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重庆市主推牧草栽培利用技术》我国草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中国是一个草地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近4亿hm2,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是耕地面积的3.2倍左右、森林面积的2.5倍。丰富的草原资源为我国草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小草是个大事业,是发展草地畜牧经济的物质基础,是振兴边远山区经济的优势产业,是维护生态的坚强卫士,在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加强三峡库区草原保护与建设,对于保持移民安定和社会稳定,加快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整畜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维护长江中下游,特别是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发展时期,赋予了重庆草业新的重大历史责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国内外牧草种植区划及栽培利用概况
第一节 国外牧草种植区划
第二节 我国牧草种植区划
第三节 牧草栽培利用的意义
第二章 重庆草地资源概况
第一节 草地资源概况
第二节 草地退化的原因
第三章 重庆牧草种植区划
第一节 基本概况
第二节 自然条件
第三节 社会条件
第四节 适生牧草分区的原则与方法
第五节 适生牧草种植分区
第四章 重庆不同畜种草畜配套模式
第一节 草食牲畜草畜配套牧草种植一般原则
第二节 牛羊养殖草畜配套模式
第三节 肉兔养殖草畜配套模式
第四节 鹅养殖草畜配套模式
第五节 其他畜禽养殖草畜配套模式
第五章 巫溪红三叶
第一节 植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
第二节 巫溪红三叶光合器官特征
第三节 巫溪红三叶生物量与营养元素积累、分配
第四节 巫溪红三叶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第五节 巫溪红三叶的利用技术
第六节 巫溪红三叶抗旱性
第七节 巫溪红三叶平衡施肥技术
第八节 巫溪红三叶栽培管理专家系统
第六章 紫花苜蓿
第一节 植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
第二节 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紫花苜蓿的利用技术
第四节 紫花苜蓿在酸性土壤中的生长表现
第五节 酸性紫色土上紫花苜蓿的结瘤性能与养分吸收
第六节 杀菌剂与菌核病菌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第七节 紫花苜蓿平衡施肥技术
第七章 扁穗牛鞭草
第一节 植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
第二节 扁穗牛鞭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扁穗牛鞭草生长及利用现状
第四节 扁穗牛鞭草抗寒性
第五节 扁穗牛鞭草和白三叶混播技术
第六节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混播技术
第七节 扁穗牛鞭草平衡施肥技术
第八章 鸭茅
第一节 国内外鸭茅研究利用进展
第二节 植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
第三节 生长区域及利用技术
第四节 鸭茅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第五节 鸭茅抗旱性研究
第六节 鸭茅与豆科牧草混播建植多年生草地技术
第七节 鸭茅的锈病抗性研究及防治措施
第九章 青贮玉米
第一节 国内外青贮玉米研究利用进展
第二节 青贮玉米植物学特性及生长发育规律
第三节 青贮玉米高效安全栽培技术
第四节 青贮玉米的营养效能
第五节 青贮玉米优质贮制利用技术
第六节 重庆市青贮玉米开发前景及对策
第十章 皇竹草
第一节 植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
第二节 皇竹草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第三节 生长区域及利用技术
第四节 皇竹草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十一章 饲用甜高粱
第一节 品种介绍
第二节 植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
第三节 甜高粱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第四节 饲用甜高粱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第五节 饲用甜高粱的利用
第六节 饲用甜高粱耐寒性
第七节 饲用甜高粱平衡施肥技术
第十二章 牧草主要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 牧草的主要病害及防治
第二节 牧草的主要虫害及防治
第十三章 牧草加工与贮藏
第一节 牧草的青贮
第二节 秸秆氨化
第三节 干草的调制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五、长江中下游平原牧草种植区
本区水热条件充足,年积温可达50130~70130℃(≥10℃),降水量在北部地区如南阳、合肥可达1000-1200mm,在南部地区如南昌、长沙达1600~1800mm。本区的降雨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末秋初,而7~8月是著名的伏旱季节,这与我国北方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有明显的不同。主要种植的牧草品种有白三叶、黑麦草、苇状羊茅、雀稗等,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还有红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鸡脚草、无芒雀麦、一年生黑麦草、聚合草、杂交狼尾草、象草、苏丹草、苦荬菜等。
六、西南地区牧草种植区
本区包括四川盆地、川西川北高原、秦巴山地和湘鄂西山地及整个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适宜种植的牧草有苏丹草、杂交高梁、狼尾草、一年生黑麦草的抗热品种、黑麦、苣菊、白三叶、红三叶等抗热性较好的牧草,在冬闲田里还可种植鸭茅、一年生黑麦草、紫花苕子、紫云英、三叶草等较耐寒的高产牧草。川西川北高原及秦巴、湘鄂西部山地可种植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猫尾草、白三叶、红三叶、苇状羊茅、猫尾草、苏丹草、杂交高梁、苣菊、一年生黑麦草等。云贵高原低海拔区适宜种植狼尾草、象草、柱花草、百喜草、画眉草等,在高山区可种植多年生黑麦草、苇状羊茅、猫尾草、三叶草等冷季型草。
七、华南地区气候及牧草种植
适于本区种植的多为暖季型牧草,如象草、狼尾草、柱花草、大翼豆、百喜草、狗牙根等。在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可种植三叶草、鸭茅、黑麦草等冷季型牧草。
……
前言/序言
我国草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中国是一个草地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近4亿hm2,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是耕地面积的3.2倍左右、森林面积的2.5倍。丰富的草原资源为我国草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小草是个大事业,是发展草地畜牧经济的物质基础,是振兴边远山区经济的优势产业,是维护生态的坚强卫士,在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加强三峡库区草原保护与建设,对于保持移民安定和社会稳定,加快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整畜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维护长江中下游,特别是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发展时期,赋予了重庆草业新的重大历史责任。
重庆市草原资源可以简要地概括为: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饲用植物种类多、饲用价值较高;目前利用少、生产水平较低、生产潜力很大。重庆市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191.65万hm2,是耕地面积的91.8%,人均占有草地1.03亩。草山草坡主要为天然山地灌草丛植被,产草量低,平均亩产鲜草仅0.5~0.6t。主要草地类型有:山地疏林草丛草地、山地灌木草丛草地、山地草丛草地及农隙草地。
《川渝地区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重庆及四川盆地(川渝地区)特色水果产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聚焦于该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丰富的品种资源以及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系统梳理了柑橘、葡萄、猕猴桃、草莓、桃、李、枇杷、梨等主流特色水果的栽培现状、技术瓶颈、市场动态及发展潜力。 第一部分:川渝地区特色水果产业的宏观图景 本部分首先为读者描绘川渝地区特色水果产业的整体轮廓。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地理气候禀赋的优势分析: 川渝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温适宜,且地形多样,形成了小气候差异,为不同特色水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区域(如丘陵、山地、河谷地带)的微气候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孕育出具有独特风味的柑橘、温带水果等。 品种资源的挖掘与保护: 川渝地区拥有悠久的果树栽培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特色水果品种资源,如重庆的“江津甜橙”、“奉节脐橙”,四川的“丹棱不知火”、“攀枝花芒果”等。本部分将深入挖掘这些本土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风味特点、抗病性等,并探讨其在现代产业发展中的价值,以及相关的品种保护与选育策略。 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回顾川渝地区特色水果产业从传统种植模式到现代化、集约化经营的演变历程。详细分析当前各主要特色水果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主要产区分布、产业链构成(种植、加工、销售、物流、旅游等),以及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部分:川渝地区主流特色水果的栽培技术与管理要点 本部分将聚焦于川渝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水果,对其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的剖析,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炼出关键的管理要点。 柑橘类(脐橙、甜橙、柑、橘、柚等): 品种特性与区域适宜性: 重点介绍“奉节脐橙”、“江津甜橙”等川渝特色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果实品质、市场表现。分析不同柑橘品种在川渝不同生态区的适种性。 建园与栽培技术: 详细阐述建园选址、土壤改良、砧木选择、苗木繁育、栽植密度等。 土肥水管理: 针对川渝丘陵山地地形,重点讲解科学施肥(有机肥、化肥、微量元素)的原则与方法,以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的应用。 整形修剪与树势管理: 传授不同树龄柑橘树的整形修剪技术,以达到通风透光、均衡生长、提高产量与品质的目的。 病虫害绿色防控: 重点介绍柑橘黄龙病、炭疽病、蚧壳虫等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以及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采收与采后处理: 讲解适时采收标准、采收方法,以及贮藏保鲜的关键技术。 葡萄(酿酒葡萄与鲜食葡萄): 品种选择与栽培模式: 介绍适合川渝地区气候特点的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优良品种,如赤霞珠、梅洛、霞多丽、巨峰、夏黑等。分析棚架式、篱架式等不同栽培模式的优劣。 设施栽培与生态栽培: 探讨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在提早成熟、提高品质方面的作用,以及有机栽培、生态栽培模式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修剪技术与产量品质调控: 重点讲解冬剪、夏剪、辅养枝修剪等关键技术,以及如何通过修剪调控结果枝、疏花疏果等手段,实现优质高产。 病虫害综合防治: 针对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虫害等,提出综合防治策略,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酿酒葡萄的特异性管理: 强调在特定地块、特定年份,对酿酒葡萄的糖度、酸度、单宁等关键理化指标的精准管理。 猕猴桃(中华猕猴桃): 品种选育与雌雄株配置: 介绍川渝地区适宜的猕猴桃品种(如“川猕1号”、“红心猕猴桃”等)以及科学配置授粉株的原则。 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详述建园、苗木选择、栽植、幼树管理。重点阐述架式选择(棚架、T型架、篱笆架等)、树形培养、结果母枝的培养与更新。 肥水管理与生理调控: 讲解猕猴桃对养分的特殊需求,以及不同生长期肥水管理的侧重点。介绍花期调控、果实发育期管理等。 病虫害防治与越冬管理: 重点关注溃疡病、炭疽病、褐腐病等,以及蚧虫、蚜虫等,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强调越冬期的病虫害管理。 其他特色水果(草莓、桃、李、枇杷、梨等): 草莓: 介绍设施化、立体化栽培技术,以及越冬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 桃、李: 聚焦于品种选择、整形修剪、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以及早熟、晚熟品种的栽培特点。 枇杷: 重点介绍树形管理、花期保护、果实套袋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 梨: 强调授粉技术、病虫害(如梨黑星病)的防治,以及果实品质的提升。 第三部分:川渝地区特色水果产业的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本部分将视角从田间地头转向市场,探讨如何将川渝的特色水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市场调研与消费趋势分析: 分析当前国内外特色水果的市场需求、消费偏好、价格波动规律,以及新零售、电商等新渠道对传统销售模式的影响。 品牌战略与价值提升: 探讨如何挖掘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果品牌,包括品牌定位、品牌故事、品牌形象设计。分析成功案例,总结品牌建设的关键要素。 营销策略与渠道拓展: 介绍多种营销模式,如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商超、农产品展会、产地直销、观光采摘等,以及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推广。 产业链延伸与融合发展: 探索水果加工(果汁、果酱、果干、果酒等)、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养生等与特色水果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提升产业附加值。 政策支持与金融服务: 梳理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补贴措施,以及金融机构如何为产业提供融资支持。 第四部分:川渝地区特色水果产业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本部分将展望未来,提出川渝地区特色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建议。 科技创新驱动: 强调新品种选育、智能化栽培、病虫害监测预警、采后商品化处理等科技创新在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 绿色可持续发展: 倡导生态友好型农业模式,推广有机种植、水肥一体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人才队伍建设: 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必要性。 区域协同与合作: 探讨川渝两地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联动方面的合作潜力,形成区域性特色水果产业集群。 风险预警与应对: 分析气候变化、市场波动、重大病虫害爆发等潜在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 本书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为川渝地区特色水果产业的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广大果农提供权威、实用的参考。通过对川渝地区特色水果产业的深入解读,期望能够推动该区域水果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