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年鉴:科学·技术·发展(2006-2007年卷) [Scie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中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年鉴:科学·技术·发展(2006-2007年卷) [Scie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则渊,王续琨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科技史
  • 科学技术管理
  • 科技政策
  • 科技发展
  • 中国科技
  • 研究年鉴
  • 学术著作
  • 科技评价
  • 科技体制改革
  • S&T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1441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2406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cie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3
字数:5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科学学是现代科学发展到成熟阶段进行自我认识而创生的新兴学科,科学技术管理学是运用科学学和管理学的原理探讨科学技术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软科学。推进科学和科学学走向自我认识的前沿,促进科学技术管理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使科学学和科学技术管理服务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自然界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编辑出版中国首套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年鉴的主旨。
鉴者,镜也,辨也。本年鉴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学科专业年鉴,无意全面检阅过去一年的学科进展,而旨在营造一面晶莹明亮的学术透镜,供科学技术界、科学学界和相关学术界一起来透视科学技术和科学学的探索活动,辨识其既往之得失,反思其后果之喜忧,追踪其前沿之发展态势,确认其未来之前进方向。

作者简介

刘则渊,1940年生于湖北恩施县。1962年7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金属学专业。1999年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第一任院长,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985工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暨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伦理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中心主任,21世纪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大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大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编委,《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学、科学计量学和科学技术管理,发展战略学、科学技术与社会、技术哲学。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及地方科研项目10余项;有10余项研究成果和论著获部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或优秀成果一等奖。主要著述有《德国技术哲学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与发展导论》、《论科学技术与发展》、《发展战略学》、《技术开发原理与方法》、《自然辩证法原理》;主编《科学技术伦理与科学技术管理文库》,主持牛津版《技术史》第7卷的翻译,合作主编<科学方法论丛书》.并编著《怎样选择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主要代表性论文有《科学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德国技术哲学发展历史的中德对话》、《近代世界数学与科学关系的计量研究》、《科学王国和道德王国的统一》、《知识活动系统与大学知识管理》、《马克思和卡普:工程学传统的技术哲学比较》,《国家知识经济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其测度》、《钱学森与技术科学》、《On Scientometrics—Based Institutional Science of Science》、《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知识经济学和知识价值论》、《技术社会形态与生态化社会》、《持续发展观与产业生态化》、《世界新经济长波的来临与中国21世纪发展对策》、《近代世界哲学高潮和科学中心关系的历史考察》等。
王续琨,1943年10月生于大连市旅顺口。1966年7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造船工程系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1981年3月至1982年7月就读于中共中央党校自然辩证法研究班。现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兼任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大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大连市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大连市创造学会会长,《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等。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以来,先后从事自然辩证法、科学学、创造学、城市科学等边缘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知识体系结构、管理科学基础理论、领导智能论、城市行政学。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沿海开放城市行政组织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科学学科演进机理及其发展对策研究”等。主要著述有《交叉科学结构论》、《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学科辞典》、《中国城市行政系统建设与改革》、《科学方法辞典》、《论科学学科与教育》、“教育·科学·社会一一当代社会的大教育观》、《科学观察》、《自然辩证法原理》、《(自然辩证法)讲解》等。发表学术论文、译文170余篇.主要代表性论文有《中国创造学(创造一创新)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论交叉学科与交叉科学》、《科学技术学的科学定位及其学科体系》、《创造学的学科结构和科学定位》、《自然科学史和大科学史的学科结构》、《交叉科学:两大知识板块的交融》、《图书馆科学学刍议》、《技术学的兴起及其与技术哲学、技术史的关系》。《自然科学的学科层次及其相互关系》、《知识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管理科学学科结构及其发展态势》、《科学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学科发展战略:跨入21世纪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现代科学分类与图书分类体系》、《比较科学学刍议》、《也谈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理工科教育与科学技术学》、《略论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的进化》等。

目录

主编导语
本卷特稿
论技术科学的创新功能与强国战略

科学计量学和知识计量学
信息可视化网络的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前沿
国际创新管理主流学术群体的辨识和分析
国际科学技术政策文献演进和前沿热点(1987~2006年)
中国管理科学重要期刊论文及其作者的统计分析

科学学一般问题
“世界3”视域下的科学技术学研究
中国科学学元研究三十年(1997~2006年)
后工业时代的科学学
——国家科学政策基础问题

技术创新管理
全球创新竞争中的知识产要问题
中国创新体系二元结构及其政策选择
外资研究开发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论绿色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论原始技术创新的“创新家-企业”主体
经济转型期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社会创新探索
基于STS视角的社会创新探析

科学技术管理
中德老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比较研究侯
基层人员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辽宁能源发展的科学分析
中国服务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
论技术管理学在中国的分立发展

年度研究综述
2005年科学学元研究和理论科学学研究综述
2005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综述
2005年科学计量学研究综述
2005年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2005年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2005年科学技术管理研究综述
2006年科学学元研究和理论科学学研究综述
2006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综述
2006年科学计量学研究综述
2006年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2006年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2006年科学技术管理研究综述

信息文献索引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学术信息集锦
(2005年1月~2006年12月)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国内期刊文献索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文版图书索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
国外科学学大事年表
(1925~2000年)
编辑委员会顾问、委员简介
英文摘要

精彩书摘

本卷特稿
论技术科学的创新功能与强国战略
1技术科学的学科地位
“技术科学”的学科概念,是钱学森院士最先提出来的。早在1940~1950年代,他先后总结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应用力学学派及其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发展历程,结合自己参与创新空气动力学和创立工程控制论的经验,率先提出技术科学是关于人工自然过程的一般机制和原理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为工程技术服务的学问,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钱学森在论文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技术科学的基本性质、形成过程、学科地位、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
此后,中国科学院庄逢甘、郑哲敏院士和钱令希院士,分别以自己从事工程力学和计算力学研究与应用实践的亲身经历,进一步阐发了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2002年,由王大中、杨叔子院士负责,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组织编写了《技术科学发展与展望:院士论技术科学》一书。该书除重新刊登了钱学森院士的《论技术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体系结构》两文外,还发表了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罗沛霖和郑哲敏等多名院士对技术科学的论述和发展展望。
在《论技术科学》一文中,钱学森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三个层次的观点:“为了不断地改进生产方法,我们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部门同时并进,相互影响,相互提携,决不能有一面偏废。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三个领域的分野不是很明晰的,它们之间有交错的地方。”《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词条也指出:“技术科学是包括传统的工程学科、农业科学以及关于空间、计算机和自动化等现代学科的一门科学。”从“自然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科学)”的三个层次结构可以看出,技术科学具有中介过渡的特征,在人类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

前言/序言


《中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年鉴:科学·技术·发展(2006-2007年卷)》内容介绍 本年鉴是《中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年鉴》系列中的重要一册,全面、深入地回顾和分析了2006年至2007年间中国科学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动态以及国家科技发展所面临的关键议题。该卷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科技事业的宏观图景、微观机制及其发展趋势,是理解这一阶段中国科技政策制定与实施、学术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珍贵资料汇编。 核心主题与结构概述: 本年鉴的编纂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结构清晰,旨在为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高等院校师生及科技管理从业者提供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平台。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模块展开: 第一部分:中国科学学理论研究前沿回顾与展望 本部分集中展示了2006-2007年期间,中国科学学领域(Science Studies/Scientometrics)在理论建构、方法创新及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与演化: 重点收录了对科技活动中知识生产、传播、采纳及合法化过程的社会学、人类学视角下的深入剖析。研究探讨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重大科学发现或技术突破背后的社会网络、权力结构和文化价值取向。例如,对重大国家科研项目的决策过程、专家群体内部的认知冲突与共识形成的实证研究。 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的新进展: 详细介绍了在引文分析、期刊影响力评价、科研机构绩效评估等方面引入的新模型和新指标。该部分特别关注了如何利用计量工具分析中国在特定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国际产出与影响力变化,以及如何构建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科研评价体系,以期突破“唯论文论”的局限。 科学哲学与方法论探讨: 探讨了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以及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辩证关系。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当代科学观的影响,力图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科学哲学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政策实践 2006年至2007年正值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与“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本部分详细记录了国家在顶层设计和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重要举措和面临的挑战。 科研机构改革的深化与成效: 考察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地方科研院所的改革路径,特别是对科研人员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调整。重点分析了赋予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后的运行效率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的优化: 集中讨论了“973计划”、“863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的执行效果评估,以及新一轮科技计划(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前身探索)的布局思路。分析了如何平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的关系,以及财政投入的效率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移: 详尽阐述了该时期国家在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方面的政策动向。通过案例分析,评估了技术合同的签署情况、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以及知识产权运营的成熟度。 第三部分:科技发展与区域、行业分析 本部分将宏观政策落脚于具体的行业和区域实践,展示了中国科技发展在不同层面的具体面貌。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 关注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主要经济区域在构建区域创新集群方面的努力。年鉴收录了对地方政府在科技投入、人才引进、产业集群培育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效果的实证研究。特别探讨了中部和西部地区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并形成自身特色的科技发展路径。 关键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态势: 深入分析了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投入强度、专利布局和技术成熟度。通过对比国际先进水平,明确指出了中国在该阶段技术追赶和自主创新方面的瓶颈所在。 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 讨论了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战略(如“千人计划”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初步实践,以及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改革博士后制度、改善青年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以期稳定和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第四部分:科技与社会、伦理及国际合作 本部分关注科技发展与社会责任的互动,以及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定位变化。 科技伦理与风险治理: 鉴于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本部分收录了关于生物技术伦理、信息安全伦理的初步探讨。分析了如何在中国社会中构建科技风险的公众认知模型和监管框架。 国际科技合作格局的重塑: 详细梳理了2006-2007年中国与其他主要科技大国(如美国、欧盟、日本)在双边及多边科技合作框架下的进展。分析了中国从单纯的技术接受者向贡献者转变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所做的努力。 总结: 《中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年鉴:科学·技术·发展(2006-2007年卷)》以其详实的年度数据、深入的案例分析和前瞻性的理论思考,全面记录了中国科技体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转型阵痛与发展成果。它不仅是研究中国科技政策史不可或缺的档案,也是理解中国如何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力量驱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窗口。本卷的价值在于其对同期政策执行细节的忠实记录,为后来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基线和经验总结。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装帧,让人立刻感受到这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承载着特定领域深度思考与研究的结晶。我原本是抱着了解我国“科学学”这个宏大概念的初衷来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基础性讨论,或者至少是一些对科技政策制定逻辑的梳理。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对特定年份(2006-2007年)国家科技发展宏观数据的梳理与回顾,以及对一些当时热点科技项目实施效果的阶段性评估。它更像是一份年度体检报告,详尽地列出了“我们做了什么”、“资源投向了哪里”,而非深入剖析“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或“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高度的专业性和对既有框架的默认接受度,使得初期的阅读体验略显吃力。我期待的那些关于科学认知论的思辨,那些对创新驱动本质的哲学拷问,在这本年鉴中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反而更多的是对年度目标的完成度分析。这种侧重实践和数据的倾向,无疑对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内部人士是极有价值的,但对于像我这样试图从更广阔的视野理解“科学学”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理论支撑略显单薄,更像是一部高效的“科技工作备忘录”。

评分

从一个对技术政策的“历史脉络”感兴趣的读者角度来看,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够精确地定位2006到2007年间,中国科技政策的“拐点”出现在哪里。那个时期,我们正处在从“跟跑”向“并跑”过渡的关键阶段,知识产权、国际合作规范化以及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调整,都是至关重要的议题。我希望年鉴中能够通过对具体政策文件的引用和实施效果的对比分析,描绘出这种历史性转变的细微之处。比如,某项人才引进政策在地方试点和国家层面推广中的具体差异,或者对“自主创新”概念在不同部门间的语义漂移的追踪。然而,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是高度浓缩的,它提供了结论性的数据和宏观的概括,例如某项指标提升了百分之多少,某项规划按时完成了。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我们难以追踪政策从酝酿到落地的复杂过程,也难以分辨哪些是政策本身的内在驱动力,哪些是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它更像是一份总结性的“成绩单”,而不是一份记录“奋斗过程”的“实验日志”,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政策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读者来说,信息颗粒度略显粗糙。

评分

我是在一个下雨的周末,试图寻找一些能够激发我对科技前沿领域思考的读物时,无意中发现了这本年鉴的。我对“发展”这个词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尤其是在2000年代中期,那是一个中国科技力量快速崛起、各种政策密集出台的时期。我本期望这本书能像时间胶囊一样,捕捉到那个时代中国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内心深处的焦虑与雄心,记录下那些在转型期不断涌现的、关于技术路径选择的艰难博弈。想象中,这里应该有关于“产学研合作”在具体案例中遇到的制度性障碍的深刻剖析,或是对人才流动机制不畅的尖锐批评。然而,实际读下来,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官方叙事的平稳和对既定成就的肯定。论述风格上,充斥着大量的报告体语言和规范化的术语,像是在为一份提交给更高层级的总结材料做补充阅读。这种高度的概括性和对“成功经验”的强调,虽然构建了一个宏大而有序的图景,却牺牲了对具体困境和微观个体经验的刻画。我没能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支撑宏大叙事背后的、生动的、充满张力的实践故事,这让原本期待的“发展”的温度感大打折扣,更多是“进度条”的展示。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技管理领域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致力于寻找那些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性著作。我原以为这本《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年鉴》能够提供一个扎实的平台,让我理解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国家是如何将宏观的科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策略的。我尤其关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的演变。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确实对一些管理指标和评估方法进行了介绍,这些内容非常细致,比如对项目经费使用效率的量化分析,以及对特定行业研发投入的统计。但是,这些分析往往停留在描述性层面,缺乏强有力的批判性反思。例如,当讨论到某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时,年鉴很自然地归功于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但对于那些未达预期的项目,或是那些被资源筛选机制所淘汰的“非主流”研究方向,书中鲜有深入的探讨。我的疑问是,这种基于成果导向的管理评估,是否会无意中扼杀那些需要长期积累和前期探索的、风险较高的基础研究?这本书的评价体系似乎建立在“事后诸葛亮”的视角上,而缺少了对“事前决策风险”的补偿性分析,这让我感到略有遗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名称无疑暗示了它是一份面向学术共同体的权威参考资料,充满了严谨的学术气质。我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去阅读,期待能从中一窥中国“科学学”研究社群在特定时期内的主要关注点和方法论倾向。我希望看到关于知识的产生、传播和认同机制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性讨论,或许能找到一些与西方科学社会学理论进行对话的本土化成果。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科学学”在这个年鉴中更像是作为“科学管理学”的一个前置背景存在,它更多地扮演了“研究背景介绍”的角色,而非一个活跃的、进行方法论和本体论自我审视的场域。那些关于科学共同体内部权力结构、学科边界模糊化带来的挑战、以及科研人员职业伦理困境等充满张力的议题,在这本“年鉴”的宏大叙事下被稀释了。它更像是一份面向政府机构的年度报告汇编,对学术前沿的激烈辩论着墨不多,更倾向于展现一种稳定、有序、持续进步的官方认知,这与我期望中那种充满思辨和挑战的学术对话氛围有所出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