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石、杨奎松、傅国涌、谢泳民等名家推荐必读。
★民国立国档案:一部研究民国史的必读经典,一整套被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奉为治国纲领的神圣文本。
★百年辛亥革命珍贵遗产:全面详实企划大中华民主富强现代化方案的宏伟巨著。
★一份昭告天下的大国崛起方案:火车进藏、三峡水库、利用外资、快速崛起、渐进民主、国强民富……;当年的远见,渐成今日之现实。
《建国方略》孙中山著。主要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部分组成,并特别收录了《建国大纲》《中国国民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总理遗嘱》这三篇民国时期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
《孙文学说》从心理建设角度论述“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实业计划》是一份全面快速进行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其中包括建设铁路十万多公里,建设华北、华中、华南三大世界级港口等项目。第—次把经济建设放到首位,第—次提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经济战略思想。《民权初步》是《建国方略》的社会建设,是一部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著,叙述了政府的组织、运作和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把握的具体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反映了孙中山倡导的民主政治思想。书的最后,
在《建国方略》里,孙中山先生从思想层面到经济层面,再至政治层面,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详细设计,被民国政府标榜为立国的第—指导纲领,具有深刻的时代色彩,是一份标志性的重要史料文献,同时也是研究民国史、近现代史的必读经典。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孙中山先生临终遗嘱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他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因此人们惯称他为孙中山。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一系列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1921年,在广州组织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发起第yi次国共合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终年59岁。194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早年接受教会教育,对世界局势具有深刻的认识。他是zui早提倡以暴力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的革命者之一,"起共和而终帝制"。他提出的"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亦影响深远。晚年推动联俄容共、国共合作政策,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迅速发展,是海峡两岸都备受敬重的革命先行者。
很好的书
评分很好的了解 建国初期和未来的战略
评分这次为了300-200的券买了个会员,没想到有很多限制,有许多喜欢的书不能用这券,只能勉强重新再挑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值得拿来看,比马克思好多了
评分国父遗著,值得再三研究学习。
评分如果只是简单的从字面和例子理解“行易知难”显然对孙中山的思想有些轻率。首先,孙中山提出这个观点的目的不是在于他作为一个哲学家而对知行有绝对的认识。而是他需要阐明这个思想帮助他消灭革命失败的根本。对于尚来轻理性重经验的中国思维,无法迅速适应科学的发展,工业化的深入,这自然就使得建设国家存在天然障碍。作为理性的“科学”自然就是破处这个障碍的关键,因为只有“科学是系统之学、条例之学,凡真知识必从科学而来,而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不仅仅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而且认为真正学习西方,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即“贵知”,尊崇理性。其次,孙中山将人类进化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由蒙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之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孙中山的“行易知难”越发的具有辩证的味道。这不但推翻了传统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也否认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从孙中山对于知行关系的论述与阐释中,科学启蒙与理性启蒙的思想一直有着卓著的涌现。
评分求知的路上无止境,京东自营图书速度快,给力!
评分在《孙文学说——行易知难》的标题中,孙中山就表明了他在心理建设的环节中,要对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知行关系——进行新的理解与论证。在这一部分的《自序》的一开始,孙中山就对民国成立之后,革命建设之无成,国事之日非的原因进行追问,并给出了他自己的见解:“然而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以思想错误而懈志也。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在孙中山看来,中国传统知行认识是思想上的痼疾,是造成革命失败,民国建设受阻的根本原因。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破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旧思想,取而代之的则是“行易知难”。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孙中山分别举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成、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为例,说明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事情都是行在先,知在后,往往是行了而不知其所以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