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

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克戈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柳公权
  • 神策军碑
  • 楷书
  • 名家教程
  • 书法技法
  • 书法临摹
  • 书法入门
  • 书法艺术
  • 字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65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75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家书法教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
字数: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名家书法教程”丛书(20册)中的一册,帮助读者了解书法常识,掌握书法练习方法和技巧,以及学会鉴赏书法作品,同时通过实例生动展示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书法练习技巧。

《神策军碑》为柳公权68岁时所书。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神策军碑》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其笔法与结构极精炼而凝重,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读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对“颜筋柳骨”这句话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内容简介

  《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精选历代名碑名帖、集合诸体代表范本、是学习名家书法的专业之选。《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对原碑帖进行适当的放大与精细化处理,既方便观摹,又不失原字的神韵。同时加入笔画示例,以便读者从字形、笔画上细细揣摩,同时加以反复练习,从而提高个人的书写能力与欣赏水平。

作者简介

姜克戈,著名书法界作家,编著过多部著名书法作品,在书法界有卓越贡献。


内页插图

目录

用笔

行笔法

顺序

速度

走向

提按


前言/序言


神策军碑:柳公权行书艺术的巅峰之作 《神策军碑》,作为柳公权晚年书法的集大成之作,不仅是唐代行书的典范,更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忽视的瑰宝。此碑以其雄浑壮阔的笔力、严谨秀丽的结构、跌宕起伏的章法,展现了柳公权炉火纯青的书法技艺,以及他晚年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历史背景与碑文内容 《神策军碑》碑文内容记述了唐代神策军的历史功绩,歌颂了其在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碑文的撰写者为柳公权的同乡好友,碑文内容本身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为书法艺术的呈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碑文的字数约为一千余字,虽非巨制,但其文字的组织与安排,与柳公权的笔法和结构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书法画卷。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神策军碑》最令人称道的,无疑是其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柳公权在《神策军碑》中,将他一生钟爱的“骨力”与“秀丽”完美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笔力雄强,筋骨毕露: 柳公权的“柳骨”之称并非虚誉。《神策军碑》的用笔,劲健有力,入木三分。每一笔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起笔、行笔、收笔,无不体现出他对笔墨控制的极致追求。特别是其横画,粗壮有力,如钢钉插入,给人以坚实稳重之感;竖画则挺拔峻直,犹如悬崖峭壁,透出刚毅之气。点画也变化多端,或短促有力,或绵长舒展,都蕴含着强大的内在力量。这种“筋骨毕露”的用笔,使得整篇书法充满力量感与生命力。 结构严谨,法度森严: 柳公权的书法一向以法度严谨著称,而《神策军碑》更是将这种特点发挥到了极致。虽然是行书,但其结构却保持着一定的楷书端庄稳健的基调。字形大小适中,笔画之间紧密配合,疏密有致。即使是字形结构的细微之处,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字,即便在行笔过程中,也依然保持着清晰的轮廓和明确的笔画走向,体现了他扎实的楷书功底。这种严谨的结构,赋予了书法一种理性之美,给人以冷静、克制而又充满智慧的感受。 行笔流畅,气韵生动: 尽管结构严谨,但《神策军碑》并非一味拘谨。柳公权在行笔过程中,巧妙地将楷书的端庄与行书的流畅融为一体。笔画之间顾盼呼应,自然衔接,仿佛一气呵成。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也随着行笔的快慢而富有节奏感,使得整篇书法流露出一种充沛的生命活力。在严谨的法度之内,他依然能够挥洒自如,使笔墨在纸上跳跃、奔腾,展现出自由而又充满韵律的美。 章法布局,气势恢宏: 《神策军碑》的章法布局,也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在疏密、大小、欹正等方面都经过精心安排。碑文内容的长短句,与书写者的笔势变化相呼应,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整体来看,碑文的布局既有严谨的秩序感,又不失灵动与变化,给人一种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视觉冲击力。 艺术价值与学习意义 《神策军碑》不仅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其学习价值也十分显著。 “柳体”行书的典范: 对于想要学习柳公权行书的书法爱好者而言,《神策军碑》是不可多得的范本。它集中体现了柳体行书的精华,学习此碑,能够深入理解柳公权独特的用笔、结构和风格特点。 楷行结合的典范: 《神策军碑》巧妙地将楷书的端庄严谨与行书的流畅生动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将楷书基础转化为行书的良好途径。通过对《神策军碑》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笔法和结构能力,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行书名家打下坚实基础。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神策军碑》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通过欣赏和学习此碑,不仅能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更能对唐代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感悟古代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 《神策军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如同一座高峰,吸引着后人不断攀登,探索其奥秘,传承其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临池不辍的奥秘:细节成就神采 《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书法上的体现。以往我临帖,常常忽略一些细微之处,总觉得大体像了就好。但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临习中的不足。我尤其对书中对“点”和“捺”的讲解印象深刻。柳体中的点,形态万千,或圆润如珠,或尖锐如锥,每一个点都饱含力量;而捺,则更加讲究笔势的舒展与收束,仿佛有生命般地延伸,却又精准地落笔。我反复观察碑文中“太”、“子”、“心”、“月”等字的捺画,发现它们并非简单的弧线,而是蕴含着速度的递减与力量的蓄积。教程中对这些笔画的笔锋处理、行笔轨迹的详细剖析,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捕捉这些细节。我发现,当我开始关注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甚至笔画的粗细变化时,整个字的神采就完全不同了。教程中的字帖部分,不仅仅是拓片,更是针对性的临摹指导,例如针对“神策军碑”的某些字,会特别指出该字的关键笔画,以及需要注意的结构要点。这使得我的临习不再是漫无目的的摸索,而是有了明确的方向和重点。我意识到,只有将每一个笔画都做到极致,才能最终成就一个有神采的字。这本书,让我从“粗线条”的欣赏者,转变为“精微处”的探索者。

评分

笔锋的锐利与含蓄:神策军碑的用笔之道 《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这本书,让我对柳公权“笔锋”的运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并非一味地追求锐利,而是在锐利中透着含蓄,在含蓄中不失锋芒。我翻阅书中的字帖,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笔画。有些笔画,起笔处就显得锋芒毕露,如同刀锋出鞘;有些笔画,则显得含蓄内敛,起笔处不动声色,但在行笔过程中,却逐渐显露出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在临习中,尝试着去体会这种“笔锋”的微妙变化。我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将笔画“画”出来,而是去感受笔尖在纸上“行走”时的力度和方向。教程中对“藏锋”和“露锋”的讲解,让我明白了,柳体字的“骨力”,并非都是硬邦邦的,而是通过对笔锋的巧妙运用,在刚柔并济中得以体现。例如,在临习“心”字底时,那个点画的收笔,往往会显得非常含蓄,但却能有效地将字形“收住”;而“木”字旁,其横画的起笔,则常常显得更加锐利,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笔锋的运用,是书法作品生命力的关键。柳公权用他精湛的笔法,在《神策军碑》中,将笔锋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让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灵性与力量。

评分

解构与重塑:柳体结构的精妙之处 《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这本书,让我对汉字结构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以往我看柳体的字,总觉得它们方方正正,严谨大气,却很少去思考这“严谨”背后所蕴含的逻辑。这本书,将《神策军碑》中的字,进行了细致的解构,让我看到了一个字是如何由最基本的笔画组成的,以及这些笔画之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相互支撑,最终形成一个完整而富有生命力的整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体”字结构的分析,那个“亻”字旁,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有着极其讲究的起笔和收笔,以及字形的大小比例,它巧妙地为右侧的“本”字提供了空间,使得整个字既紧凑又不显拥挤。教程中不仅给出了字帖,还配有详细的笔画分解图和结构解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字的“骨骼”和“经络”。这就像是学习解剖学,让我从宏观的字形,进入到微观的笔画,再到整体的结构。我开始尝试着,在临习时,不仅仅是模仿字形,而是去理解字形背后的结构原理。我发现,当我对一个字的结构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即使是写错了一个笔画,我也能很快地修正,因为我知道,那个笔画应该放在哪里,应该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形似”的学习者,逐渐走向一个“神似”的学习者。

评分

“瘦硬”的温柔:柳体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拿到《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冷硬的书法教程,因为柳体向来以“骨力遒劲”闻名。然而,当我沉浸其中,一遍遍地临摹,一遍遍地揣摩时,我却在柳公权的笔下,发现了“瘦硬”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他并非只是简单地追求“瘦”,而是通过对笔画的力度、速度、粗细的精确控制,以及字形空间的合理运用,来传递出一种内敛、庄重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字旁和“心”字底的讲解。柳体中的“人”字旁,虽然瘦,却很有挺拔之势;而“心”字底,则显得沉稳而富有情感。我尝试着在临习时,去感受这种“瘦”的温度,去体会那种“硬”的柔情。例如,在临习“安”字时,那个“女”字旁,我不再只是看到其外形,而是去感受那两个点画的轻柔,以及中间一横的稳重,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字那种宁静祥和的意境。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书法并非只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载体。柳公权用他的笔墨,在《神策军碑》中,诉说着他对国家、对苍生的深沉情感。通过这本书,我仿佛与柳公权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他笔尖流淌出的,那份“瘦硬”中蕴藏的温柔与力量。

评分

初窥柳体雄浑,心随神策军碑而动 拿到这本《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时,我满怀期待。柳公权的瘦金体,以其骨力遒劲、结构严谨著称,而《神策军碑》更是他晚年力作,被誉为“柳体集大成者”。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心排版的碑文拓片,其清晰度令人赞叹,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每一个字的点画组合,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毛笔,对着碑文临摹起来。起初,我只是试图模仿字形,但很快就发现,仅仅模仿外形是远远不够的。柳体的精髓在于其内在的骨力,那是一种源自胸臆的洒脱与刚毅。我开始尝试理解每一个字的结构,感受其重心在哪,笔画间的呼应关系如何。看着碑文中那些或如刀削斧劈,或如游丝缠绵的笔画,我仿佛能感受到柳公权运笔时的心境。他的字,不是简单的墨迹堆砌,而是精神的寄托,是人格的展现。我反复体会“玄”字,那撇捺的舒展,那横的收束,都蕴含着一种内敛的力量;再看“忠”字,那宝盖头的高耸,下方的“中”字紧凑有力,整体给人一种稳重而不可撼动的感觉。这种结构上的张力,是我之前从未深入体会过的。教程中的释文和字帖部分,也做了非常细致的讲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尤其喜欢其中对重点字的拆解分析,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笔画的走向和结构的平衡。这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契机,一次对书法艺术深层次的探索。我将这本书置于书案之上,日日临习,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在这位伟大书家的指引下,领悟书法的真谛。

评分

笔画间的节奏与韵律:神策军碑的动态之美 《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书法不仅仅是静态的文字,更是一种流动的音乐,一种富有节奏与韵律的艺术。《神策军碑》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柳公权对笔画之间“动”的把握。我翻阅书中的字帖,开始有意识地去捕捉每一个笔画的“运动轨迹”。例如,“力”字,那个撇的舒展,那个横的收束,那个竖的挺拔,都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节奏感。我开始尝试在临习中,模仿这种节奏。我不再是机械地把笔画写出来,而是去感受笔在纸上滑动时的速度变化,以及力量的递进与收敛。教程中对于“行笔”的描述,让我对“快”与“慢”,“提”与“按”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即使是同一个笔画,在不同的情境下,其行笔的速度和力度也会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韵味。比如,“子”字中的捺,它需要一种舒缓而又富有力量的拖曳感,而“戈”字中的捺,则需要一种果断而又遒劲的断行。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指挥,引导我欣赏和理解《神策军碑》中那些细微的“音符”,以及它们如何组合成一首宏伟的交响乐。我开始在临习中,尝试着去“听”笔墨的声音,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流动与韵律。

评分

穿越时空的对话:从拓片到笔下的“筋骨” 拿到《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盛唐的书法殿堂之门。柳公权,这位以“骨力”著称的书法巨匠,他的《神策军碑》更是将这种“筋骨”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迫不及待地摊开书,首先被那清晰得近乎触摸得到的碑文拓片所吸引。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云。我尝试着临摹,却发现,仅仅依靠肉眼的观察,是很难捕捉到柳体那种“瘦硬”背后的力量感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份精美的拓片,更是一份详实的“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笔势”的讲解,比如“点”的提按,“横”的起收,“竖”的挺拔,每一个笔画的动态都充满了“势”。我开始在临习中,尝试着去体会那种“势”,去感受笔尖在纸上游走时的力量转换。当我临习“国”字时,我不再只是看到那四个“口”字,而是去感受那上方“宝盖”的稳定,中间“王”字的支撑,以及下方“口”字的呼应,整个字形成了一种稳固而又充满内敛张力的结构。这本书,让我明白,柳体的“骨力”,并非是僵硬的,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是“筋”与“骨”的完美结合。我感觉,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写字,更是在学习一种精神,一种对“法度”与“力量”的深刻理解。

评分

纸墨之间的较量:从“柳骨”到“我心”的转化 《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场关于“笔墨与心灵”的对话。初读柳体,总觉得它太过严谨,太过“有规矩”,仿佛将书写者的情感完全压抑。然而,随着临习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柳公权的“法度”背后,实则蕴含着一种更为深邃的情感表达。他的“神策军碑”,那种雄浑壮丽的气势,那种庄重严肃的格调,恰恰是他内心某种信念的体现。我在临习“神”字时,那个“申”字旁,每一个点画的到位,每一个转折的干净利落,都传递出一种坚毅不拔的精神。当我试图将这种精神融入我的笔尖时,我发现,仅仅模仿字形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去理解柳公权创作这碑文时的情怀,去感受他笔下流淌的,那种对国家、对军人的敬意。教程中对于不同字的行笔速度、力度变化,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的描述,让我开始尝试在临习中加入自己的理解。我开始注意到,同一个笔画,在不同的字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比如,“军”字中的一个横,就与“安”字中的一个横,其内涵是截然不同的。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柳公权的“神策军碑”与我自己的“心”。它让我意识到,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发,是个人精神世界的投射。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像”,而是渴望达到“神似”,渴望在笔墨间,能够倾注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评分

笔尖下的力量:神策军碑的结构之美 《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带给我的,是一种对书法结构之美的全新认知。以往我临帖,更多的是关注字体的整体形态,但这本书让我开始深入骨髓地去理解每一个字的“骨架”。柳公权的《神策军碑》,之所以被誉为楷书的典范,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严谨到近乎苛刻的结构处理。我在临摹“策”字时,发现那个“策”字旁,它的每一笔都经过了精心的安排,长横的出头,竖钩的内收,都恰到好处地稳定了整体结构,并赋予了它一种向上的动感。再看“军”字,那“冖”字头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压住下方的“车”字,形成一种稳固的基石感。而“车”字内部的横画,虽然简短,却起到了连接和支撑的作用,使得整个字显得浑然一体。这本书的教程部分,对这些结构细节的分析,简直是庖丁解牛,直指要害。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样写”,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对不同字的笔画数量、笔画长短、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以及字的重心和内外空间的把握,我才真正理解了柳体那种“铁画银钩”、“骨力洞达”的视觉感受是如何形成的。我不再是机械地复制,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思考,去体会每一个笔画在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时候,一个字的细微调整,就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气质。这本教程,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揭开书法的奥秘,让我看到,书法并非只是简单的线条艺术,更是一门关于平衡、比例和力的学问。

评分

结构中的平衡之道:柳体字形内的力量平衡 《名家书法教程:柳公权神策军碑》这本书,让我对汉字的“平衡”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看柳体字,总觉得它们稳稳当当,如同铁塔一般,但却很少去思考这份“稳”是如何实现的。这本书,通过对《神策军碑》中大量字的结构分析,让我看到了柳公权是如何在高低、长短、肥瘦、疏密之间,运用高超的技巧,创造出一种令人惊叹的视觉平衡。我尤其关注书中对“重心”的讲解。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无形的重心,而柳公权,则通过笔画的粗细、长短、位置的精确安排,将这个重心牢牢地“锚定”住,使得字形既稳固又不失灵动。我开始在临习中,有意识地去寻找每一个字的重心,并尝试着通过调整笔画来达到平衡。例如,当一个字的上半部分偏重时,我就会尝试拉长下半部分的笔画,或者增加下半部分的笔画数量,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教程中的字帖,不仅仅是提供字形,更是在传递一种“平衡的哲学”。我从中学会了,书法不仅仅是写好每一个笔画,更是要将每一个笔画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写字”的人,变成了一个“造字”的人,去体会结构中的奥秘,去感受平衡之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