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楼盘设计年鉴2010(2):小高层、多层、超高层

国际楼盘设计年鉴2010(2):小高层、多层、超高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先慧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住宅设计
  • 楼盘设计
  • 高层建筑
  • 多层建筑
  • 超高层建筑
  • 国际建筑
  • 建筑年鉴
  • 现代建筑
  • 设计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328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18598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31
字数:1115000

具体描述

目录

导言
◆小高层 多居
斯洛文尼亚Lzola海滨公众住宅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650住宅
丹麦哥本哈根MAUNTAIN住宅
立陶宛Raudondva Namai
立陶宛AUSfOS Namai
荷兰阿姆斯特丹
Milligen aan de Plas,Zwolle
奥地利维也纳凯撒·衣波斯多佛斯塞
思大帝路的思密楼
扬州凯运天地(二期)
上海康桥水都
沈阳港中旅国际小镇(一期东组团)
上海上海滩花园洋房
南京苏宁天润城(九、十街区)
奥地利Meandnon
苏州浒新·金榈湾
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
武汉大华·南湖公园世家
苏州中惠·晨曦馨苑
广州富港·优山美墅
苏州新创理想城
大连浪琴湾
上海中域·花桥国际社区
北京洋房
天津东丽湖·万科城(二期)
沈阳博荣·水立方
长沙湘天·奥林匹克花园
深圳鸿威·海怡轩
鞍山万科城
杭州和家园
淮北温哥华城(一期)
天津锦绣香江
苏州石湖华城
沈阳上河郡
上海经纬城市绿洲
浦口大华·锦绣华城
苏州嘉元·阳光水榭
北京金地·格林小镇(6)
秦皇岛戴河庭院
文登恒兴·碧海云居
大连金石明珠
济南同圆·润和山居
乌鲁木齐健坤·迎宾路项目
温州铁路建设安置房(郭溪地块)
武汉风华天城
成都南郡七英里
四川双流瑞升·明院
美国加州小荷阁楼
苏州东城郡(新加坡工业园区)
南京锋尚·国际公寓
北京卡布其诺
上海许家桥公寓
邢台阳光印象
韶关长城世家
◆超高层
荷兰鹿特丹Wl JNHAVEN
成都麓山国际超(高层住宅)
沈阳中海·国际社区
石家庄碧溪尊苑
广州万科天景花园
广州白云龙归
长沙湖南友联·威尔士春天
深圳侨香村
惠州天拓·菩提园
深圳禧园
重庆宝嘉·江枫美岸
重庆长安·锦绣城
天津水岸江南(小户型高层住宅)
重庆中治·林荫大道
沈阳长岛’(仙女湖住宅小区)
广州方圆·月岛

前言/序言


国际楼盘设计年鉴2010(2):小高层、多层、超高层 图书简介 本卷《国际楼盘设计年鉴2010(2):小高层、多层、超高层》汇集了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2010年前后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住宅建筑设计实践,聚焦于中高密度、高密度及超高层住宅项目。本书旨在通过详尽的图文资料,深入剖析不同建筑高度和体量下的设计策略、空间组织、材料运用及可持续性思考,为建筑师、规划师、开发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前沿的设计参考与行业洞察。 第一部分:小高层与多层住宅的精妙平衡 本部分重点关注在城市肌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小高层(通常指6至12层左右)和多层(4至6层)住宅项目。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如何在保证居住舒适度和社区营造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建筑密度,是这一领域的核心挑战。 1.1 适应性与尺度营造: 探讨了如何通过体块的拆分、错位、以及对场地高差的巧妙处理,将体量较大的建筑分解为更具人性化尺度的单元。分析了多层建筑中坡道、楼梯、庭院等垂直交通及公共空间的设计,如何有效提升社区的交流性和归属感。特别关注了对“街道界面”的友好处理,如何使建筑既能融入现有城市环境,又不失现代感。 1.2 户型设计的深度革新: 详细展示了在有限平面面积内实现功能齐全、视野通透的户型设计案例。内容涵盖了对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最大化利用,以及对“灰空间”(如阳台、露台、入户花园)的重新定义和强化。分析了如何通过灵活的内部隔墙系统,满足不同家庭结构和生命周期的居住需求,例如可变空间、模块化设计等。 1.3 景观与建筑的融合: 重点研究了架空层、屋顶平台、底层架空绿化等设计手法,如何将公共绿地向上延伸,实现“立体绿化”。通过对精选案例的剖析,揭示了如何通过精细的景观设计语言,渗透到建筑的每一个层面,模糊室内外的界限,提升多层居住的品质感。 第二部分:超高层住宅的垂直城市探索 超高层建筑(通常指150米以上)的设计,不仅是对结构工程的挑战,更是对垂直社区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城市功能集成到垂直体量中,构建一个功能自洽、高效运转的“垂直城市”。 2.1 结构系统与表皮设计: 深入剖析了应对超高层建筑在风荷载、地震荷载及舒适性(如摇摆控制)挑战的先进结构体系,如巨型框架、伸臂桁架、核心筒-外框架结构等。同时,详述了高性能幕墙系统的应用,包括隔热、隔音、防眩光及自我清洁技术的集成,以应对不同楼层间的微气候差异。 2.2 垂直交通与社区分层: 超高层项目的核心难题之一是电梯系统的效率和居民的归属感。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分区、分区转换层的设计策略,以及高速电梯群的优化布局。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天空会客厅”(Sky Lobby)或“空中花园”的设计,如何将超高层划分为若干个垂直邻里单元,重建社区尺度感和归属感。 2.3 功能复合与城市贡献: 关注超高层住宅如何实现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平衡。展示了如何将商业、办公、健身、文化等配套设施嵌入裙楼或塔楼的中部,使其成为城市活力的一部分,而非单纯的居住体块。案例分析侧重于如何通过建筑的底层开放空间和塔楼的形态变化,实现对城市天际线和公共空间的积极贡献。 第三部分:设计趋势与可持续性实践(2010年前后视角) 本卷的收录项目反映了2010年前后全球建筑界对住宅设计可持续性和技术创新的关注焦点。 3.1 绿色建筑的实践与标准: 分析了在不同气候带下,小高层、多层及超高层住宅项目如何采纳被动式设计(如朝向优化、遮阳系统)与主动式技术(如地源热泵、雨水回收、BIPV)的结合。重点展示了如何将绿色屋顶和立面绿化有效地整合到高密度住宅的设计流程中。 3.2 智慧化与人性化技术: 探讨了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在住宅中的早期应用,特别是对能源消耗的精细化管理。同时,关注老年化社会背景下,住宅设计如何融入无障碍设计、适老化改造预留接口等前瞻性考虑。 3.3 材料的地域性与工业化: 考察了预制装配式技术(Pre-fabrication)在不同高度住宅中的应用潜力与局限性。对比了混凝土、钢结构、木结构等不同体系在成本控制、建造速度和设计自由度之间的权衡,并强调了地域性材料选择在提升建筑整体质感和文化认同感方面的重要性。 结语 《国际楼盘设计年鉴2010(2):小高层、多层、超高层》通过对全球优秀案例的细致梳理与深度解读,全面呈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建筑师们如何通过精湛的设计技艺,应对密度、高度与宜居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当代及未来的居住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蓝本。本书强调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居住者体验、城市责任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深刻承诺。

用户评价

评分

此外,建筑设计年鉴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对文化背景和地域性适应的敏感度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气候、法规、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好住宅”的定义是截然不同的。我非常期待看到,例如,亚洲的密集型住宅与欧洲的低密度多层社区在社区邻里关系构建上的设计差异。这本书似乎在努力追求一种普适性的“国际范式”,但这种趋同化反而削弱了地域特色的魅力。我希望看到的是,不同国家的设计师是如何将当地的文化符号、气候特征(如防晒、防潮、抗风)巧妙地融入到小高层或多层的立面语汇和空间序列中去的。如果一本年鉴无法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文化语境下,“家”的意义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被重新诠释,那么它对于建筑师拓宽设计视野的帮助就只能是表层的,缺少了深层的启发性,无法引导我们思考如何真正地“在地化”设计。

评分

翻阅这本书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对建筑的“感官体验”的追求,那是超越蓝图和规范的,是居住者每日呼吸的空气、接触的材质所赋予的质感。我原本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建筑摄影集那样,捕捉到那些光影在不同立面材料上跳跃的瞬间美感,比如清水混凝土的粗粝与玻璃幕墙的通透在小高层设计中如何达成微妙的平衡,或是多层建筑如何巧妙利用庭院设计引入自然通风与采光。然而,我发现书中对建筑“触感”和“氛围”的描述显得有些单薄。建筑设计年鉴理应是视觉与触觉的盛宴,它需要展示出设计师在细微之处(如栏杆的细节处理、入户大堂的材质铺陈、乃至窗框与墙体的交接方式)所倾注的心血。如果仅停留在宏观的体块分析和标准的平面图展示,对于我们这些追求建筑的“可居性”和“精神价值”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错失了最精彩的部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超高层如何巧妙地处理高空风荷载带来的非标准化的室内环境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室内精装修标准来提升整体的价值感。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涵盖了从多层到超高层的跨度,这本身就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兼顾不同建筑类型的技术深度和美学表达,而不流于表面?我个人对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创新,尤其是在抗震和消防安全体系上的最新实践,抱有极大的兴趣。我期望看到的是,2010年前后,全球领先的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是如何利用新材料或新的结构形式(比如伸臂桁架、巨型框架体系的优化应用)来突破传统高度限制,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设计,例如高区避难层的空间转化与设计。如果年鉴只是简单罗列了不同高度的建筑成品图,而缺乏对这些复杂技术瓶颈如何被突破的“幕后故事”和技术图解的深入挖掘,那么它对于专业人士的价值将大大减弱,仅仅成为一本合格的“作品集”,而非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年鉴”。我更关注的是工程技术与美学表达的“交汇点”,这方面的内容在这本书中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评分

这本名为《国际楼盘设计年鉴2010(2):小高层、多层、超高层》的图册,光是书名就让人对其中蕴含的建筑设计精华充满了期待。然而,作为一本聚焦于特定年份国际楼盘设计实践的汇编,我原本以为能从中一窥当时全球住宅建筑领域的前沿趋势,尤其是在不同层高——从温馨的多层到直插云霄的超高层——的处理手法上,能有哪些突破性的技术与美学结合。我尤其关注的是,面对2010年那个时间点上,全球房地产市场在经历金融危机后的复苏与调整期,不同地域的设计师是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材料选择和空间布局来回应经济环境与社会需求变化的。 遗憾的是,我未能在这本特定的“年鉴”中找到我渴望看到的对那些标志性、具有时代烙印的住宅小区整体规划案例的深度剖析。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建筑单体的精美照片,而是能够理解它们如何融入城市肌理,如何通过社区配套设施的设计(比如儿童游乐区、公共绿地的人性化尺度)来构建新型的都市生活范本。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垂直方向上的技术展示而非横向上的社区营造深度,这使得对于整体居住环境品质的探寻略感不足,留下了不少想象的空间,也让我对“年鉴”这一形式的涵盖广度产生了新的疑问。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的读者,我对2010年前后的国际楼盘设计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抱持着强烈的探究欲。在那个时间点,LEED等绿色认证体系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我原以为这本年鉴会着重展示在被动式设计策略上的应用——例如,小高层建筑如何通过优化朝向和开窗率来最大化自然采光与通风,多层住宅如何结合屋顶绿化和雨水收集系统,以及超高层建筑的能耗模型分析与优化结果。然而,阅读下来,我感受到的环境友好型设计语言似乎是点到为止,缺乏系统性的论述和量化的数据支持。一个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年鉴,不应该仅仅展示“漂亮的房子”,更应该揭示“聪明的房子”是如何通过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如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来实现对环境的最小化负荷。对于这些关乎未来居住模式的核心议题,我未能在书中寻得足够深入的探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