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家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沈从文家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沈从文家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刘红庆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5

商品介绍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073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63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6
字数: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沈从文家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编辑推荐

  一部坦白真切的私家历史,
  沈从文长子沈龙朱首次披露沈家鲜为人知的家族掌故
  沈从文极具民国范儿的精神世界
  厦门大学教授谢泳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沈从文长子沈龙朱首次披露沈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本真切、坦白的私家历史:自杀疑团、夫妻琐事、父子冲突、沈家与张家、荒唐的纪念……
  亲人为何误解却最终理解了大师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仅存于世的摄影作品,数十幅首发珍贵图片一同呈现。

作者简介

  刘红庆,沈从文研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近年来主要精力集中于研究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推广。著有专著多种。
  沈龙朱,沈从文长子。生于北京,1957年被划为“右派”,他在沈从文身边生活时间最长,参与《沈从文全集》编辑工作,最熟悉沈家、合肥张家的掌故,本书的口述者,很多一手资料的提供者。

目录

代序 谢泳:文字外的从文,细节里的大师
缘起 恍惚是与沈从文的一个约定
第一辑 童年说趣
1、一家人四种话,还不包括黑话·爸爸妈妈被窝里最暖和
2、沈从文夸女孩子用“俏啵啵”·家里有禁书,不禁看
3、父亲在孩子面前“炫耀”自己勇敢
4、父亲在家里自嘲当年“狼狈相”
5、父亲的蹭饭经历,我们当故事来听
6、父亲摹拟母亲口琴声像是吹军号
7、小时候故意把昆曲唱得滑稽些
8、父亲的警告语是“耳朵”·弟弟比哥哥受表扬的机会多
第二辑 亲戚说情
1、新发现的世系沈家历史可上溯二十余代
2、“凤鸣岐山”或者“岐山回凤凰”都昭示着吉祥
3、三位曾祖母之谜·真正的曾祖母,给了沈家苗族身份
4、骁勇的爷爷谋杀袁世凯没有成功
5、或热心文化或置身行伍:文伯伯和武叔叔
6、拜黄永玉为师学艺考美院·可能得罪了表哥黄永玉
7、父系是“湘军”中坚,母系是“淮军”领袖
8、外公的文化情怀与外婆的奢华嫁妆
9、四姐妹都嫁了名人·很多的舅舅都有出息
10、九如巷永远牵挂着张家的孩子
第三辑 昆明说云
1、沈从文写信给四岁长子曲线劝妻·张兆和下决心南行
2、两台“消化机”在无限艰难的社会里成长
3、父亲用欣赏风景保护孩子们的对世界的美好印记
4、北门街·午觉总睡不着,一睡就睡过头·“乒嘣”
5、躲空袭·看两架飞机在滇池上空较量
6、龙街名流冰心、费孝通·曹安和在弹难听的古琴
7、跟着父亲与巴金远足,遭遇敌机在附近投下的炸弹
8、在桃园恩光小学·哈巴狗“科布多”
9、父亲到乡下来带来快乐,瞎编故事哄孩子玩
10、得意地看到敌机被打退·与美国飞虎队联欢
11、云南那段时光值得怀念,怀念里头包含着复杂的内容
第四辑 居京说颠
1、达子营28号:“洞房”·《边城》诞生地·儿子孕育地
2、中老胡同32号院,北大教授最后的自由生活
3、最西北角的一长条·末端住了四姨,吸引来了四姨父
4、弟弟写《我的后妈》获爸爸夸奖·邻居“胡三爷”的悲剧
5、辜负了诨名“沈狐狸”,聚会·出书·怀念,几十万块钱修自行车
6、父亲离开北大,母亲决定离开中老胡同,入住交道口的大头条
7、在拥挤的东堂子胡同,一度不好意思回家,回家也就是干活
8、运动一个又一个·给家里引来灾祸·家也越来越小了
9、从咸宁干校到丹江口干校,父亲渴望回北京搞《服饰史》
10、两个老人分住两处,像牛郎织女一样跑来跑去
11、“右派”沈龙朱三十七岁才结了婚,婚后家里条件更加难堪了
12、从前门东大街到崇文门东大街,房子越来越好,人却不能工作了
第五辑 物事说确
1、巴金帮爸爸给妈妈选了一套“定情物”
2、爸爸很早就开始玩照相机,但他很少能进入画面
3、家里两辆自行车,日本的,匈牙利的,都骑坏了
4、弟弟用他制造的第一辆车,支持抗美援朝
5、崇尚交响乐,爸爸分期付款买唱机,我和弟弟买唱片
6、父亲书信留下完全是“专案组”的功劳
7、酿米酒·做布鞋·织毛背心,妈妈蒸的开花馒头很漂亮
8、爸爸的画与字·爸爸不太愿意让妈妈看他的稿件
9、《沈从文全集》里的一千五百封书信
10、爸爸的两个老师·三位伯乐郁达夫、徐志摩、杨振声
11、郭沫若很值得同情·爸爸对丁玲是很尊重的
12、爸爸最欣赏汪曾祺·忘年交王?·《沈从文晚年口述》
13、流鼻血·高血压·心脏病,临别对夫人说“对不起”
第六辑 鸿沟说裂
1、一九四九年春,父亲的惶恐招致他自杀了一次
2、父亲不争气·政治还不好懂?表示拥护就是革命了!
3、父亲的硬与软·我完全没有因为父亲的原因而产生压力
4、父亲去世,母亲和弟弟反省,我慢慢理解了父亲
5、我和弟弟只是生物性地延续了父亲的生命
6、遗憾,《沈从文全集》没有让母亲看到
7、国内沈从文研究·不同意吉首大学搞沈从文博物馆
第七辑 右派说悟
1、和家里划清界限,自己却成了“右派”
2、压力大,不回家,父亲叫我回去,请人来为我减压
3、二十年当钳工,二十一年靠边站,最后恢复党籍,成了老党员
4、创办月季花公司·给国防科工委领导写汇报材料难极了
5、月季花火起来·冰心、邓颖超、钱学森等都来赏花
6、没有抓住机会,月季花公司没能壮大
7、“高级工程师”只是挂了个名儿,假的
8、让《水》继续流下去·授权父亲作品也很无奈
9、沈从文的两个孙女:学者沈红和漫画家沈帆
第八辑 凤凰说真
1、六十多岁第一次回凤凰,是看墓地来的
2、原则·为墓地扩容的冲动始终存在,今天或未来
3、你到凤凰看到的不是沈从文的凤凰
4、不让乱建,凤凰原县委书记拂袖而去
5、边城,不是爸爸的边城·墓地,其实没有墓地
主要参考书目
写在书后

精彩书摘

  在我看来,愈老愈与父亲模样接近的沈龙朱,他说自己的脸没 有父亲的脸宽。而性格上,他这样说:“我和父亲的性格完全不一样 的。我说话哇啦哇啦的。他不这么说话,老是细声细气的。还一直坚 持用湘西话,本性不改。”沈龙朱想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二十来岁就离开家乡了,而一直 放弃不了家乡话?而从小生长在合肥的张兆和,居然就听懂沈从文 在说些什么。我问:“张兆和听沈从文的话没有障碍吗?”沈龙朱说:“嗯,那倒是,甚至于我们小时候还要她翻译。”沈龙朱说:“我父亲湖南腔改不了,我母亲安徽腔改不了,这两 个人都没有改。你看我母亲,她苏州上中学,上海上大学,结果她是 安徽腔,他们家里都是安徽腔。”一九三四年,沈龙朱出生,一九三七年弟弟沈虎雏出生,这样 就有了沈从文的四口之家。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里,吃饭是第一重要的 事情。尤其是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张罗家用成了沈从文顶头疼的一件 事。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九日,他致信大哥沈云麓说:“我们这里一切 都好,小龙朱精神尤好,终日大嚷大闹,天气极寒,惟彼依然想在屋 外寒气中玩。……小龙朱每早就必需吃一个大馒头,半磅牛奶,一个 鸡子,两片饼干,有时且得饶几调羹稀饭,三片咸萝卜,总拢算来,数量也就大有可观了。中午他吃一大碗半稀不干的饭,下午啃一个 大梨,晚上又是一大碗稀饭,真可说是一橡皮口袋,人小空心大!”一九三七年七月三日,沈从文在给大哥沈云麓的信中又说:“小孩子 大小都好,身体健康,脾气正常。小的虽落地不过一月,手脚神气都 如二月孩子。头发极黑,手脚极白,额门宽而高,声音壮大。只是食 量太大,因此吃其母奶以外尚得补充奶粉二次,方能过瘾安睡。”就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孩子们长大了。沈从文说湘西话,张 兆和说合肥话,沈龙朱说北京话,小儿子学说话的时候全家呆在昆 明,于是沈虎雏首先学会了昆明话。结果是,一家四口的日常用语是 四种方言:湘西话、合肥话、北京话、昆明话。沈龙朱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在昆明以出生在北京为荣,愿意使用北京话。合肥话,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下江官 话主要流行在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分沿江地区。而 湘西话,属于楚语、湘方言。云南话又是怎样一个特点呢?没有在那 里生活过的我,很难想象。这四种方言在一起怎样交流?我设想了一下,将来有机会从这 几个地方请四个人来表演,看他们在怎样有趣地交流,重新呈现一下 沈家当年的情景。孩子们渐渐懂事了,在国乱流离中,沈从文和张兆和要说一些 成年人的话题,也许涉及政治,也许涉及家庭生计,也许是他俩的青 春往事。反正不希望两个小孩知道,于是,他俩发明了黑话。沈龙朱说:“父母两个人有时候要说秘密话,说悄悄话,不想让 我们听见。”我问:“就说湘西话?”沈龙朱说:“不是湘西话,黑话。”我继续追问:“黑话是什么地方的话呢?”沈龙朱说:“实际上就是湘西话加一点土著的词在里头。他比如 说:‘罗果里给老小龙……’,我可以听懂一点,小龙。”小龙,显然 是在说沈龙朱。沈龙朱说:“肯定是说我呢,然后就叽里咕噜说些别 的东西,就听不懂了。”我问:“你们听不懂爸爸妈妈的话?”龙朱说:“听得懂。如果故意不让听就听不懂了,那是黑话呀。”“父母在哪儿说黑话?”“也在床上呀。”独独属于沈从文与张兆和之间的“黑话”,随着其中的一个离世,这种语言的存在就丧失了意义。随着两个人的离世,这种“黑话”就 永远消失了。与沈从文张兆和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孙女沈红能听懂“黑话”吗?沈龙朱说:“沈红也不会,也不可能听瞳,沈红就很少听见这个东西 了。黑话都是我和弟弟小时候,在云南,住在一个屋里头,睡在一个 床上,一家人挤在一个床上头……”沈龙朱比弟弟虎雏大三岁。他说:“我们两个小时候好极了。在外头 淘气当然也有了,但在家里头淘气,主要是我们两个人。”童年时代,爸爸妈妈睡一张床,龙朱和弟弟睡一张床。早晨,很早就醒了,却并不起床。两个小孩子就听见爸爸妈妈在说悄悄话。有时候,沈从文也会在这个时候给孩子们讲故事。早晨醒了,在被窝 里听父亲讲故事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父亲不讲,孩子们自己也有乐趣。沈龙朱说:“也有时候就 是我跟弟弟两个人,瞎编故事,胡编。说的是做梦,今天说梦吧,就 说自己的梦,梦可以编得一塌糊涂,钻到地心底下去啊。或者我们叫 地心砖的东西放在车的表面上,我们就可以到任何地方去,火里可以 钻,地里最硬的岩石也能钻过去啊,想象里的这些东西。”一直到沈 龙朱上了初中,弟弟已读小学,他俩还要在床上说半天。沈龙朱回忆说:“有时候,天冷,四个人挤在一个大床上头,两头。我和弟弟两个在一头咕噜咕噜说,他们俩在一头咕噜咕噜说。很多这样 的时候。因为当年的床是很小的。云南的时候,干脆,像冬天,那就是 爸爸妈妈被窝里最暖和了。小孩自己的脚半天捂不过来,钻到父母被窝 里头,啊,舒服极了!本来是我和小虎两个人睡一个小床,他们俩睡另 外一个房子,弄不好我们两个人就都钻过去了。小虎跟我还是满好的。”P2-5

前言/序言

  代序

  文字外的从文,细节里的大师

  谢 泳

  红庆兄漂流北京已十多年,其间我们虽然只见过一两面,但时有电话联系,我也非常关注他的写作情况,他已出版过十几本书,成绩最著的是人物传记,他在这方面的成绩,比职业作家、学者的工作毫不逊色。他这本关于沈从文的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也不是学院里的高头讲章,但我以为是近年沈从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不仅有新材料,更有观察作家的新角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在面临很大的困境,因为这个学科涉及相当多的中国现代政治生活,而目前相关档案的解密程度极低,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公开的史料虽然也还有相当开阔的空间,但浮躁的学风和急功近利的学术制度很难让学院里的人安静下来,倒常常是学院外的学者能给我们这个学科吹来新的空气。我想红庆兄这本关于沈从文的书,可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本重要著作,因为这是沈从文的家事,过去虽有涉及,但本书最为全面也最细致。

  我近年写文章,常提到胡适晚年的一个感想,他曾和朋友说过,差学校也出好学生,当然他这个话主要是对文科学生说的。胡适一生,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能平等待人,特别是学历极低而在某些方面显示了才能的人,胡适一向极为尊敬。如果就学历而言,中国现代学者中,恐怕没有什么人能赶得上胡适了。他是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虽然没有在清华读书而直接放洋,但论校史渊源,说胡适是清华出身也不为过。他从美国留学回来,一到北京大学就当教授,虽然他的博士学位问题后来稍有争议,但当时没有人怀疑胡适的本领。胡适在北京大学由文学院长一直到北大校长,最后光世界知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就有三十几个,但胡适晚年还能讲这个话,就不光是道理而是一个人的胸襟了。这个境界在胡适一生中,还不光是一个经验和品德的问题,而体现相当高的人生智慧。1937年7月,胡适在庐山谈话会上讲话,为国家在抗战期间的高等教育出谋划策,他讲了四个意见,其中有一个意见就是国家一定要尊重同等学力。胡适给出的理由一是可以救济天才,二是可以防止造假。沈从文如果不是遇到胡适这样境界的人,以后的发展会受很大影响。无学历的人提倡尊重同等学力,常会被认为是为自己的出身找借口,而像胡适这样要啥有啥的人来讲尊重同等学力,就最有说服力,可惜不是有这样地位的人都有这样的境界,这需要绝大的自信和从容。

  红庆兄的长处是文字感觉好,长于叙述和描写,无论多么枯燥的生活,到了他笔下总能有声有色,这个本领可能是天生的,我在学校时就和王志华老师多次说过,刘红庆真会写。我至今不怀疑这个判断,红庆兄的文字不仅简洁而且还有表现力,有感情、有美感,他写的书,无论偏重理论还是侧重生活,都非常好读。夸大一点说,这一特点,倒还真是和沈从文先生有点相似,他所以喜欢沈从文,可能潜意识中也有此种感觉。

  我在太原的时候,隔一段时间,总去常风先生家聊天,比较多的是谈周作人先生、钱锺书先生,但也有几次说到沈从文先生。常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与沈从文相识,友谊一直保持存到沈从文去世。沈从文先生长常风先生八岁,沈从文先生小学没有毕业,而常风先生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出身,但我记得,常先生只要一提起沈从文先生,言语中充满敬意。他常说,沈先生了不起,他不但是小说家,更是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你要多看他的中国现代作家论,还有《废邮存底》中的文章。沈从文先生去世以后,常先生有一篇怀念文章《留在我心中的记忆》,平静地叙述了他一生与沈从文先生的交往,在纪念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中,这篇很让人感动。常先生说:“我一直认为不论什么人,只要认真仔细阅读沈从文的小说,研究比较一下他的用字遣词和造句,表现方法、以及篇章的结构,总会认识这位小说家确实是在写作中不断学习着,试验着用最恰当的字,尝试各种句子的结构,篇章的组织,他总在寻求最完美的艺术表现。他的每篇作品都确实就是一篇新的‘习作’。在这点上我一向认为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少有的风格作家。”

  常先生每和我提到沈从文先生,常是叹息,对于他不写小说,常先生口中总是一句话:太可惜,太可惜。现在想来,常先生的叹息声中,是对一个天才命运的无奈,更是对一个时代没有让一个天才作家继续写下去的感慨。沈从文先生的命运很让人想起一个时代。沈从文先生是一个从湘西来的“乡下人”,初来北京时,他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但他是一个天才作家,很少人有他那样对于中国文字的感觉,他写得太好了。那个时代是适于天才生长的,特别是文学天才。沈从文先生没有上过学,但那时的文坛并没有因为他只有小学程度而看轻他。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最看重沈从文先生的恰恰是那些留学欧美的学生,这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大气。

  一九八〇年,沈从文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演讲中说,有些伟大的批评家,半个世纪以来,一个二个在文坛上都消灭了,“我自己却才开始比较顺利掌握住了文字,初步进入新的试探领域。”沈从文自信的不是他比别人更有思想,比别人更有勇气,而是自己“掌握住了文字”,对一个作家来说,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2012年3月24日于厦门


  缘起

  恍惚是与沈从文的一个约定

  刘红庆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沈从文苦追张兆和获得爱情后结出了第一个胜利果实——儿子出生了!这一年,沈从文三十二岁,距离他二十一岁离开湘西已经过去了十一年的时间。因为胡适在沈从文张兆和的婚姻中发挥了大作用,所以,得孩子两天后,沈从文写信告诉了胡适:

  兆和已于廿日上午四时零五分得了一个男孩子,住妇婴医院中,母子均平安无恙,足释系念。……家中一个老用人,兆和小时即为她照料长大,现在听说兆和又得生小孩子,因此特从合肥赶来,预备又来照料“小姐”的“少爷”。见小孩子落了地,一切平安,特别高兴,悄悄要大司务买了朱红,且说“得送红蛋!”为了让这个老保姆快乐一些,所以当真就买了些蛋送人。

  沈从文给这个新降生的儿子取名“龙朱”,这是他的一篇小说的标题,也是这篇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的名字。在小说中,沈从文这样描写道:

  白耳族苗人中出美男子,仿佛是那地方的父母全会参预过雕塑阿波罗神的工作,因此把美的模型留给儿子了。族长儿子龙朱年十七岁,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这个人,美丽强壮象狮子,温和谦驯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种种比譬全是为了他的美。

  其他的德行则与美一样,得天比平常人都多。

  创作《龙朱》是一九二九年,距离儿子出生还有五年时间,因此沈从文不一定想到这个名字是将来儿子的名字,但字里行间,沈从文对自己塑造的形象充满了爱意。那一年,他二十七岁,虽然早已经可以做父亲了。但是,他才刚刚准备认识他未来的妻子张兆和。

  二〇一一年夏天,七十七岁的沈龙朱坐在北京城南自己的家中接受我采访时,距离沈从文写信向胡适报喜,岁月正好流逝了七十七个年头。这时候,沈从文和他的妻子已经回到湘西凤凰的泥土中,成了泥土中永远的一分子,依托那里灵性的山,滋养着那里灵性的水。

  儿子沈龙朱出生的一九三四年,对沈从文整个人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沈龙朱说:“一九三三年爸爸妈妈结婚,一九三四年初爸爸一个人回湘西了。他回去,是因为奶奶病了,他回去看望奶奶。奶奶在爸爸离开后没几天就去世了。爸爸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路上,在凤凰家里只呆了几天,然后马上又回来了。回来以后,大概才有我这个结果。”

  沈龙朱是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出生的,在一九三四年当沈从文自凤凰回到新婚妻子身边以后,《湘行散记》就酝酿出来了,《边城》慢慢慢慢也出来了。沈龙朱说:“二十年代爸爸有些乱七八糟的怪怪的东西,实际上是探索。对他来说是撞吧,撞这个墙,再撞那个墙,就等于一个实践的过程。同时,他也要解决吃饭问题。解决吃饭问题,是首要的问题,要解决肚子问题。”

  我从学生时代开始阅读沈从文,并沿着沈从文的文字,一步步走近了沈从文的家人。一九八八年正月,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寒假,怀揣三百块钱,我从太行山来到北京,我知道我景仰的沈从文就生活在这个城市。我只身到琉璃厂中国书店,请售货员取出了香港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问定价:一千多块钱,太贵了,我买不起。带着遗憾,我回了山里。半年后,暑假结束了,我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沈从文已经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我记得,我是在太行山里读到沈从文去世消息的。我很遗憾自己半年前到北京,没有勇气去崇文门拜访他。也正因这一过失,便与他永远不能再见了。而我,一直把他作为自己最亲近的人,装在心里,成为人生的依靠。

  十年后的一九九八年,我已经在北京流浪一年多。那年五月,我在一家报社做编辑。在沈从文辞世十周年前夕,我采写了长篇报道《沈从文十年祭》,画家黄永玉、学者钱理群、凌宇、李辉都接受了我的采访,并畅谈了沈从文的价值。稿子上版前,我去沈从文旧居取照片,张兆和躲起来,她的孙女沈红接待了我,不仅给了我几张照片,而且说了一些话。在多方支持下,专版很顺利地做完了,但是报社领导对大篇幅报道沈从文有顾虑,要求换稿。我恳请钱理群、乐黛云、严家炎等北大名家向领导阐释这样的报道不会有政治问题,并且把标题改为《追思沈从文》,领导开恩放行。

  报纸出来后,我去沈家还照片送报纸,只有张兆和在,我听她说了一些很亲切的话。

  几年后,忘了是什么事情我去马神庙拜访沈从文张兆和的次子沈虎雏,一进门,他的桌上摊着刊登有《追思沈从文》报道的那张报纸。我们从这个文章开始,说了很多的话。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听说《沈从文全集》出版的消息,虎雏介绍我找龙朱。我从龙朱手里买到了这部庞大的著作。龙朱骑着自行车给我送到办公室。

  又有

沈从文家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沈从文家事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沈从文家事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沈从文家事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沈从文家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一本真切、坦白的私家历史:自杀疑团、夫妻琐事、父子冲突、沈家与张家、荒唐的纪念……

评分

书很好,送的超级快。当天就到好评

评分

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他与现代产权大师科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

评分

人物关系

评分

沈从文先生后人的回忆!

评分

1935年12月1日

评分

2主要成就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在历史记录趋于细小化、人性化的今天,刘庆红从家庭的角度来记述与探究一个红过又过气了又被再次捧红的作家,并非让人意外。然而当我们将沈从文放置在他的家庭、亲人环境下,感触会因为亲情的缘故而愈加巨大而复杂。一个人被社会拒绝后,可以退守家庭,要是家人也不认同的话,就只能退据内心了。

沈从文家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沈从文家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