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产品认证规范(SL476-2010)

节水产品认证规范(SL476-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节水
  • 产品认证
  • 规范
  • SL476-2010
  • 标准
  • 环保
  • 节水器具
  • 认证
  • 技术标准
  • 行业标准
  • 建筑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8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2027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
字数:2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定计划,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l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的规定编制本标准。
《节水产品认证规范》共6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节水产品认证的基本程序;
——节水产品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节水产品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中水润科认证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根坚、高占义、杨继富、杨宝胜、段杰辉、郭萍、汝楠、吴剑、周志兴、徐志昂、唐文坚、蔡立芳。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顾宇平。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乐枚。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节水产品认证的基本程序
5 节水产品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5.1 认证申请与受理
5.2 产品抽样检验
5.3 初始认证工厂现场检查
5.4 认证结果评定与批准
5.5 获证后监督
5.6 认证变更
5.7 认证复评
6 节水产品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
6.1 认证证书
6.2 认证标志
6.3 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使用
附录A(规范性附录)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精彩书摘

5.3.3检查的范围应覆盖申请认证产品的所有加工场所和所涉及的活动,包括认证产品有关的部门、岗位、设施及相关的质量活动等。
5.3.4一般情况下,抽样检验和初始认证工厂现场检查可同时进行。特殊情况下,抽样检验合格后,再进行初始认证工厂现场检查。
初始认证工厂现场检查的时间,根据所申请认证产品的单元数量和工厂的生产规模确定。
5.3.5检查结论应为以下方面之一:
a)未发现不符合项,推荐工厂检查通过;
b)存在不符合项,申请方应在1个月内采取纠正措施,报检查组书面验证合格后,推荐工厂检查通过;
c)存在不符合项,申请方应制定整改计划并实施整改,整改期为3个月,全部整改完成后,应提交整改措施报告,经检查组再次现场审核验证合格后,推荐工厂检查通过;
d)发现严重不符合,推荐工厂检查不通过。
5.4认证结果评定与批准
5.4.1认证机构对产品抽样检验结果和初始认证工厂现场检查结论进行综合评定;评定合格后,认证机构向申请方颁发认证证书,授权使用认证标志,并发布认证公告;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使用应符合本标准第6章的规定。
5.4.2认证时限应符合以下规定:
a)自受理申请之日起至颁发认证证书之日止的实际工作日为认证时限,包括产品检验时间、初始认证工厂现场检查后提交报告时间、认证结果评定和批准时间以及证书制作时间;
b)产品检验时间为从收到样品和检验费用起、按相应标准规定的试验时间实施检测后,不超过5个工作日(因检测项目不合格,企业进行整改和复检的时间不计算在内)提交检验报告;
c)初始认证工厂现场检查报告提交时间为5个工作日,以检查组完成现场检查、收到申请方递交的不符合项纠正措施报告或检查组再次现场审核验证合格之日起计算;
d)认证结果评定、批准时间及证书制作时间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以认证机构收到产品检验报告和工厂现场检查报告之日起计算。
……

前言/序言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定计划,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的规定编制本标准。
  《节水产品认证规范》共6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节水产品认证的基本程序;
  ——节水产品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节水产品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中水润科认证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根坚、高占义、杨继富、杨宝胜、段杰辉、郭萍、汝楠、吴剑、周志兴、
  徐志昂、唐文坚、蔡立芳。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顾宇平。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乐枚。
《中华传统节日习俗与文化探源》 内容简介 一、 序言:时间与记忆的交织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时间节律紧密相连的传统节日。我们不将节日视为孤立的庆典,而是视为活态的历史载体,是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具象化体现。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从岁首的祈福到岁末的辞旧,系统梳理了二十四节气中衍生出的重要节日,并追溯其起源、演变过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社会功能。 二、 岁首开端:春的萌动与新生的仪式 第一章:春节——万象更新的起始 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其内涵远超简单的“过年”。本章将详细剖析春节的起源,从远古的祭祀活动,如“腊祭”、“跳傩”,逐步演变为今日的除夕守岁、团圆饭、拜年、贴春联和燃放爆竹等一系列习俗。重点探讨“年兽”传说的文化意涵,以及春节背后所承载的家族伦理、血脉传承与对未来丰收的美好期盼。我们将引入地方志中关于春节习俗的独特记载,展示其地域差异性,例如南方祭祖的隆重与北方社火的喧闹。 第二章:元宵节——月圆人团圆的浪漫 元宵节,标志着春节庆祝活动的圆满结束。本章侧重于“灯”的文化象征意义,探讨花灯的制作工艺、造型寓意(如龙凤、莲花、生肖),以及灯谜的智力游戏功能。同时,对“吃元宵/汤圆”这一习俗进行考证,分析其南北差异(滚制与包制),并论述元宵节如何从早期的祭祀活动,逐渐融入民间娱乐和爱情表达的元素。 三、 仲春的时令与生命力的赞歌 第三章:清明节——祭扫与踏青的融合 清明节是唯一一个融合了自然节气与人文祭祀的节日。本章将细致阐述“寒食”习俗的演变,即从禁火到防火的过渡。重点分析了“扫墓祭祖”的孝道文化,以及“踏青”、“插柳”、“放风筝”等亲近自然的活动,揭示了中国人对生命循环和自然和谐的深刻理解。 第四章:端午节——纪念、竞渡与驱邪 端午节的解读将围绕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的多元叙事展开。本章着重分析“龙舟竞渡”这一体育仪式背后的部落竞争与祈求风调雨顺的功能。同时,深入探讨“食粽子”的地域风味差异,以及悬挂艾草、佩戴香囊等驱邪避疫的巫术遗存。 四、 盛夏的祈愿与丰收的序曲 第五章:七夕节——牛郎织女与民间爱情神话 本章着眼于七夕节如何从古代的“乞巧节”(女性祭拜织女,祈求手工巧艺)演变为现代的“中国情人节”。我们将对比唐宋时期与今日七夕习俗的变迁,探讨其所反映的社会对女性才能与婚姻美满的期待。 第六章:中元节(盂兰盆节)——对祖先的敬畏与慈悲 中元节兼具儒家的孝道精神与佛教的超度思想。本章将分别考察道教的“地官”信仰与佛教的“盂兰盆会”的融合过程。重点解析放河灯、施孤(普度)等仪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亡灵世界的重视以及对现世人间的安抚。 五、 金秋的收获与哲思的沉淀 第七章:中秋节——圆满、思乡与宇宙观 中秋节是关于“圆满”和“团聚”的终极表达。本章将追溯其起源于古代的祭月仪式,结合诗词歌赋,解析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作为美好象征的地位。深入探讨“月饼”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不同地域的馅料构成和制作哲学,以及中秋节如何强化游子思乡的情感纽带。 第八章:重阳节——登高、敬老与生命的延续 重阳节,因其阳数之极,自古便有辟邪、祈寿的传统。本章详细论述“登高望远”的地理意涵与精神寄托。同时,重点阐述重阳节如何被赋予“敬老节”的现代意义,并分析“饮菊花酒”、“佩茱萸”等习俗背后的药理与象征意义。 六、 岁末的辞旧与文化的总结 第九章:腊八节与祭灶——辞旧迎新的准备阶段 腊八节标志着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本章剖析“喝腊八粥”的营养学价值和佛教渊源。此外,专门探讨“祭灶神”的习俗,分析灶神在家庭信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围绕灶神进行的一次小型家庭“述职”活动。 七、 结语:节日的生命力与当代价值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活水。本部分将总结各节日所共同构建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对自然的敬畏、对家族的忠诚、对和谐的追求。同时,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这些节日的文化纯粹性与时代适应性,使其在现代生活中持续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 本书特色: 多学科交叉分析: 结合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及地理学视角,提供立体化的节日解读。 详实的文献引用: 广泛参考《礼记》、《岁时记》、《东京梦华录》等古代典籍,溯源精准可靠。 地域差异的呈现: 不拘泥于单一范式,展现中国幅员辽阔背景下,同一节日的丰富面貌。 文化精神的提炼: 致力于挖掘节日背后的哲学思辨与伦理规范,而非停留在表面习俗的罗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工业标准演进的专业人士,我特别关注这类规范在技术语言和术语定义上的精确性。在节水领域,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用水效率”和“节水率”。如果一本规范在这类核心定义上含糊不清,那么后续的检测人员、工程师乃至设计师之间就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导致认证结果的不一致性。我设想《节水产品认证规范(SL476-2010)》应该有一套详尽的“术语和定义”章节,对诸如“循环用水率”、“最小可用流量”等关键技术指标给出无可争议的界定。此外,一个成熟的标准体系,必然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这本书有没有对标国际标准(如ISO或相关的国际能效标签体系)进行对译或吸收?如果没有,它在拓展国际市场时可能会面临额外的认证壁垒。我非常期待看到它在标准化语言上的专业深度和与全球接轨的视野。

评分

我最近在着手研究消费升级背景下,市场对“可持续性”产品的需求变化,这让我对任何声称具备某种环保特性的产品都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对于一本规范性的文件来说,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技术的严谨性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我总是在想,如果这个规范制定得过于超前或者标准设立得过于苛刻,会不会反而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导致市场上的节水产品供给不足?反之,如果标准过于宽松,那就形同虚设,无法有效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富有弹性的、允许技术进步逐步融入的评估体系。例如,它是否考虑了不同地区的水质条件、气候差异对产品节水效果的影响?一个在干旱地区表现优异的节水灌溉系统,在湿热多雨的地区,其“节水”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可能就需要重新审视。因此,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标准是如何在理想模型与复杂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这种对实践复杂性的洞察,比纯粹的理论推导更令人信服。

评分

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任何涉及“认证”的规范,其最终落脚点都应该体现在包装标签上清晰易懂的信息传递上。我们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前,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去辨别真伪。我非常关心,如果SL476-2010是一个权威的认证标准,那么它要求企业在产品上展示哪些关键参数?是每冲洗一次用水量、还是单位产出水耗?更重要的是,这个认证标识是否具有足够的公信力,能让消费者无需再进行二次调研就能做出信任的选择?如果认证过程的透明度不高,或者后续的监督机制存在漏洞,那么再完美的规范也只是纸面功夫。我希望看到,该规范是如何设计“事后抽检”和“市场监督”环节的,确保一旦产品获得认证后,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维持高标准的节水性能。这种对执行力和监管的重视,远比单纯的初始测试要求更为重要,它关乎整个市场的健康生态。

评分

从时间维度来看,SL476-2010是一个2010年发布的标准,这意味着它承载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成就与认知水平。现在距离那个时间点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技术迭代的速度是惊人的。我好奇的是,这个规范是否具有足够的“前瞻性”,即它在制定之初,是否预留了升级的空间,以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节水材料或颠覆性的节水技术?例如,随着物联网和智能传感器的普及,未来的节水产品可能不再是固定参数的设备,而是能根据实时环境数据动态调节用水量的“智能”系统。如果这本书仅仅固守于静态的性能测试,那么它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就显得有些滞后。因此,我关注的重点是,它所确立的认证原则是否具有普适性,即能够“驾驭”未来技术的演进,而不是被技术本身所淘汰。一个真正优秀的规范,应该像一个坚实的地基,允许上层建筑进行无限度的创新和提升。

评分

这本《节水产品认证规范(SL476-2010)》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一份及时的参考指南。尽管我手头没有这本具体的书,但从其名称推断,它聚焦于节水技术的标准制定与实施,这在当前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我个人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关注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家居和工业应用中,如何量化地评估一个产品的节水性能,避免那些仅仅停留在口头宣传的“绿色口号”,是一个核心议题。我常常思考,一套成熟的认证体系,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份合格证书,更在于它构建了一套自洽的、可重复验证的评价框架。这套框架应该涵盖从原材料选择、生产过程能耗到最终产品使用寿命内的水效数据采集与分析。设想一下,如果这份规范能够清晰界定出“高效节水”与“普通节水”的界限,并能指导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升级迭代,那么它对整个产业链的推动作用将是颠覆性的。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不同类型产品(比如卫浴设备、灌溉系统、甚至工业冷却设备)的差异化测试方法论的深入探讨,而不是一概而论。这种专业性,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硬核”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