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教会史

中世纪教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世纪史
  • 教会史
  • 基督教史
  • 欧洲史
  • 宗教史
  • 历史
  • 中世纪
  • 文化史
  • 神学史
  • 西方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全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25426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079710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世纪教会史》的原名是Kirchengeschichte(《教会史》),并分为三卷:《古代教会史》、《中世纪教会史》和《近代教会史》。它不仅仅敍述教会“内部”的发展,而且也从文化、社会道德和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基督宗教在欧洲历史上的影响和发展。这是一部经典著作,其前身是德国历史学家Franz Xaver Funk(傅恩克)於1886年写的《教会史教科书》。这部著作曾在德国的大学和神学院中广泛被用为教科书,在1907年已有第5版,可见它很受欢迎。

目录

译者序
第 段 早期中世纪(692年一1073年)
教会在种种格尔曼日耳曼、罗曼和斯拉夫民族中的传教和文化工作。希腊教会和拉丁教会的分裂
概论
第 章 在格尔曼日耳曼民族和斯拉夫民族中的传教工作。伊斯兰教对欧洲的冲击
79 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亚人和图林根人的皈依,
80 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在欧洲大陆的传教工作,Willibrord.us(维利波德)和Bonifatius(博尼法奇乌斯)。法兰克教会的革新
81 萨克森人和北部格尔曼人的皈依
82 西部教会在斯拉夫和匈牙利人地区的传教工作
83 希腊教会在欧洲东南部斯拉夫人的传教工作
84 伊斯兰教在欧洲西部和南部的征服
第二章 在11世纪以前的教宗和种种国王的关系。西部的“基督徒帝制”
85 教会国的形成;各教宗和法兰克人的联盟
86 Carolus Magnus(查理大帝)和教会。西部皇权的恢复
87 第9世纪的教宗。卡洛林王朝的衰落
88 所谓的“黑暗时期”。意大利贵族统治下的教宗们。萨克森人的皇帝和早期的法兰克人皇帝
第三章 教会的教育和著作。各种神学争论、异端和分裂。希腊教会和拉丁教会的分裂
89 西部教会的教育和著作
90 西方关于“由子”和“嗣子论”的教导。预定论和有关“圣餐”的争论
91 东方教会和它的特征。神学与教派
92 破坏圣像运动及787年Nicaea(尼西亚)主教会议(第7届大公会议)
93 在Photius(佛提乌斯)宗主教时代的动荡。869年Co tantinopolis(君士坦丁堡)主教会议(第8届大公会议)
94 东、西方教会1054年的分裂
第四章 教会制度、礼仪、纪律和习俗(以西方教会为主)。受格尔曼/日耳曼影响的教会法。教会改革的开始
导论和概括
95 圣职人员和教区的管理制度
96 教产和“私有教堂”的制度
97 高层圣职人员的政治地位以及君主对任命圣职人员的影响
98 礼仪和领受圣体的习惯。基督宗教的艺术
99 忏悔习惯和教会的处罚方式
100 节日和守斋日。对圣人及对圣髑的尊敬。朝圣
101 隐修院传统的衰落和恢复。Cluny(克吕尼)及其修会
102 西欧教会民众和圣职人员的宗教生活和道德生活
103 德国来的教宗。1073年之前教宗对教会改革的影响
……
第二段 中世纪的全盛时期(1073年一1294年)
第三段 中世纪的晚期(1294-1517年)
附图
《中世纪教会史》并非一部探究骑士与城堡、魔法与龙的奇幻史诗,也不是一部描绘英勇国王与伟大征服的英雄叙事。这部著作的目光,所聚焦的是一个更为深邃、更为内在的世界——那个在中世纪欧洲,教会如何从一个新兴宗教团体,逐渐成长为一股塑造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乃至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核心力量的历史进程。它剥离了浮华的表象,深入探究了信仰的力量如何以组织、制度、神学和实践的形式,在中世纪漫长而复杂的岁月中,渗透并重塑了西方文明的肌理。 这部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教皇的传记,也非对某场教会会议的详尽记录。它所涵盖的,是一个更为宏大且精密的叙事。我们不会在这里找到关于查理曼大帝与罗马教廷之间政治博弈的纯粹军事或外交分析,尽管这些博弈的背后,教会的权力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背景。我们也不会在此看到关于十字军东征的战术部署或战场掠影,尽管十字军运动本身就是教会意志与世俗力量交织的产物。相反,本书的关注点在于,是什么样的教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什么样的神学论证,使得教会能够动员如此庞大的力量,又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教会的权威得以确立、扩张,并面临挑战。 《中世纪教会史》的叙事,是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晚期逐渐兴起到其最终成为帝国官方宗教的那段关键时期开始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的胜利,更是一个权力中心的转移。我们将审视早期的基督徒如何在这种敌对或漠视的环境中,发展出他们的信仰体系、组织模式和殉道精神。教父们的思想,如奥古斯丁对神学、哲学和政治的深刻阐释,并非孤立的哲学思辨,而是为构建一个基督教的宇宙观奠定了基石。这些思想如何通过文本传播,如何影响信徒的认知,以及如何被教会机构吸收和制度化,将是本书考察的重点。 随着罗马帝国西部的衰落,教会,尤其是罗马教廷,逐渐填补了权力真空。这不仅仅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教会自身组织能力、精神感召力以及在地方社会中扮演的安抚与团结角色的必然结果。本书将深入剖析教皇制度的演变,从早期主教的地位到教皇作为西方基督教世界最高领袖的崛起,这一过程充满了权力斗争、神学辩论与制度创新。我们不会局限于罗列教皇的名字和他们的任期,而是要去理解,是什么样的理论(例如“彼得继承论”),什么样的实践(例如教皇的立法权、仲裁权),使得罗马主教的权力得以被广泛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世俗君主的权威。 《中世纪教会史》还将详细考察教会的内部组织结构。修道院的兴起与发展,并非仅仅是隐士们寻求与上帝更亲近的避难所。本笃会、克吕尼改革、西多会等不同的修道院运动,不仅是精神复兴的象征,更是中世纪经济、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修道院的土地管理、经济活动、手抄经院的知识生产,以及它们在地方社区中的道德与精神领导作用,都将在本书中得到细致的描绘。这些修道院的制度如何自我完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演变,以及它们如何与教会的层级结构相互依存或产生张力,都是本书重要的考察内容。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在于教会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复杂互动。这并非简单的“政教分离”或“政教合一”的二元划分。中世纪的现实是,教会的权威常常受到封建领主、国王乃至皇帝的挑战,而教会也积极介入世俗事务,争夺权力、土地和影响力。从“授职权之争”的激烈对抗,到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的权力角力,这些事件并非孤立的政治冲突,而是教会作为一种超越国家界限的权力实体,在中世纪权力版图中寻找自己位置的标志。本书将分析教会如何运用宗教权威、教会法、乃至经济与军事手段来维护和扩张其影响力,同时也会探讨世俗权力如何试图控制教会、利用教会,以及双方如何在博弈中相互塑造。 神学思想的演进,是贯穿《中世纪教会史》的核心线索之一。从早期教会的信经确立,到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辉煌,再到对教义的不断解释、辩论和修正,教会始终在试图构建一套自洽的、能够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命运的信仰体系。本书不会仅仅罗列神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主要著作,而是会关注这些神学思想是如何在神学院中被系统性地研究、争论,并最终融入教会的教导和仪式中。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并非空中楼阁,它代表了中世纪神学对理性与信仰的深刻整合,而这种整合如何影响了教会的教义宣讲、司法判决乃至普通信徒的信仰实践,将是本书的重点。 此外,普通信徒在中世纪教会生活中的角色,也不容忽视。本书将描绘教会的礼仪、圣礼、朝圣活动,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中世纪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的慈善事业、对贫困者的救助、对教育的推广,以及教会如何通过布道、艺术(如教堂建筑、壁画、雕塑)和节日来传播信仰和价值观,都将展现教会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社会力量。我们也将审视教会的惩戒机制、异端审判等负面形象,理解这些制度如何在维护教义纯洁和教会权威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教会史》最终将目光投向了教会的衰落与变革,即晚期中世纪教会所面临的挑战。黑死病的冲击、教会分裂(如大分裂)、教会腐败的迹象,以及新兴的民族国家对教会权威的侵蚀,都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本书的叙事并非在中世纪的某个固定点戛然而止,而是要展现教会如何从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实体,逐渐演变为一个需要不断适应和变革的组织。 因此,这部《中世纪教会史》是一次关于信仰、组织、权力与思想在中世纪欧洲深度交织的探索。它不是一部关于王权与剑的史诗,而是关于信仰的力量如何以一种更为持久、更为深邃的方式,塑造了西方文明的精神地貌。它邀请读者一同深入那个时代的心脏,理解教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力量,如何在这个漫长而充满变革的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地图部分,虽然不占篇幅,但其质量和精准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作为重要的辅助理解工具,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阐释力。我尤其欣赏那些手绘风格的城邦布局图,它们不仅精确地标注了关键的防御工事和公共建筑的位置,还通过阴影和透视,营造出一种历史文献的古朴质感。在阅读到关于贸易路线和军事调动的内容时,我反复对照地图,立刻就能清晰地把握地理上的制约因素和战略上的优势劣势。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地理信息的门槛。对于那些更倾向于视觉化学习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设计感和严谨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表明了作者对知识传递效率的重视,而非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堆砌上。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摒弃了传统学术著作的刻板与枯燥,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体来描绘历史的变迁。那种对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的描绘,常常让我误以为自己在读一本优美的游记。作者似乎深谙“环境塑造人”的道理,他花了大量篇幅去勾勒特定地域的独特气候和资源禀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思维定式和文化习俗。读到关于某个偏远山区的部落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其特有的生存智慧时,我深感震撼。这种对“地方感”的强调,使得历史不再是抽象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与具体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紧密相连的活的生命体。这种对地域性的执着,为我们理解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打破了单一中心叙事的局限。

评分

这部史诗般的叙事结构,如同错综复杂的挂毯,将无数条历史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其叙事上的野心可见一斑。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处理大规模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宏观掌控力,从边疆的军事冲突到内部的政治博弈,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处理得干净利落,同时又保持着足够的张力。特别是在描述那些重大的政治决议和外交斡旋时,那种步步为营的智力较量,读起来简直令人屏息。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条文和复杂的权力关系,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我尤其关注那些细节的佐证,那些引用的一手资料(尽管我无法辨认其出处,但其说服力是显而易见的)为整个论证过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对于那些对权力运作机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库,展示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情况下,信息是如何被控制、扭曲和传播的,以及这种信息流对历史走向的决定性影响。

评分

我必须指出,本书在探讨思想和哲学思潮的演变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了几种主要的哲学流派,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传播、被接受或被排斥的过程。作者对于形而上学的讨论并不回避,他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本体论或认识论问题,与当时人们对宇宙、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联系起来。我发现自己随着书中的论述,不断地审视自己对“真理”和“权威”的理解。这种智识上的对话感非常强烈,仿佛作者就在身边,耐心地引导我穿越复杂的思想迷宫。对于热衷于思想史和知识分子运动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思想脉络梳理,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它成功地将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力量。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本时间胶囊,把我直接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那个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他对当时城市生活的刻画,那些狭窄的街道、嘈杂的集市,还有隐藏在阴影中的手工业作坊,一切都仿佛触手可及。读到主人公为了生计奔波,为了信仰在世俗的压力下挣扎时,我常常感同身受。书里对不同职业人群的社会地位有着深入的探讨,比如那些工匠、小商贩,他们的喜怒哀乐构成了那幅宏大历史画卷中不可或缺的底色。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即便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个体,也展现出了复杂的人性和多面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像是一部饱含人情味的社会风情画卷,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我们今天的许多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其根源究竟埋藏在何处。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超我阅读同类题材书籍的预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