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套装上中下册)

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翁礼华 著
图书标签:
  • 财政史
  • 中国历史
  • 经济史
  • 政治史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改革
  • 中国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58849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32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47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财政则是人类社会的产物,生动的财政史足以反映一个国家惊心动魄的历史。《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上中下)(套装共3册)》之所以没有直接称为《中国财政史》,是因为其写作方式、内容编排有别于传统做法,是学术著作中的另类,因此只能用一般散文书名《大道之行》作为主标题,而用《中国财政史》作为副标题。《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上中下)》博古通今,利于阅读和理解,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最具特色的是全书大量采用了中国财税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图片,尤其是民国部分采用量占80%以上,传达了人们并不常见、且颇具价值的历史信息。

作者简介

翁礼华,1945年生,1962年入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化学系,1967年毕业,当过技术员、工程师、厂长、研究所长,1979年被评为“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省劳模。80年代从政后历任奉化、鄞县县长,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兼省地方税务局局长及省国资办主任。2003年翁礼华从财政厅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浙江大学特聘教授、财经文史研究中心主任。
20年的从政生涯,红红火火,睿智通达的他,认为做官只是一个过程,是发挥自身价值的一个平台。从1993年开始,他不仅把浙江财税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坚持全省财政改革“以人为本”、“四两拨千斤”、“省管县”、“地税与财税合署办公”、“让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而且独辟蹊径,以经济视角面对历史,写出了大气磅礴的系列财税文化散文,成为令人瞩目的专家型、学者型官员。历任财政部部长和国税总局局长对他赞赏有加,刘仲藜说他的书“融历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项怀诚称赞他“对财税史典籍涉猎甚广,研究有素,说起来旁征博引,头头是道”,金人庆说“现在能写财经杂文数他第一,……不搞财经的人愿意看,搞财经的更愿意读”。著名作家黄亚洲说他是一眼“深井”,作品深刻,视角独特,在短短的几年里写出几百万字,令专业作家望尘莫及。省作协多次为他的作品举办专题研讨会,2000年中国作协吸纳他为会员,翁礼华被称为“中国财税散文第一人”。
中国财税历史源远流长,浩瀚庞杂,当他把财税思想演绎成一部部著作后,他觉得还不够厚重,于是,在其倡议并努力下,位于杭州吴山的中国财税博物馆诞生了。站在博物馆学术楼的阳台上,面对湖山、斜阳,他常常感怀:人生如白驹过隙,唯有文化是永恒的。

目录

代序:财经与人生的文化透视
引言:折射人性的财政史给人以智慧
与猿相揖别的直立人
财政反映人性的追求
一、人是财政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要从生活世界中理解财政
历史给人以智慧
一、有人类便有历史
二、历史给人以智慧
财政史是治国的镜子
一、财政文化
二、税收文化
三、财政史是治国镜子
第一章 三皇五帝与财政萌芽
第一节 旧石器与采集经济
第二节 新石器与生产经济
第三节 经济发展和产品剩余
一、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二、粮食作物的广泛栽培
三、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第四节 公共需求和财政萌芽
一、商品交换和私人占有
二、公共需求和财政萌芽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
第五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六章 隋唐
第七章 五代至宋的财政
第八章 辽金元的财政
第九章 明代财政
第十章 清代财政
第十一章 民国财政
第十二章 民间财富崇拜和财税若干制度沿革
第十三章 继往开来的新中国财政
《附录》浙江经验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不包含《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套装上中下册)》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 --- 《帝国余晖与现代转型:清代中晚期江南士绅的社会生态与文化重塑》 作者: 陆鸿钧 出版社: 鸿蒙文渊出版社 装帧: 精装,三卷本 页数: 约1600页(三册合计) 定价: 680.00元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清代乾嘉至同光年间(约1736年至1875年)江南地区士绅阶层在社会剧变中的复杂生存状态与文化调适历程的宏大叙事。陆鸿钧教授以其深厚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史学洞察力,聚焦于苏州、杭州、南京等核心区域,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江南士绅社会生态图景。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地方史和精英史的窠臼,强调士绅群体内部的异质性、代际间的张力,以及他们在面对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性秩序重构、商业经济波动与西方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抵抗与融合的复杂策略。 本书不仅梳理了士绅在传统科举制度下的身份维持与资源获取,更着重探讨了他们如何从“治平之学”转向“经世致用”的知识谱系转型。从宋明理学对士绅精神世界的塑造,到乾嘉时期考据学与“乾嘉学派”的兴盛,再到晚清在“洋务运动”中扮演的“地方精英资本家”角色,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一知识群体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动荡中,如何努力维护其社会地位、财产安全和文化传承的艰辛历程。 【结构与核心议题】 本书共分为三卷,层层递进,展现出清代中晚期江南士绅从鼎盛走向转型,最终融入近代化洪流的复杂脉络。 第一卷:传统秩序的黄昏:乾嘉时期的士绅生活与权力结构 第一卷回溯至乾隆盛世末期,描绘了江南士绅在稳定环境下的社会结构。重点考察了地方精英如何通过宗族网络、义仓社团和地方教谕系统,有效地介入地方治理,行使“准官方”权力。这一部分详尽分析了士绅的经济基础——田产、典当以及新兴的商业投资模式,特别是他们对漕粮与盐业的间接控制。同时,本书深入剖析了“清代士人”的文化资本积累路径,包括对地方戏曲、园林艺术的品鉴,以及其在文人圈层内的声望竞争。一个核心论点是:在中央权力稳定的背景下,江南士绅的社会角色是“地方的稳定器”而非“变革的催化剂”。 第二卷:战火、瘟疫与“乡绅化”:道光中后期的社会弹性测试 第二卷聚焦于道光中后期,特别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江南社会所经历的内忧外患。本书关注了水灾、瘟疫等自然灾害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对江南士绅阶层的直接威胁。不同于以往仅关注官方应对的史著,本卷着重于士绅阶层在自保与救亡过程中的“去中心化”与“地方化”倾向。我们看到,传统的“士绅”如何被迫或主动地转变为具有军事动员能力的“乡绅”(Gentry),以及他们如何与地方团练、地方武装相结合,重建或巩固了基于血缘和地缘的防御体系。书中对战时财富转移、士绅捐助军饷的动机与后果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分析。 第三卷:经世的张力:晚清转型中的文化重塑与资本实践 第三卷是全书的重点,探讨了晚清时期,特别是在洋务思潮兴起之后,江南士绅在“中体西用”框架下的文化与实践转型。本书细致考察了以张之洞、李鸿章为代表的“官绅一体化”的精英群体,他们如何将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与现代技术引进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了那些未能进入中央权力核心,却在地方实业中崭露头角的“新士绅”阶层。这些人在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早期现代化企业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不再仅仅是为了科举或清流,而是直接服务于资本的积累与权力的再生产。本书揭示了他们在维护传统文化尊严与拥抱资本逻辑之间所承受的深刻的文化张力与道德困境。 【史学价值与研究意义】 《帝国余晖与现代转型》的出版,标志着对清代中晚期江南社会研究的一次重要推进。它成功地将社会史、文化史和经济史的多个维度整合,避免了将士绅阶层视为铁板一块的简化论。作者通过对未刊档案、地方志、家族文集和私人信札的系统梳理,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矛盾和复杂性的精英群体。本书对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传统精英阶层如何应对权力结构崩溃与西方冲击的历史经验,提供了极为深刻和细致的个案分析。对于研究晚清的社会动员、地方治理的变迁以及早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根源的学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参阅著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套装上中下册),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厚度和精美的装帧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团队的用心。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离不开对其财政运作的理解。财政是国家机器运转的血液,是政策推行的基石,更是社会经济状况最直观的体现。这套书涵盖了中国历史的上下数千年,我想象中它会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宏观层面梳理历代王朝财政制度的脉络。是否会深入剖析不同朝代在税收征管、财政收入来源、国家支出结构、货币发行与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书中对财政思想史的探讨也会是我关注的重点,历代帝王、士大夫对财政的认识、他们提出的财政改革方案,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历史走向,都是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我期待它能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知识上的空白,提供一种系统性的、跨越时空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财政制度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终于等到了这套《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套装上中下册)!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和经济制度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国家财政运作如何影响王朝兴衰、社会民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套书的书名就透露出一种宏大叙事的气息,似乎要从一个全新的高度来审视中国漫长的财政演变史。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比如秦汉的统一财政体系、唐宋的经济繁荣与财政创新、明清的财政危机与改革尝试等关键节点。书中是否会细致描绘赋税制度的变迁,例如从土地税、人头税到盐铁专营、商业税的演化过程?还会不会分析国家在水利建设、边疆防御、官员俸禄等重大开支上的策略,以及这些开支如何与财政收入形成博弈?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用严谨的考证还原历史真相,同时又能以清晰易懂的语言,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财政制度的复杂与魅力。读完后,我希望能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内在逻辑、国家力量的形成与维持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从中找到一些对当下经济治理的启示。

评分

我是一个历史迷,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深层运作逻辑的书籍。《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套装上中下册)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财政,这个词听起来有些枯燥,但背后却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智慧与挑战,也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兴衰起伏。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将中国几千年的财政史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古代的土地兼并、赋役制度,到近代的工商税收、国库管理,这本书是否会涵盖各个时期财政制度的演变,以及这些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甚至国家稳定产生了怎样的具体影响?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会不会分析那些影响深远的财政改革,比如王安石变法中的财政措施,或者晚清的财政改革尝试,它们为何成功或失败?又是否会探讨财政赤字、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财政风险是如何在历史上反复出现,并给王朝带来动荡?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就真是对中国历史一次深刻的“经济体检”。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经济发展史有着强烈好奇心的读者,《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套装上中下册)无疑是一本令人期待的巨著。我对“大道之行”这个词颇有感触,它似乎预示着一种探求事物根本规律的努力。财政,作为国家运作的最基础环节,其发展演变史恰恰是理解中国经济史的一把关键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系统地梳理从先秦到近代,历代王朝财政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变革。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朝代的税收种类、税率变化,以及税收征管的效率和公平性?国家支出方面,又如何分配用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军事、水利等各个领域?我尤其关注书中对财政危机爆发的成因分析,以及历代王朝试图通过改革来应对财政困境的实践,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本书如果能以清晰的逻辑、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将中国漫长而复杂的财政史呈现出来,那将是一次极大的阅读收获。

评分

终于盼来了《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套装上中下册)!一直以来,我对历史的关注点都比较偏向于政治和文化,但近年来逐渐意识到,脱离了经济基础,很多历史事件的解读都会显得不够深入。而财政,无疑就是经济基础中最核心的部分。我希望这套书能够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运作机制。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时期,如唐宋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等重大财政制度的改革,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影响?还会不会对国家在重要历史时期,如战争、灾荒、重大工程建设等背景下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 detailed analysis?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展现出财政制度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例如赋税的负担、徭役的征发等。如果这本书能够将抽象的财政概念,与生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巧妙地结合起来,那将是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阅读趣味的史学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