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基于股权制衡视角
定价:58.00元
作者:王秀华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8025583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秀华的这本《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基于股权制衡视角》主要探讨机构投资者持股参与公司治理后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为了分析论证这一问题,本书从当前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两大类代理问题为出发点,运用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机构股东持股后对两大类代理问题是否起到缓解和改善。同时,为了更加全面的论证这一问题,本书还从公司绩效的角度分析论证机构股东持股后是否对公司绩效起到提升作用。
目录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框架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框架 1.5.2 论文结构 1.6 研究贡献与研究局限性 1.6.1 本文的研究贡献 1.6.2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 2.1 机构投资者与股权制衡理论 2.1.1 机构投资者定义 2.1.2 股权制衡的相关理论 2.2 公司治理的涵义与委托代理理论 2.2.1 公司治理的涵义 2.2.2 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 2.2.3 公司治理的机制分析 2.2.4 公司治理中的两类代理问题 2.3 国外学者关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研究 2.3.1 国外学者关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规范研究 2.3.2 国外学者关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 2.4 中国学者关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研究 2.4.1 中国学者关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规范研究 2.4.2 中国学者关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 2.5 文献的简要述评第3章 国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策略的转变及效果 3.1 股东积极主义兴起的原因 3.1.1 引发机构投资者策略转变的因素 3.1.2 引发机构投资者策略转变的经济学分析 3.1.3 机构持股比例效应模型 3.2 机构投资者发挥股东积极主义作用的主要方式 3.2.1 积极行使投票权 3.2.2 股东提案 3.2 3非正式影响 3.2.4 股东诉讼 3.2.5 联合其他的机构投资者 3.3 关于机构股东积极主义作用的三种不同观点 3.3.1 监督论 3.3.2 干扰论 3.3 3无效论 3.3.4 简要的评述第4章 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情况 4.1 我同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状况 4.1.1 沪市中的机构投资者 4.1.2 深市中的机构投资者 4.2 我国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状况 4.3 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3.1 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4.3.2 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可行性 4.4 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现状第5章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与管理层代理成本的实证研究 5.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5.4 计量模型 5.5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5.6 研究结论第6章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控股股东资金侵占度的实证研究 6.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6.4 计量模型 6.5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6.6 研究结论第7章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 7.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研究方法 7.3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7.4 计量模型 7.5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7.6 研究结论第8章 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案例研究 8.1 方正科技股权之争事件 8.2 中兴通讯增发H股事件 8.3 招商银行发行可转债事件 8.4 宝钢股份增发事件 8.5 清华同方股权分置改革事件 8.6 案例的比较与分析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前十大股东中的机构股东持股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9.1.2 前十大股东中的非机构股东持股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9.1.3 控制人性质对上市公司治理效率有显著影响 9.1.4 控股股东的控制方式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有显著影响 9.2 政策建议 9.3 未来的研究方向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一直对市面上那些铺天盖地的养生文章和节目感到有点无所适从。《别把养生变“养病”》这本书名,就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的痛点。我看到周围很多人,特别是年纪大一些的长辈,对各种养生秘方、保健品趋之若鹜,但身体的实际改善效果却并不明显,反而因为过度的“折腾”而带来新的问题。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究竟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健康?是那种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的“小心翼翼”,还是那种充满活力的、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明白如何才能真正地“养生”,而不是“养病”。我关注的是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批判性的视角,帮助我们认识到那些被过度神化、甚至带有欺骗性的养生观念。我希望它能教我如何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健康问题,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养生信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晰路径,摆脱那些不必要的恐慌和迷信。
评分这本《别把养生变“养病”》的书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养生的内容层出不穷,从各种养生专家到各种养生产品,总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些无所适从。我常常看到一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健康”,把自己弄得神经兮兮,每天计算着吃什么、什么时候睡,生怕哪里出了错。结果反而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身体状况也未必如愿。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究竟是在追求健康,还是在“制造”疾病?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就像是在为我们拨开迷雾,指引一条更清晰、更正确的道路。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究竟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如何才能避免那些看似健康、实则有害的“伪养生”。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论,让我能够理性地看待各种养生信息,找到适合自己的、真正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灌输,最终适得其反。
评分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挺注重健康的,但有时候看着周围一些朋友,为了某个养生方法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结果身体状况还是起起伏伏,我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的方向有些偏离。这本书的名字《别把养生变“养病”》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它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疑虑。我总觉得,真正的养生应该是让人感觉更轻松、更有活力,而不是因为担心这担心那而变得束手束脚,甚至产生心理压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什么才是一种健康、可持续的养生方式。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普遍接受的养生理论,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和可能存在的误区。我更希望它能给出一些具体的、易于操作的建议,让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轻松实践,而不是需要复杂的准备或者高昂的成本。我想要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健康,而不是一场“劳民伤财”的养生运动。
评分这本《别把养生变“养病”》的书名真是直击人心,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特别有共鸣。平时生活中,总能听到亲戚朋友们讨论各种养生方法,从食疗到运动,从保健品到各种奇特的养生器械,听得我眼花缭乱。有时候看着他们一丝不苟地执行着某些方法,但身体状况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反而因为过度关注而产生不少焦虑,我心里总在想,这到底是“养生”还是“养病”呢?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是为我解开了一个长久以来的困惑。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告诉我,究竟什么是真正科学有效的养生之道,哪些是流于形式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的“伪养生”。我希望它能帮我理清思路,让我不再盲目跟风,而是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真正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养生方式。我关注的是它能不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建议,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有所遵循,而不是一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毕竟,健康是革命的本钱,谁不想拥有一个好身体呢?但如何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不被各种信息裹挟,不走弯路,这才是关键。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闲逛,无意中翻开了《别把养生变“养病”》。不得不说,这个书名真的太吸引人了,它精准地概括了我对当下一些养生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感觉现在社会上关于养生的信息太多了,各种理论、各种产品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有时候看到一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养生”,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甚至产生心理负担,我就觉得很不是滋味。这本书的出现,是不是就是想告诉我们,养生应该是一种轻松、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一些常见的养生误区,帮助我们辨别真伪,避免走入“养病”的歧途。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解读“顺应自然”的养生理念的,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饮食、作息、运动方面的具体指导,能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实践?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引导我们回归健康的生活本质,而不是制造更多的焦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