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补四库未收方术汇刊(1辑)
第16函:《一贯堪舆》,全2册,与之前易友书社影印的《一贯堪舆》页码相同,内容一致。
清石印本,[明]唐世友辑,240.00元
《一贯堪舆》,明唐世友辑。是书凡八卷,博采诸如《天机会元》、《统宗大全》、《真机玄机》等堪舆学经典计六十八种,其中如《一粒粟》、《李小卷》等如今已经难得一见。《一贯堪舆》收集廖、赖、杨、曾风水名师和一脉相承的风水理论,以及风水大家所点葬的大地和具体的应验情况,是形家风水不可多得的借鉴。是书载有六十三个实例,保留了诸多失传堪舆古籍的内容,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我对古籍的兴趣更多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的,而《一贯堪舆 增补四库未收方术汇刊》恰恰满足了我对“未收录”版本的渴求。能够将那些未被主流学术体系收录的方术集结成册,本身就是一种对学术边缘地带的梳理和保护。这三册书的质量控制做得非常到位,无论是纸张的厚度还是油墨的均匀度,都显示出出版方在影印古籍方面的专业水准。我特别留意了扉页和卷首语部分,那些繁复的序跋和题记,为我们理解这些方术的流传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对于那些想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方术发展史的学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材料。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如何处理与主流学术界“边缘”知识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实在是一绝,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爱不释手。线装书的韵味,那种手工的质感,跟现在批量生产的平装书完全是两种境界。影印的清晰度也很高,能感受到老一辈匠人的用心。九州出版社的这套《一贯堪舆 增补四库未收方术汇刊》的品相保存得相当不错,对于搞古籍研究的人来说,光是能看到这种原貌就已经非常满足了。特别是对于堪舆学爱好者,能接触到“四库未收”的珍本,简直是意外之喜。翻阅过程中,那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非常强烈,纸张的触感、油墨的色泽,都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每一册都拿在手里,都觉得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书的重量,更是文化的重量。如果能再配上一些原书的校勘记或者版本介绍,那就更完美了,但即便没有,光是这种实物呈现,就已经值得珍藏了。
评分拿到手的时候,我立刻被它的分量震住了,整整三册,厚度可观,那种线装的装订方式,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古代书房里的景象。我特意找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才敢开始正式翻阅。书中的版式设计非常讲究,每一页的留白和字体大小都透露出一种古老的审美情趣。我发现,相比于一些只注重内容的电子版或者简化本,这种原汁原味的影印本,在细节处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某些图示的笔触、某些字的异体写法,都是研究版本变迁和早期学术风貌的关键线索。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堪舆学家,但我对历史文献的保存工作深表敬意,九州出版社能将这样一套稀有的方术汇刊重新整理出版,功德无量。这套书的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并存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原本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购入这套书的,没想到体验感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座通往古代智慧宝库的桥梁。书中的内容排版虽然是古籍的样式,初看可能有些吃力,但一旦静下心来,那种古老的逻辑和思考方式就慢慢浮现出来了。我尤其欣赏这种汇刊的形式,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堪舆方术汇集一堂,便于进行对比研究。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原始资料,避免了二手转述带来的信息失真。虽然我个人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多深奥的术语需要反复查阅工具书,但这恰恰是探索乐趣的一部分。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慢慢品味的“慢读”书籍,急躁是看不出味道的。
评分说实话,刚打开这套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毕竟“手工线装”有时候意味着耐用性可能不如胶装。但是,拿起来仔细看后,发现它的装订非常结实,每一针一线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模拟了古籍的体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厚重感”,这种厚重感不仅仅来自于内容本身,更来自于它所承载的物质形态。在快速更迭的数字时代,拥有一套如此精心制作的实体古籍影印本,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我将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时刻提醒着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美感。那些繁复的术语和图解,需要时间去消化,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