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历史地图集(合装8册) | ||||||||||||||||||
| 出版社: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
| 书号: | 9787503118449 | ||||||||||||||||||
| 主编: | 谭其骧 | ||||||||||||||||||
| 版次: | 1982年10月第1版 | ||||||||||||||||||
| 印次: | 1996年6月河北第3次印刷 | ||||||||||||||||||
| 纸张: | 胶版纸 | ||||||||||||||||||
| 语种: | 中文 | ||||||||||||||||||
| 尺寸规格: | 27.5x20x13.5cm | ||||||||||||||||||
| 装帧: | 精装 | ||||||||||||||||||
| 净重: | 5.2kg | ||||||||||||||||||
| 定价: | 482元 | ||||||||||||||||||
| 中国历史演变目录 | |||||||||
| 1.夏 | 12.南北朝 | ||||||||
| 2.商 | 13.隋 | ||||||||
| 3.周 | 14.唐 | ||||||||
| 4.春秋 | 15.五代 | ||||||||
| 5.战国 | 16.北宋 | ||||||||
| 6.秦 | 17.南宋 | ||||||||
| 7.西汉 | 18.元 | ||||||||
| 8.东汉 | 19.明 | ||||||||
| 9.三国 | 20.清 | ||||||||
| 10.西晋 | 21.民国 | ||||||||
| 11.东晋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 精彩内容 | |
| 前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历史资料浩如烟海。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杰出的地理著作《禹贡》、《山海经》;以此为基础,很早就产生了一种重视历史地理的学术传统。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不仅记叙了西汉时代的地理,同时又是一部用西汉地理注释前代地名的历史地理著作。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存古迹,述往事。唐宋以来传世的舆地书,祖述班、郦,几乎无一不是由当世追溯到往古。可以说,中国古代所谓舆地之学,审其内容,几乎都与历史地理密切相关。 重视历史地理,当然会导致历史地图制作的兴起和昌盛。中国古代制图史上的、公元三世纪西晋裴秀用“制图六体”制成的《禹贡地域图》,公元八世纪唐中叶贾耽用古墨今朱法绘成的《海内华夷图》,都是在世界地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历史地图。此二图久已亡佚(见存西安碑林伪齐时上石的《华夷图》和《禹迹图》是贾氏图的缩本),而将近九百年前北宋元符中税安礼所绘《历代地理指掌图》,“始自帝喾”,迄于北宋,“著其因革,刊其异同”,共有图四十四幅,至今犹有翻刻本传世。税氏以后直到清末,传世的木刻本历史地图集不下十余种。 清代集舆地之学大成的杨守敬,在其门人协助下,于本世纪初,编绘刊行《历代舆地图》线装本三十四册,始于春秋,止于明代,古今对照,朱墨套印,见于《左传》、《战国策》和各史《地理志》的地名,基本上都上了图,这是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较前此诸图更为详细。杨氏之后民国年代所出版的几种用新法绘制新式装帧的历史地图,内容较杨图远为简略。 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地图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绘制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人们迫切希望出现一部用现代制图技术绘制的详细中国历史地图集。然而为什么直到解放以前,始终没有出过一部这样的图集呢? |
|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 |
获得奖项: 《中国历史地图集(1-8)》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
| 目录 | |
: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 夏时期 商时期 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 秦时期 西汉时期 东汉时期 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 魏 蜀汉 吴 西晋时期 |
| 作者简介 | |
| 谭其骧(1911年2月25—1992年8月28)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善人。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建立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后升级为研究所,历任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届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地图的绘编。 谭其骧先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家,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
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水平真的令人叹服,尤其是对于考古和文物爱好者来说,它提供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我最近在研究古代的城市布局和遗址分布,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指路明灯”。它不仅仅是展示了朝代的疆域,更是详细地标注了大量古代城池的遗址位置,很多都是我们今天只能在考古报告中看到的资料。比如说,当我阅读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的历史时,我可以直接在地图上找到它主要的都城、重要的军事据点,甚至一些重要的贸易集市的可能位置。而且,书中的一些地图还特别标注了古代的防御工事、水利工程遗址,这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它对于某些关键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精确标注,例如赤壁之战、安史之乱的一些重要战场,在地图上有了具体的地理参照,那些发生在书本上的宏大叙事就变得更加具象和可感。有时候,我还会对比不同时期地图上同一个地点的变迁,比如河流的改道、城市的兴衰,这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关于自然与人文变迁的精彩故事。对于我这种喜欢实地考察,或者对历史遗迹充满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地理信息是进行学术研究和实地探访的宝贵基础。它让我能够更准确地定位那些散落在田野间的历史碎片,也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无数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密度”与“广度”并存。首先,从内容的广度来说,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各个时期,从远古传说到近现代的早期,每一册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使得我能够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地理知识框架。其次,从地图本身的细节密度来说,那真是令人惊叹。我曾经尝试过用一些其他的地图册来辅助我的历史阅读,但往往细节不够,信息量有限。而这套地图集,每一幅地图都好像是一个微缩的世界,标注的地名、遗址、河流、山脉、交通线路等等,都经过了非常细致的考量。尤其是一些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都会有非常详尽的标注和说明。我个人在研究古代的水利工程和交通网络时,这套书的价值尤为凸显。我能清晰地看到古代是如何修建运河,又是如何利用自然河道进行运输的,以及重要的陆路交通干线是如何形成的。这些信息在一般的历史著作中很难找到如此系统和详尽的呈现。而且,它所提供的考古文物相关的信息,也非常契合我作为读者的需求,让我能够将文字记载与实物证据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我常常觉得,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地图集,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地理百科全书,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信息量,足以支撑我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探索和个人研究。
评分我之前读历史,总觉得像在看一盘散沙,知识点虽然不少,但总像是没有根基一样。自从翻开了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感觉像是突然找到了那张可以把所有散点串起来的线。我特别喜欢它对于不同时期地理特征的描绘,比如说,在看周朝地图的时候,我能清楚地看到分封制的痕迹,各个诸侯国的疆域划分,以及当时的交通网络是多么的初步。对比到秦朝统一后的郡县制地图,那种规模和行政效率的提升感就立刻显现出来了。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政治疆域的,它还涉及到很多自然地理的信息,比如山脉、河流的走向,甚至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分布的推测。这对于理解当时的经济发展、军事策略,乃至文化交流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视角。我尤其欣赏它在学术严谨性上的体现,你可以看到很多标注都是经过考证的,有些地方还会有不同的说法和争议的说明,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了解事物真相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不是简单地呈现一个结果,而是带你了解这个结果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有哪些证据支持。有几次,我遇到一些史料中提及的地名,在普通的历史书上找不到具体位置,但在这套地图集里,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描绘,这让我对那些模糊的记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解决了困扰我很久的一些小疑惑。这本书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它能极大地丰富你的阅读体验,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地理空间。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地理因素往往是被忽略的一部分,直到我看到了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它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我看到了历史是如何被地理环境所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改变地理面貌的。尤其是在理解古代中国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时,这张地图集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我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活动范围,以及他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发展壮大,又如何与其他民族发生交流和冲突。比如,在研究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互动时,我能清晰地看到长城这条地理屏障的作用,以及不同时期双方势力范围的犬牙交错。又比如,在了解南方经济的发展时,我可以看到发达的水系是如何促进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静态的地图,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不同时期的地图对比,展现了历史动态的变化。我经常会花很长时间,对比不同朝代的地图,观察疆域的扩张与收缩,行政区的划定与调整,以及人口的分布变化。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具体的历史事件,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历史发展规律。对于我来说,它就像是一本“活”的历史书,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和认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究,去理解历史事件背后更复杂的地理和人文联系。
评分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真是个宝藏!我一直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着迷,但总觉得缺乏一个清晰的地理脉络来串联起那些散落的史料和事件。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大气的设计惊艳到了。打开第一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精美绝伦的古代疆域图,从夏商周到秦汉,每一个朝代的疆域变迁都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连我这种对古代地理不太熟悉的人,也能大致了解当时的国家规模和势力范围。更让我惊喜的是,地图上标注了大量的地名、城址、关隘、山川河流等等,很多都是我以前只在书本上读到过,却从未想象过它们具体位置的。有时候,看着地图上那些已经消失的古城遗址,真的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能看到当年的繁华景象。这套书绝对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概览,它提供了非常深入的细节,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某个朝代、某个事件的地理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比如,在研究汉代的丝绸之路时,我就可以对照地图,清晰地看到它所经过的路线、沿途的重要城市,以及当时的行政区划,这比单纯看文字描述要直观和深刻得多。而且,每一幅地图都附有详实的文字说明,解释了地图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绘制的依据,以及一些重要地名的考证,这对于保证地图的准确性和学术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如果你对中国历史的地理脉络感到好奇,想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疆域演变、政区变迁,这套书绝对是你不可错过的选择。
评分很好的历史书,孩子的最爰'
评分读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评分很好,很喜欢
评分经典。。。。。。。。
评分很好的历史书,孩子的最爰'
评分帮别人代买的,但看着感觉还是不错的
评分赞书店老板包装得不错,垫了点泡沫纸。书是崭新的,品相不错。不过这一版印刷装订都不如第一版,地图装订中间有一部分看不到。这个不怪书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