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博物館藏碑刻

東莞市博物館藏碑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東莞市博物館 編
圖書標籤:
  • 碑刻
  • 東莞市博物館
  • 文物
  • 曆史
  • 文化
  • 嶺南
  • 石刻
  • 古代
  • 藝術
  • 地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26456
版次:1
商品編碼:10481727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東莞市博物館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4-01
頁數:15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東莞市博物館藏碑刻》收錄東莞市博物館所藏曆代碑刻的拓片近六十種,並附以錄文和簡要考釋,還收錄相關研究論文數篇。所輯碑刻的年代,上起北宋,下迄民國,以明清為主。碑刻的種類有墓誌碑、紀事碑、誥命碑、告示碑、功德碑、藝文碑等,其中主要為墓誌碑。碑刻的內容,涉及北宋至民國近韆年東莞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教育等方麵,是研究東莞社會曆史的珍貴文獻,具有多重價值。

目錄

總序
前言
凡例
碑文·圖版
1 ★石經幢(962年)
2 ★梁文奎及妻花氏敕命碑(殘)(1214年)
3 贈中憲大夫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羅公(昌)壙誌銘(1439年)
4 大明敕封徵仕郎南京禮科給事中翠林盧公(賓)行狀(1450年)
5 製加贈通議大夫右副都禦史羅公(昌)淑人黃氏墓(1457年)
6 製贈通議大夫右副都禦史羅公淑人王氏墓(1457年)
7 張氏祠堂記(1457年)
8 故贈通議大夫左副都禦史緻仕羅公(亨信)淑人劉氏墓(1459年)
9 故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羅公(亨信)神道碑銘(1459年)
10 大明敕加贈中憲大夫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翠林盧公(賓)墓誌銘(1468年)
11 製加贈中憲大夫僉都禦史翠林盧公(賓)恭人李氏墓(1468年)
12 東莞縣重建儒學記(1472年)
13 明封徵仕郎刑科給事中鍾君(鐸)墓錶並蓋(1506年)
14 宋賜號梅外處士李春叟墓錶(1 20年)
15 宋銀青光祿大夫祁公墓(1534年)
16 卻金坊記(1541年)
17 孔廟紀成記(1549年)
18 ★大明通奉大夫江西左布政使祁公(順)墓誌(1555年)
19 明故江西左布政使祁公(順)墓錶(1555年)
20 張氏祭田記(1557年)
21 張氏增創祠堂記(1557年)
22 東莞縣學地租記(1571年)
23 明故中憲大夫山東按察司副使樾橋錢公(仝)暨配宜人陳氏閤葬墓誌銘(1582年)
24 衛氏小宗祠記(1589年)
25 東莞縣重修文廟儒學記(1604年)
26 大明纍贈淑人先妣(王)氏墓(1624年)
27 宋特奏進士軍器大監賜號梅外李公(春叟)誥封四八太安人何氏墓(1626年)
28 皇明追封增城侯謚文烈張公(傢玉)墓(1649年)
29 宋皇姑八世祖妣趙氏之墓(1712年)
30 裝金建造方丈重修各堂碑記(1811年)
31 皇清例贈修職郎顯祖考穆齊陳公之墓(1813年)
32 重建東莞縣署碑記(1855年)
33 ★張傢齊祖父母誥命碑(1872年)
34 明訥庵何公(本)安人袁氏墓(1897年)
35 東莞縣政府布告(1935年)
36 ★無名碑(1940年)
37 大明處士十三盧公孺人林氏墓
38 大明處士雲隱盧公孺人何氏墓
39 東岡鍾公(渤)墓誌銘
40 東莞縣學口記
41 ★東莞盂山公園詩碑(殘)
42 ★盧祥墓誌(殘)
43 訥庵處士何公(本)墓誌銘
44 訥庵處士何公(本)墓錶
45 ★張傢玉《懷內》扇麵石刻
46 宋梅外處士(李春叟)傳
47 ★奉天勒命碑(殘)
48 明故中憲大夫山東按察司副使樾橋錢公(仝)暨配宜人陳氏閤葬墓錶
49 封刑科給事中鬆雪鍾公(鐸)墓錶
50 故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羅公(亨信)壙誌銘
51 ★重修許公岩記

東莞市博物館藏碑專論
1 東莞市博物館藏碑解讀
2 從東莞市博物館藏儒學碑記看明代東莞的儒學教育
3 東莞南漢經幢(鎮象塔)考
4 從兩方卻金碑刻解讀明代東莞商貿經濟
5 東莞市博物館現藏石質類文物保存狀況的調查
6 訪碑錄
後記

精彩書摘

明天順三年(1459)立石。王直撰文,馬昂書丹,瀋固篆額。
碑下部殘,殘存部分高90厘米,寬97厘米,厚5厘米。無碑額,正文題名為“故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羅公神道碑銘”。碑文楷書,23行,字徑3厘米,文字多漫漶不清。[民國]《東莞縣誌》(捲92頁8-10)有著錄。碑中缺字以康熙刻本《覺非集》(捲10頁28-31)中王直所撰《羅公神道碑銘》補全。碑文:故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羅公神道碑銘
資政大夫吏部尚書泰和王直撰文
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大粱馬昂書丹
資政大夫戶部尚書丹陽瀋固篆額
公羅氏,諱亨信,字用實。其先南雄人,後徙東莞之英溪。高祖俊,曾祖應辰,祖德寬,父祖昌,俱不仕,而以公貴,祖考皆纍贈至右副都禦史,妣皆贈淑人。公自幼知學,喜讀書,年十二喪其母,即能以禮服喪。選為學官弟子,業成。永樂癸未,以《詩經》領鄉薦,明年取進士,授工科給事中,命往嘉興視水災,奏免嘉興、海鹽、崇德三縣糧稅,以蘇民睏。丁內艱,起復調吏科給事中,升右給事中。坐纍謫為吏交趾。公雖貶降,而益勤於事,分所當為者無不為。久之,用薦起拜山西道監察禦史,賜白金。命往通州,察倉庫之弊,得老奸宿蠹若乾人,皆伏法。巡按真定等府,旌廉黜貪,勉飭學校,人知勸沮。清軍山西,凡閱五萬餘名,無枉漏者。丁繼母何夫人憂,命馳驛奔喪,即起服。既至京,大臣有言其堪任方麵者,詔復舊任,食正五品祿。宣德乙卯,升右僉都禦吏,賜楮幣,命同武員往平涼、莊浪等八衛練兵,以備邊。公殫心盡力,夙夜不懈。上念邊境寒苦,降敕勉勞,各賜文綺二副,公益感激自勵。正統丙辰,仍與都督趙安率師巡邊,賜紅紆絲衣以行。正統戊午,丁外艱,有旨奪情視事。

前言/序言

  羅丹曾言:“世界並不缺乏美,隻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東莞,一座創造瞭並繼續創造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奇跡的城市。在這個麵積不過2,465平方公裏的“彈丸”之地,在短短的30年問,曆史巨變呈現瞭從貧窮到富庶的巨大反差,以至於許多人相信,東莞的今日,不過是曆史的一個意外。
  然而,欲理解一座城市的今生,就必須讀懂她的前世。事實上,東莞曆史悠久,文脈綿長。在經濟的外錶下,她有著穿越時空的人文魅力。虎門銷煙,那縷融會曆史悲涼與豪邁的硝煙彌漫延續至今。從近代再往前追溯,縱觀各曆史時期,東莞先哲鄉賢在廣東乃至國內外都産生瞭廣泛的影響,他們的皇皇著述、仕履政聲,為莞邑積澱瞭厚重的文化底蘊,他們的精神風範為中華民族增色添輝。尤其在明一代,人纔之盛可用“群星燦爛”來形容,難怪理學名臣丘溶在為東莞縣所寫的《重建儒學記》一文中要感嘆:“嶺南人材最盛之處,前代首稱麯江,在今世則皆以為無逾東莞者。蓋人皇朝以來,逾百年於茲,嶺海人士,列官中朝長貳颱省者,無幾何人,而東莞一邑,獨居其多。”
  因此,東莞並非一些人所說的“文化沙漠”,而是人們沒有意識到曆史麵紗掩飾下不斷繼承和成長的“綠洲”。在精彩紛呈的曆史和現實麵前,或許因為在經濟與人文之間增量的側重太過明顯,議論一直存在。東莞在這一方麵,繼續廣東那種訥於言而敏於行的姿態,做瞭再說。以至於在過往的曆史變遷中,曾經“得風氣之先”的東莞,湧現齣的是人們對它的陌生和驚異,乃至種種爭議。所以,解讀和闡析東莞背後的人文根脈,需要有一種“發現”的精神和素養,需要挖掘隱藏在堆積如山的典籍及器物中的曆史精髓。對於文物工作者而言,責無旁貸。
  東莞市博物館的前身是創建於1929年、竣工於1931年的東莞博物圖書館,與有著80年曆史的老館一一廣州博物館同為我國早期創建的博物館。作為東莞市唯一的綜閤性博物館,擔負著當地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宣傳和教育職能,是博物館之城建設中藏品托管與保護基地。80年也許並不算長,但在這段時間裏,通過曆年的考古發掘和文物徵集,東莞市博物館積纍瞭較為豐富的館藏文物,其中不乏精品。更重要的是,這些珍貴的文物,大多都是東莞文明與曆史傳統的見證物。
  我們欣喜地看到,東莞市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為依托,結閤研究課題,編輯齣版《東莞市博物館叢書》。這套叢書,旨在記錄韆年莞邑的發展曆史,挖掘她不為人所熟知的人文魅力,讓東莞的現代文明在這份底蘊深厚的文化遺産的孕育下,煥發齣勃勃生機。
東莞市博物館藏碑刻:曆史的迴響與文化的印記 東莞,這座地處珠江口東岸的城市,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這片沃土上,歲月留下瞭無數的痕跡,而碑刻,便是其中最為珍貴的一種。它們或立於古寺高塔之下,或掩映於村落宗祠之側,默默訴說著過往的興衰、道德的訓誡、藝術的輝煌,以及時代變遷的脈絡。東莞市博物館,作為這座城市曆史文化的守護者,珍藏著一批數量可觀、價值非凡的碑刻,它們不僅是東莞地方史研究的寶貴實物資料,更是中華文明璀璨星河中的獨特組成部分。 本書《東莞市博物館藏碑刻》旨在係統地梳理、研究並呈現館藏碑刻的豐富內涵。這不是對某一本具體圖書內容的介紹,而是對一個集閤瞭眾多曆史文獻精華的寶庫進行一次深度挖掘與解讀。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將這些沉寂的石塊轉化為鮮活的曆史敘事,讓它們的聲音穿越時空,與今人産生共鳴。 一、 碑刻的多元價值:曆史、藝術與社會的多重解讀 東莞市博物館所藏碑刻,其價值是多方麵的,絕非單一維度的審視所能涵蓋。 曆史的見證者: 每一塊碑刻都是一段凝固的曆史。從碑文的內容,我們可以窺見當時的人物活動、社會結構、經濟狀況、民俗風情、宗教信仰、教育發展乃至政治事件。例如,一些宋元時期的功德碑、建廟碑,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當時地方鄉紳的社會影響力,以及民間宗教活動的活躍程度;明清時期的告示碑、禁約碑,則能反映齣地方的行政管理、法律製度以及社會治安狀況;傢族譜牒碑、節孝碑,更是傢族史、宗族文化和社會倫理的生動寫照。它們是官方史書之外,不可多得的民間史料,為我們提供瞭更為細膩、真實的曆史細節,彌補瞭文獻史料的不足。 藝術的載體: 碑刻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文字內容,還在於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書法藝術。東莞的碑刻,涵蓋瞭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書法藝術。從魏晉以來隸書、楷書的演變,到唐宋的行草風韻,再到明清的端莊穩重,這些碑刻都為我們提供瞭一手可鑒的書法範本。碑額的篆刻、碑陰的楷書、碑文的行楷,無不展現齣書寫者與鎸刻者高超的技藝。其雕刻技法,如陰刻、陽刻、淺浮雕、深浮雕等,也體現瞭不同時代的審美情趣和工藝水平。本書將重點關注碑刻的書法風格、字口保存狀況、雕刻技法及其藝術特徵,為書法史、雕刻史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社會的百科全書: 碑刻所記載的內容,往往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宛如一部凝固的社會史。我們可以從中瞭解當時人們的婚喪嫁娶、祭祀活動、節慶習俗、生産生活方式、教育理念、商業往來、慈善捐助等。例如,一些記錄水利工程建設、農田開墾、商業交易的碑文,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區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商業文化的傳承。而那些記錄鄉約、族規、傢訓的碑刻,則能反映齣社會道德規範、宗族組織形態以及個體行為準則。可以說,每一塊碑刻都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摺射齣那個時代獨有的文化基因。 二、 館藏碑刻的地域特色與曆史跨度 東莞的地理位置決定瞭其碑刻文化的多元融閤。作為嶺南地區的重要城市,它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又保留瞭濃鬱的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的印記: 許多碑刻內容直接反映瞭東莞獨特的地域文化。例如,與水鄉文化相關的祭祀碑、祈福碑,記錄瞭人們對水的敬畏與依賴;與務實勤勞的民風相關的商業碑、工商業發展碑,彰顯瞭東莞人民經商緻富的傳統。一些碑刻中使用的方言詞匯、地方典故,更是辨識其地域性的重要綫索。 曆史的縱深: 東莞市博物館收藏的碑刻,時間跨度巨大,從唐代甚至更早的零星發現,一直延續至近現代。這種豐富的曆史縱深,使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東莞城市發展、社會變遷以及文化演進的脈絡。例如,唐宋時期的碑刻,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東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之一的早期曆史;明清時期的碑刻,則能反映齣東莞在商品經濟發展、人口聚集、城市建設等方麵的繁榮景象。近現代的碑刻,則記錄瞭新的社會思潮和革命曆程。 三、 本書的研究視角與內容規劃 本書將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東莞市博物館館藏的碑刻進行係統梳理和深入研究。我們的研究視角將是多維度的,力求全麵展現碑刻的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 碑刻的分類與編目: 首先,我們將對館藏碑刻進行科學的分類,例如按照年代、內容、材質、書法風格等進行編目。每一件碑刻都將配以詳細的著錄信息,包括碑名、碑主、年代、尺寸、材質、銘文、書法風格、雕刻技法、保存狀況、齣土地點、來源等。這將為日後的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碑文的釋讀與考證: 核心工作是對碑刻的銘文進行細緻的釋讀、校勘和考證。對於模糊不清、損毀嚴重的部分,我們將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高精度攝影、拓片分析等)進行輔助,並結閤文獻資料進行比對,力求還原碑文的原貌。對於碑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地名、典章製度等,我們將進行深入的考證,力求準確無誤。 書法與藝術價值的分析: 我們將邀請書法、藝術史領域的專傢,對碑刻的書法風格、字體演變、雕刻工藝等進行專業的分析。通過與同時期、同地域的其他碑刻進行對比,深入探討其藝術特徵、風格流派以及在書法史、雕刻史上的地位。 曆史與文化的解讀: 在碑文釋讀和藝術分析的基礎上,本書將重點闡釋碑刻所承載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我們將從社會史、經濟史、民俗學、宗教史、傢族史等多個角度,解讀碑文背後所反映的社會關係、經濟活動、民俗習慣、宗教信仰、道德觀念等,從而勾勒齣東莞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文化圖景。 拓片與影印的呈現: 本書將精選館藏中有代錶性的碑刻,配以高質量的碑石原拓片和高清影印圖片,方便讀者直觀地欣賞碑刻的原貌和細節。清晰準確的拓片和影印,是研究碑刻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四、 展望:讓曆史的石語重煥光彩 《東莞市博物館藏碑刻》的齣版,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學術整理,更是一次對東莞地域文化根脈的深度追溯,一次對中華文明瑰寶的精心呈現。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 提升學術研究水平: 為史學、考古學、書法史、美術史、民俗學等領域的學者提供寶貴的原始資料和研究素材,推動相關研究的深入發展。 傳承曆史文化: 讓更多的人瞭解東莞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增強市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對傢鄉曆史的興趣。 促進文化交流: 藉助碑刻這一獨特的文化載體,嚮外界展示東莞乃至嶺南地區的曆史文化特色,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保護文化遺産: 通過係統的研究與宣傳,進一步提升社會各界對碑刻等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意識,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這些寶貴遺産提供支持。 東莞市博物館的碑刻,是埋藏在地下的曆史珍寶,是凝固在石塊上的歲月迴響。本書的誕生,正是為瞭喚醒這些沉寂的記憶,讓它們穿越塵封的時光,在現代社會中重煥光彩,繼續訴說著那一段段屬於東莞、屬於中華民族的輝煌篇章。我們相信,這本書將成為東莞地方史研究領域的一部重要著作,也將為廣大讀者提供一次豐富而深刻的文化體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編排上體現齣一種超越瞭地域限製的藝術鑒賞力。雖然主題是東莞地方碑刻,但其所收錄的書法風格之多樣性,簡直可以看作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古代書法史教材。從漢魏的古樸蒼勁到唐宋的法度森嚴,再到明清的灑脫飄逸,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的書法大傢留下的印記被悉心地收集和展示。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不同筆觸、不同力道的洗禮。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對於碑刻在摹寫過程中遇到的“筆法難點”的分析,比如如何處理轉摺處的“頓挫”或是收筆的“迴鋒”,這些專業的書法理論分析,結閤具體的碑刻實例,使得學習者能夠清晰地理解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它不隻是展示瞭“寫瞭什麼”,更重點展示瞭“怎麼寫的”,以及“寫得好在哪裏”。這種對書法藝術本體的深入挖掘和尊重,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地方史料的範疇,升華成為一部具有極高書法鑒賞價值的範本,值得所有熱愛中國傳統藝術的人反復品味和研究。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信息密度之高,絕對超齣瞭我對地方文集的一般預期。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重地方誌的概述性著作,但實際上,它提供的是一套紮實的、第一手的石刻資料集。那些詳盡的考證工作令人咋舌,對於一些難以辨認的模糊字跡,書中不僅給齣瞭幾種可能的釋讀方案,還附帶瞭詳細的推測依據,涉及到瞭古代隸書、楷書的演變規律,甚至還參考瞭周邊地區同時期碑刻的風格特徵進行交叉驗證。這種嚴謹的態度,讓人倍感信服。每篇碑文的整理,都像是進行瞭一次微型考古發掘,不僅有拓片,還有對碑石材質、發現地點、齣土情況的描述,甚至連碑文的陰刻與陽刻的深度都有所記錄。對於專業研究者來說,這些細微的數據都是極其寶貴的參數。我嘗試對照其中幾處記載的古地名,發現它們與現代地圖的對應關係,那種曆史地貌的重構感,著實令人著迷,這哪裏是一本圖冊,分明是一部細緻入微的區域曆史地理學報告。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深度對話。它不是那種堆砌史料的枯燥讀物,而是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敘事和考據。作者(或者說整理者)顯然對東莞這片土地的曆史脈絡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他(她)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石碑上的文字,更巧妙地將每一塊碑刻置於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風貌乃至於地方宗族興衰的大背景下去解讀。比如,關於某一方用於昭示鄉規民約的石碑的介紹,文字描述得細緻入微,從碑文內容對當時基層治理方式的影響,到其在宗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層層遞進,邏輯嚴密。我尤其贊賞那種抽絲剝繭的論述方式,它能將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活化成一個立體的曆史切片。讀完相關章節後,我對東莞傳統士紳階層的生活觀念和道德標準有瞭遠超教科書的認知。那些昔日的法律條文、傢訓傢誡,通過這種具象化的方式呈現在眼前,其說服力和感染力,是任何抽象的理論闡述都無法比擬的,讓人不禁思考,這些古老的規範如何影響瞭今日的地域文化基因。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那深邃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書名,乍一看就透露齣一種莊重肅穆的氣息,仿佛能透過紙張的紋理觸摸到曆史的塵埃。內頁的用紙考究,米白色的紙張不僅保護瞭視力,更襯托齣碑刻拓片那種特有的蒼勁有力。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編排上的匠心獨運,每一方碑文的拓片都占據瞭足夠的空間,邊緣的處理乾淨利落,沒有絲毫多餘的乾擾。更彆提那些細緻入微的導讀文字,字體選擇瞭端莊的宋體,行距和字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那些晦澀的碑文釋讀時,能夠保持長時間的專注而不會感到疲憊。我記得翻到其中一頁,一張巨大的局部放大圖,清晰地展現瞭某個曆史人物題刻上細微的刀痕和風化痕跡,那細節的呈現力度,簡直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能聽到當年刻碑匠人手中的鑿子敲擊石頭的迴響。這本書的印刷質量,完全達到瞭收藏級的標準,即便是最細小的硃文、白文印記,也得到瞭忠實的再現,這對於研究碑刻藝術和書法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分

如果說有些學術書籍是給專傢看的,那麼這本關於東莞碑刻的書,則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溝通專業知識與普通讀者之間的橋梁。它的敘事口吻,在保持高度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老者,帶著你這位好奇的學徒,一步步走進那塵封的石刻世界。敘事中穿插瞭許多生動的“小故事”,比如關於某塊功德碑的建立緣由,可能涉及當年鄉裏的一次重大事件,或者某位名士在題刻時的小插麯,這些“花邊新聞”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枯燥的文字鮮活瞭起來。我記得讀到關於某個傢族為紀念先祖修建橋梁而立的碑文時,那種濃烈的鄉土情感和世代傳承的責任感,透過文字直擊人心,讓人對地方社群的凝聚力有瞭全新的認識。它巧妙地平衡瞭“文獻記錄”和“故事講述”之間的關係,既滿足瞭專業人士對精準信息的需求,又保證瞭普通愛好者能從中獲得愉快的閱讀體驗,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難能可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