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研究汇录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研究汇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泠印社 编
图书标签:
  • 西泠印社
  • 社史
  • 印学
  • 近现代史
  • 文化研究
  • 学术研究
  • 中国文化
  • 艺术史
  • 历史
  • 文献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8073514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1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就论文集的编辑而言,确定将文集分为上下卷。
   上卷广收近几十年所已发表的关于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的研究论文—由于这些论文发表时间很长,今天有许多研究家已看不到了,倘若趁此机会将之汇为一辑,确实会有功学术匪浅。由是,在上卷中,以百年社庆为下限,广收从解放前到九十年代以来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大学学报、纪念册、印谱著作序跋中的相关社史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份。一是针对早期社史的研究部份;第二是针对早期社员的人物研究部份,分人别类;第三是史料部份,包括百年西泠印社出版目录(二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后)、论文集目录、《西泠艺报》总目录、《西泠艺丛》总目录等,以便于查检与复按。由此可以看出,上卷是资料性质的:以横跨百年的已发表成果与目录索引为基本内容。
   下卷则为本次研讨会所收集的应征论文。也依主题区分为:一、早期社史研究;二、早期社员研究;三、史料介绍与人物回忆;前二项旨在推扬研究,后一项旨在保存史料。三者之间虽然立项侧重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大抵上不收那些老生常谈、沿袭转抄的泛泛的介绍与概述。即使是新资料的发掘而不必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也必须要有“新”,不然就缺乏价值。

目录

序言
一、社史研究
1.丁黎: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
2.颐斋:印学话西泠——关于我对西泠印社社史的初步认识
3.蒋北耿:西泠印社胜迹留痕
4.余子安:从“东皋雅集”一印所想到的
5.黄涌泉:印社留痕话三图
6.国璋、味琴:石藏东汉社结西泠——记西泠印社
7.陈振濂:关于上海西泠印社的成立
8.吴长邺:西泠印社内的吴缶翁铜像
9.屠燕治:西泠印社与古泉学
10.朱妙根辑:印社轶事摘记
11.朱妙根辑:印度诗人泰戈尔与西泠印社的因缘
12.陈从周:印社说景
13.林乾良:一石两关创社人
14.朱妙根:“闲寻绿格传孤本”——谈叶一舟丁辅之王维季所辑《西泠印社志稿》
15.张锐:记王潜楼先生与西泠书画社
16.韩天雍:金石缘——简述近现代中曰印人之交往
17.朱妙根:西泠印社文献概要
18.孙洵:群体的觉醒——西泠印社的创建在中国印坛的历史意义
19.刘江:弘扬西泠印社精神——纪念西泠印社创立九十五周年
20.茅大为:“乐石社”中的西泠诸子
21.韩天衡:厚积必发应运而生——西泠印社产生的历史背景刍议
22.陈振濂:以学术为旨归——西泠印社社史研究二题
23.林乾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之谜
24.余正: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的考察
二、文献摘录
1.韩天衡:九百年印谱史考略
2.徐畅:中国印学社团的发轫与发展
3.陈金彪:龙渊印社的盛衰及其意义
4.姜丹书撰、胡志平辑: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小传
5.胡志平辑: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润例集束
6.胡志平辑:西泠印社早期社史资料数则
三、史料存目
西泠印社二十年代出版物目录
西泠印社六、七十年代出版物目录
西泠印社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物目录(部分)
附: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物(重点图书介绍)
《西泠艺报》目录分类
综合篇
篆刻篇
书法篇
绘画篇
《西泠艺丛》目录分类
一、印学研究
二、书画研究
三、艺苑汇观·图版
四、藏品博览·图版
五、展览交流
六、摄影图片
七、作品选登
《西泠印社》目录分类
西泠印社历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目录
一、西泠印社八十周年论文集
二、九个周年论文集
三、百年社庆论文集
四、纪念吴昌硕诞辰一百六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五、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
六、“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
四、人物研究

前言/序言


《西泠印社早期社史研究汇录》 一部梳理与传承印学精魂的学术巨著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研究汇录》是一部深入挖掘、系统梳理西泠印社初创时期历史文献与学术思想的重量级学术著作。本书汇集了数十位资深学者历时多年潜心研究的精华,以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力求还原西泠印社问世之初那段风云激荡、群贤毕至的峥嵘岁月,展现一代印学宗师们的风采与他们对中国印学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探寻西泠源头,重塑历史记忆 西泠印社,这个坐落于杭州西子湖畔的百年老社,自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立以来,便成为海内外印学研究的重镇。然而,在时间的洪流中,许多关于其早期社员的生平事迹、创作理念、学术交流以及印社的创办历程与早期发展,逐渐变得模糊。本书的诞生,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学术空白。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严谨的考证与深入的分析,将零散的史实串联起来,构建出一幅清晰而生动的西泠印社早期画卷。 聚焦核心人物,剖析思想精髓 本书的重点聚焦于西泠印社的首批社员,包括吴昌硕、丁辅之、王禔、叶品三、马衡等一批在印学、书画、金石学领域卓有成就的大师。作者们深入探究了这些早期社员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艺术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在西泠印社这个平台上进行思想碰撞与学术切磋。通过对他们传世印章作品、相关文稿、书信、日记等珍贵史料的解读,本书系统阐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治印风格、艺术理念,以及他们对篆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所提出的深刻见解。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吴昌硕如何融汇金石、书画、诗文于印章之中,开创了“吴门印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深入探讨了丁辅之在印泥、印谱整理方面的贡献;以及王禔、叶品三等人在理论与实践上对印学发展的积极推动。 揭示学术传承,弘扬印学精神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研究汇录》不仅是对个体事迹的陈述,更是对印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本书深刻揭示了早期社员们在印学研究中所秉持的严谨治学态度、开放包容的学术胸怀,以及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新。书中梳理了他们之间的学术唱和、相互启发的互动关系,展现了西泠印社早期所形成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术氛围。同时,本书也探讨了这些早期社员的印学思想如何对后来的印学发展产生启示,为当代的印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史料翔实,考据严谨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史料的重视和考证的严谨。作者们查阅了包括但不限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西泠印社档案馆等国内外多家重要文献收藏机构的珍贵档案,搜集了大量前人未曾充分利用的文献资料。例如,书中引用了大量首次公开或鲜为人知的社员书信、手稿、早期刊物、契约文书等,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支撑。每一个论断都经过细致的考证,每一个观点都力求有据可依,充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多维度视角,立体呈现 本书的研究视角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史的范畴,还从文学、历史、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审视。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的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早期社员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艺术选择与学术追求。书中也关注了早期社员在社会活动、文化交往等方面的表现,勾勒出他们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群像。 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并存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研究汇录》不仅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研究专著,对于从事印学、书画史、艺术史、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其详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深刻的分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新的视角。同时,对于广大中国书画艺术爱好者,尤其是对西泠印社、印学艺术感兴趣的收藏者而言,本书也具有极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它如同一扇窗,带领读者走进西泠印社的辉煌起点,感受那份纯粹而深厚的印学情怀。 结语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研究汇录》的出版,无疑是印学研究领域的一件盛事。它以 an 严谨的治学态度, an 饱满的热情, an 深刻的洞察力, an 梳理了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的历史与学术贡献, an 填补了 an 重要的学术空白, an 极大地丰富了 an 我们对 an 中国印学史 an 的认识。本书 an 是一部 an 献给 an 历史 an 的 an 答卷, an 也是 an 对 an 未来 an 的 an 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期待的部分,就是它能够如何细致地梳理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的脉络。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伟大的组织,其成立之初的关键人物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本书通过“汇录”的形式,想必会把这些早期社员的人物生平、艺术成就、思想主张,甚至他们之间的交往和论辩,都尽可能地呈现出来。这就像是在为我们描绘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近距离地观察和理解这些闪耀的文化巨匠。我尤其好奇,在那些晦暗不明的历史细节中,这本书能否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比如未曾公开的书信、手稿,或是口述访录的整理,来填补我们认知的空白。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期待,是它能否展现出早期社员们之间丰富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成员之间的合作、竞争、甚至是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真实的情感和互动呈现出来,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生动的人物传记群像。我希望能够看到,这些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共同的理想下携手前行,又如何在创作上相互砥砺,这种人文关怀的展现,会让这本书更加鲜活。

评分

总而言之,《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研究汇录》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温度。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艺术社团的史料汇编,更是一次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和文化精神的深度回溯。我坚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西泠印社的辉煌过往,感悟那些伟大艺术家们的精神世界,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当下和展望未来。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和启迪未来。我相信,这本书在深入挖掘西泠印社早期社史的同时,也能够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比如,在那个西学东渐、传统文化面临冲击的时代,这些艺术家们是如何坚守和创新,如何在古老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他们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辩证关系的思考。

评分

刚拿到《西泠印社早期社史研究汇录》这本书,我整个人就被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给包裹住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别致,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仿佛能闻到纸墨的清香。翻开扉页,厚厚的篇幅就预示着这是一部内容相当扎实的学术专著。我虽然不是专业的印学研究者,但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像西泠印社这样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团体。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群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学者聚集在一起,用他们的笔墨和刀石,篆刻着时代的精神,留下一个个传世的印章。这本书,我想一定是对那个辉煌时代的生动记录和深刻解读。

评分

对于我来说,阅读《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研究汇录》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我常常会想象,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格魅力,都将通过这本书传递给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启发我,让我对传统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能从中汲取一些积极的力量,用于面对当下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研究”二字,让我看到了其学术的严谨性。我明白,这不仅仅是对史实的简单堆砌,更是经过研究者深入考证、分析和解读的成果。我想,书中一定包含了大量的引文、注释,以及作者对于不同观点、不同史料的辨析。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或许有些地方会稍显晦涩,但我相信,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才能保证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学习到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理解研究者是如何一步步从零散的线索中构建起完整的历史图景的,以及如何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 nuanced 的分析。

评分

我注意到书名中“汇录”二字,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会不会收录了一些非常珍贵的原始文献材料?比如,一些早期社员的亲笔信件、日记、手稿、创作草图,甚至是当时的一些活动照片或者会议记录。如果能够看到这些第一手的资料,那将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不仅能够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这些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点滴,也能为我们提供更具说服力的研究依据。

评分

“汇录”这个词,给我一种包罗万象的感觉。我推测,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涵盖了多个方面,不仅仅是社员的个人传记,还可能包括早期印社的组织架构、章程制度、重要活动、展览、出版物,甚至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考察。如果能够了解到这些,我们就能更全面地理解西泠印社在当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尤其想知道,早期社员们在发展印社的过程中,面临过哪些挑战,他们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将印社打造成一个享有盛誉的艺术机构的。

评分

本书的作者,想必是一位在这方面浸淫多年的专家。我猜想,他/她对西泠印社的历史一定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能获取知识,更能从中学习到作者是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他的分析框架,他的论证方式,他的批判性思维,都将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我的学术品鉴能力,也能对研究学问的方法论有更深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