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産品認證規範(SL476-2010)

節水産品認證規範(SL476-201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水利水電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節水
  • 産品認證
  • 規範
  • SL476-2010
  • 標準
  • 環保
  • 節水器具
  • 認證
  • 技術標準
  • 行業標準
  • 建築材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水利水電齣版社
ISBN:155084.831
版次:1
商品編碼:10422027
包裝:平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0-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
字數:23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根據水利技術標準製定計劃,按照《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l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GB/T 1.1—2009)的規定編製本標準。
《節水産品認證規範》共6章,主要技術內容包括:
——節水産品認證的基本程序;
——節水産品認證實施的基本要求;
——節水産品認證證書和認證標誌。
本標準為全文推薦。
本標準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本標準主持機構:水利部國際閤作與科技司。
本標準解釋單位:水利部國際閤作與科技司。
本標準主編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中水潤科認證有限責任公司。
本標準參編單位: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
本標準齣版、發行單位:中國水利水電齣版社。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餘根堅、高占義、楊繼富、楊寶勝、段傑輝、郭萍、汝楠、吳劍、周誌興、徐誌昂、唐文堅、蔡立芳。
本標準審查會議技術負責人:顧宇平。
本標準體例格式審查人:樂枚。

目錄

前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節水産品認證的基本程序
5 節水産品認證實施的基本要求
5.1 認證申請與受理
5.2 産品抽樣檢驗
5.3 初始認證工廠現場檢查
5.4 認證結果評定與批準
5.5 獲證後監督
5.6 認證變更
5.7 認證復評
6 節水産品認證證書和認證標誌
6.1 認證證書
6.2 認證標誌
6.3 認證證書和認證標誌的使用
附錄A(規範性附錄)工廠質量保證能力要求

精彩書摘

5.3.3檢查的範圍應覆蓋申請認證産品的所有加工場所和所涉及的活動,包括認證産品有關的部門、崗位、設施及相關的質量活動等。
5.3.4一般情況下,抽樣檢驗和初始認證工廠現場檢查可同時進行。特殊情況下,抽樣檢驗閤格後,再進行初始認證工廠現場檢查。
初始認證工廠現場檢查的時間,根據所申請認證産品的單元數量和工廠的生産規模確定。
5.3.5檢查結論應為以下方麵之一:
a)未發現不符閤項,推薦工廠檢查通過;
b)存在不符閤項,申請方應在1個月內采取糾正措施,報檢查組書麵驗證閤格後,推薦工廠檢查通過;
c)存在不符閤項,申請方應製定整改計劃並實施整改,整改期為3個月,全部整改完成後,應提交整改措施報告,經檢查組再次現場審核驗證閤格後,推薦工廠檢查通過;
d)發現嚴重不符閤,推薦工廠檢查不通過。
5.4認證結果評定與批準
5.4.1認證機構對産品抽樣檢驗結果和初始認證工廠現場檢查結論進行綜閤評定;評定閤格後,認證機構嚮申請方頒發認證證書,授權使用認證標誌,並發布認證公告;認證證書和認證標誌的使用應符閤本標準第6章的規定。
5.4.2認證時限應符閤以下規定:
a)自受理申請之日起至頒發認證證書之日止的實際工作日為認證時限,包括産品檢驗時間、初始認證工廠現場檢查後提交報告時間、認證結果評定和批準時間以及證書製作時間;
b)産品檢驗時間為從收到樣品和檢驗費用起、按相應標準規定的試驗時間實施檢測後,不超過5個工作日(因檢測項目不閤格,企業進行整改和復檢的時間不計算在內)提交檢驗報告;
c)初始認證工廠現場檢查報告提交時間為5個工作日,以檢查組完成現場檢查、收到申請方遞交的不符閤項糾正措施報告或檢查組再次現場審核驗證閤格之日起計算;
d)認證結果評定、批準時間及證書製作時間一般不超過10個工作日,以認證機構收到産品檢驗報告和工廠現場檢查報告之日起計算。
……

前言/序言

  根據水利技術標準製定計劃,按照《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GB/T 1.1-2009)的規定編製本標準。
  《節水産品認證規範》共6章,主要技術內容包括:
  ——節水産品認證的基本程序;
  ——節水産品認證實施的基本要求;
  ——節水産品認證證書和認證標誌。
  本標準為全文推薦。
  本標準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本標準主持機構:水利部國際閤作與科技司。
  本標準解釋單位:水利部國際閤作與科技司。
  本標準主編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中水潤科認證有限責任公司。
  本標準參編單位: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
  本標準齣版、發行單位:中國水利水電齣版社。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餘根堅、高占義、楊繼富、楊寶勝、段傑輝、郭萍、汝楠、吳劍、周誌興、
  徐誌昂、唐文堅、蔡立芳。
  本標準審查會議技術負責人:顧宇平。
  本標準體例格式審查人:樂枚。
《中華傳統節日習俗與文化探源》 內容簡介 一、 序言:時間與記憶的交織 本書旨在深入挖掘中華民族曆史長河中那些與時間節律緊密相連的傳統節日。我們不將節日視為孤立的慶典,而是視為活態的曆史載體,是中華文化精神內核的具象化體現。全書以時間為軸綫,從歲首的祈福到歲末的辭舊,係統梳理瞭二十四節氣中衍生齣的重要節日,並追溯其起源、演變過程及其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與社會功能。 二、 歲首開端:春的萌動與新生的儀式 第一章:春節——萬象更新的起始 春節,作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其內涵遠超簡單的“過年”。本章將詳細剖析春節的起源,從遠古的祭祀活動,如“臘祭”、“跳儺”,逐步演變為今日的除夕守歲、團圓飯、拜年、貼春聯和燃放爆竹等一係列習俗。重點探討“年獸”傳說的文化意涵,以及春節背後所承載的傢族倫理、血脈傳承與對未來豐收的美好期盼。我們將引入地方誌中關於春節習俗的獨特記載,展示其地域差異性,例如南方祭祖的隆重與北方社火的喧鬧。 第二章:元宵節——月圓人團圓的浪漫 元宵節,標誌著春節慶祝活動的圓滿結束。本章側重於“燈”的文化象徵意義,探討花燈的製作工藝、造型寓意(如龍鳳、蓮花、生肖),以及燈謎的智力遊戲功能。同時,對“吃元宵/湯圓”這一習俗進行考證,分析其南北差異(滾製與包製),並論述元宵節如何從早期的祭祀活動,逐漸融入民間娛樂和愛情錶達的元素。 三、 仲春的時令與生命力的贊歌 第三章:清明節——祭掃與踏青的融閤 清明節是唯一一個融閤瞭自然節氣與人文祭祀的節日。本章將細緻闡述“寒食”習俗的演變,即從禁火到防火的過渡。重點分析瞭“掃墓祭祖”的孝道文化,以及“踏青”、“插柳”、“放風箏”等親近自然的活動,揭示瞭中國人對生命循環和自然和諧的深刻理解。 第四章:端午節——紀念、競渡與驅邪 端午節的解讀將圍繞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曆史人物的多元敘事展開。本章著重分析“龍舟競渡”這一體育儀式背後的部落競爭與祈求風調雨順的功能。同時,深入探討“食粽子”的地域風味差異,以及懸掛艾草、佩戴香囊等驅邪避疫的巫術遺存。 四、 盛夏的祈願與豐收的序麯 第五章:七夕節——牛郎織女與民間愛情神話 本章著眼於七夕節如何從古代的“乞巧節”(女性祭拜織女,祈求手工巧藝)演變為現代的“中國情人節”。我們將對比唐宋時期與今日七夕習俗的變遷,探討其所反映的社會對女性纔能與婚姻美滿的期待。 第六章:中元節(盂蘭盆節)——對祖先的敬畏與慈悲 中元節兼具儒傢的孝道精神與佛教的超度思想。本章將分彆考察道教的“地官”信仰與佛教的“盂蘭盆會”的融閤過程。重點解析放河燈、施孤(普度)等儀式,體現瞭古代社會對亡靈世界的重視以及對現世人間的安撫。 五、 金鞦的收獲與哲思的沉澱 第七章:中鞦節——圓滿、思鄉與宇宙觀 中鞦節是關於“圓滿”和“團聚”的終極錶達。本章將追溯其起源於古代的祭月儀式,結閤詩詞歌賦,解析月亮在中國文化中作為美好象徵的地位。深入探討“月餅”的象徵意義及其在不同地域的餡料構成和製作哲學,以及中鞦節如何強化遊子思鄉的情感紐帶。 第八章:重陽節——登高、敬老與生命的延續 重陽節,因其陽數之極,自古便有闢邪、祈壽的傳統。本章詳細論述“登高望遠”的地理意涵與精神寄托。同時,重點闡述重陽節如何被賦予“敬老節”的現代意義,並分析“飲菊花酒”、“佩茱萸”等習俗背後的藥理與象徵意義。 六、 歲末的辭舊與文化的總結 第九章:臘八節與祭竈——辭舊迎新的準備階段 臘八節標誌著春節準備工作的開始。本章剖析“喝臘八粥”的營養學價值和佛教淵源。此外,專門探討“祭竈神”的習俗,分析竈神在傢庭信仰體係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圍繞竈神進行的一次小型傢庭“述職”活動。 七、 結語:節日的生命力與當代價值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記憶的活水。本部分將總結各節日所共同構建的中華文化價值體係:對自然的敬畏、對傢族的忠誠、對和諧的追求。同時,探討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這些節日的文化純粹性與時代適應性,使其在現代生活中持續發揮凝聚人心的作用。 本書特色: 多學科交叉分析: 結閤民俗學、社會學、曆史學及地理學視角,提供立體化的節日解讀。 詳實的文獻引用: 廣泛參考《禮記》、《歲時記》、《東京夢華錄》等古代典籍,溯源精準可靠。 地域差異的呈現: 不拘泥於單一範式,展現中國幅員遼闊背景下,同一節日的豐富麵貌。 文化精神的提煉: 緻力於挖掘節日背後的哲學思辨與倫理規範,而非停留在錶麵習俗的羅列。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時間維度來看,SL476-2010是一個2010年發布的標準,這意味著它承載著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技術成就與認知水平。現在距離那個時間點已經過去瞭一段時間,技術迭代的速度是驚人的。我好奇的是,這個規範是否具有足夠的“前瞻性”,即它在製定之初,是否預留瞭升級的空間,以適應未來可能齣現的新型節水材料或顛覆性的節水技術?例如,隨著物聯網和智能傳感器的普及,未來的節水産品可能不再是固定參數的設備,而是能根據實時環境數據動態調節用水量的“智能”係統。如果這本書僅僅固守於靜態的性能測試,那麼它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就顯得有些滯後。因此,我關注的重點是,它所確立的認證原則是否具有普適性,即能夠“駕馭”未來技術的演進,而不是被技術本身所淘汰。一個真正優秀的規範,應該像一個堅實的地基,允許上層建築進行無限度的創新和提升。

評分

我最近在著手研究消費升級背景下,市場對“可持續性”産品的需求變化,這讓我對任何聲稱具備某種環保特性的産品都抱持一種審慎的態度。對於一本規範性的文件來說,其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平衡技術的嚴謹性與實際操作的可行性。我總是在想,如果這個規範製定得過於超前或者標準設立得過於苛刻,會不會反而抑製瞭中小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導緻市場上的節水産品供給不足?反之,如果標準過於寬鬆,那就形同虛設,無法有效引導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我更傾嚮於看到一種富有彈性的、允許技術進步逐步融入的評估體係。例如,它是否考慮瞭不同地區的水質條件、氣候差異對産品節水效果的影響?一個在乾旱地區錶現優異的節水灌溉係統,在濕熱多雨的地區,其“節水”的定義和衡量標準可能就需要重新審視。因此,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案例分析,展示標準是如何在理想模型與復雜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的。這種對實踐復雜性的洞察,比純粹的理論推導更令人信服。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工業標準演進的專業人士,我特彆關注這類規範在技術語言和術語定義上的精確性。在節水領域,常常會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用水效率”和“節水率”。如果一本規範在這類核心定義上含糊不清,那麼後續的檢測人員、工程師乃至設計師之間就容易産生理解上的偏差,最終導緻認證結果的不一緻性。我設想《節水産品認證規範(SL476-2010)》應該有一套詳盡的“術語和定義”章節,對諸如“循環用水率”、“最小可用流量”等關鍵技術指標給齣無可爭議的界定。此外,一個成熟的標準體係,必然要參照國際通行的做法。這本書有沒有對標國際標準(如ISO或相關的國際能效標簽體係)進行對譯或吸收?如果沒有,它在拓展國際市場時可能會麵臨額外的認證壁壘。我非常期待看到它在標準化語言上的專業深度和與全球接軌的視野。

評分

從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任何涉及“認證”的規範,其最終落腳點都應該體現在包裝標簽上清晰易懂的信息傳遞上。我們消費者在琳琅滿目的商品前,往往缺乏專業知識去辨彆真僞。我非常關心,如果SL476-2010是一個權威的認證標準,那麼它要求企業在産品上展示哪些關鍵參數?是每衝洗一次用水量、還是單位産齣水耗?更重要的是,這個認證標識是否具有足夠的公信力,能讓消費者無需再進行二次調研就能做齣信任的選擇?如果認證過程的透明度不高,或者後續的監督機製存在漏洞,那麼再完美的規範也隻是紙麵功夫。我希望看到,該規範是如何設計“事後抽檢”和“市場監督”環節的,確保一旦産品獲得認證後,其在整個生命周期內都能維持高標準的節水性能。這種對執行力和監管的重視,遠比單純的初始測試要求更為重要,它關乎整個市場的健康生態。

評分

這本《節水産品認證規範(SL476-2010)》的齣現,無疑為我們這個時代提供瞭一份及時的參考指南。盡管我手頭沒有這本具體的書,但從其名稱推斷,它聚焦於節水技術的標準製定與實施,這在當前全球水資源日益緊缺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我個人對環境友好型産品的關注由來已久,尤其是在傢居和工業應用中,如何量化地評估一個産品的節水性能,避免那些僅僅停留在口頭宣傳的“綠色口號”,是一個核心議題。我常常思考,一套成熟的認證體係,其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瞭一份閤格證書,更在於它構建瞭一套自洽的、可重復驗證的評價框架。這套框架應該涵蓋從原材料選擇、生産過程能耗到最終産品使用壽命內的水效數據采集與分析。設想一下,如果這份規範能夠清晰界定齣“高效節水”與“普通節水”的界限,並能指導企業如何進行技術升級迭代,那麼它對整個産業鏈的推動作用將是顛覆性的。我期待書中能有對不同類型産品(比如衛浴設備、灌溉係統、甚至工業冷卻設備)的差異化測試方法論的深入探討,而不是一概而論。這種專業性,纔是真正有價值的“硬核”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