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推故 [Study on Yue-Fu Poems of the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

乐府推故 [Study on Yue-Fu Poems of the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云和 著
图书标签:
  • 乐府诗
  • 汉魏六朝
  • 文学研究
  • 诗歌分析
  • 古典文学
  • 文本研究
  • 文化史
  • 文学史
  • 传统文化
  • 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03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51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
外文名称:Study on Yue-Fu Poems of the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乐府推故》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专门著作之一,主要运用历史考据学的方法,研究汉魏六朝乐府的一些疑难问题。作者从重读历史文献着手,在乐府诗的句读、名义、年代、作者、释读、歌词内容、艺术形式、礼乐制度、宗教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阐幽发微,发表了一些新的看法。旨在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索发明,使汉魏六朝乐府的研究能够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寻找到新的突破点。本书材料翔实,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常在不疑处起疑,论证允执其中,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许云和,男,1962年生,云南省曲靖市人。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文史》、《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文献》及台湾《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若干,著有《汉魏六朝文学考论》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汉《房中祠乐》与《安世房中歌》十七章
汉《郊祀歌》十九章考论
汉鼓吹铙歌第十一曲《芳树》解
汉鼓吹铙歌第十八曲《石留》解
“四面楚歌”与楚汉垓下之战
《汉书·礼乐志》“采诗夜诵”解诂
汉曲《秋胡行》的本事来源和性质
汉之“巴俞”非“巴歙”辨
少翁以方夜致王夫人、李夫人神貌考
敦煌汉简《风雨诗》研究
《同声歌》与女子事夫之礼
汉《莋都夷歌》三章小考
汉《公莫巾舞歌行》破译商兑
《宋书·乐志》今鼓吹铙歌三首研究
《宋书·乐志》铎舞歌诗二篇考辨
古辞《欢闻》与《欢闻歌》考论
梁三朝乐“上云乐歌舞伎”研究
梁武帝《江南弄》七曲研究
《通志》“梵竺四曲”考略
引用及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师古注引李奇曰:“象,译也,蛮夷遣译,致福贡也。”先谦曰:“案即安也,荀子书案安同字。《王制》:西方日戎。高帝西都,先安抚之。”又曰:“《王制》:南方日蛮,东方日夷。不言北狄者,匈奴方为边患。《秋官·序官》:通夷狄之言者日象。蛮夷通使,民免兵祸,是致福也。祭祀归胙日致福,贡无福义,李说非。”笔者按,李奇说是,先谦说非。此数句正是说“祭祀之致福”,言四夷谴使致福,本悬拟之辞,而先谦将其事坐实,与汉初的求和政策联系在一起,无乃太过。《汉书·王莽传》:“昭章先帝之元功,明着祖宗之令德,推显严父配天之义,修立郊稀宗祀之礼,以光大孝。是以四海雍雍,万国慕义,蛮夷殊俗,不召自至,渐化端冕,奉珍助祭。”此其义也。这句是说,惠帝修立宗祀之礼,以光大孝,这将使蛮夷竭欢,渐化端冕,各以其职奉珍助祭。
通过以上的析诂,我们不难看出,《安世房中歌》中出现的这六个“孝”字,乃是以上古天子立宗庙之义来阐释汉家天子(即孝惠帝)为高帝建立宗庙的行为,彰示其尊祖敬宗,报本反始的孝德,与所谓的高帝能以孝治天下并无关系。考《史》、《汉》,惠帝死后谥日孝,由此固可推知惠帝生前确实是努力推行孝治,而汉家自惠帝以下每帝皆称孝,又可推知惠帝确实是汉家孝治思想的首倡者,因此史家认为汉家孝治之推行实始于惠帝,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关于惠帝推行孝治的具体内容,诸史并无详载,《汉书·孝惠本纪》只列其事亲之孝行和发布“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之一项措施,其他则阙如,是以汉初推行孝治的实际情况,我们了解得并不多。根据《安世房中歌》的这六个“孝”字,我们终于可以认识到惠帝推行孝治的最为重要的内容,这就是以建立高庙为契机,把尊祖敬宗,报本反始作为大孝之根本,通过己身之孝来号召、影响全民之孝,达成以孝治天下的目的。相比之下,《汉书》所说的“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不过是惠帝推行孝治的一种利益奖励措施而已,而《安世房中歌》所着力表现的这些内容,才是惠帝孝治思想的核心和纲领。但是,像这样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惠帝却不用诏书的形式进行发布,而要在神圣的祖宗庙堂中,用庄严的乐歌歌唱出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以为,发布形式的选择其实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它表明惠帝已不仅仅只是把孝治的推行当做国策,很大程度上已是将它视为汉家的家法,所以才不用诏书的形式而将其付之于庙乐来进行肯定,因为只有借祖宗神灵以神其事,方能使这项国策更显其重大,也才能使这一家法获得更大的权威性,而为后来继统者所遵从不悖。
……

前言/序言



《诗林溯源:汉魏六朝乐府研究新探》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对汉、魏、六朝时期乐府诗这一重要的文学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深层次的梳理与考察。乐府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不仅承载了汉代以来民间歌谣与文人创作的丰富传统,更在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与文化转型期,展现出复杂多样的艺术风貌与思想内涵。本书超越传统流派的简单归纳,力求在文学史的宏大脉络中,重新定位乐府诗的文学地位、艺术贡献及其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深远影响。 全书结构宏大,分为“乐府的生成与早期形态”、“文人对乐府母题的继承与变异”、“乐府在南北文化的交融与分化”以及“乐府的音乐性、叙事结构与表现手法”四大板块,辅以对关键作品的精细文本解读。 --- 第一部分:乐府的生成与早期形态:制度与民间之交织 本部分首先追溯“乐府”一词的词源学意义,明确其在汉代作为官方音乐机构的职能——采集民歌,整理入乐。我们细致考察了《汉书·艺文志》所载乐府诗的收录原则,分析了宫廷乐府与民间歌谣之间的互动关系。 核心议题包括: 1. “乐府旧题”的文本廓清: 对现存汉乐府(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的成篇年代、作者归属及体式特征进行严谨考证。重点分析“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如何体现在这些早期杰作中。 2. 乐府的叙事传统: 深入剖析汉乐府叙事诗(如《东山歌》《将进酒》汉代旧作)的结构模式、人物塑造技巧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象征化处理。我们认为,汉乐府奠定了后世叙事长诗的基本范式,即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宏大场面或个人命运的悲剧性。 3. 音乐性与诗体的张力: 研究乐府歌辞的音韵特点,探讨其与燕乐、相和歌等具体曲调的对应关系,揭示音乐对诗歌节奏、句式选择的决定性影响。这种音乐的“在场性”是理解乐府魅力的关键。 第二部分:文人对乐府母题的继承与变异:魏晋的自觉与反思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加剧,文人阶层对乐府的关注由“采集”转向“模拟”与“化用”。本部分聚焦于建安文学至正始玄学思潮下,文人如何将乐府的母题(如边塞、征夫、怨妇、离别)纳入其个体化的生命体验与哲学反思之中。 研究重点: 1. 建安风骨的乐府化: 分析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如何运用乐府的体式来表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时代悲凉感。他们对乐府的继承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融入了强烈的个体主义和慷慨悲凉的士人情怀,完成了从“集体歌谣”到“个人悲歌”的转化。 2. 玄言与乐府的冲突与融合: 探讨玄学思潮对乐府内容的影响。部分文人试图在乐府的叙事骨架内,填充老庄哲学或形而上的思考,这导致了部分作品的意境晦涩,但同时也拓展了乐府的表现领域。 3. 乐府与田园诗的交错: 考察陶渊明等诗人如何汲取乐府的平易近人与自然意象,将其改造为寄托隐逸理想的载体,形成了具有高度艺术自觉的“新乐府”风貌。 第三部分:乐府在南北文化的交融与分化:独特的地域色彩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分裂和人口迁徙,乐府诗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本部分将南北乐府区隔开来,进行对比研究,并探讨其最终的会流。 主要论点阐述: 1. 南朝宫体乐府的精致化: 考察南朝宫廷内部,宫体诗对乐府旧题的过度雕琢与形式化倾向。这一时期的乐府(如梁代周兴嗣、庾信的部分作品)虽然在格律和词藻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其生命力开始衰退,主题趋于狭隘化。 2. 北朝军旅与风俗乐府: 聚焦于北魏、北齐等政权背景下,受胡风影响或服务于军旅生活的乐府作品。这些作品保留了朴素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地域色彩,是研究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语料。例如,对“敕勒歌”等鲜卑语歌曲汉译本的研究,揭示了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如何塑造同一文学体裁的独特面貌。 3. 文学史上的“失语”与“重构”: 分析南北朝乐府在唐代诗歌兴起前夕所面临的文学范式挑战,以及如何通过部分诗人的努力,实现了对乐府精神的“重构”,为唐代乐府诗的复兴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乐府的艺术遗产:叙事模式、意象系统与语言魅力 本部分转向技术层面,集中分析乐府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贡献,这些贡献是后世诗歌创作无法绕开的基石。 1. 叙事诗的“镜头语言”: 系统分析乐府叙事诗中对于场景的快速切换、对话的穿插运用以及“留白”手法的精妙处理,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世白描手法的发展。 2. 意象系统的生命力: 考察如“征妇怨”“客子思”“边塞雪”等核心意象在汉魏六朝间的流变。这些意象不再是单纯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不断深化的时代情绪,成为后世诗人反复咏叹的母题库。 3. 语言的张力与日常化: 论述乐府诗如何成功地将口语化、歌谣化的语言融入典雅的诗歌体系中,形成一种既通俗易懂又富含韵味的特殊语体,为唐诗的平易近人奠定了基础。 结论: 本书最终强调,乐府诗并非一个静态的文学门类,而是一个在制度、音乐、社会变迁和文人审美中不断生成、演变和重塑的文学场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民间经验的深刻体察,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活水”。对乐府的深入研究,是理解中国诗歌如何从抒情传统转向叙事传统,并最终奠定近体诗格律基础的关键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确实很精美,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我尤其喜欢封面设计,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风格,让人一看就充满了阅读的冲动。书页的印刷也非常清晰,字迹工整,排版合理,阅读起来丝毫没有费力之感。作为一名资深的古籍爱好者,我对书籍的物质呈现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这套《乐府推故》完全满足了我对一本好书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想,对于很多和我一样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一本内容扎实的书籍,如果再配上如此考究的制作,那简直就是锦上添花了。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之前也买过一些关于乐府诗的研究书籍,但很多要么装帧粗糙,要么排版混乱,阅读体验大打折扣。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无疑是市面上同类书籍中的佼佼者。我甚至觉得,如果能有一套配套的书签,或者书腰上能印一些相关的诗句,那会更加完美。但即便如此,它现在的样子也已经足够令人惊喜了。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人,我始终觉得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乐府诗在这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套《乐府推故》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在研究乐府诗本身,更是在透过乐府诗这扇窗口,去观察和理解整个汉魏六朝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我希望作者能够在书中展现出乐府诗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比如,它是否受到了当时政治思潮的影响?它又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启发?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乐府诗分类学、断代学问题也十分感兴趣,作者是如何界定不同时期乐府诗的特征,又是如何将那些难以断代的诗歌归入其中的?我想,如果书中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乐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传承与发展脉络,那将是对读者最有价值的贡献。我期待这套书能够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理解乐府诗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充满了好奇,尤其是乐府诗,那种质朴的语言,真实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都让我着迷。这套《乐府推故》虽然还没有深入细读,但光是目录和前言部分,就已经让我看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似乎不仅仅是对乐府诗的简单罗列和解读,更像是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去挖掘这些诗歌产生的深层原因。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同时期乐府诗的演变的,比如汉代的民歌风和魏晋时期文人化的乐府诗,这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作者又是如何去区分和分析的。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音乐、演唱等方面的讨论也充满了期待,毕竟乐府最初是与音乐紧密相连的。如果作者能够梳理清楚乐府诗的声韵美,以及其在当时的社会功能,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更加系统和完整的乐府诗知识体系,不再是碎片化的阅读。

评分

这套书的文风和表达方式,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沉稳和内敛的。不是那种哗众取宠、卖弄学问的写法,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进行学术探讨。作者在描述一些重要的乐府诗篇时,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又不会显得冗杂,而是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一条脉络,引导读者理解他的观点。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时,会非常注重细节,比如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安排,甚至是声调的变化,都可能成为他分析的对象。这种精细的观察和严谨的论证,让我觉得作者是一位真正的学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的态度,他会呈现不同的观点,然后给出自己的判断,但不会强加于人,而是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对于我这样一个追求深度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书写方式是极为珍贵的。它鼓励我去主动思考,去质疑,去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

读完这套书的开篇章节,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的市集,听到了市井的喧嚣,看到了劳作的辛勤,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乐府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脉搏,反映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作者在书中似乎也在努力还原这些诗歌诞生时的那种鲜活的气息。我关注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文学研究与具体的历史场景联系起来的。比如,在解读一首关于征夫的乐府诗时,作者是否会去描绘战场上的残酷,家庭中的思念,甚至是边塞的风光?他对诗歌中人物的刻画,是否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无奈与坚韧?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更多这样的细节描写,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些诗篇所承载的时代记忆。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于乐府诗的艺术技巧的深入剖析,比如其叙事手法,比兴手法,以及如何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

评分

书的内容很专业中大许云和的

评分

很好的書啊

评分

很好的書啊

评分

真想一口氣看完啊。

评分

真想一口氣看完啊。

评分

许云和先生这本著作是其历年乐府心得,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

略为遗憾两点:语言表达表达略显不简洁;部分地方断语似乎可以谨慎些。

评分

很好的書啊

评分

略为遗憾两点:语言表达表达略显不简洁;部分地方断语似乎可以谨慎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