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维乔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近现代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
  • 文化
  • 哲学
  • 中国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74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49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是蒋维乔在光华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编成。《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中所涉上及顾炎武,下及王国维,历述清初以至民国初年近三百年哲学思想之变迁,将近三百年哲学史划分为复演古代学术时期和吸收外来思想时期,并于每一时期之中又详列各派和各家的学说著述以作比较。

目录

例言

总论

第一编 复演古来学术之时期

第一章 程朱学派

第一节 顾炎武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学行

第二节 陆世仪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学说

第三节 陆陇其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学说

第二章 陆王学派

第一节 黄宗羲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学说

三 政治哲学

四 结论

第三章 朱王折衷派

第一节 孙夏峰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学说

第二节 李?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学说

第三节 曾国藩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学行

第四章 关洛闽学派

第一节 王夫之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学说

第五章 考证学派

第一节 考证学之渊源

第二节 考证学之内容

第三节 戴震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人生哲学

三 伦理观

第四节 洪亮吉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学说

第五节 俞樾附孙诒让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学说

三 结论

第六章 实用派

第一节 颜元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实用主义

三 政策论

四 结论

第二节 李?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学说

第七章 和会儒释派

第一节 彭绍升附汪缙罗有高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学行

第八章 公羊学派

第一节 公羊学派之渊源

第二节 公羊学派之内容

第三节 康有为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社会进化论

三 结论

第四节 谭嗣同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学说

第五节 梁启超

一 略传及著书

二 人生观

三 社会观

四 政治观

五 结论

第二编 吸收外来思想之时期

第一章 严复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第二节 介绍之学说

第三节 结论

第二章 王国维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第二节 性说

第三节 理说

第四节 介绍之学说

第五节 结论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思想的潮涌与变革》 引言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中,近三百年无疑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从清朝中叶的康乾盛世余晖,到西方文明的坚船利炮敲开国门,再到晚清的危机四伏与民国的建立,直至新中国的崛起,这三个世纪不仅是中国社会结构、政治格局、经济形态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更是中国思想文化,特别是哲学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反思、重塑与创新的关键阶段。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并非一部孤立于历史进程的哲学叙事,而是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思维回响。它深入剖析了在这段剧烈动荡与深刻变革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来自东方与西方的思想洪流,如何在一个古老文明的根基上,探索新的生存之道与精神寄托。本书旨在勾勒出近三百年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呈现其内在的逻辑演进,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使命与挑战,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而丰富的哲学图景。 第一部分:思想的余温与旧学的坚守(约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 本书的开篇,将把目光投向清朝中期的思想界。即便在号称“康乾盛世”的相对稳定时期,隐藏在繁荣表象下的,是对传统儒家思想局限性的隐忧,以及对社会现实深刻的反思。 实学思潮的延续与发展:尽管“乾嘉学派”以考据为务,侧重于对古籍的辨析与整理,看似远离哲学本体的讨论,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一种朴素的实学精神。这种精神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关注民生与治道,对后来的思想转型埋下了伏笔。我们将追溯戴震等学者的思想,考察他们如何试图在不离经义的前提下,为儒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关注人情与天理的契合,挑战程朱理学的一些僵化观念。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末清初思想家的遗产:尽管他们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但他们的思想遗产,特别是对君主专制、国家制度的批判,以及对经世致用原则的强调,在清朝中叶依然具有深远影响。我们将回顾这些“明夷”思想家的贡献,探讨他们的批判精神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继承与发展。 对汉学与宋学的辩论:汉学重考据,宋学重义理。在清代中期,这种学术上的张力依然存在,并折射出知识分子在如何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上的不同路径。本书将分析双方的论点,以及这种辩论在多大程度上触及了哲学方法的差异。 边疆的挑战与思想的渗透:虽然此时西方思想的直接冲击尚不显著,但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等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以及与周边民族的互动,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士人的视野。我们也将关注这一时期一些边疆地区,特别是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区域,以及与东南亚、西亚地区交流带来的思想火花。 第二部分:风雨欲来与近代转型之始(约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鸦片战争犹如一道惊雷,彻底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局面。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仅摧毁了中国的军事壁垒,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这一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开始进入一个痛苦而又充满活力的转型期。 “天朝上国”的幻灭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困境:在遭受军事失败和社会动荡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被迫审视自身的文化与制度。洋务运动的兴起,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口号,试图在保留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口号背后的思想逻辑,探讨其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与现实困境,以及如何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引发对中国“体”——即中国文化核心的哲学反思。 维新变法的思想脉络: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开始更深层次地触及制度与思想的变革。他们尝试将西方的政治哲学、社会学理论融入中国传统,提出君主立宪、变法图强等主张。我们将详细解读康有为的“大同书”及其对儒家思想的重构,梁启超对西方启蒙思想和民族主义的接受与传播,以及他们如何在中西思想的碰撞中,试图为中国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严复的翻译与启蒙:严复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翻译家之一,他将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密尔的《群己权界论》等西方经典引入中国,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本书将重点分析严复的翻译策略,他如何用中国化的语言解释西方哲学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进化论”和“自由”观念的传播。 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哲学辩驳: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革命派的思想,如三民主义,以及其对共和制度的追求,与旧有的儒家政治伦理产生了尖锐的冲突。本书将考察革命派的哲学论证,以及在辛亥革命前后,围绕着君主制与共和制、传统与现代的激烈思想辩论。 第三部分:文化的反思与新哲学的奠基(约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重建仍然是核心任务。这一时期,中国哲学迎来了更加多元化、更具原创性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与科学民主的呼唤: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在吸收西方启蒙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伦理、文学、教育等进行了激进的改革主张。本书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对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引进,以及对传统价值的批判性继承。 “以人为本”与“个性解放”的哲学论证:在批判旧有伦理观的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强调“以人为本”和“个性解放”。我们将考察一些思想家如何从哲学层面论证人的主体性、自由与价值,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引起广泛讨论,如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个体精神独立性的呼唤。 中国哲学现代化之辩:独创性与吸收:进入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更加自觉地探索“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道路。这一过程中,既有对西方哲学思潮的深入学习与消化,如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也有对中国传统哲学资源,如儒、释、道思想的重新发掘与创造性转化。本书将聚焦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哲学探索,也关注梁漱溟、张东荪、贺麟等人在不同哲学流派下的中国化实践。 哲学流派的勃兴与争鸣:此阶段,中国哲学界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各种哲学流派纷纷涌现并展开激烈的争鸣。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论战,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话,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新解读的尝试。本书将梳理这些主要的哲学流派,分析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以及他们在学术与社会层面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第四部分:时代的选择与新中国的哲学建构(约20世纪中叶至今)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了指导地位,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哲学的系统建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本土化:我们将考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其在哲学层面,如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哲学建设:在建国初期,中国哲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梳理与批判,并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与研究。本书将回顾这一时期的主要哲学成就与 debates,如对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阐释。 改革开放后的哲学复苏与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迎来了新的春天,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化研究,也重新开放了对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视野。本书将分析这一时期哲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对西方重要哲学流派的再引进与再解读,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发掘与当代价值的探讨。 面向未来的哲学探索:进入21世纪,中国哲学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正面向更广阔的未来,回应全球性挑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体系。本书将简要展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 结论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是一部关于思想的史诗,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哲学在近三个世纪中的起伏跌宕,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时代巨变时,如何以思想烛照前路,以智慧回应挑战。本书力求呈现一个宏大而细腻的历史画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并非僵化不变的教条,而是在与历史、与社会、与人类文明的深刻互动中,不断生长、变形、创新的活态存在。理解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思想的梳理,更是对当下与未来中国哲学发展方向的深刻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敢于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定论”。在谈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许多论著都会强调对旧伦理的彻底决裂,但这本著作却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即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之下,某些深层的思维结构和文化习惯,是如何在不自觉中以新的面貌继续发挥作用的。作者通过对当时一些边缘知识分子论述的挖掘,揭示了激进反传统姿态背后可能存在的某种文化上的“焦虑性回归”。这种挖掘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而非停留在意识形态的表层争论。阅读过程就像是进行一次深度的考古发掘,你以为已经看到了地基,结果作者又敲开了一块砖,里面露出了更古老却依然活跃的根系。对于希望理解中国思想演变中那些“隐秘的通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对“失败”与“未竟之业”的关注。它不像许多宏大叙事那样,致力于描绘一条通往现代性的、清晰可见的康庄大道,反而花费大量笔墨去审视那些中途夭折的尝试、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遗忘的岔路口。作者对清末民初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思潮时的“精神失语”状态的描绘,尤为动人。他笔下的哲学家们,并非是无所不能的导师,而是一群在语言和概念的剧烈碰撞中努力寻找立足之地的漂泊者。这种书写方式避免了将历史人物“神圣化”的倾向,反而使得他们的困惑、挣扎和局限性变得无比真实可感。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个清晰的结论,而是一连串更深刻的问题,关于我们如何定义“中国哲学”,以及我们今天所站立的这个思想高地,究竟建立在多少被遗忘的废墟之上。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密度极高,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作者的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隐藏着对数个重要文本的精妙解读,但这些解读往往是以极其凝练的笔触呈现出来的。它更像是写给对该领域有相当基础的学者进行深度对话的作品。特别是作者对于不同学派之间那种微妙的“话语权争夺”的刻画,入木三分。例如,作者如何分析不同哲学流派在不同政治权力结构下,其“合法性”是如何被构建和瓦解的过程,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思想史范畴,而进入到了知识社会学的领域。全书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悲悯情怀,似乎在为那些在历史进程中被边缘化或误读的思想声音进行一次迟到的辩护,让历史不再是胜利者的独白。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思想家-主义”的线性梳理,而是将近三百年的中国哲学置于宏大的社会变迁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似乎更关注思想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比如,在论及清初的实学思潮时,作者并未仅仅罗列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对“经世致用”的执着,如何成为士大夫在满清统治下面对现实困境的一种精神避难所和知识权力重构的尝试。读起来,你会感觉这些古代的学问并非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一群鲜活的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挣扎与回应。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在近代如何被“科学”与“进化论”等西方观念解构与重塑的过程的细腻描摹。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晦涩的哲学史变得具有强烈的历史温度和现实关怀,不再是冷冰冰的学术堆砌,而是一部关于精神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自我定位的史诗。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作者那种近乎跳跃式的论证节奏。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提供清晰的因果链条,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启发、彼此参照的哲学片段拼贴而成的马赛克画。一开始有些困惑,总觉得思想的流转不够顺畅,但读到后半部分,我才领悟到这种结构本身可能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断裂性”与“复杂性”。比如,对民国时期“新生活运动”背后哲学基础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国民党的教条灌输,而是细致地挖掘了其中儒家伦理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所进行的自我修饰与僵化倾向。那种对文化惰性与改革张力的双重捕捉,极其到位。全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古典,大量使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性,需要不断地回溯前文来厘清作者此刻指向的那个“思想的节点”。

评分

很好,到货很快,京东正版

评分

哲学历史大纲,入门读物

评分

民国的小冊子 太粗略

评分

京东买书比较方便,买很多了

评分

快递还行,书纸的质量还行,没发现缺损的地方。

评分

朋友指定的,想来应该没错!

评分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好书

评分

鉴于作者民国时代长期在大学从教的经历,书中牵涉的学术史相距其生活时代未远,极富时代感,罗列的学术人物及其学脉流布也颇具条理,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