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景林,卢谌 译
图书标签:
  • 民法典
  • 德国民法
  • 法律
  • 法规
  • 德语
  • 法律文本
  • 法学
  • 德国法律
  • 法律参考
  • 法律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189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0563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8
字数:4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国民法典》(Burgerliches Geselzbuch,简称BGB)是德意志帝国1896年8月18日公布并自1900年1月1日施行的一部民法典,它是继1804年《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又一部重要的民法典。这部法典公布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已经过多次修订,有时甚至是重大的修订,包括条文的废止和增添,但它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和条文顺序的编排都没有发生改变。至今它仍是德国民法最重要的基础和最重要的渊源。
《德国民法典》体系完整,概念科学,字义准确,对20世纪各国制定的民法典有重大影响。瑞士、奥地利、日本、东欧各国和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法典的制定都在不同程度上参照了《德国民法典》。

目录

译者前言
第一编 总则(第1条至第240条)
第一章 人(第1条至第89条)
第二章 物、动物(第90条至103条)
第三章 法律行为(第104条至第185条)
第四章 期间,期日(第186条至第193条)
第五章 消灭时效(第194条至第225条)
第六章 权利的行使,自卫和自助(第226条至第231条)
第七章 提供担保(第232条至240条)
第二编 债务关系(第241条至853条)
第一章 债务关系的内容(第241条至第304条)
第二章 合同债务关系(305条至361条)
第三章 债务关系的消灭(第362条至397条)
第四章 债权的转让(第398条至第413条)
第五章 债务承担(第414条至第419条)
第六章 多数债务人及债权人(第420条至432条)
第七章 具体债务关系(第433条至第853条)
第三编 物权法(第854条至第1296条)
第一章 占有(第854条至第872条)
第二章 土地权利的通则(第873条至第902条)
第三章 所有权(第903条至第1011条)
第四章 地上权(废止)
第五章 役权(第1018条至1093条)
第六章 先买权(第1094条至第1104条)
第七章 物上负担(第1105条至第1112条)
第八章 抵押权、土地债务和定期土地债务
第九章 动产和权利质权(第1204条至1296条)
第四编 亲属法(第1297条至1921条)
第一章 民法上的婚姻(第1297条至1588条)
第二章 血亲关系(第1589条至1772条)
第三章 监护,法律照管,保佐(第1773条至1921条)
第五编 继承法(第1922至第2385条另行刊载)
第一章 继承顺序(第1922条至第1941条)
第二章 继承人的法律地位(第1942年至2063)
第三章 遗嘱(第2064条至第2273条)
第四章 继承合同(第2274条至2302条)
第五章 特留份(第2303条至2338条)
第六章 继承权的丧失(第2339条至2345条)
第七章 继承的抛弃(第2346条至2352条)
第八章 继承证书(2353条至第2370条)
第九章 遗产买卖(第2371条至2385条)

精彩书摘

第二分目登记社团 第55条[1] [地方法院的管辖] (1)第21条所称的社团,应在社团住所地所在辖区的地方法院的社团登记簿中进行登记。
(2)州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将数个地方法院辖区内的社团事件交由一个地方法院处理。
第55a条 [电子数据处理社团登记簿]
(1)州政府可以行政法规规定,以机器方式作为自动化文件进行社团登记,以及在何种范围内进行此种登记。在此,必须保证:
1.遵守通常进行数据处理的原则,特别是对数据丢失采取防护措施以及以至少每日更新的方式保有现存数据必要的拷贝,并安全可靠地保管原存数据及其拷贝;
2.能够将应进行的登记立即存人数据存储器,并且能够长期以可读的形式再现而不发生内容上的任何改变;
3.采取依《土地登记法》第126条第1项第2款第3点附件的规定所需要的措施。
州政府可以行政法规将依第1款的授权移转于州司法行政机关。
(2)即使以机器方式进行社团登记,也包括社团目录以及其他为进行社团登记所必要的目录的设置和进行记录。
(3)以机器方式进行的社团登记,就一个登记簿页而言,一俟该簿页上的登记存人为社团登记指定的数据存储器并作为社团登记簿而交付使用,即取代原登记。2在原社团登记簿的相应簿页上府讲行结束的记载。
……

前言/序言

  《德国民法典》(Btirgerliches Gesetzbuch,简称BGB)是德意志帝国1896年8月18日公布并自19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一部民法典,它是继1804年《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又一部重要的民法典。这部法典公布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已经过多次修订,有时甚至是重大的修订,包括条文的废止和增添,但它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和条文顺序的编排都没有发生改变。至今它仍是德国民法最重要的基础和最重要的渊源。现对这部法典作一简要介绍。
  一、《德国民法典》的产生
  1.《德国民法典》创设前的法律状况
  在19世纪的德国,各个地方的民事立法十分混乱。当时实行的私法制度和体系有法国法、普鲁士法、巴伐利亚法、萨克逊法、奥地利法、丹麦法和普通法(即罗马法)。除此之外,还大量适用所谓“特别法”,如1863年的《萨克逊民法典》。这种法律上的分裂与当时不断增强的民族意识是矛盾的,同时也严重地制约了工商业的发展。
  为统一这些法律制度和体系,德国在19世纪发起了一系列法典编纂运动。第一次法典编纂运动统一了票据立法,它以1848年颁行的《普通德国票据法》为标志。

罗马帝国兴衰史:从共和到拜占庭的千年史诗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艾尔温·冯·霍夫曼] 这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映照人类文明兴衰、权力更迭与社会转型的复杂镜子。 本书聚焦于塑造西方世界的基石——罗马帝国,以极其细致的笔触,剖析了其从一个城邦崛起为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直至最终分裂和衰亡的完整历程。 第一部分:共和国的熔炉与扩张(公元前509年 – 公元前27年) 本卷深入探讨了罗马共和国早期艰难的政治制度构建。我们审视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长期斗争如何催生了独特的成文法体系(如《十二铜表法》),以及这些法律原则如何为后世的法律思想奠定基础。重点章节详细分析了军事组织——罗马军团的结构、训练及其在征服意大利半岛过程中的效率。 随后的篇幅,笔锋转向布匿战争。我们不仅描绘了汉尼拔的军事天才和罗马的坚韧不拔,更细致考察了战争对意大利社会结构带来的深刻影响——大量奴隶的涌入如何加剧了土地兼并,催生了格拉古兄弟的社会改革尝试及其悲剧性的结局。 共和国末期的内战风暴是本书的高潮之一。从马略与苏拉的军事独裁,到庞培、克拉苏和凯撒组成的“前三头同盟”,再到“高卢的征服者”凯撒与元老院的最终决裂。作者凭借对一手史料的精准解读,重构了凯撒遇刺的政治博弈,以及屋大维(奥古斯都)如何以“第一公民”的身份,巧妙地终结了共和国,开启了元首制的新纪元。 第二部分:帝国的黄金时代与权力中枢(公元前27年 – 公元180年) 本部分详尽描绘了“元首制”的实质及其运作机制。我们探讨了奥古斯都的“恢复共和”的障眼法,以及他如何通过对军队、财政和行省管理的绝对控制,构建了一个稳定而高效的帝国体制。 “五贤帝”时期被视为罗马的“黄金时代”。本书细致考察了图拉真治下帝国版图的极盛,哈德良的“固守与内修”政策(包括对不列颠长城的修建),以及马可·奥勒留的哲学思想对统治艺术的影响。作者特别关注了这一时期帝国法律体系的成熟——《民法大全》的源头性文本,及其在行省治理中的实际应用,展示了罗马法对日常商业活动和人身关系的规范作用。 第三部分:危机四伏的第三世纪与帝国的重塑(公元180年 – 公元337年) 塞维鲁王朝的衰落标志着罗马进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三世纪危机”。本书将重点剖析这场多重危机的根源:边境蛮族入侵的加剧、货币的严重贬值、地方割据势力的抬头,以及频繁的军事政变对中央权威的系统性破坏。我们对比了不同皇帝(如马克西米安和戴克里先)试图通过“四帝共治制”和价格管制来挽救危机的努力,并评估了这些激进改革的长期后果。 君士坦丁大帝的崛起是本卷的决定性事件。本书不仅记录了他在军事上的胜利,更深入分析了其对国家结构和宗教政策的颠覆性变革: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标志着帝国政治重心的永久东移;而米兰敕令的颁布,则永久性地改变了罗马帝国与新兴基督教的关系,为中古欧洲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东西分治与西部的黄昏(公元337年 – 公元476年) 在东西部明确分治后,两个帝国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对于西罗马帝国,本书着重描绘了在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浪潮下的无可挽回的衰退。我们详尽分析了阿德里安堡战役的战略性失误,蛮族将军(如斯提里科和李希梅尔)对皇权的架空,以及帝国后期财政枯竭、税收体系崩溃的社会经济细节。 重点章节探讨了罗马城在蛮族(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手中的陷落,并非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社会契约的彻底瓦解。作者以严谨的史料为支撑,论证了西罗马“灭亡”的复杂性,即它是一个漫长、渐进的权力转移过程,而非一个单一的“终结之日”。 第五部分:拜占庭的遗产与罗马精神的延续(公元476年之后) 尽管西方帝国崩塌,但“罗马”的理念并未消亡。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东方——君士坦丁堡的“新罗马”。我们审视了查士丁尼大帝的伟大功绩,尤其是其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本书强调,正是这部法典,以其逻辑的严密性和体系的完整性,继承和保存了古典罗马的法律智慧,并最终通过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大陆的再发现,对现代大陆法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综合了考古学发现、铭文研究、文学批评等多方面材料,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罗马历史图景。 社会与经济聚焦: 摆脱纯粹的政治和军事叙事,深入探讨了罗马的城市生活、农业生产、奴隶制度以及行省的罗马化进程。 地理广度: 不局限于意大利半岛,详细考察了不列颠、高卢、北非和东方行省在帝国框架下的特殊地位和命运。 《罗马帝国兴衰史》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详尽且充满洞察力的罗马史框架,理解罗马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法律、语言、建筑和政治思维的轮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惊叹于其严谨与宏大叙事的著作。《德国民法典》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条理清晰的逻辑结构,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法律体系。对于初次接触民法典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但也极其有益的阅读体验。它并非易于消化的碎片化信息,而是要求读者沉浸其中,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原则。 作者在处理复杂法律概念时,并没有选择简化,而是力求精准。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其精确的定义和在整个法典体系中的位置。这种做法虽然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注意力,但却能确保读者建立起对民法典最根本、最扎实的认知。我尤其赞赏在某些章节中,作者对不同法律学派观点进行的对比和分析,这让我在理解条文的同时,也能看到法律思想的演变和争鸣。 本书的论证过程十分严密,每一项法律原则的提出都基于充分的法律推理和实践案例的支持。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于法律的敬畏之心,以及他试图通过这本书来传递法律的公正与理性。即使是一些我初读时感到难以理解的条款,经过作者细致的解读和阐释,也逐渐变得明朗。这种拨云见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识上的享受。 书中的章节安排也极具匠心,从基础的民事主体、权利能力,到复杂的债权、物权,再到家庭法、继承法等,层层递进,相互关联。这使得读者能够在一个连续的知识链条中进行学习,不断巩固和深化对前一章节的理解。我发现在阅读某些案例分析时,会不由自主地回溯到之前学到的原则,并尝试将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这种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德国民法典》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汇编,更是一种严谨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对社会契约精神的深刻阐释。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德国乃至大陆法系民法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需要耐心,但回报的却是对法律本质的深刻洞察。

评分

翻开《德国民法典》,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严谨气息。这本书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内容,向我展示了一个复杂但却井井有条的法律世界。作为一名对法律抱有初步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并非只能由专业人士阅读,它同样能够为渴望了解民法基本原理的人们提供宝贵的视角。 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煽情。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最简洁、最精确的语言来阐述法律条文。这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更加专注于法律本身的逻辑和内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具体法律规定的解释,它们往往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从宏观原则出发,逐步细化到具体情况。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概念的理解需要与其他章节相互印证。例如,在学习债权法时,会涉及到合同的成立和履行,而这些又与物权法和侵权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知识体系的 interconnectedness(相互关联性)让我意识到,民法并非是孤立的条文堆砌,而是一个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问题时,也展现了其深入的思考。他不会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不同的可能性,并分析不同观点背后的法律依据。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思考的欲望,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法律的理解和解读中。 总而言之,《德国民法典》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论证,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法律智慧的大门。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但其所带来的知识收获和思维提升,是毋庸置疑的。这本书适合那些对法律有着浓厚兴趣,并愿意深入探索其奥秘的读者。

评分

不得不说,《德国民法典》是一本极其“硬核”的书籍。它并没有试图去讨好读者,而是以一种最直接、最坦诚的方式呈现了德国民法的核心内容。对于那些对法律充满敬畏,并且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金矿。它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但其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 初读时,我被书中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精确的法律条文所震慑。这与我平时阅读的小说或散文有着天壤之别。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一本关于社会运行规则的说明书。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经过了精雕细琢,力求准确无误。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客观,几乎不带个人情感色彩,只是纯粹地陈述法律规定。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理解某些概念需要反复推敲,甚至需要结合上下文来揣摩其深层含义。例如,在涉及侵权责任的部分,作者对因果关系、过错以及损害等要素的界定,都极其细致。这种严谨性一方面让我感到挑战,另一方面也让我深深佩服德国法律体系的精细化管理。它不允许模糊和含糊,一切都必须有明确的依据。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一个高度发达和成熟的法律体系的运作逻辑。通过对《德国民法典》的学习,我得以窥见一个国家如何通过一套精密的法律框架来规范社会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对于提升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虽然阅读《德国民法典》的过程是充满挑战的,但我相信,任何愿意付出努力的读者,都将从中获得丰厚的回报。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种对理性、秩序和公正的追求的体现。这本书适合那些渴望深入了解法律世界,并且不怕艰深文本的求知者。

评分

这本《德国民法典》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法律领域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民法典这种东西离我非常遥远,充斥着各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繁复的条文。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并没有直接把我扔进冷冰冰的法条堆里,而是通过一种更加生活化的视角,循序渐进地带领我走进了民法的世界。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案例。比如,在讲解合同法的部分,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出合同成立的要件,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购物场景,让我清晰地理解了要约、承诺以及意思表示一致的过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一本枯燥的法典,而是在探索一个与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运作规则。 此外,这本书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例如在讨论物权法时,就深入分析了关于邻里纠纷、共有房屋使用权等问题,并引用了相关的法条进行解读。这让我意识到,民法典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学术研究,而是直接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类似情况,然后尝试用书中的知识去分析,这种参与感和代入感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书中对于民法典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的梳理也十分到位。它并没有将民法典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作者通过讲述一些重要的法律史事件和人物,让我对这部法典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宏观的视角,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让我对法律的演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开始明白,每一条法条的背后,都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总的来说,《德国民法典》这本书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和分析问题,如何认识到个体权利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平衡。虽然我距离成为一名法律专业人士还很遥远,但通过这本书,我无疑开启了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社会运作的窗户。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法律抱有兴趣,却又担心被专业术语吓退的读者,这本书会给你带来惊喜。

评分

《德国民法典》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抽丝剥茧”式的探索。我并非法律科班出身,但通过这本书,我得以一窥这部享有盛誉的法律典籍的精髓。它并没有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口吻来介绍法律,而是以一种更加注重事实和逻辑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地理解民法背后的逻辑和原则。 书中的结构设计相当精巧,从基础的法律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为复杂的法律领域。每一个部分都像是一个精心搭建的积木,前一个部分为后一个部分打下基础。我发现,当我在阅读某一章节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回想起之前学到的知识,并尝试将其应用到新的语境中。这种学习方式,让我对民法体系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 我对作者在解释一些看似抽象的法律概念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尤为赞赏。他不会仅仅给出定义,而是会深入剖析该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法律的内在逻辑,而非仅仅是死记硬背。 此外,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也十分精彩。作者通过引用真实的法律判例,将抽象的法条与具体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法律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些案例的分析,不仅帮助我理解了法律条文的含义,也让我看到了法律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德国民法典》是一本具有极高阅读价值的书籍。它以其深刻的见解和严谨的论证,为我提供了对法律世界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认知。虽然阅读这本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相信,任何愿意付出努力的读者,都将从中获益匪浅。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深入体悟的经典之作。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

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

速度好快就收到货了 书不错 还送光碟 就是快递不给力 太慢了 但还行 好期待的书 可来了女性是天生的购物狂,对于购物总是有一些潜藏在体内的欲望,其实女性购物是心理的一定反映,尽管并非所有女性都承认,促使购物欲出现的原因也并非每个女性都一样。西方有句古话:把东西卖给有钱、有势、有需求的人。有趣的是,这里的“人”更适合于指代女人。现代女性普遍经济独立,在家庭购物中大权在握,堪称“有钱有势”。而说到有需求,最近英国一本时尚杂志的调查结果作了最好的注脚——女人每5秒就要想到一次购物,这种痴迷甚至超过了与自己的伴侣相处。当然拉,我这种女性,自然喜欢到网上京东来挑选东西拉。嘻嘻!好了废话不说。通读这本书,是需要细火慢烤地慢慢品味和幽寂沉思的。亲切、随意、简略,给人洁净而又深沉的感触,这样的书我久矣读不到了,今天读来实在是一件叫人高兴之事。作者审视历史,拷问灵魂,洋溢着哲思的火花。人生是一段段的旅程,也是需要承载物的。因为火车,发生过多少相聚和分离。当一声低鸣响起,多少记忆将载入历史的尘梦中啊。其实这本书一开始我也没看上,是朋友极力推荐加上书封那个有点像史努比的小人无辜又无奈的小眼神吸引了我,决定只是翻一下就好,不过那开篇的序言之幽默一下子便抓住了我的眼睛,一个词来形容——“太逗了”。据了解,京东为顾客提供操作规范的逆向物流以及上门取件、代收货款等专业服务。已经开通全国360个大中城市的配送业务,近1000家配送站,并开通了自提点,社区合作、校园合作、便利店合作等形式,可以满足诸多商家以及消费者个性化的配送需求。为了全面满足客户的配送需求,京东商城打造了万人的专业服务团队,拥有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遍布全国的网点覆盖,以及日趋完善的信息系统平台。所以京东的物流我是比较放心的。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好书: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青春逝去,不必感伤,不必回首。或许他们早该明白,世上已没有了小飞龙,而她奋不顾身爱过的那个清高孤傲的少年,也早已死于从前的青春岁月。现在相对而坐的是郑微和陈孝正,是郑秘书和陈助理是日渐消磨的人间里两个不相干的凡俗男女,犹如一首歌停在了最酣畅的时候,未尝不是好事,而他们太过贪婪固执地以为可以再唱下去才知道后来的曲调是这样不堪。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所以作者写的故事是来纪念。不是感伤懊悔,而是最好的纪念。道别的何止是最纯真的一段唯美, 而是我曾经无往不胜的天真青春啊。请允许吧,那时的少年,尽情言情。一直言情,不要去打扰他们,他们总有一天会醒来。告别青春,因为青春,终将逝去。陪你梦一场又何妨。二、写不尽的儿女情长,说不完的地老天荒,最恢宏的画卷,最动人的故事,最浩大的恩怨,最纠结的爱恨,尽在桐华《长相思》。推荐1:《长相思》是桐华潜心三年创作的新作,将虐心和争斗写到了极致。全新的人物故事,不变的感动、虐心。推荐2:每个人在爱情中都有或长或短的爱而不得的经历。暗恋是一种爱而不得,失恋是一种爱而不得,正在相恋时,也会爱而不得,有时候,是空间的距离,有时候,却是心灵的距离。纵然两人手拉手,可心若有了距离,依旧是爱而不得。这样的情绪跨越了古今,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推荐3:唯美装帧,品质超越同类书,超值回馈读者。《长相思》从策划到完成装帧远远领先目前市场上同类书,秉承了桐华一贯出产精品的风格,将唯美精致做到极致,整体装帧精致唯美,绝对值得珍藏。京东有卖。

评分

纸质很好,包装不错,收货时间快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