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媒介变迁”与“设计本质”的探讨。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屏幕取代了纸张,交互取代了静态,许多人担心传统平面设计的地位受到冲击。而作者则以一种非常辩证和宏大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他认为媒介的更迭只是工具层面的变化,而平面设计作为“有目的的视觉组织”,其核心任务——即清晰、有效地组织信息和美学要素——从未改变。书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分析媒介转换过程中,中国传统设计思维(如留白、节奏感)如何在新兴的数字界面设计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这种穿透技术表象直击本质的能力,让这本书的保质期显得格外长。它不是一本追逐潮流的书,而是一本探究规律的书,读完后,我感到对未来设计趋势的判断力也随之增强了许多,因为它教会了我如何从不变中寻找永恒的价值。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平面设计》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姑且一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平面设计的书籍汗牛充栋,能真正有深度、有新意的实在不多。但翻开后,我立刻被它的内容深度所吸引。这本书并没有拘泥于那些陈词滥调的软件操作指南或者堆砌精美案例的图册,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审美哲学是如何渗透并影响现代平面设计语言的。它详细剖析了从汉字结构到古典园林布局中蕴含的“气韵生动”和“虚实相生”的原则,并将其巧妙地与现代信息传达中的网格系统、色彩心理学联系起来。这种跨越古今、融汇中西的视角,让我对平面设计不再仅仅停留在“美观”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文化传承的高度。尤其是在探讨字体设计如何体现时代精神的那一章,作者引经据典,逻辑清晰,让我这个自诩有些经验的设计师都感到醍醐灌顶,明白了许多设计决策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理论基石的教科书,而非快餐式的技能速成指南。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阅读起来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但回报是巨大的。它对设计理论的阐述,不像某些著作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语言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特别是关于“视觉符号的语义学”那一块,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符号学理论,比如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并结合中国特有的语境进行了再诠释。书中没有提供那种“一看就会”的操作步骤,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对于那些希望突破瓶颈、从“匠人”成长为“思想家”的设计师来说,是极有价值的。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着自己过去的作品进行反思——我当时的设计,是否真的理解了我所使用的符号的全部含义?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深度自省的工具,迫使读者去审视自己设计思想的底层架构,非常适合研究生或资深从业者进行深度研读和学术交流。
评分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很关注如何将中国本土化的设计思维融入到现有的美术教育体系中。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蓝本。它不仅介绍了如何教授平面构成、色彩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将传统美学融入当代课程体系的教学思路。书中对不同教育阶段(从基础素描到专业工作室课程)的设计教学目标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和案例说明,特别是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设计”——比如市场招牌、路边广告牌中的非专业设计语言,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这种“从民间到学院”的逆向研究方法,让人耳目一新。它打破了学院派和民间艺术之间的壁垒,让设计教育变得更加接地气、更富生命力,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是一本可以直接拿来优化教案的实战参考书,实用性远超一般理论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审美,这对于一本谈论“设计”的书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自我介绍。我特别喜欢它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眼光。它没有选取那些烂大街的国际大牌案例,而是聚焦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本土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孕育出的那些充满时代烙印和集体记忆的设计作品。比如关于老式宣传画、票据设计以及早期企业标志的分析,那些设计虽然在技术上显得粗粝,但其信息传达的力度和情感的饱满度,是如今许多过度精致化设计所缺乏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体会到设计在那个特定时期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精神面貌。这种对“时间感”和“地域性”的捕捉,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研究中国设计史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评分总体而言是满意的,618活动时购入,关于本书:
评分很好 质量不错很好 质量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内容不全面……
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着手建立我国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音乐、美术、戏剧专业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当时列为中专的戏曲、舞蹈专业教育,也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逐一升格为大专或本科,并且自70年代末起,在高等艺术院校中陆续开始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迄今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以大学本科为基础,前伸附中或中专,后延至研究生学历的完整的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在大陆拥有30所高等艺术院校,123所中等艺术学校的可观的办学规模。
评分由学校系统施教而有别于传统师徒相授的新型艺术教育,在我国肇始于晚清的新式学堂。而进入民国后于1918年设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则可被视为中国专业艺术教育发轫的标志。时至1927年于杭州设立国立艺术院,1928年于上海设立国立音乐院,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始初具雏形。但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发展一直处在艰难跋涉之中。以蔡元培、萧友梅、林风眠、欧阳予倩、萧长华、戴爱莲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贤仁人,为开创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等领域的专业教育,荜路蓝缕、胼手胝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着手建立我国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音乐、美术、戏剧专业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当时列为中专的戏曲、舞蹈专业教育,也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逐一升格为大专或本科,并且自70年代末起,在高等艺术院校中陆续开始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迄今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以大学本科为基础,前伸附中或中专,后延至研究生学历的完整的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在大陆拥有30所高等艺术院校,123所中等艺术学校的可观的办学规模。
评分hao hao good hao good hao good hao haohao hao good hao good hao good hao ha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