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三星堆文化以其內涵豐富的器物埋葬坑吸引瞭世人的目光:精美的玉石器、神秘的青銅麵具、設計精巧的青銅神樹、夯土建築而成的古城牆……所有這些無一不嚮人們展示著一個獨特的古蜀國文化的遺存。三星堆文化代錶瞭古蜀國曆史發展的哪一個階段?它後來的發展走嚮如何?這是人們在驚嘆之餘另一個關心的問題。2001年金沙遺址的發現為我們進一步解讀三星堆文化提供瞭可能。《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天賜王國(修訂版)》從敘述金沙遺址的發現開始寫起,追溯瞭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和發掘過程以及由三星堆文物的歸屬所引發的種種糾葛,書中引用資料豐富翔實,敘事生動、引人入勝。作者嶽南擅長以文學的筆法描述考古發掘過程,將曆史與考古新發現融為一爐,既不同於枯燥的考古發掘報告,也有彆於傳統的紀實文學。作者以嚴謹的態度和富有條理的寫作手法,將考古發掘過程與史海鈎沉盡遣筆端,為讀者重現瞭古代中國文明,使考古過程成為瞭大眾閱讀的對象。
內容簡介
平靜的月亮灣突現玉器坑,燕氏傢人深夜挖寶。成都街頭天機泄露,燦爛珍寶在滾滾紅塵中升降沉浮,一扇銹跡斑斑、充滿瞭誘惑與希望的神秘之門即將開啓……20世紀二三十年代,四川廣漢縣發現器物埋葬坑,挖齣大量玉石器,從而揭開瞭三星堆神秘麵紗的一角。三星堆遺址真正大規模發掘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其內涵豐富的器物埋葬坑吸引瞭世人的目光,嚮人們展示著一個獨特的古蜀國文化的遺存。2001年金沙遺址的發現為我們進一步解讀三星堆文化提供瞭可能。《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天賜王國(修訂版)》敘述瞭四川廣漢三星堆文化發現、發掘始末以及近年來與三星堆文化密切相關的金沙遺址的發現與發掘過程。
作者簡介
嶽南,1962年生,山東諸城人。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華考古文學協會副會長。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研究中國自由知識分子與重大考古事件,有《陳寅恪與傅斯年》、《南渡北歸》三部麯等作品問世,同時創作齣版有《風雪定陵》(閤著)、《復活的軍團》、《天賜王國》等考古文學係列作品十餘部。其中數部作品被譯為日、韓、英、法、德、意等多種文字在海外齣版,全球銷量達兩百餘萬冊。現為颱灣新竹清華大學駐校作傢。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曆史的影像(鄒衡)
序二“三星堆事件”的全景報告(林嚮)
序章寶匣崩裂
第一章 一醒驚天下
月亮灣的發現
天機泄露
陶旅長的陰謀
第二章 漫長的尋覓
美國人插手發掘
郭沫若東京來信
馮漢驥的預言
悲情時代
第三章 新的起飛
位卑未敢忘憂國
三星堆的首次發掘
航空考古
古城初露
第四章 地裂天驚
國傢文物局來人
發現一號坑
“金腰帶”橫空齣世
爭奪文物大交鋒
第五章 五洲震蕩
二號坑再現人寰
一件珍寶神秘失蹤
硝煙再起
第六章 史影裏的蜀國
專傢雲集三星堆
開國何茫然
杜宇化鵑之謎
古蜀國覆亡真相
第七章 坑中珍寶之謎
是人是獸難分曉
舉世無雙的青銅巨人
通天神樹
是神壇還是帽子
海貝何處覓故鄉
車輪、盾牌頗思量
權力的魔杖
第八章 在迷霧中穿行
祭祀坑之說的齣籠
兩坑應是火葬墓
亡國滅族之坑
不祥寶器掩埋坑
第九章 三星堆城破之謎
寶墩、魚鳬城的發現
蜀亡的另一種版本
蜀人大遷徙
第十章 金沙金沙
沙中覓珍寶
大象來源之謎
齣土蔔甲與龜城的傳說
血脈總相連
末章悲迴風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沿著馬繼賢在追記中所說的“此次發掘的資料一直未能公諸於世”所透露的隱情,展開追索與調查可知,當年這支聯閤發掘隊在撤齣廣漢迴到成都後,作為一個臨時組織的學術團體自然隨之解散。但為瞭對學生有一個係統的訓練過程,按馮漢驥的意見,此次發掘齣土的全部器物暫存放於四川大學曆史係考古教研室,以供學生們在不斷整理中有一個更加深入細緻的瞭解。然而,省博物館的部分領導和業務人員對這一做法提齣異議,並說:把本次發掘的器物放於川大,既不符閤常規,也不閤乎情理,一旦這批器物整理完畢,其隨之産生的科研、學術成果勢必會被川大方麵獨吞。在本次聯閤發掘中,省博物館是齣錢、齣物最多的一傢,沒有省博齣錢齣物,這些師生恐怕連校門都難以邁齣,更遑論搞什麼田野調查和發掘瞭。而馮漢驥身為兩邊的主要領導,本應堅持原則,把一碗水托平,想不到竟置省博利益於不顧,將功名利祿的砝碼偏到瞭川大一邊。馮漢驥應認真聽取大傢的意見,收迴成命,令川大方麵立即無條件地交齣月亮灣發掘的全部器物。
麵對省博物館部分領導與專傢當麵或書麵提齣的這些明顯帶有偏見的意見,馮漢驥大感驚訝與惱火,想不到剛剛搞瞭個規模並不大的月亮灣發掘,是非與爭鬥就開始瞭。你們樂意鬥就去鬥好瞭,反正我是不改初衷。這樣想著,他采取瞭漠然處之的態度。對方一看自己的意見沒有引起這位一館之長的重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將意見書直接遞到瞭博物館的上級主管單位省文化廳主要領導的手中,請求立即齣麵給予乾涉。麵對這樣的請求,為息事寜人,省文化廳領導派齣專人負責召集省博與川大雙方代錶座談討論,並從中給予協調。省文化廳的特派員在聽取瞭雙方的匯報後,認為馮漢驥的決策並沒有什麼過錯,遂當即拍闆決定,駁迴省博人員的上書意見,全部發掘器物仍留在川大考古教研室進行整理。這一決定,令省博一幫人大為不快。他們並不甘心,還想找機會再次重申自己的觀點。
就在川大師生即將把月亮灣齣土器物全部整理完畢時,省博一班人預感到新的時機來臨,便於1964年11月再次提齣要求川大歸還發掘器物。在省博的強大攻勢下,省文化廳領導在權衡瞭利弊得失之後,最終撇開瞭馮漢驥,拋棄瞭川大師生,並按照省博人的私下意願做齣瞭最終的裁決,勒令川大馬繼賢等教師立即無條件地將器物交到對方的手中。川大師生見大勢已去,於無奈中將全部器物和已整理的至關重要的資料交瞭齣去。
……
前言/序言
曆史的影像
2003年歲末的一個下午,嶽南先生冒著凜冽的寒風,從亞運村來到北京大學我的寓所,將他的新著《天賜王國——三星堆、金沙遺址發現之謎》(商務版書名《天賜王國——三星堆與金沙遺址驚世記》,下同)書稿示餘,並請為其書序。我當時雖有些含糊地答應下來,但還是告之待看完全部書稿後再做最後定奪。嶽南走後,我用瞭三四天的時間翻完瞭這部洋洋三十餘萬言的紀實文學作品,覺得有話要說,也有話可說。於是決定寫齣下麵幾段文字,與大傢共享這部作品所展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以及帶給我們的香甜與酸澀。
我真正接觸和瞭解三星堆文化,是在1996年遺址內兩個著名的祭祀坑發現、發掘之後。由於這兩個坑齣土文物的特殊性與重要性,當時在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引起瞭極大震動。此後不久,四川有關方麵在廣漢召開瞭一個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我有幸被邀參加瞭這次會議並發錶瞭自己的看法。之後幾年中,又受四川省文物考古部門之邀,前往三星堆發掘工地和博物館參觀考察過幾次,對遺址與齣土文物的麵貌、性質以及發生發展的源流等等,有瞭進一步瞭解。圍繞這個文化主題,我也曾做過一點專門的研究。嶽南先生在這部書稿中所涉及的一些人與事,特彆是對三星堆遺址曆史源流與文化方麵的描述,我不但不感到陌生,應該說還比較熟悉,並有些親近感與親切感。正是由於這部作品活靈活現的描述,引發瞭我的思緒再次嚮三星堆和曾在那裏工作過的朋友們飛去。
記得在1997年那個炎熱的夏天,我曾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寫的名著《三星堆·祭祀坑》寫瞭一篇簡短的序文。這篇序文和1986年在廣漢召開的那次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基本上代錶瞭我的觀點和心聲。我曾這樣說過:
根據三星堆這個地方所齣的陶器、陶片來看,它們的最早期肯定已經到瞭相當於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時期,至少可以到龍山文化的晚期。因為有些陶片同中原龍山文化陶器口沿上的作風完全一樣。從現場觀察和從圖上看,三星堆遺址很有可能是一個古城遺址,它的規模比之於在中原發現的其他商城也毫不遜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是值得特彆重視的。如果三星堆真的是個城址,首先碰到的就是時代問題,講到時代就同遺址的文化期有關係。所以,文化分期是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前一個時期,以四川學術界為首的眾多學者把三星堆文化分為四期是可以的,但是否還可以再細分或閤並呢?我就不敢說瞭。談分期一般總是以地層為依據,而地層又是不能與分期畫等號的。這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要有一個較長時間的實踐與研究纔能夠下最後結論。如果不把分期的問題解決,那麼,關於其學術價值等一係列的問題就不好定下來,例如城址的問題、遺址的性質問題、祭祀坑的問題以及銅器問題等等,都不好解決。
三星堆遺址的絕對年代究竟為公元前多少年?這是個說不準的事情。但是,在這一個地方發現就證明有它的延續性。所以,這個遺址的發現、發掘對於探討這一個地方的文明起源,或者國傢起源等問題,都是很重要的。我曾對四川考古界的朋友們說過,隻能從三星堆遺址這個地方來考慮,不必更多地同中原去聯係。就是說,我們已經發現瞭很重要的遺址,工作就從解剖這個遺址開始。我看瞭幾次之後,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有很大的可能性,而這一問題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自然是很重要的。從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可以追溯巴文化、蜀文化的起源,探索它是怎麼形成和發展的。從全國來講,這麼大的一個城址的發現是相當重要的,即在中國考古學領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絕不可輕視。
當然,三星堆遺址的兩座商代祭祀坑的首次麵世,可以說是四川省乃至整個中國西南地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所以說如此重要,是因為這兩座祭祀坑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它的周圍還分布有約十二平方公裏的同時期遺址。現經查明,在此遺址之上還包圍有邊長約1800—2000米左右的城牆,祭祀坑就在城內靠南偏西的位置。據發掘者對我說,三星堆遺址是蜀國早期都城的中心部分。我看瞭之後,感到城牆的規模與鄭州商城不差上下,可以想見當時屹立在古代中國西南方的蜀國是何等氣派。大傢知道,關於早期蜀國的曆史,文獻記載極其簡略,或者僅是神話傳說而已。早期蜀國曆史的重建,當然離不開考古學。由此發現,給四川省的考古工作開拓瞭廣闊的前景,在新中國考古事業中也立下瞭耀眼的豐碑。兩座祭祀坑發掘報告和相應的一些研究成果的齣版發錶揭開瞭早期蜀國曆史研究的序幕,這一豐碩成果的公諸於世,是值得學術界為之共同慶賀的。
以上就是我對三星堆遺址及兩個大型祭祀坑發現發掘之後,就文化分期和文化性質等問題發錶的一點看法。盡管有些觀點沒有做齣一個鐵闆釘釘的結論,但由於考古材料的限製,話也隻能說到這個份兒上瞭。
望著案頭上這部描寫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的考古紀實文學作品,不由得使我想起瞭老一輩考古學傢夏鼐先生的一部書和他說過的話。
那是抗戰後期的1944年,當時尚年輕的考古學傢夏鼐參加瞭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三傢閤組的西北科學考察團,並對甘肅一帶做瞭兩年的考古調查。後來,已成為新中國考古學巨擘的夏先生根據在甘肅地區實地考察的日記等材料,寫瞭一部《敦煌考古漫記》的書。作為一位學貫中西的考古學大師,夏先生對這部通俗性的“另類”作品,專門在序言中這樣解說道:“考古工作的目的,是想復原古代人類的生活狀況。但是我們自己的考古生涯,尤其是在這一種情況下的考古生涯,不也是後世想要知道的事麼?不也是同樣地具有曆史的價值嗎?將來中國考古學發達後,以更精密的方法和更宏大的規模來做這些工作,必定有更豐富的收獲。我們這次篳路藍縷的工作,所收獲的一些古物,數量上僅是滄海一粟,質量上也成為不足輕重的普通品。反倒是我們留下來的這些充滿人間味的工作情況的記載,成為較稀有的東西,或許更可珍貴呢!至於考古方麵的通俗敘述,也是我的一種嘗試。我們知道那些費瞭很大精力所寫成的專門性考古報告,它們的命運常常是安放在圖書館書庫中和極少數的學者的書室內,僅供專傢的偶爾取閱。當那些專傢偶爾由書架上取下考古報告來查閱時,也像對付從地下新發掘齣來的古物一般,需先行拂去書皮上的塵土和蜘網。翻瞭幾下之後,仍放迴書架上。這些巨著又在書架上過它們漫漫悠長的空閑歲月。它們能夠這樣的偶爾一被查閱,便算是盡瞭它們的功能。”對於這種頗為現實的狀況,夏先生進一步解釋說:“這本《漫記》把許多耳聞目見的各種瑣事,也都記進去,並不限於考古方麵。便是涉及發現遺址的情形及考古方麵的收獲,也力求通俗,不是專門研究考古學的讀者,也可以感到興趣。至於欲做專門研究的學者,則另有《甘肅考古報告》一專書在寫作中,可以供他們參考。不過那種枯燥的報告,便是專門學者,也沒有幾個人能從頭到尾地看過一遍。”夏先生作為我的前輩和授業的恩師,在這裏說的可謂是大實話,不但顯露瞭他非凡的眼光和見地,電道齣瞭我和考古界同行們的心聲。作為考古學教授或一名田野考古工作者,常常考慮和感到睏惑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做到不僅僅用我們手中的鋤頭將“沉入或掩沒於土壤之下,曾在流動的曆史長河中閃爍過奇光異彩的古代文化遺存”發掘齣來並使之重見天日,公諸於世。而且是如何進一步把我們發現的這些文物史跡和研究成果,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以發揮它能夠鼓舞和激勵現代人類的最大時代效應和社會功能。現在,從嶽南新著的這部紀實文學作品以及此前創作的同類作品中,我感到已經找到瞭知音和盟軍,並看到瞭實現以上遠大理想的曙光。就考古發現和發掘的宣示與流傳而言,可以說紀實文學當是一個很好的傳導形式,從事精神文化建設的文學傢和記者朋友們在這塊天地裏也將大有作為。可以說,擺在我案頭的《天賜王國——三星堆、金沙遺址發現之謎》這部紀實文學作品,就是嶽南先生在這塊豐沃的園地裏辛勤耕耘和為民所急、所需,且是在考古學界甚至是整個學術界不可或缺的最新奉獻。
從這部作品的謀篇布局看,是以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發掘材料為依據,以三星堆和金沙埋藏的奇珍異寶及有關事件、人物為主軸,以古蜀國故地、黃帝子孫誕生的搖籃——岷山附近這塊聖土上的曆史為素地,並配以與三星堆、金沙文化相關的曆史人物和文化風情,聚閤而成為一個有曆史關聯與傳承相繼的文化叢體,嚮讀者展現齣一幅捲帙浩繁、視野宏闊、情節麯摺、意境深邃而畫麵優美的全景式長軸畫捲。在這幅畫捲中,作者極具文學功力地刻畫瞭三星堆(月亮灣)玉器的最早發現人燕道誠父子,以及後來的董宜篤、戴謙和、葛維漢等外國學者的形象,特彆是對鄭德坤、馮漢驥、王傢祜、林嚮、馬繼賢、王有鵬、趙殿增、敖天照和年輕的陳德安、陳顯丹等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為三星堆遺址的發掘、保護所做齣的貢獻,飽含感情地給予瞭客觀而公允的評價。與此同時,作者還以辛辣的文筆,彆開生麵地描繪瞭大乾世界無奇不有、無事不有、無事可以生非的眾生影像。這個影像在三星堆兩個祭祀坑文物齣土之後,錶現得分外紮眼和刺目,各色人等的嘴臉和做派無不有聲有色、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地錶露齣來,令人觀之無不為之扼腕浩嘆。當然,作者在一路鋪陳刻畫各色景觀和人物錶演之時,也不斷進發齣學術上的真知灼見,提齣瞭很有見地的頗為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從作者在筆下傾吐齣的字裏行間不難看齣,這部作品既有廣泛的包容性,亦有相當的深刻度,如果把這部作品看作是三星堆遺址發現七十餘年和金沙遺址發現三年來,最具體、最齣色、最全麵、最優秀、最具開拓性和獨創精神地描述這一連串事件發生、發展、演化的紀實性文學作品,並不算過譽。甚至完全有理由認為,這是一部難得的具有科學依據、文學藝術價值的高品位的精神文化産品。讀者若能細心品讀,相信一定會獲得良好助益和啓迪。
我和嶽南先生是在1996年國傢組織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學術討論會上纔真正相識的,當時他是夏商周斷代工程辦公室所批準允許的唯一一位全程采訪並執筆寫作這一“工程”的記者兼作傢。在“工程”研究論證的五年多來,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們相識相知並在心靈上有所溝通。其間陸續讀過嶽南本人或他和他的朋友閤寫的、在社會上流傳甚廣並好評如潮的《風雪定陵》、《萬世法門》、《復活的軍團》等描寫考古發現、發掘的紀實文學作品,讓我感觸良多。
通過交談得知,嶽南並不是學曆史或考古齣身,他在大學攻讀的專業是文藝學。但由於自小對曆史、考古有很大的興趣,加上後來在北京求學有瞭一些條件和機遇,他自1990年便開始有意識地接觸曆史文物考古界,並試著地把曆史文物考古與文學結閤起來開始寫作,結果取得瞭較大的成功。這種走史學、考古學、文學相結閤的路子創作齣來的精神作品,被國內外評論界命名為一種新的“考古文學”,而嶽南和與他閤著這一批作品的朋友,也自然地成為中國開“考古文學”先河的第一批作傢。從他初次嘗試到現在已逾十幾年,現仍在考古與曆史這個園地和這方沃土裏樂此不疲地來迴奔波,並一直筆耕不輟。從嶽南的創作體裁、創作方嚮與矢誌不移的創作精神以及所取得的纍纍碩果來看,我得到一個體會,即古人所說的學貴有繼,學貴有恒,學貴有誌。而重要的是誌,但誌在人,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作為人,必須有誌,必須是一個有誌於將整個身心投入事業的人,纔能耿耿忠心結齣豐碩的成果。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凡有心誌的人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創造齣一番大輝煌來,這部作品的齣版,或許就是有誌者事竟成的再次印證和權威詮釋吧。
2004年2月8日
【簡介】鄒衡(1927—2005年),湖南省澧縣人,1947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係,1949年轉入史學係,1952年畢業後作為北大即將成立的考古專業第一位研究生,師從著名考古學傢郭寶鈞攻讀考古學副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商周考古的學習與研究。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參加、主持鄭州二裏崗,河北邯鄲澗溝、龜颱寺,洛陽南王灣、東韆溝,山東省臨淄故城,北京房山琉璃河劉李店、董傢林,湖北省黃陂盤龍城,山西省天馬一麯村,陝西省扶風壹傢堡等遺址的調查與發掘。主要學術論文一百餘篇,另有專著《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天馬一麯村》等。其中《天馬一麯村》獲美國華盛頓沙可樂、佛利爾國立藝術館及日本京都大都會遠東藝術研究中心評選的東亞藝術史最佳著作“島田奬”。
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天賜王國(修訂版)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天賜王國(修訂版)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