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二版) 叶嘉莹 台版 三民书局

【中商原版】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二版) 叶嘉莹 台版 三民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葉嘉瑩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古典诗词
  • 陶渊明
  • 杜甫
  • 李商隐
  • 叶嘉莹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唐诗
  • 宋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1457512
商品编码:10608972221
出版时间:2012-12-22
页数:22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二版) 叶嘉莹 台版 三民书局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葉嘉瑩教授四次演說的整理稿,收錄其受邀至北京舉行「舊詩欣賞」的講座內容。她解說詩學中的心物關係,並且融通傳統與新式評論詩歌的方法,對古典詩詞的欣賞與分析提出了具體、有系統的精闢見解,言簡意賅地評析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位詩人的詩作,從物象的揀選、心境的變化、結構的安排等各種角度切入探討。親切易懂、生動活潑的講述使讀者能輕鬆掌握欣賞詩歌的理論與方法,以便更加貼近作家的生命歷程、體會作品的美感質量。書中所舉的評析要領,不僅只適用於分析此三人的詩歌,更能應用於各式文學作品的剖析上,因此出版至今,廣受好評。

此次再版除了重新設計封面之外,同時校正了舊版中的一些疏漏,以使閱讀更為流暢,並且補述部分詩詞文句的出處,以利於查尋與探究。期望讀者能藉由本書淺顯平易的賞析,品味古典詩歌的動人情致。

作者簡介

葉嘉瑩

一九二四年生於北京。一九四五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榮譽教授。早期任教於國內臺灣大學、輔仁大學及淡江大學,後至美國哈佛大學和密西根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起,先後應邀在北京大學、天津南開大學及北京師範大學等校講學。一九九一年應天津南開大學邀講,創辨中國文學比較研究所,一九九三年更名為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任所長迄今。葉教授致力於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研究和創作,蜚聲海內外,二○○八年更獲頒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著有《迦陵談詩》、《迦陵談詩二集》、《迦陵談詞》、《清詞選講》等。

詳細資料

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家詩講錄(二版)

作者: 葉嘉瑩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12/22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457512

規格:平裝 / 22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文學研究> 華文文學研究

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二版) 叶嘉莹 台版 三民书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书籍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特定书目内容。 --- 《盛唐气象:李白、王维与盛唐诗歌的黄金时代》 作者:陈寅恪 著;李学勤 辑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简介: 本书收录了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关于盛唐诗歌及诗人研究的精要篇章。陈寅恪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独特的史观,将唐诗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深刻揭示了盛唐气象的形成与消亡,以及文学成就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全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石,辅以严谨的考证,对李白、王维等盛唐代表诗人的生平、创作特点及其思想脉络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 书中不仅关注诗歌艺术本身的美学价值,更着重探讨了盛唐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载的家国情怀、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的复杂主题。作者通过对诗歌文本的细致解读,结合政治史、社会史的研究成果,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盛唐画卷。例如,在论及李白时,作者探究了他“谪仙”形象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贵族阶层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王维的诗歌,则深入剖析了其山水田园诗中蕴含的魏晋风度与佛教思想的交融。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为读者提供了理解盛唐诗歌的深刻视角,更在于展示了历史学与文学研究相互渗透、互为印证的典范。它并非简单的作品赏析,而是通过历史的维度,重构了唐代诗歌繁盛期的精神图景。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唐代社会脉动与文学高峰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 《宋词的嬗变:从晚唐到南宋的词风流变》 作者:唐圭璋 编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简介: 本书是词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系统梳理了自晚唐词人温庭筠、韦庄开创词体,至南宋末年辛弃疾、姜夔等人的词风演变历程。作者唐圭璋先生,作为当代词学泰斗,以其广博的学识和细致的考订,为读者构建了一幅清晰的宋代词史画卷。 全书的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分为数个阶段进行论述:首先回顾了晚唐五代的词体初创阶段,侧重于花间派的审美趣味与对音律的初步探索;随后深入探讨了北宋初期柳永在市民阶层中推广词体、扩大词作题材的革命性贡献,以及苏轼如何以诗为词,拓展了词的意境与气象,使其摆脱了传统歌词的狭隘性。 重点部分集中于南宋。作者详细分析了李清照的“易安体”如何将个人生命体验与婉约词的抒情能力推向极致,以及在靖康之变后,词坛如何分化为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姜夔、周密为代表的格律派。豪放派的词作如何承载了恢复山河的悲壮情绪,而格律派又如何坚守词的音乐美学,形成了精工雅致的风格,都在本书中有详尽的论述。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考据的严谨性与对词律的专业性。作者不仅对每位重要词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做了扎实的考证,还对词作的音乐格律、句法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得读者在欣赏词作的文学意境时,也能领略到其音韵之美。本书不仅是词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也是普通爱好者窥见宋词盛衰兴替、体味古典美学深邃内涵的优秀读本。 --- 《魏晋玄学与人物精神:论“竹林七贤”的文化意义》 作者:葛兆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 本书是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聚焦于魏晋时期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文化现象——玄学,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竹林七贤”群体的精神世界与社会行为。作者葛兆光教授,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探讨了玄学如何成为魏晋士人面对动荡时代、构建自我价值体系的思想武器。 玄学,作为对汉代经学传统的反思与超越,其核心在于对“无”与“有”、“名教”与“自然”的辩证思考。本书通过对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代表人物的个案研究,揭示了他们如何将这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辨,落实到日常生活、审美趣味乃至政治态度的选择之上。例如,对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论辩,作者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个体自由诉求与维护传统名教之间的尖锐冲突。 全书的论述架构精妙,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或人物小传,而是试图建立起“思想—制度—社会心态”之间的复杂关联。作者指出,玄学的兴起是士人阶层在政治失意、社会结构重组背景下,寻求精神独立与人格完善的一种文化自觉。这种对“真性情”的推崇和对功名利禄的鄙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和审美取向。 本书的语言平实而富有思辨性,它引导读者超越对魏晋风度的浪漫化想象,直抵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生存困境中的挣扎与超越。它不仅为我们理解魏晋时期的思想史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我们反思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定位提供了深刻的参照。 ---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学导论》 作者:程志敏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学研究专著,旨在从理论的高度和规范的视角,解构和分析中国古典小说(主要涵盖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的叙事结构、技巧与美学特征。作者程志敏教授,以扎实的文本分析功底和清晰的理论框架,为古典小说研究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 本书的叙事学分析涵盖了多个维度:首先,对小说的“时空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古典小说如何处理历史时间与文学时间的交织,以及“虚实相生”的空间布局手法。其次,重点剖析了人物塑造的“全景式”与“聚焦式”叙事策略,特别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对话艺术和心理刻画(尤其在明清小说中)来构建复杂的人物群像。 叙事视点和语态的运用是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作者详细区分了中国古典小说中常见的“全知叙事者”与“有限视角叙事者”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选择对读者接受效果的影响。同时,对“结构组织”的分析也极为精到,如“串珠式结构”、“循环往复结构”在不同体裁小说中的体现。 本书的特色在于将西方叙事学理论模型,有效地嫁接到中国本土的小说文本上,避免了生硬套用,而是做到了“中西互鉴”。它不仅提供了分析《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巨著的有效方法,也对《聊斋志异》等短篇小说的叙事精妙之处进行了理论提炼。本书适合于文学专业学生及对古典小说叙事艺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学史有粗浅认识的读者,我非常欣赏这种聚焦于“三家”的对比性研究结构。陶渊明的超然物外,杜甫的沉郁顿挫,以及李商隐的绮丽迷离,三位诗人风格迥异,却共同构筑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巍峨山脉。这本书显然不是将他们孤立地看待,而是可能在某个层面上进行精妙的参照和映照。这种比较的视角,能更立体地展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文人的精神面貌和艺术追求的演变脉络。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在三者之间搭建起思想的桥梁,揭示他们看似不同的笔触下,是否有着共通的人性主题。这种结构安排,无疑提升了全书的学术深度,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古典诗学发展史的绝佳切面,使得对诗歌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展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初见时就被那沉稳又不失雅致的封面所吸引。纸张的质感也无可挑剔,厚实而富有韧性,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珍藏的满足感。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流畅,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这次的再版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出版方的用心良苦,无论是书脊的粘贴还是侧边的切口,都处理得一丝不苟,散发出一种匠心独运的气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让人愿意细细摩挲,慢慢品味。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印刷的精良带来的愉悦,这对于一个热衷于阅读实体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物质层面上传达出的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评分

从侧面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这本书的讲授方式想必是非常生动活泼的。我猜想,在原先的讲座现场,听众们一定常常被那种穿透时空的共鸣所感染。作者的讲解绝非枯燥的说教,而是融入了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她似乎总能找到诗句中与现代人情感连接的那个点。举个例子,当谈论到那些关于漂泊、失意或隐逸的篇章时,想必她会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甚至带有幽默感的笔触去解构诗人的心境,让听者在会心一笑中体会到古人的不易与伟大。这种将古典文学“生活化”的处理手法,无疑是激活了那些沉睡的文字,使它们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这种教学的温度,是冰冷的文字所无法替代的,它构建了一个温暖的阅读场域,让读者愿意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那个充满诗意的精神世界,去体验那份超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

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但仅凭目录和前言部分的浏览,便能感受到作者在选篇上的独到眼光和深厚功力。她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我们看似熟悉,实则已蒙上时代尘埃的经典诗篇,重新打磨出耀眼的光芒。这种选材的精妙之处,不仅仅在于挑选了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更在于她对于诗歌精髓的精准把握,总能切入最能触动人心的角度去阐释。这种导读方式,绝非简单的背景介绍或字词释义,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对话,引人入胜。它不像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述,反而充满了亲和力,让人感觉诗人仿佛就在耳边娓娓道来,讲述着他们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与人生哲学。这种叙事风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古诗词的门槛,让初学者也能轻易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意境和隽永魅力,实在是难得的引导之作。

评分

从朋友的口中得知,此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是一种融合了古典韵味与现代思维的独特语体。它既保有对古籍的敬畏与尊重,又大胆地运用现代的语汇和逻辑去解析,使得原本显得遥不可及的古典文本,变得触手可及。这种语言上的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既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变得过于口语化,也避免了过度堆砌艰涩难懂的术语。它仿佛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引路人,用最清晰、最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这种行文的流畅性和思想的穿透力,是衡量一本优秀导读著作的关键标准。我深信,这本书能够成功地成为连接古代诗歌与当代读者的坚实纽带,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精神上的丰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