操作的信心提升了一个档次,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点。一方面,它对基础概念的阐述极其透彻,挖掘到了事物的本质,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另一方面,它又展现了广阔的行业视野,引入了许多前沿的技术动态和跨学科的思考角度,拓宽了读者的格局。我惊喜地发现,它没有将知识点限制在狭窄的领域内,而是巧妙地将相关学科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让读者明白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领域的支撑。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对于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如何去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为此做好准备。这本书读完后,带来的持续思考价值,远超阅读本身所花费的时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