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實在話,這本書剛拿到手的時候,我有點擔心自己駕馭不瞭這種“野性”十足的書風。畢竟,我們習慣瞭魏晉以降的規整和秀美,西漢簡牘那種橫勢的張力、強烈的右肩傾斜,初看之下確實有些“不守規矩”。但是,當我真正靜下心來,用稍硬的兼毫筆去嘗試模仿那種橫嚮的、略帶“蠶頭燕尾”的起筆和收筆時,我發現其中的奧妙。它講究的是“勢”的連貫和力量的貫注,而不是單個筆畫的工整。這本書成功地引導我跳齣瞭追求“形似”的誤區,轉而去追求其內在的“氣韻”和“節奏感”。每臨習一段時間後,再迴頭看楷書或魏碑,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打開瞭通往隸書演變路徑的一扇窗戶,對點畫的理解一下子深入瞭許多。這種由古及今的倒推式學習法,效果確實顯著。
評分這本字帖的選材真是太棒瞭,完全抓住瞭西漢早期書風的精髓。我之前一直苦於找不到真正能反映當時時代麵貌的範本,市麵上那些所謂的“漢簡字帖”大多隻是對後世楷書或隸書的簡單模仿,缺乏那種原始的、未加雕琢的韻味。但是這本《西漢簡(2)》徹底滿足瞭我的需求。它的每一頁都仿佛能讓人觸摸到當年竹木簡的粗糲質感,那些筆畫的起承轉閤,那種不拘一格的欹側之態,簡直是活生生的曆史。尤其是對於那些追求古樸、追求“漢隸之源”的研習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座寶庫。我特彆喜歡它對某些特定字形的保留,比如某些“人”字旁的處理,那種左低右高的姿態,在後世的書法演變中幾乎已經絕跡。臨摹起來,你會發現自己不僅僅是在練習寫字,更是在進行一次跨越韆年的對話,感受先人書寫時的心境和習慣。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是其他任何一類字帖都無法比擬的。它對於理解隸書從篆書演變過來的那個關鍵階段的形態,提供瞭最直接、最可靠的視覺證據。
評分作為一名對秦漢簡牘文字學略有研究的人,我必須強調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供人抄寫的字帖,更是一份嚴謹的、經過考證的簡牘墨跡選集。從內容的選取來看,編者顯然下瞭極大的功夫,涵蓋瞭當時官方文書、私人信劄乃至少量占蔔記錄中的典型筆法,使得學習者接觸到的書寫風格具有極大的多樣性和代錶性。例如,其中一些寫得非常草率、帶有明顯“急就”特徵的文字,對於理解漢代隸書的實用性、快速性,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它展現瞭漢字在正式場閤和非正式場閤下書寫形態的巨大差異,這對於研究漢代社會的書麵語態和文書習慣,提供瞭第一手的視覺資料。我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此類注重學術嚴謹性的古代墨跡字帖齣版,讓書法愛好者和研究者都能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字帖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對“地域性”和“時間段”的微妙區分。雖然都歸於“西漢簡”,但通過對比不同篇章的風格,我能隱約感受到漢代文字在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細微流變。比如,有些筆畫顯得更加方摺有力,可能代錶瞭更偏嚮官方的模闆書寫;而另一些則顯得圓潤流暢,更具個性化色彩。對於深度學習者而言,這種細節的把控非常關鍵。它促使我們思考,隸書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隨著書寫者的身份、目的、甚至情緒變化而展現齣多元麵貌的動態係統。這本書提供的就是這樣一個多元的樣本庫,它鼓勵我們去辨識、去品味這些細微差彆,從而構建起一個更立體、更豐富的西漢書風認知模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繼續挖掘更多不同地域、不同內容體係的漢簡墨跡,形成一個更宏大的西漢書風全景圖。
評分坦白說,我對這本字帖的裝幀設計印象非常深刻,它完全摒棄瞭那種花裏鬍哨的現代感,力求還原資料本身的樸素與莊重。紙張的選擇很考究,有一定的粗糙度和吸墨性,非常適閤用毛筆蘸墨汁進行對臨,墨跡在紙上洇開的層次感,恰到好處地模擬瞭簡牘的吸水效果。更值得稱贊的是版式的設計,它沒有采用那種傳統的、將字帖填滿的布局,而是留齣瞭相當大的空白區域,使得每一枚單字或短句都能獨立呼吸,讓學習者有足夠的空間去觀察和體會筆畫間的氣韻。這種設計體現瞭一種對古文字的敬畏感,沒有把它們當成單純的“字”,而是當成具有獨立生命力的藝術品來呈現。我個人認為,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清晰的、留白的版式,反而比那些密密麻麻的範本更容易上手,因為它能強迫你集中注意力去捕捉每一個字的結構重心,而不是被龐雜的信息流淹沒。
書是真的好,值得好好研讀。
評分書不錯,幫彆人買的,反應不錯呢,嘻嘻。
評分很好 很好 很好 有豪華感 清晰 還放大
評分很好的書籍。。。
評分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50),嵇康、阮籍、山濤、嚮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閤稱。 對此王曉毅先生在《竹林七賢考》(《曆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通過檢索佛教經典《大正藏》
評分這種書體很漂亮,但還是需要多練。
評分這套書好!學書必備。
評分簡牘形態各異,文獻記載名稱亦多。較重要的有簡、牘、觚3種。簡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長條形,將寫字的一麵磨光;竹質的還要在火上炙乾,這道工序叫做" 汗青"或叫" 殺青",目的是使其易於著墨和防蠹。簡的寬度一般為0.5~1厘米,厚數毫米,長度根據需要而定,在漢代有3尺、2.4尺、1.2尺、0.8尺(以上均漢尺)等。漢代似有定製:儒傢經典和政府頒發的律令用長簡,諸子百傢著作用短簡。各時代所用簡的尺寸不盡相同。每枚簡上書寫一行字。也有少數簡加寬約一倍,書寫兩行,徑稱為"兩行"。很多枚簡用麻繩或絲繩編連起來,叫做"冊"。一般編2~5道,也有個彆編1 道的,通常視簡的長度而定,大多數是先編後寫。簡冊這種形製(或稱簡冊製度)到漢代已臻於完善。例如編連以後,書寫時除少數的以外,大多上下都留有少許空白,猶如紙質文獻的天頭地腳。簡冊的最前麵的兩枚一般是空白簡,叫首簡或贅簡,這是後世書籍扉頁的起源。有的簡冊在每段文字之前有小題,末簡有尾題和總計本篇字數,有的在每枚簡末或簡背上都標有"頁碼"。還有的簡冊以扁方框、圓點、圓圈、三角形等符號標明篇、章、句的所在位置。簡冊的存放方式,是以最末一簡為軸心,將有字的一麵嚮裏捲起來。為瞭不打開即知該捲內容,在首簡背麵從右到左題有篇名和篇次。現已發現的秦代簡冊,有的卻以第一枚簡為軸心,故篇名題在末簡的簡背上。
評分放大版字體,可供臨習,並配有字釋,一目瞭然,比較方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