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内容简介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到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作者简介
赵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著有《中国民艺采风录》(合作)、《民间文化生态调查》(合作)等著作8部,参与编著《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等。
田源,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曾参与编写《潘鲁生民艺文献》(2007年5月版),发表论文《引人入胜的门笺文化》(第二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民间织锦的历史发展
麻织的起源与发展
棉织的起源与发展
丝织的起源与发展
毛织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四大名锦对民间织锦的影响
四大名锦
四大名锦对民间织锦的影响
第三章 汉族民间织锦
鲁锦
湖南夏布
第四章 少数民族民间织锦
土家西兰卡普
瑶锦
傣锦
侗锦
苗锦
黎锦
景颇族织锦
艾德莱斯锦
第五章 民间织造工具的发展与演变
踞织机的结构及织造方法
斜织机的结构及织造方法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诗经》上说:“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说明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用自然发酵的方法来加工麻料。
三国时吴国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书中记载苎麻“缩根地中,至春日生,不岁种也”。“不岁种”是说苎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不需要每年重新栽种。这表明苎麻的特性已被人们所了解,积累了种麻经验。
南朝时,湖南的手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桑麻纺织业也得到发展,麻纺织技术也已十分先进,“亦有夜浣纱而且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
唐宋以来,湖南便是全国重要的苎麻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其纺织品以麻、葛为主,夏布生产很发达。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湖南当时向朝廷进贡精品苎布的有袁州、筠州等五处。其时,浏阳等地的白苎布数量大,且质量好,誉满京华。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上大蒙笼》诗云:“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苎麻)“无土不生,其种植有撒子、分头两法,色有青黄两样。”明清时期,苎麻的种植已遍及湖南各府县广大农村,逐渐形成了浏阳夏布生产及贸易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苎麻耕作简便、产量高、效益好,每年于五、七、十月收剥三次。五月收的春麻质量最佳,可织精细嫩白夏布。十月收的秋麻质量较差,只能织粗夏布。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有司亲临督劝,惰不如令者罚。”(《明太祖实录》)
……
前言/序言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织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织锦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