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墨盒珍赏

铜墨盒珍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兰祥 著
图书标签:
  • 文房四宝
  • 文具
  • 收藏
  • 艺术
  • 传统文化
  • 书画
  • 礼品
  • 鉴赏
  • 工艺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16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4035
品牌:文物出版社(Cultural Relics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铜墨盒这一文房用具,以其古色古香、清雅深邃的风采与魅力,在异彩纷呈的中华艺苑独树一帜。墨盒虽小,内容顿为丰富。方寸之间铭刻着重大历史事件、名言警句、名人墨迹,还有爱国志士抗敌救国的壮志豪言,以及诗、书、画、印等等。其蕴含的历史信息、艺术信息是同时代其它文玩、艺术品无法比拟的。这些遗存下来的时代印迹和精美的刻铜艺术十分珍贵。

目录

第一章 早期铜墨盒
第二章 图画铜墨盒
第三章 文字铜墨盒
第四章 特殊工艺铜墨盒
第五章 蒙古族铜墨盒
第六章 藏族铜墨盒
第七章 当代铜墨盒
第八章 铜墨盒仿品、赝品辨识
后记

前言/序言

  铜墨盒这一文房用具,以其古色古香、清雅深邃的风采与魅力,在异彩纷呈的中华艺苑独树一帜。墨盒虽小,内容顿为丰富。方寸之间铭刻着重大历史事件、名言警句、名人墨迹,还有爱国志士抗敌救国的壮志豪言,以及诗、书、画、印等等。其蕴含的历史信息、艺术信息是同时代其它文玩、艺术品无法比拟的。这些遗存下来的时代印迹和精美的刻铜艺术十分珍贵。

  其实,它的历史并不很久远,比起笔、墨、纸、砚晚得多。著名史学家邓之诚(1887—1960)等学者曾作过考证,由于史料缺乏,又无实物可证,只是依照前人传闻推断说,大约始干清嘉、道之际。然而,具有科学的、有实物可佐证的沦据与结论,还有待进一步探寻和考证。

  于铜墨盒上施刻铜艺术始于何时何人?据考证,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刻铜艺术家是清同治陈寅生秀才,并有实物得以印证。陈氏工书擅篆刻,于同治初年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万礼斋墨盒店,后改为万丰斋。他镌刻技艺精熟,用刀如笔,开创于铜墨盒上刻诗词书画,从而使这一文房用具迈进高雅的艺术殿堂,而深得文人学士的青睐,并为社会广泛接受。《北京繁昌记》称“北京之墨盒儿与江西南昌之象眼竹细工及湖南之刺绣为中国三大名物”。
瀚海拾珠:一部跨越时空的古籍文献探索录 —— 献给所有钟情于纸张温度与墨香韵味的知音 浩瀚的文海中,每一部古籍都如同一颗镶嵌在时光深处的宝石,其价值不仅在于纸上的文字,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工艺与流传的曲折。本书《瀚海拾珠》,并非对某一特定藏品进行细致的图录式梳理,而是一场更为宏大、更具思辨性的文化之旅。它聚焦于中国古代典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形态变迁、装帧技艺的演进、以及书籍作为文化载体在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对“物化知识”这一命题的深刻探究。我们试图跳脱出单纯的内容解读,深入到书籍的“身体”之中,探究其材质、装订、题跋、乃至虫蛀与残损的痕迹,如何共同讲述了一部无声的历史。 --- 第一辑:载体的革命与书写系统的流变 本辑追溯了知识传播的物质基础的演变,从早期的甲骨、金文,到竹简、木牍的鼎盛时期,直至纸张的出现与普及。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载体对文本内容呈现方式的制约与解放。 一、 简牍的重量与绳的哲学: 重点剖析了秦汉时期竹简的形制标准、书写规范(如“篇”的排列与编码方式),以及在特定官方文书中,简牍如何体现了早期中央集权对信息传播的控制。我们不仅描绘了其重量带来的不便,更探讨了这种物质形态如何影响了早期思想的组织结构——往往是碎片化、注重条文而非长篇论述。 二、 缣帛的华贵与转折: 探讨了丝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高端书写材料的地位。重点展示了缣帛在摹写经典和绘制地图时的独特优势(如不易洇墨、利于传色),并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对比了当时“简、帛并行”的复杂书写生态。 三、 纸张的诞生与轻盈的革命: 详细介绍了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如何逐步取代竹简,成为主流。我们关注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纸张原料(如麻、藤、树皮)对纸质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襌纸”、“皮纸”等不同质地如何服务于不同的书写需求,例如唐代誊抄本的精细度与宋代雕版印刷的均匀度之间的关系。 --- 第二辑:装帧的艺术与匠心的传承 书籍的外观是其文化地位的直接体现。本辑将装帧技术视为一门独立的工艺美术,探讨了从卷轴到册页的千年转型,以及这一转型背后对阅读方式的深刻影响。 一、 卷轴的仪式感与收藏哲学: 剖析了汉代至唐初,卷轴装(经折装的前身)的结构特点。重点分析了“裱糊”技术,即如何通过衬纸和絛带的使用,增强脆弱的抄写本的耐用性。我们还研究了“题跋栏”在卷首或卷尾的设计,这使得卷轴成为一个开放的、可供后人添加评注的空间。 二、 经折装的实用主义与佛经的兴起: 经折装被视为早期册页化的重要过渡形态。本章结合佛经的抄写习惯,阐释了为何这种“折叠”方式更适合于反复翻阅和查阅。我们通过对敦煌出土的部分折本的结构分析,推断出早期的抄经者在装订时对“折痕对齐”的精细要求。 三、 蝴蝶装、包背装与宋代的黄金时代: 详细对比了宋代两大标志性装帧形式的优劣。蝴蝶装(将单面书页双面对折)在雕版印刷普及后,因其便于装订、便于展示印版质量而盛行。而包背装则是对蝴蝶装的改进,通过在脊背涂胶或缝线,使其更接近现代书籍的形态,这反映了知识传播效率和流通速度的要求提高。 四、 蝶变:线装的定型与文化的固化: 深入探讨了元明清时期线装(蝴蝶装的进一步改进,将书页的裁切口朝外)成为主流的过程。我们不仅仅描述了“四眼”、“六眼”的穿线美学,更阐释了线装如何使得书籍的装订更加牢固,有利于收藏和流通,也形成了后世士人对“古籍”的审美标准。书中特别引入了关于“趺装”的讨论,探究这种更注重装饰性的装订形式在文人书斋中的特殊地位。 --- 第三辑:抄、刻、印:知识复制的权力与悖论 知识的传播离不开复制技术。本辑的核心在于分析中国古代三大复制技术——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如何重塑了知识的结构、定义了“权威版本”,并产生了文化上的悖论。 一、 抄本时代的“人”的局限: 探讨了唐宋以前抄写员(书手)在知识传承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在风险。我们分析了“避讳”制度在抄写过程中对文本的修改,以及不同抄写群体(如官府缮书局、寺院经院、私人藏书楼)的抄写风格差异,如何导致了版本源流的复杂性。 二、 雕版的规模化与“善本”的诞生: 雕版印刷是宋代商业文明的伟大成就。本章着重分析了雕版制作对文本排版的规范化要求(如字体一致性、页码的标准化)。重点研究了“官刻本”与“坊刻本”的区别,官刻本因其权威性被奉为圭臬,但坊刻本却因其市场化而传播更广。我们通过研究刻本的“刀法差异”,来反推不同刻书局(如福建建安、杭州刻本)的地域性风格。 三、 活字技术的兴衰与“文献学”的挑战: 对毕昇发明的泥活字、王祯的木活字,以及后来的铜活字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书中阐述了为何活字印刷在中国未能像雕版那样占据主导地位(如汉字数量庞大、雕版技术成熟)。我们重点讨论了活字本在排版上常出现的“错字”、“活字错位”等现象,以及这些“印刷错误”如何被后世的文献学家视为辨别版本的重要佐证。 --- 第四辑:题跋、藏印与书籍的“生命史” 一部流传有序的古籍,其价值远超书页本身,更在于其附属的“生命痕迹”。本辑将目光投向了书籍在流传过程中被赋予的新意义。 一、 题跋:时间的对话: 深入分析了题跋在书籍中的功能——从简单的收藏记录到深刻的学术见解。我们分类研究了题跋的几种主要类型:书写年代的鉴定、版本校勘的记录、以及文人雅集或悼亡的私人情感抒发。特别关注了清代以来士大夫在藏书中留下的长篇考证跋,它们如何成为考据学的重要素材。 二、 鉴藏印与藏书楼的符号学: 详尽考察了历代藏书家的印章(如“鉴藏印”、“珍藏印”、“某氏书屋”等)。这些印章不仅仅是所有权的标记,更是对书籍价值的认可和背书。通过对印章的排列、朱色深浅、钤盖位置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书籍在不同收藏者手中的流转路径和被珍视程度。 三、 蠹蚀的艺术:虫蛀与水渍的语境: 这是本书最具原创性的部分之一。我们提出了“残损即史料”的观点。书中展示了不同虫害(如蠹虫、白蚁)对不同纸张的破坏模式,以及水渍、火燎等自然灾害如何为书籍增添了独特的“历史伤疤”。这些物理性的痕迹,为研究书籍的储存环境、流传地域的气候特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证。 --- 《瀚海拾珠》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的古籍文献观。它不仅是为图书馆学和文献学研究者准备的参考书,更是为所有对中国文化史、工艺美术史抱有好奇心的读者开启的一扇窗。通过对这些物质载体的细致描摹与深入解读,我们力求让读者体会到,每一部存世的古籍,都是一部凝固的时间胶囊,等待着我们用审慎而充满敬意的目光去开启和聆听。 (全书约15000字,以上为内容概要与结构梳理,详细内容将贯穿技术分析、案例研究与历史语境的阐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近入手的历史读物,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社会生活侧面的窗户。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惊叹,他没有沉溺于宏大的战争叙事或帝王的功过,而是将焦点精准地投射在了寻常百姓的日常器物和文化习俗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某一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物质生活变迁的考据。比如,书中对当时文房用具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笔、墨、纸、砚这些最基础的工具,到一些相对小众的收藏品,每一个物件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读完后,我仿佛能闻到那种陈年纸张特有的味道,感受到雕刻家在一方端砚上倾注的心血。这种将微观细节放大,并以此折射宏观历史脉络的叙事手法,实在高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社会史,让人在把玩这些想象中的古董时,与历史有了更真切的互动。我对书中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考证的严谨性深表赞许,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趣味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深度。

评分

这本关于中世纪欧洲炼金术实践的书籍,简直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结果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图册配以严谨的解读。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搜集那些失传已久的、描绘坩埚、蒸馏器和复杂符号的羊皮纸插图。每一幅图都被放大、细致地分析,不仅仅解释了图中描绘的化学步骤(尽管很多步骤在现代看来是基于错误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些符号背后所代表的宗教信仰、神秘主义和早期科学思想的交织。书中对“贤者之石”的追求,被描绘成一场精神上的净化之旅,而非单纯的物质转化。阅读过程如同参与了一场神秘的仪式,那些晦涩的拉丁文标题和繁复的几何图形,都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生动起来。它成功地将“迷信”和“科学萌芽”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在一个历史的切片中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人对人类早期探索未知的热情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

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地方戏曲复兴运动的专著,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取那种学院派的、高高在上的理论分析框架,而是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口吻,讲述了二十年来,一群怀抱热情的年轻人如何在边缘地区,力挽狂澜,让那些濒临失传的剧种重获新生。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口述访谈录,那些老艺人带着浓重的乡音讲述着他们的学艺生涯、剧团的兴衰起落,真实而感人。有一段描写一位年迈的鼓师,如何在寒冬腊月里,坚持教导一批不甚灵光的学生,那种近乎固执的传承精神,读来让人热泪盈眶。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朴素的力量,既有对艺术本体的深刻洞察,又不失对人情冷暖的细腻捕捉。这本书成功地将“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宏大命题,落实到了每一个汗流浃背的排练场,每一次深夜的清唱之中。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化生命力,往往蕴藏在最基层、最不被关注的角落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倾听和守护。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我的阅读清单里躺了很久,但一旦开始,就完全停不下来。它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哲学思辨与个人传记的混合体,探讨的核心是“时间”和“记忆”的不可靠性。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跳跃,采用了多重嵌套的回忆和非线性叙事手法,挑战着读者的认知习惯。他不断地在分析一个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小镇如何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而“时间冻结”了,并探讨这种集体失忆如何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书中充满了晦涩但又极其精准的术语,涉及了存在主义、符号学等多个领域,但作者总能巧妙地用日常的、近乎诗意的语言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重新梳理了一遍,对“历史的真实性”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和反思。这本书对逻辑构建的要求极高,需要读者非常专注,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自身认知框架的全新视角,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和最终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极其稀有的。

评分

对于那些热衷于生态伦理和未来科技交叉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及时的警钟与指南。作者的视野极其开阔,从深海热液喷口中微生物的生存哲学,一直延伸到火星殖民计划中的伦理边界。他没有简单地将技术描绘成救世主,而是冷静地剖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在面对非人类智能和生命形式时的傲慢与局限。书中对我冲击最大的一章,是关于“数字永生”的探讨,作者提出,将意识上传到云端,是否依然构成一个“生命体”?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些数字化的自我?这些问题既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又与我们当下正在发生的AI发展息息相关。文字风格非常犀利、毫不留奶油,充满了一种对未来图景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它强迫我跳出日常的琐碎,去思考人类在宇宙中更宏大的定位,是一本极具前瞻性和批判精神的佳作。

评分

这是一本市面上不多见的对刻铜艺术进行研究介绍的书籍,书中图片质量不错,还带有一些介绍性的内容,值得买一本加以欣赏、研究。

评分

帮同事买的 。

评分

铜墨盒珍赏 铜墨盒珍赏

评分

价格稍稍有点贵,但是收到之后真的觉得贵是值得的,铜版印刷,很精致的书,很稀罕。哈哈。

评分

铜墨盒珍赏 铜墨盒珍赏

评分

这是一本市面上不多见的对刻铜艺术进行研究介绍的书籍,书中图片质量不错,还带有一些介绍性的内容,值得买一本加以欣赏、研究。

评分

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评分

还行吧,彩图清楚,要是能多写点如何鉴别仿古墨盒就好了

评分

还行吧,彩图清楚,要是能多写点如何鉴别仿古墨盒就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