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俞致贞,有名花鸟画家,善于以传统的勾勒法作工笔白描花卉。《俞致贞白描花卉》收录了俞致贞女士创作的“兰花”、“水仙”、“秋海棠”、“秋葵”、“向日葵”、“牡丹、芍药”、“扶桑”、“羊蹄夹”等作品,对广大美术爱好者有很好的欣赏和参考价值。 俞致贞 绘 俞致贞(1915-1995)汉族,北京人。自幼学习古文、书画,师承有名画家于非闇、张大千。曾任中央工艺美院教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天哪,我最近淘到了一本绘画技法书,简直是宝藏!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极其素雅,米白色的封面上,只印着几笔遒劲有力的写意线条,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古籍善本。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笔墨基础的详尽阐述。作者对毛笔的选择、墨色的调配、以及如何控制腕力与指力,简直是掰开了揉碎了教。特别是讲解如何“润笔”的那一节,他用近乎哲学思辨的语言,描述了水与墨在宣纸上交融的微妙瞬间,让我这个常年画不好“湿墨”的初学者茅塞顿开。书里还配有大量的示范图,那些线条的起承转合,细微到连运笔的方向和速度都有标注,看得我如痴如醉。我按照书中的指引练习了几天,感觉自己的线条感都有了质的飞跃,那种随性中蕴含的控制力,这本书真是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讲得太透彻了。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可能就是对初学者来说,前面的基础部分稍微有些“硬核”,需要静下心来反复揣摩。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意境”的营造和传达。它完全跳脱了那种流水账式的绘画步骤记录,反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心手相应”的重要性。作者反复强调,画画不是描摹自然,而是将自然之物纳入胸臆,以己之心去重新塑造。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不同季节的花卉在笔墨上的处理差异,比如春花要灵动,秋卉要沉稳,夏荷要饱满而不滞涩。他用非常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不同花卉的“性情”,读起来与其说是在学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大自然的深度对话。我尤其喜欢他对比了几种不同花卉的画法,比如画梅花的“瘦硬”与画牡丹的“丰腴”,看似是技巧的区别,实则是作者对生命力的不同理解。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沉静了许多,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开始注重积累和体悟,这对于一个浮躁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宣纸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章法布局”的章节。不同于市面上许多只教你画单个物件的教程,这本书更注重整体的画面构建。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讨论“虚实相生”的原则,如何通过留白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平衡画面中的“气”与“势”。他引用了大量古代名家的例子,将那些看似随意的点画,解构成了严谨的结构体系。其中有一组关于画竹叶的分解图,从侧锋的铺展到中锋的回转,每一个动作都被分解成了慢动作的定格,配合上精准的文字说明,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同样的笔触,在不同的人手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韵味。这本书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秘籍,它更像是一位严厉又慈爱的老师,逼着你去思考,去领悟中国画背后的审美哲学。读完这部分,我再看任何一幅传统画作时,都会不自觉地去分析它的空间关系,收获实在太大了。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难度系数不算低,如果完全没有接触过国画基础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吃力,因为它假设你已经了解了最基本的笔墨工具的使用。但对于有一定基础,想寻求突破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书中对复杂花卉群组的组合与穿插技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如何画出一丛盛开的菊花,既要表现出层次感,又不能让画面显得拥挤杂乱。作者提供了一种类似“结构网”的思维方式,先确定画面的骨架,再将具体的花瓣和叶子“填入”框架,这极大地解决了我在画大场景时容易“散架”的问题。而且,他对墨色的层次变化拿捏得炉火纯青,从浓墨的“黑”到焦墨的“焦”,再到淡墨的“白”,每一种变化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色彩。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画得像,而在于教你如何用笔墨去“表达”物象背后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画册的印刷质量绝对是业内顶尖水准。色彩还原度非常高,尤其是那些需要细致观察墨色渐变的示范页,即便是扫描或拍照,也难以完全复刻原稿的神韵,但这本书的呈现效果已经无限接近真迹了。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题款与印章”的讲解部分。这部分内容在很多绘画教程中往往被一笔带过,但这本书却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阐述如何根据画面内容选择合适的字体(行书、楷书、草书),以及印章的选择和钤盖的位置学问。作者强调,题款是画面的“点睛之笔”,与主体构图互为表里,不可随意为之。他还详细分析了古代大家们题款的范例,那种书画合璧的艺术完整性,读来令人心驰神往。看完这部分,我立刻找出了我以前画的一些作品,发现它们在题款上的处理确实显得生硬和突兀,这本书让我对“完美收官”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仅是一本绘画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入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