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機構投資者持股的公司治理效應研究:基於股權製衡視角
定價:58.00元
作者:王秀華
齣版社:企業管理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80255830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18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王秀華的這本《機構投資者持股的公司治理效應研究——基於股權製衡視角》主要探討機構投資者持股參與公司治理後對公司治理效率的影響。為瞭分析論證這一問題,本書從當前我國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兩大類代理問題為齣發點,運用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機構股東持股後對兩大類代理問題是否起到緩解和改善。同時,為瞭更加全麵的論證這一問題,本書還從公司績效的角度分析論證機構股東持股後是否對公司績效起到提升作用。
目錄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現實背景 1.1.2 理論背景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現實意義 1.3 研究內容 1.4 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框架與論文結構 1.5.1 研究框架 1.5.2 論文結構 1.6 研究貢獻與研究局限性 1.6.1 本文的研究貢獻 1.6.2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第2章 理論基礎和文獻迴顧 2.1 機構投資者與股權製衡理論 2.1.1 機構投資者定義 2.1.2 股權製衡的相關理論 2.2 公司治理的涵義與委托代理理論 2.2.1 公司治理的涵義 2.2.2 公司治理結構的涵義 2.2.3 公司治理的機製分析 2.2.4 公司治理中的兩類代理問題 2.3 國外學者關於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相關性研究 2.3.1 國外學者關於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規範研究 2.3.2 國外學者關於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實證研究 2.4 中國學者關於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相關性研究 2.4.1 中國學者關於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規範研究 2.4.2 中國學者關於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實證研究 2.5 文獻的簡要述評第3章 國外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策略的轉變及效果 3.1 股東積極主義興起的原因 3.1.1 引發機構投資者策略轉變的因素 3.1.2 引發機構投資者策略轉變的經濟學分析 3.1.3 機構持股比例效應模型 3.2 機構投資者發揮股東積極主義作用的主要方式 3.2.1 積極行使投票權 3.2.2 股東提案 3.2 3非正式影響 3.2.4 股東訴訟 3.2.5 聯閤其他的機構投資者 3.3 關於機構股東積極主義作用的三種不同觀點 3.3.1 監督論 3.3.2 乾擾論 3.3 3無效論 3.3.4 簡要的評述第4章 中國機構投資者的發展情況 4.1 我同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的發展狀況 4.1.1 滬市中的機構投資者 4.1.2 深市中的機構投資者 4.2 我國各類機構投資者的發展狀況 4.3 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3.1 機構投資者參與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4.3.2 機構投資者參與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可行性 4.4 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現狀第5章 機構投資者持股對與管理層代理成本的實證研究 5.1 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假設與變量選擇 5.4 計量模型 5.5 實證檢驗和結果分析 5.6 研究結論第6章 機構投資者持股與控股股東資金侵占度的實證研究 6.1 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假設與變量選擇 6.4 計量模型 6.5 實證檢驗和結果分析 6.6 研究結論第7章 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上市公司價值的實證研究 7.1 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7.2 研究方法 7.3 研究假設與變量選擇 7.4 計量模型 7.5 實證檢驗和結果分析 7.6 研究結論第8章 機構投資者“股東積極主義'案例研究 8.1 方正科技股權之爭事件 8.2 中興通訊增發H股事件 8.3 招商銀行發行可轉債事件 8.4 寶鋼股份增發事件 8.5 清華同方股權分置改革事件 8.6 案例的比較與分析第9章 結論與建議 9.1 研究結論 9.1.1 前十大股東中的機構股東持股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9.1.2 前十大股東中的非機構股東持股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9.1.3 控製人性質對上市公司治理效率有顯著影響 9.1.4 控股股東的控製方式對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有顯著影響 9.2 政策建議 9.3 未來的研究方嚮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彆把養生變“養病”》的書名,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關於養生的內容層齣不窮,從各種養生專傢到各種養生産品,總讓人眼花繚亂,甚至有些無所適從。我常常看到一些人,為瞭追求所謂的“健康”,把自己弄得神經兮兮,每天計算著吃什麼、什麼時候睡,生怕哪裏齣瞭錯。結果反而失去瞭生活的樂趣,身體狀況也未必如願。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究竟是在追求健康,還是在“製造”疾病?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就像是在為我們撥開迷霧,指引一條更清晰、更正確的道路。我特彆期待它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究竟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養生,如何纔能避免那些看似健康、實則有害的“僞養生”。我希望它能給我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論,讓我能夠理性地看待各種養生信息,找到適閤自己的、真正有助於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各種灌輸,最終適得其反。
評分我最近在書店閑逛,無意中翻開瞭《彆把養生變“養病”》。不得不說,這個書名真的太吸引人瞭,它精準地概括瞭我對當下一些養生現象的觀察和思考。感覺現在社會上關於養生的信息太多瞭,各種理論、各種産品層齣不窮,讓人應接不暇。有時候看到一些人為瞭追求所謂的“養生”,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甚至産生心理負擔,我就覺得很不是滋味。這本書的齣現,是不是就是想告訴我們,養生應該是一種輕鬆、自然、與生活融為一體的狀態,而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一些常見的養生誤區,幫助我們辨彆真僞,避免走入“養病”的歧途。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解讀“順應自然”的養生理念的,它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飲食、作息、運動方麵的具體指導,能夠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引導我們迴歸健康的生活本質,而不是製造更多的焦慮。
評分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挺注重健康的,但有時候看著周圍一些朋友,為瞭某個養生方法付齣巨大的時間和精力,結果身體狀況還是起起伏伏,我就會覺得是不是自己的方嚮有些偏離。這本書的名字《彆把養生變“養病”》實在是太有意思瞭,它直接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疑慮。我總覺得,真正的養生應該是讓人感覺更輕鬆、更有活力,而不是因為擔心這擔心那而變得束手束腳,甚至産生心理壓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什麼纔是一種健康、可持續的養生方式。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顛覆性的觀點,讓我重新審視那些被普遍接受的養生理論,找齣其中的閤理之處和可能存在的誤區。我更希望它能給齣一些具體的、易於操作的建議,讓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輕鬆實踐,而不是需要復雜的準備或者高昂的成本。我想要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健康,而不是一場“勞民傷財”的養生運動。
評分這本《彆把養生變“養病”》的書名真是直擊人心,我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特彆有共鳴。平時生活中,總能聽到親戚朋友們討論各種養生方法,從食療到運動,從保健品到各種奇特的養生器械,聽得我眼花繚亂。有時候看著他們一絲不苟地執行著某些方法,但身體狀況似乎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反而因為過度關注而産生不少焦慮,我心裏總在想,這到底是“養生”還是“養病”呢?這本書的齣現,仿佛就是為我解開瞭一個長久以來的睏惑。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告訴我,究竟什麼是真正科學有效的養生之道,哪些是流於形式甚至可能適得其反的“僞養生”。我希望它能幫我理清思路,讓我不再盲目跟風,而是能夠找到適閤自己的、真正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養生方式。我關注的是它能不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易於操作的建議,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有所遵循,而不是一些高深莫測的理論。畢竟,健康是革命的本錢,誰不想擁有一個好身體呢?但如何在追求健康的過程中,不被各種信息裹挾,不走彎路,這纔是關鍵。
評分說實話,我一直對市麵上那些鋪天蓋地的養生文章和節目感到有點無所適從。《彆把養生變“養病”》這本書名,就像一道閃電,瞬間擊中瞭我的痛點。我看到周圍很多人,特彆是年紀大一些的長輩,對各種養生秘方、保健品趨之若鶩,但身體的實際改善效果卻並不明顯,反而因為過度的“摺騰”而帶來新的問題。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究竟在追求一種什麼樣的健康?是那種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的“小心翼翼”,還是那種充滿活力的、自然而然的生活狀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明白如何纔能真正地“養生”,而不是“養病”。我關注的是它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批判性的視角,幫助我們認識到那些被過度神化、甚至帶有欺騙性的養生觀念。我希望它能教我如何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健康問題,如何纔能在紛繁復雜的養生信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清晰路徑,擺脫那些不必要的恐慌和迷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