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心理学(第2版)/高等学校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具体组织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时,合理掌握理论阐述的深度和层次,尽量使基础理论贴近临床实际,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价值。在教学框架设计方面,强调教师易教和学生易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锻炼,在要求对中医心理学基本知识、关键技术等有效掌握和了解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中医心理治疗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明清印刷事业有所发展,所以医学全书、类书、丛书大量刊行,由此中医心理学文献也得以集成。如明永乐年间政府编成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明嘉靖年间徐春甫著的《古今医统大全》,明万历年间龚廷贤著的《寿世保元》,明天启年间张介宾著的《景岳全书》,尤其是清雍正年间政府组织编纂了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其中有《医部全录》520卷。这些著作或类编,或专题,或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医学心理学的资料,如胎教、客忤、变蒸、癫狂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医学心理学思想。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名字《中医心理学(第2版)》一出现,就立刻吸引了我。作为一名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连接东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桥梁,而中医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之一。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学说、藏象理论等核心概念,转化为可以理解和应用于现代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框架的。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释,比如,中医如何理解“心”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它与西方心理学中的“大脑”、“情绪”、“意识”等概念有何异同?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医的“五志”理论(喜、怒、忧、思、恐)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是如何相互印证或补充的?此外,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将中医理论应用于心理评估和干预的具体方法。例如,在中医看来,很多心理问题可能与身体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那么,中医心理学是如何通过观察、问诊、切脉等方式来识别这些身心关联的?而在治疗方面,是否会引入一些基于中医理论的心理疗法,如情志疗法、食疗、药膳、芳香疗法等,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阐述这些内容,并配以丰富的案例分析,那将对我未来从事心理咨询或研究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心理学的、更具东方智慧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人类的心理困惑。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在应用心理学领域摸索前行的学生来说,无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长久以来,心理学教育的主流体系深受西方理论的影响,虽然其严谨性和实用性毋庸置疑,但在面对本土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时,总会遇到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财富,其关于人身心关系的深刻洞察,一直以来都被忽视在现代心理学的课堂之外。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医理论中关于“情志致病”的精辟论述,例如,不同脏腑与特定情绪的关联,以及这些关联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来理解和分析心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干预方案。例如,一个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个体,在中医看来,可能与“肝气郁结”有关,那么,本书会如何指导我们从情志、饮食、起居等多个方面进行调理,以达到身心平衡?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介绍一些与中医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或者指导我们如何在中医的框架下,设计和解读相关的心理学实验。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治未病”的理念在心理健康维护中的应用,那将更具前瞻性。毕竟,预防永远比治疗重要。这本书的“第2版”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新颖性和完整性充满信心,期待它能成为我们学习中医心理学的必读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次精神的“启迪”。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西方理论,这些理论在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机制方面有着不可否认的成就,但有时我也会感到,它们似乎未能完全捕捉到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体独特的心理体验。而中国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其对于身心关系的精妙阐释,以及“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都让我觉得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可以为现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独特的视角。这本书如果能够系统地梳理和介绍中医在心理健康领域的智慧,那我将感到无比欣喜。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医的“五行”理论如何应用于理解个体性格特质和心理发展?例如,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不同的情志和脏腑,这是否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出现某些心理问题?此外,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将中医理论转化为具体心理干预方法的实例。例如,除了药物,中医是否会强调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志活动来改善心理状况?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基于中医理论的心理疗法,如经络疏导、中医五音疗法、或者结合中医理论的冥想与放松技巧?这本书如果能够清晰地阐述这些内容,并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将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思维融入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中,那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加全面、更具东方智慧的心理学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给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同学们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作为一名学习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常常会感到一种“隔膜”,总觉得西方心理学理论虽然博大精深,但应用于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时,似乎总有些水土不服。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其关于人身心关系的独特见解,一直以来都未被充分整合到现代心理学教育体系中。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试图搭建一座桥梁,将看似遥远的中医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中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核心理念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心理评估和干预策略。例如,在中医看来,情绪与脏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本书能否深入剖析这些理论,并提供实际案例,展示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情志等中医方法来改善心理健康,这让我充满好奇。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基于中医理论的心理测量工具,或者指导我们如何在中医的框架下理解和解读传统的心理测量结果。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本科应用心理学及相关专业,这说明它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但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需求。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可供课堂讨论和实践的案例分析,或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融入中医心理学的思想,那将非常有价值。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心理学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这本《中医心理学(第2版)》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探索心理学应用边界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在学习西方心理学理论的过程中,我常常思考,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中,是否也蕴含着解决当代人心理困境的智慧?中医对于“情志致病”的论述,以及“治未病”的思想,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挖掘中医在情志失调、身心互动方面的独特见解,并将其与现代心理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有机结合,那将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视野。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案例,来展示中医心理学在应对如焦虑、抑郁、失眠等常见心理问题时的应用。例如,中医如何看待焦虑症?是通过“肝气郁结”来解释,还是有更细致的脏腑功能失调的分析?而应对这些问题,除了药物治疗,书中又会推荐哪些中医特有的心理调适方法?是否会涉及针灸、推拿、药膳、中医导引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这些内容,并提供一些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比较和融合的可能性。作为一个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需要理解理论,更需要掌握实用的技能。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中医理念的心理咨询技巧,或者指导我们如何在中医诊断的基础上,设计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那就太棒了。这本书的“第2版”也暗示着它经过了一定的发展和完善,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和前沿性更加充满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