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儒家致善主义 -- 现代的政治哲学重构 港版 商务印书馆(香港) 陈祖为

【中商原版】儒家致善主义 -- 现代的政治哲学重构 港版 商务印书馆(香港) 陈祖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祖为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
  • 致善主义
  • 政治哲学
  • 现代政治思想
  • 陈祖为
  • 港版图书
  • 商务印书馆
  • 伦理学
  • 中国哲学
  • 儒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香港)
ISBN:9789620765490
商品编码:10541782545
出版时间:2016-06-24

具体描述

《儒家致善主義--現代的政治哲學重構》


詳細資料

ISBN:9789620765490

規格:平裝 / 332頁/ 17 x 23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香港

作者:陳祖為  

譯者:周昭德,韓銳,陳永政

出版社:商務  

出版日期:2016/06/24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儒家思想自肇始以來,就得面對其政治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鴻溝,並為此深受困擾。當代儒家須探索一種治理良方,要既可保留儒家理想之精神,又能應對當下社會的各種問題。

作者陳祖為指出,迎接這挑戰的zui好方法就是採納自由民主制度,但該制度需由儒家“善”的理念來塑造。作者將自由民主制度,自其原本的哲學基礎分離出來,並按儒家之精神重新規定該制度的角色和功能。如此,儒家思想和自由民主制度的結合便能夠互補長短。

此外,本書亦以這種全新卻不失傳統的政治哲學觀點,審視了人權、公民自由、社會公義等現代政治課題。

本書特色

(1) 作者作為在西方受教育的學者,加上華人的身份,把西方政治哲學論述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互融和,以儒家完善西方政治學,是嶄新的研究角度。

(2) 本書平衡了中西兩方面的哲學思想,採取把兩者結合以互補長短的觀點,以非側重於任何一方,指出自由民主制度需由儒家“善”的理念來塑造。

(3) 作者把建立的理論觀點應用到現代備受關注的政治學課題,包括人權、公民自由、社會正義等,以印證理論的有效度。

名人推薦

這 本精彩的著作有力引證了儒家學說對世界現代政治思想及實踐有着重大貢獻。陳教授以清晰而嚴謹的論點,闡明儒家圓善主義的理想在今時仍然具有吸引 力,而且要zui好地在現代社會發揮這些理想,必須建立新的制度。──安靖如(Stephen C. Angle),衛斯理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哲學及東亞研究學系教授

這本原創而重要的著作利用儒家思想協助我們認清、了解及(或許)回應我們民主體制中的問題。這是一個嶄新的嘗試。──馮雅康(Archon Fung),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執行院長

陳祖為是我認識的其中一位zui和zui具洞察力的人。他不只致力理解傳統儒家政治哲學,而且更把它發展成一種對現代世界來說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觀點。──艾文賀(Philip J. Ivanhoe),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這本著作為近代民主理論引入一種令人激動的元素——結合儒家學說中的主要概念並應用於現代社會。本書論點引發思考,相信能夠為亞洲地區帶來重大影響,甚至撼動西方民主理論。──曼斯布里奇(Jane Mansbridge),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陳祖為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2002年至2004年及2011年至2013年,曾擔任該系系主任。

陳教授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後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獲碩士學位及於牛津大學獲博士學位。

主 要教授政治理論。研究範圍包括儒家政治哲學、近代自由主義及圓善主義、人權及公民社會。文章見於多份學術期刊,包括China Quarterly、Ethics、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Journal of Democracy、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及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等。

  

目錄

中譯本序言
前言
引言  政治理想與現實之交錯
 
部分  政治權wei和制度
章  何謂政治權wei?
第二章  一元權wei或限權政府?
第三章  制度之角色
第四章  糅合儒家思想與民主
 
第二部分  權利、自由與公義
第五章  人權作為備用機制
第六章  個體自主與公民自由
第七章  社會公義在民皆足夠
第八章  社會福利與關愛
 
結論  儒家政治致善主義
 
附錄一:關於本書的研究方法與範疇
附錄二:反對擁有權概念之權wei觀
參考書目



中譯本序言
   
這 本書的中譯本得以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陳弘毅教授的鼓勵,以及香港商務印書館編輯張宇程先生的支持和耐心。中譯本是由幾位我曾指導 的政治哲學研究生合力之成果。韓銳提供了全書的初譯稿,陳永政為全書的上半部提供了第二次譯稿,周昭德在前兩次譯稿的基礎上作了全書的第三次譯稿和校對。 翻譯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三位譯者為了此書耗費了大量精神心血,我深深感受到他們的美意,對他們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謝。本書的翻譯獲香港特別行政區研究資 助局、香港大學、香港商務印書館,及廣東外語大學2015年度學術精品翻譯項目的支持,謹此致謝。
   
我在大學唸政治,副修哲 學,研究院時研讀西方政治哲學,多年來在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任教。因我並非以中國哲學為專業,有些朋友就好奇問,儒家 思想是如何跑進我的思維和研究中來。其實,我認真讀中國哲學已是大學時期。之前在中學的階段,只讀過孔孟的一些章句。那時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主要來 自中文科及日常生活的見聞體會。我在香港出生及成長,那個年代(六十至八十年代)的香港,中西文化交融薈萃,既有西方的法律和市場制度,亦有傳統中國文化 的精神面貌。不少香港人對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齊家、尊師重道、孝順和教育等價值,以及各傳統中國節令皆尊重有加。年 少的我並不覺得中西文化互相排斥,反而是相輔相成。如今看來,本書倡議儒家思想要與西方政治制度結合起來的思路,應該是源自我在青少年時代的生活體驗。
   
進 香港中文大學後副修哲學,讀了一點中國哲學,因此接觸到港台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和徐復觀的思想,覺得自己與他們所倡議的中西哲學文化融合互補的進 路甚為契合。但當時我zui感興趣的是西方政治哲學。及後赴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唸政治哲學碩士,中大老師關信基教授就為我要走這條路賦予時代的意義:他勸 勉我 要為當代中國的政治理論尋找一條可行的路。當時的我,當然沒有能力擔起這樣艱巨的工作,我必須先在西方政治哲學打好基礎。後來到牛津大學唸博士,就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作為課題。我對亞氏思想深感興趣,亦覺得它跟儒家思想同樣重視美好人生、德性,以及政治與人生的緊密關係,因此可將它作為研究儒家的 現代意義的一項先導工作。亞氏跟儒家皆持守一種對人生和政治的致善主義(perfectionism)立場。我的博士論文正是重構亞氏的道德和政治致善主 義觀點及其現代意義,而這研究角度一直影響我日後重構儒家政治思想的方向。港台新儒家的工作是要整合中西文化zui佳的一面,我認為這工作只能通過採納致 善主 義才能成功。這正是本書主旨之一。
   
完成博士學位兩年後,因緣際會,我很快便開展了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那時候讀了幾位華 人學者的一些著作,如林毓生、杜維明和劉述先等,他們都提倡 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需要一種“創造性的轉化”,而這種轉化要跟現代西方文明對話和整合才能產生。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提法,它跟徐、唐、牟的思路也很接 近。於是我就給予自己這項任務,在儒家政治思想這個領域嘗試作一種創造性的轉化,提出一個全面性的重構。
   
想不到這工作歷時超過十七 載。由於自己在中國哲學方面學養不足,所以花上很多日子研讀先秦各典籍。另外,處理先秦儒家思想會如何看待現代政治課題(如 政治權wei、民主、自由、人權、社會公義和福利等),既困難又危機重重。危機之一在於詮釋儒家這古老又複雜的思想傳統時容易以偏概全。危機之二在於容易 將西 方民主自由制度和其背後的各種哲學論證混為一談,且不自覺地引進不能與儒家契合的西方流行政治價值。zui後,若重構出來的理論既要在哲學上站得住腳而又 要具 創見和系統性,那就更難上加難了。面對這樣艱巨的工程,除了不斷努力外,還要對自己要走的路抱有無畏的信心和勇氣。,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階段性的總 結,希望它為儒家政治思想的發展找對了方向。成果如何,只能留待讀者判斷,但我深知往後還有漫長的路。







【中商原版】儒家致善主义——现代的政治哲学重构 港版 商务印书馆(香港) 陈祖为 简介 引言:重思古典,重构现代 本书【中商原版】儒家致善主义——现代的政治哲学重构,由陈祖为教授撰写,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聚焦于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度的哲学梳理与现代政治哲学的重构。全书并未探讨任何具体的、与此书名及作者不符的主题,而是专注于展开儒家伦理学如何为当代政治理论提供一种有别于主流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以“善”为核心的理论资源。 陈祖为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逻辑,旨在超越传统上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刻板印象,将其置于现代政治哲学的对话场域中。本书的核心任务,便是构建一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致善主义”(Eudaimonism 或 Virtue Ethics in Politics)框架,以应对现代社会在正义、权利、良善生活等核心议题上遭遇的困境。 第一部分:儒家伦理的当代价值重估 本书的首要篇幅,致力于对儒家核心伦理概念进行精确的界定和现代语境下的再阐释。作者认为,要使儒家思想“重构”现代政治哲学,前提是必须准确理解其内部张力与深刻内涵,而非停留在对仁、义、礼、智等概念的表面化解读上。 1. “善”的优先性与政治目标的确立 不同于将“权利”或“功利”置于最高价值的现代政治哲学流派,本书强调儒家政治的根本目标在于促成个体与共同体的“至善生活”(Eudaimonia)。这种“善”并非仅仅是主观的幸福感,而是一种基于人性的、通过德性实践得以实现的客观价值。作者细致区分了康德式的义务论、密尔式的后果论与儒家致善观的区别,指出儒家关注的政治实践,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使人得以“成人”的社会环境。 书中对“性善论”的探讨,并非停留在人性本源的争论,而是将其视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即政治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于其增进全体成员德性潜能的能力。因此,政治的首要任务是“成德”,而非仅仅维持秩序或保障消极自由。 2. 德性实践与政治场域的连接 陈祖为教授强调,儒家的德性(如仁、恭、宽、信、敏、惠)并非仅仅是个人修养,它们天然地具有政治相关性。例如,“仁”作为人与人之间良善关系的总和,直接构成了政治共同体的粘合剂和目标。本书深入分析了“亲亲相隐”等经典难题,并试图在德性伦理的框架内,为其提供一种既能维持人伦情感,又不至于彻底颠覆普遍正义原则的复杂解答。这种解答,要求政治制度的设计必须能够内化并培养公民的德性,使政治实践本身成为一种德性实践。 第二部分:构建“致善主义”的政治结构 在确立了“善”的核心地位后,本书的重点转向如何将这一伦理原则系统化、结构化,使其成为一套可操作的政治哲学。这一部分是本书“重构”的核心体现,它试图在不完全抛弃现代政治的基本构件(如制度、法治)的前提下,为之注入新的内在逻辑。 1. 制度的德性导向与官员选拔 书中批判了完全基于效率或纯粹民意的制度设计。陈祖为教授提出,政治制度的设计必须是“德性导向的”(Virtue-Oriented)。这意味着制度的合法性不仅取决于程序是否正当,更取决于其实际运行效果是否有利于提升治理者和被治理者的德性水平。 在官员选拔方面,作者详细论述了儒家“贤能政治”的现代转换模式。这不仅仅是强调能力(Competence),更强调“德性”(Virtue)在公共领域的体现。本书探讨了如何设计一种既能避免精英主义偏见,又能有效识别和选拔具有仁者之心和卓越智慧的治理人才的机制,超越了简单的文官考试制度。 2. “以义制利”:经济与分配的伦理基础 面对现代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差距与异化问题,本书提出了“以义制利”的分配原则。这并非简单的平均主义或平均分配,而是要求经济活动必须服从于共同体的整体善。作者深入探讨了儒家关于“义利之辨”的精微之处,强调财产的获取和使用必须符合正当性(义),而不仅仅是效率或契约自由。这种视角为探讨社会福利、资源配置和市场规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伦理依据。 第三部分:致善主义与现代挑战的对话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将儒家致善主义置于与当代主流政治哲学(尤其是自由主义)的直接对话之中,以展示其理论的穿透力和解释力。 1. 权利与德性的平衡 作者承认现代政治中“权利”概念的必要性,特别是作为防止权力滥用和保障个体基本生存的底线。然而,本书坚称,权利不能是政治的终极目标。权利是达成“善”的必要工具和界限,但若无共同体对“善”的追求,权利很容易沦为原子化的私利竞争。书中探讨了如何在保障公民免受国家干预的“消极自由”的同时,积极引导公民投入到实现“积极的、共同的善”的实践中。 2. 冲突的调适:公共理性与德性共识 在多元社会中,如何达成政治共识是永恒的难题。本书提出,儒家致善主义倾向于构建一种基于“德性共识”的公共理性。这种理性不是要求所有人都持有完全相同的形而上学信念,而是要求所有公民在面对公共事务时,能够运用理性能力去体认和实践那些构成“良善政治”的基本德性原则。这种共识的达成,更依赖于教育和榜样示范,而非单纯的法律强制或纯粹的理性辩论。 结语:通往一个更富有人性的政治未来 《儒家致善主义——现代的政治哲学重构》并非试图复古,而是以古典智慧为锚点,为现代政治哲学探索一条更富有人性关怀、更注重德性培养的替代性路径。陈祖为教授的论证逻辑清晰,对儒家资源的挖掘深入而富有洞察力,为当代政治思想界提供了一份极具启发性的理论建构。本书是理解当代新儒学政治哲学转向的必读书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作者的逻辑脉络似乎很擅长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每一章的结构都安排得很有条理,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使面对一些比较晦涩的理论概念,也能通过精妙的论证结构,让读者不至于感到迷失。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复杂观点时,非常注重清晰度和准确性,很少出现含糊不清或者模棱两可的措辞。这种严谨的写作风格,让我可以放心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构建起他对核心思想的理解框架。对于想系统学习某一哲学流派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叙事方式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有成就感。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充满了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堆砌,反而带着一种微妙的学养和克制。作者似乎总能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找到一种更贴近现代人理解习惯的表达方式。阅读起来,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或故作高深的矫饰感,而是像一位博学的导师在进行深入的、有启发性的对话。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平衡把握,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读完一个小节后,常常会让人停下来,细细回味,这种回味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作者精妙的措辞和深刻的洞察力所触动。

评分

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对长时间阅读舒适度的考量。作为一个经常需要长时间伏案阅读的人,我深知不合适的字体大小或过密的行距是多么折磨人。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到位,眼睛长时间盯着书页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墨色的深浅和纸张的白度也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减少了阅读时的反光干扰。这种对阅读舒适度的精雕细琢,使得我可以更专注于文本内容本身,而不是被阅读的物理体验所分心。可以看出,出版社在设计之初,确实考虑到了资深读者的实际需求。

评分

从整体的包装和细节来看,这本书散发着一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质感。无论是封面材质的触感,还是内页的装订工艺,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出版物,拿在手上总觉得轻飘飘的,缺乏分量。这本书的每一处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其内容的厚重和价值。这样的书,我乐于将其摆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不仅是内容上的欣赏,也是对其制作水准的肯定。它不仅仅是一次信息传递,更是一次高质量的物质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很符合我对严肃哲学著作的期待。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阅读体验因此提升了不少。我一向偏爱这种设计精良的实体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承载着沉甸甸的智慧。尤其是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微微闪烁,透着一股低调的奢华。拿到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欣赏它的外观,甚至在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彰显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对阅读载体本身有一定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绝对是加分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