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发表的资料,是1975年至1996年,先后在安阳市小屯村所发掘的三处殷代建筑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是丁组建筑基址,是本报告的主要内容,曾被评为“七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该建筑基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振香主持发掘,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郭鹏、唐际根曾于1989年秋、1990年春先后参加了基址的发掘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壹 前言
一 殷墟文化分期与年代学研究的新成果
(一)殷墟文化分期与测年
(二)商代后期年代整合
二殷墟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状况
三殷墟建筑遗存发现概述
四丁组基址的发现与发掘
贰 丁组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与研究
一 1号大型建筑基址
(一)位置与层位关系
(二)基址的发掘与认识过程
(三)房基形制
(四)房基结构
(五)周围遗迹关系与年代
二 2号大型建筑基址
(一)位置与发掘概况
(二)文化层堆积状况
(三)房基形制
(四)房基结构
(五)周围遗迹关系与年代
三 3号大型建筑基址
(一)位置与层位关系
(二)基址的发掘过程
(三)房基形制
(四)房基结构
(五)周围遗迹关系与年代
四 丁组建筑基址的修建与发展
五 遗址内的中小型房基
(一)4号房基
(二)8号房基
(三)5号房基
(四)6号房基
(五)7号房基
叁 与1号房基相关的祭祀坑
一 祭祀坑概况
二 日用陶容器的组合式别与纹饰
三 祭祀坑介绍
(一)1号基址门前的祭祀坑
(二)1号房基东南的祭祀坑
附表:祭祀坑登记表
肆 结语
一 丁组基址的布局概况与年代
二 试论乙组基址的面貌与殷人的建筑理念
三 祭祀坑内出土器物的意义
伍 甲组基址再发掘的新收获
一 甲十二基址
二 1号灰坑的发现与发掘
(一)灰坑形状与结构
(二)填土与包含物
(三)文化遗物
三 西周墓
(一)位置
(二)墓葬形制
(三)随葬品
四 结语
(一)再次发掘甲十二基址
(二)1号灰坑的发现与发掘
(三)两座西周墓的发现
陆 小屯村北地下式房址的发掘
一 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二 F10的形制结构
三 F11的形制结构
四 文化遗物
(一)陶器
(二)铜器
(三)玉器
(四)石器
(五)骨器
(六)蚌器
五 结语
附录一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有关商代后期的年代节录
(一)殷墟文化分期与测年
(二)商代后期年代的整合
附录二 记安阳殷墟早期的鸟类
英文摘要(Abstract)
编后记
精彩书摘
与1号房基相关的祭祀坑有两处,一处位于基址南面,共十座。分布在门道两侧,这处祭祀坑是在主体建筑地基夯打到预定的高度时,在已设计好的门道两边分别挖坑,进行祭祀。祭祀仪式结束后,将各坑分别填土夯实,然后在房基上层以及南面的廊庑之上都铺垫上一层厚约20多厘米的纯净黄土,祭祀坑上口被掩盖在这层夯土之下。这样从平面上既看不到早期房基的痕迹,也不见祭祀坑的上口,使室内外基面呈整齐的一体状。门前的祭祀坑与修建过程的祭祀活动有关,与建筑基址是同一时期的。而位于1号房基东南边的一处祭祀坑,共六座。墓坑较小,其随葬陶器有较晚特点,应是在这座大型建筑修建完成后进行祭祀埋入的。两处祭祀坑虽有某些共同点,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处的祭祀坑也多有某些特点,距离较近的往往有较明显的共性。像这样能够确定与特定房基相关,分布又较有规律的祭祀坑是很少见的,对理解和研究以往所发掘的建筑基址资料,颇有参考价值,对今后殷墟的发掘或其他夏商时期的建筑基址也有可比性,可作参考。为让读者看到比较多的原始材料,下面对各祭祀坑及其中出土物作具体介绍。
祭祀坑内多有陶器出土,都是日用器皿,均为泥质陶,以深灰色和灰褐色的占大多数,有少数为橙黄色。另有少数坑内出有骨镞或斧、刀等小件铜工具。小件器物为数不多,随祭祀坑作介绍。
经钻探发现的祭祀坑共16座,经发掘的14座,为保护门道,有两座未发掘。门前的祭祀坑出有陶器的7座,东南面一排6座,出有陶器的3座。各坑所出陶器类别大致相同,都有深腹平底盆、圜底尊、三耳罍和罍盖,数量不尽相同,都是被砸碎埋人的不辨个体。同类器物组合,虽显单调,但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也很值得推敲。这三种陶器很少见于大体同时的平民墓葬,而这一时期的遗址中能够复原的器形也较少,而带盖的罍更少见,所以是比较难得的资料。这种组合可能是殷墟早期的组合形式,或是用于地位低下的人群。
前言/序言
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配合村民建房和为筹建殷墟博物苑,在安阳小屯村西北地、北地和东北地进行过多次钻探发掘,在小屯村西北地发掘的资料,已先后在《考古学报》、《殷墟妇好墓》和《安阳小屯》等报告和专刊内报导。
本报告是小屯村北地和东北地的发掘资料,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丁组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与发掘;
二、甲组基址再发掘的新收获;
三、小屯村北地下式房址的发掘。
由于三处建筑遗存各处一方,内涵有所不同,不宜统一叙述,为保存各遗址的原貌,故三处遗址各作为一个单元加以介绍。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王都,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距市区约有2.5 公里。宫殿区位于小屯村沿洹水地带(图一)。这一早期王都跨越洹水南北两岸20多个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配合基本建设过程中,在苗圃北地铸铜遗址西南的刘家庄和徐家桥一带,都发现有殷代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向南延伸,据已有发掘钻探资料证实,殷墟的范围约有30平方公里(图二;彩版一)。
一殷墟文化分期与年代学研究的新成果
我们依据文化层叠压关系和文化遗物的变化,将殷墟文化划分为四期,并依据与陶器共存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确定各期分别相当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商王的年代。但对商王朝在殷墟定都的年代只能笼统推断。如一般认为盘庚迁殷至帝辛覆亡约为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很难确定其绝对年代,是我国古史研究中的一大憾事。
1996年5月,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这是我国第一个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就重大学术课题进行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表,为深入研究我国的文明起源和发展奠定基础。工程分设9个大课题、44个专题。安阳殷墟考古研究是“商后期年代学的研究”课题中的一个专题。
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评分
☆☆☆☆☆
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高地,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1.3公顷。自1934年以来,在这里累计发现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2000余处,并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学术界公认的殷商王陵所在地。其中,东区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坑内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地,现辟为M260展厅。
评分
☆☆☆☆☆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
评分
☆☆☆☆☆
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
评分
☆☆☆☆☆
宫殿宗庙区还有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也是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铜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将近7000枚海贝。
评分
☆☆☆☆☆
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高地,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1.3公顷。自1934年以来,在这里累计发现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2000余处,并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学术界公认的殷商王陵所在地。其中,东区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坑内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地,现辟为M260展厅。
评分
☆☆☆☆☆
另外,在王陵的东边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评分
☆☆☆☆☆
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50米,总面积71.5公顷,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包括宫殿、宗庙等建筑基址80余座。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而成防御濠沟,将宫殿宗庙环抱其中,起到类似宫城的作用。
评分
☆☆☆☆☆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
评分
☆☆☆☆☆
另外,在王陵的东边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