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Code for Engineering Survey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Code for Engineering Survey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工程测量
  • 国家标准
  • GB50026-2007
  • 规范
  • 建设工程
  • 测量
  • 技术标准
  • 行业标准
  • 工程技术
  • 规范标准
  • 建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058973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995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Engineering Survey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
字数:2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工程测量的实践经验,吸收了该领域的有关科研和技术发展的成果。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平面控制测量
3.1 一般规定
3.2 卫星定位测量
3.3 导线测量
3.4 三角形网测量

4 高程控制测量
4.1 一般规定
4.2 水准测量
4.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4.4 GPS拟合高程测量

5 地形测量
5.1 一般规定
5.2 图根控制测量
5.3 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
5.4 纸质地形图数字化
5.5 数字高程模型(DEM)
5.6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
5.7 城镇建筑区地形测图
5.8 工矿区现状图测量
5.9 水域地形测量
5.10 地形图的修测与编绘

6 线路测量
6.1 一般规定
6.2 铁路、公路测量
6.3 架空索道测量
6.4 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
6.5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

7 地下管线测量
7.1 一般规定
7.2 地下管线调查
7.3地下管线施测
7.4 地下管线图绘制
7.5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8 施工测量
8.1 一般规定
8.2 场区控制测量
8.3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8.4 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8.5 桥梁施工测量
8.6 隧道施工测量

9 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
9.1 一般规定
9.2 竣工总图的编绘
9.3 竣工总图的实测

10 变形监测
10.1 一般规定
10.2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10.3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10.4 基本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0.5 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
10.6 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
10.7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
10.8 桥梁变形监测
10.9 滑坡监测
10.10 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

附录A 精度要求较高工程的中误差评定方法
附录B 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附录C 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计算公式
附录D 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附录E 建筑方格网点标石规格及埋设
附录F 建(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
附录G 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3 当地形图变形较大时,应适当增加图纸定向点。
4 定向完成后,应作格网检查。其坐标值与理论坐标值的较差,不应大于图上o.3 mm。
5 数字化仪采集数据的作业过程中和结束时,还应对图纸作定向检查。
5.4.8 地形图要素的数字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图纸中有坐标数据的控制点和建(构)筑物的细部坐标点的点位绘制,不得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而应采用输入坐标的方式进行;无坐标数据的控制点可不绘制。
2 图廓及坐标格网的绘制,应采用输入坐标的方法由绘图软件按理论值自动生成,不得采用数字化方式产生。
3 原图中地形、地物符号与现行图式不相符时,应采用现行图式规定的符号。
4 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地貌、植被的填充符号的绘制,应采用绘图软件生成;各种注记的位置应与符号相协调,重叠时可进行交互式编辑调整。
5 等高线、地物线等线条的数字化,应采用线跟踪法。采样间隔合理、线划粗细均匀、线条连续光滑。
5.4.9 每幅图数字化完成后,应进行图幅接边和图边数据编辑;接边完成后,应输出检查图。5.4.1 0 检查图与原图比较,点状符号及明显地物点的偏差不宜大于图上0.2 mm,线状符号的误差不宜大于图上0.3 mm。
5.5 数字高程模型(DEM)5.5.1 教字高程模型的数据源,宜采用数字地形图的等高线数据,也可采用野外实测的数据或对原有纸质地形图数字化的数据。
5.5.2 数字高程模型建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比例尺的确定,宜根据工程的需要,按本章表
5.1.1 选择,但不应大于数据源的比例尺。
……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工程测量的基石与实践指南 书名: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国家标准号:GB 50026-2007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旨在为各类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勘测设计工作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统一的技术规范。该标准的核心在于确立和指导工程测量的全过程,从前期的规划设计到施工放样,再到竣工验收,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标准的制定背景与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建设等领域涌现出大量复杂的工程项目。这些工程对测量的精度、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测量方法和标准已难以适应现代工程的需求。GB 50026-2007应运而生,它整合了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测量理论和实践经验,是指导工程测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本标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统一性与兼容性: 明确了工程测量中的基本技术要求、工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确保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在同一项目中的测量成果能够相互兼容,避免因标准不一导致的质量问题。 2. 精度保障: 详细规定了不同精度等级工程所需的测量方法、仪器精度、观测误差控制和数据评定标准,是保障工程结构满足设计要求的关键。 3. 技术引领: 涵盖了现代测绘技术,如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精密工程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在工程中的应用要求,推动了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 二、 核心内容结构梳理 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全面覆盖了工程测量的各个环节。其主要内容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1. 总则与基本规定: 本章界定了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以及测量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工程测量的目的性、系统性和成果的可靠性。同时,对工程测量成果的验收标准、资料管理和保密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这是理解后续所有技术条款的基础。 2. 测量基准与控制系统: 这是工程测量的“骨架”。标准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和维护工程控制网。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规定了国家大地控制点的选用、加密、测量方法(包括传统三角/导线测量与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技术应用),以及对控制点成果的精度评定要求。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涉及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包括精密水准仪的选型、观测程序、视线距离控制和高程系统(如国家高程基准面)的统一应用。 局部控制网的布设: 针对具体工程现场,指导如何根据工程规模和精度要求,合理布设满足施工放样所需的临时或永久性控制点。 3. 地形测绘与图件表达: 本部分侧重于工程前期准备阶段的地面信息采集与成果表达。 地形测量的精度要求: 针对不同比例尺的测图任务,规定了平面和高程中误差的限值。 数据采集技术: 涵盖了传统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以及现代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地形获取中的应用规范。 图件的编制与显示: 规定了工程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DEM/DTM)的制作要求,以及地形要素的表示方法,确保图纸信息的清晰、准确和规范化。 4. 施工测量技术: 这是工程实施阶段最核心的部分,直接指导现场的放样和定位工作。 工程定位与放样: 详细规定了建筑物、构筑物(如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的平面位置、坡度、高程的转点和放样精度要求。重点阐述了全站仪、GNSS实时定位(RTK/NTRK)技术在放样中的应用细则。 线、面、体控制: 对复杂结构(如曲线桥梁、拱坝)的线形导线测量、曲面定线与拟合、以及三维空间定位的测量技术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精度控制指标。 变形监测的初步要求: 虽然专业的变形监测有专门标准,但本规范也对施工阶段对邻近建筑物、边坡的沉降、位移进行周期性测量的基本要求和精度进行了初步界定。 5. 隧道与地下工程测量: 针对地下工程的特殊性,本标准设立了专门章节。 进出口定位与导线联测: 强调了地面控制网与地下工作面的精确贯通测量技术(如激光对中、光电引进了的先进技术)。 隧道中线、高程的超前导测: 规定了在掘进过程中,如何保证开挖面偏离设计轴线的允许范围,包括超欠挖量的确定与控制。 洞内结构物的放样: 针对衬砌、附属设施的安装定位,给出了详细的坐标传递和测量方法。 6. 测量成果的检查与验收: 标准强调了对测量成果进行独立复核的重要性。 自检与互检: 规定了测量工作完成后,必须通过内部检查来验证数据的精度和完整性。 成果评定: 明确了如何根据统计学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精度评定,判断其是否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 资料归档: 对最终提交的测量报告、数据文件、图件、计算书等形成的技术档案的编制和移交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备后续工程使用和维护。 三、 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体现 GB 50026-2007不仅仅是一部规范,更是现代工程测量的技术集合。它体现了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 仪器设备的适用性: 标准充分考虑了当前主流测量仪器的性能,对全站仪、高精度GNSS接收机、数字水准仪等在不同工况下的使用条件、误差来源及其补偿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2. 自动化与信息化: 鼓励并规范了数据采集的自动化程度,强调了测量数据从现场采集到进入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系统(CIMS)的无缝衔接,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可靠性。 3. 环境适应性: 考虑了不同地理环境(如高寒、山区、城市密集区)对测量作业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技术修正和应对措施。 总而言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是每一位从事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及质量控制人员必备的工具书和技术指导手册。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构建了一套全面、实用、权威的工程测量技术体系,是确保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的根本保障。掌握并严格执行本规范,是实现高质量工程建设的起点和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工程测量规范》,说实话,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敬畏和一丝丝的畏惧。毕竟是国家标准,GB 50026-2007,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我一直觉得,规范这种东西,要么是枯燥到让人昏昏欲睡的条款堆砌,要么就是晦涩难懂的术语迷宫,普通人根本无从下手。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却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人性化”一些,尽管它的核心任务是严肃且精准的。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试图从头到尾灌输理论,更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施工指南”,告诉你面对一块土地、一个建筑项目时,应该如何准确地“看”世界,如何用数学的语言去丈量现实。书中对各种测量方法,从传统的大地测量到现代的GPS/全站仪的应用,都有着清晰的界定和步骤的描述。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误差控制的部分,那简直是一门艺术,告诉你如何平衡“足够好”和“绝对完美”之间的界限,这对于现场的工程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法则。它没有过多地讨论测量学的哲学思想,而是直接切入实战,告诉你“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是错的”。这种直截了当的实用主义风格,让我在查阅特定章节时,能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在冗长的背景介绍中迷失方向。

评分

细究其内容,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工程测量的结合,这本书的某些部分展现了时代的烙印,也反映出它颁布年代的技术背景。虽然它已经纳入了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先进技术的要求,但在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的细节上,依然保留了大量与传统解析测量方法相耦合的痕迹。这意味着,任何采用这本书作为施工依据的单位,都必须有能力将先进的实时动态测量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符合传统平面坐标体系的施工放样数据,这中间的桥接工作至关重要。我个人期待未来修订版本能更侧重于 BIM 模型与实时测量数据的集成,以及对点云数据处理的规范化。不过,站在现有的历史角度来看,这本1994年颁布(此为GB 50026-2007的旧版年份,在此处作为讨论的参照点)并于2007年进行更新的标准,已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工程测量从依赖人工读数向数字化控制的转变。它提供了一个稳定且经过时间检验的框架,确保了在我们进入更复杂的数字化施工阶段之前,最基本、最关键的空间定位工作是万无一失的。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典型的国家标准体——严谨、客观、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这带来的好处是信息的纯粹性,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对非专业人士的友好度几乎为零。我试着让一位刚接触建筑行业的朋友翻阅,他很快就因为充斥着“三级导线”、“坐标系转换”、“高程基准面”等词汇而感到沮丧。这不是一本用来科普的书,它是为那些已经掌握了测量学基础知识,现在需要一套权威指导来确保其工作符合国家法律和技术要求的专业人士准备的。它的价值在于其强制性和普适性,而不是它的可读性。不过,即便是作为一名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我也发现自己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那些几何关系,尤其是在涉及到三维坐标转换和复杂曲面放样算法的部分。这种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拉锯战,你必须全神贯注,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后面整个章节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专业知识储备。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透露出一种老派但极其有效的逻辑性。它不是按照测量仪器的发展顺序来编排的,而是完全围绕着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来构建的。从最初的控制网的建立,到中期的施工放样定位,再到最后的竣工验收和变形监测,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规范支撑。这种以应用为导向的组织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在实际工作中调阅的效率。比如,当我需要确定一个复杂结构物基础的沉降监测方案时,我可以直接跳到关于“精密沉降测量”的章节,里面的表格和限差要求都清晰地列在那里,根本不需要我去猜测行业内的潜规则。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数据的处理和成果的表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规定,更是一种对工程质量负责的态度体现。它细致到图幅的绘制规范、点号的标记方法,这些细节的背后,是无数次工程事故教训的沉淀。对于初入行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可能略显深奥,但对于有经验的测量队伍来说,它更像是一本随时可以拿出来比对的“金标准”,确保所有参与方都在同一套规则下运作,避免了因理解偏差导致的重大失误。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构筑了一个坚实而可靠的“隐形框架”,支撑着我们今天看到的宏伟建筑和基础设施。读完之后,你会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日常可见的工程。比如,你不会再单纯地看马路或桥梁,而是会思考:这条路面的坡度是如何精确控制的?桥梁的跨度是如何在毫米级别上被保证的?规范中对“工程控制网”的严苛要求,解答了我的疑惑——那才是所有后续施工的基石。它详尽规定了从国家大地测量成果到地方施工控制点的传递过程中的误差累积和修正方法,这背后是巨大的国家测绘资源的投入和技术的保障。这本书真正体现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它将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确保了我们所依赖的现代工程体系不是建立在沙滩之上,而是锚定在精确的地理坐标之上。这种对“基准”的执着,才是这个标准最核心的精神内核。

评分

哦泼墨魔偶魔偶磨破偷摸

评分

不错,有需要还买

评分

很不错啊 是正版的 卖家态度很好 及时解决问题 好

评分

正品、便宜、送货快,工作正需要!

评分

好 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

评分

???

评分

还好吧,还是比较相信京东自营,!

评分

东西不错。。。。。。。。。。

评分

书很棒 很实用 一注考试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