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环境设计年鉴

2007中国环境设计年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绮曼,诸迪,黄建成 编
图书标签:
  • 环境设计
  • 中国环境
  • 设计年鉴
  • 2007年
  • 建筑设计
  • 景观设计
  • 室内设计
  • 城市规划
  • 设计趋势
  • 行业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4344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3400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0
字数:34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展示中国环境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总结环境设计的经验,推动我国环境设计事业的发展,从2007年开始,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计划每年出版《中国环境设计年鉴》,以此填补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年鉴的空白,建立中国环境设计年鉴出版的学术平台。
自2003年底成立以来,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以推动中国环境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环境设计的专业水平、促进中国环境设计与国际交流为已任。继每两年举办一次“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赛暨论坛后,又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共同打造国内极具学术价值的环境设计年鉴。

目录

A 景观设计
绿林中的红飘带——秦皇岛市汤河滨河公园设计
“非农时代”的稻田——沈阳建筑大学景观设计
与洪水为友的艺术——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非常地方的寻常景观—一中共中央党校东区景观设计
苏州博物馆水庭景观设计
上海西郊滨江会所景观设计
西安曲江唐诗博览园设计方案
文华广场
广东书法院建筑室内外设计
美术学院画室外建筑改造和景观设计
西湖创意谷景观设计
广瑞中学景观设计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景观设计
广东省广州市力迅·上筑景观设计
广东省中山市鄂尔多斯尚城景观设计
锡山高级中学堰桥校区景观设计
天津市高档住宅“格调故里”建筑设计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重庆乡村之家
什刹海会馆
天津涉外居住社区——天娇园
西溪一期·梅竹山庄
西溪一期·秋雪庵
西溪一期·西溪梅墅
西溪一期·烟水渔庄
绵阳中华科学家公园四大发明广场规划设计
成都中国诗歌文化中心园区建设项目
杭州京杭运河东岸景观及建筑设计
黄土现代人居要领设计
城市中的会所
一个“园”的设计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综合楼改造工程
上海理工大学休闲广场景观设计
吴葬之纪念馆
凤凰广场二期工程
广东省广州市光大花园E区景观设计
泰安交通局建筑与景观设计
北仑中心区东海明园景观设计
济南机车新村小区规划
“凤凰乐园”游乐场主题公园
大汉之魂——汕头市博物馆大型系列壁画
都市之光一金刚玻璃壁画
丹凤啼翠——大型灯光雕塑
情结——抽象雕塑
杭州西湖环境改造城市家具设计
B 室内设计
大金商业展示设计有限公司
JAsONwOOD牛仔概念旗舰店
智汇堂
尤其广告
光线传媒办公楼
雅虎中国北京办公大楼
大吉温泉度假村会议中心
某建筑师工作室
北京金色定期精品店
The Deeper Grace“深调”奢华
某会所设计
宁波东湖花园别墅
杭州逸天广场·E线阳光
杭州逸天广场·时尚星空
杭州逸天广场·文风月色
西安圣豪轩
锦绣香江山水华府别墅
建屋国际酒店
平民住宅
游夫家韩国石锅拌饭专门店
重庆王府井尚宫美食苑
……
C 家具设计
D 学术篇
E 大事记

前言/序言


2007中国环境设计年鉴:缺失的篇章——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视野 导言: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设计反思 2007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城市的天际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重塑。然而,伴随高速增长的,是对城市肌理、生态平衡以及人居环境质量的深切忧虑。如果说2007年的《中国环境设计年鉴》集中展示了彼时行业的主流成就与焦点——例如标志性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以及新兴的景观设计理论——那么,本次旨在弥补和拓展的系列性回顾与前瞻,则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可能被弱化或尚未充分探讨的议题:大规模城市更新的内在冲突、生态基础设施的先驱实践,以及设计伦理在快速发展中的坚守与挣扎。 本系列文集并非对既有年鉴的简单补充,而是基于后见之明,对2007年前后设计语境进行的一次深度挖掘和批判性重构。我们聚焦于那些正在萌芽,但尚未完全开花的结果,即对“可持续性”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将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美化”提升到“解决城市问题”的结构性转变。 --- 第一部分:被遗忘的尺度——社区与微观环境的韧性重建 2007年前后的许多设计案例,往往聚焦于宏大的城市节点或引人注目的地标项目。然而,城市真正的生命力存在于其肌理之中——街巷、邻里空间以及居民的日常体验。 1. 旧城改造中的“慢设计”探索: 在城市扩张的阴影下,部分地区开始了对老旧居住区(如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尝试。与简单粗暴的拆迁重建不同,本部分考察那些试图保留历史记忆和邻里关系的“微创手术式”更新项目。例如,某些试点性项目中,设计者开始尝试引入“共享花园”、“社区厨房”等元素,而非仅仅是规划道路和新建单元。这些探索触及了设计中关于“社会资本”的维护,挑战了当时主流设计中对效率和现代化的单一追求。我们审视了那些在实践中遇到的阻力——居民的适应性、产权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严格的造价控制下实现品质的提升。 2. 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渗透的早期博弈: 虽然“海绵城市”的概念在随后十年才大放异彩,但2007年前后,少数先锋性的市政项目已经开始对雨洪管理和土壤渗透性进行实验。本篇将聚焦于那些将渗透性铺装、小型滞留池等“软”技术融入现有公园和广场设计的案例。这些早期实践往往因成本考量或行政推动力不足而未能大规模推广,但它们为后来的系统性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工程数据和设计经验。我们对比了这些小规模的生态工程与当时流行的、以混凝土和硬质铺装为主导的“大景观”模式之间的哲学差异。 --- 第二部分:超越形式——材料、技术与低碳的萌芽 2007年,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消耗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这对依赖高能耗材料的建筑和景观行业提出了隐性的挑战。 1. 本土材料的复兴与再定义: 年鉴可能更关注于进口材料或高科技饰面的应用,但本部分将深入挖掘那些坚持使用地域性、可再生或低加工能耗材料的设计师。我们探讨了夯土技术在当代景观墙体中的应用、回收木材在公共座椅和构筑物中的创新处理,以及地方性石材的精细化加工,使其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运输能耗。这不仅是材料的选择,更是对供应链和本地手工艺的重新连接。 2. 景观照明的能源效率革命前夜: 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城市夜景照明正经历从高压钠灯向LED过渡的关键时期。本节分析了2007年左右,设计界对灯具效率、光污染控制以及智能调光系统的初步认知和应用尝试。我们检视了那些在不牺牲视觉冲击力的前提下,率先采用低功率、高显色性LED灯具的公共空间项目,并评估了这些初期投入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城市能源管理规范的制定。 --- 第三部分:设计伦理与公众参与的结构性缺失 环境设计最终服务于人与环境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需要透明的沟通和广泛的共识。 1. 规划决策中的“看不见的公众”: 大规模的城市项目,尤其是在2007年大拆大建的背景下,公众参与往往流于形式或被设计成果本身所主导。本部分着重分析那些因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导致设计成果在实际使用中产生反作用力的案例。例如,一个在理论上“生态友好”的公园,如果其维护方式与当地居民的日常习惯相悖,最终将沦为低效的“景观摆设”。我们探讨了如何将“共创设计”(Co-design)的理念更早地植入设计流程,使环境设计成果更具生命力。 2. 绿色基础设施的制度困境: 环境设计成果的持久性依赖于后期的维护管理。2007年前后,许多创新的生态设计(如湿地公园、生态驳岸)在建成后,因管理权责不清、缺乏专业维护预算或被错误地按照传统市政标准进行“硬化”维护,而迅速退化。本部分着重梳理了“建管脱节”的现象,强调了将维护成本、生命周期评估提前纳入设计初期的必要性,并对比了国际上成熟的“生态资产管理”体系的初步借鉴尝试。 --- 结论:面向未来的设计视野 2007年的设计语境,是宏伟蓝图与现实约束激烈碰撞的时期。本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醒后人,真正的环境设计进步并非总由最引人注目的地标项目定义,而是潜藏在对细节的关注、对材料的敬畏、对社会结构的理解,以及对长期可持续性的承诺之中。这些“缺失的篇章”,构成了中国环境设计向更成熟、更负责任方向转型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版式布局,光是翻阅的过程就仿佛在进行一场视觉上的沉浸式体验。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分量十足,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程度。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不同设计案例的排版方式,它并非简单的图文罗列,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构图的艺术,让每一个作品都能在页面上“呼吸”。尤其是那些跨页的大幅图像展示,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之处纤毫毕现,即便是屏幕上难以捕捉的光影层次感,在这里也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这种对视觉体验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对“设计”这一主题最直接的致敬。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作品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要收藏和反复摩挲。每一次翻开,都能从那些精妙的排版细节中,捕捉到那个特定年份中国设计界对于美学和功能的深刻理解。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时代脉搏的探寻之旅。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2007年那个特定时间点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本土文化思潮碰撞出的火花。我尤其关注那些在地域特色和国际潮流之间寻找平衡的设计方案,它们讲述的故事远比单纯的视觉效果要丰富得多。那些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室内环境的案例,无声地诉说着当时人们对生活品质、对居住环境的集体想象和迫切需求。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向上的生命力,那是刚刚经历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中国,对于构建现代化、有尊严的生活场景所爆发出的创造热情。它不是冷冰冰的案例汇编,而是一部鲜活的社会变迁史的侧影,让人在欣赏设计之美的同时,也深深地思考设计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意义。

评分

从文献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系统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基准线,让我们能够横向对比不同设计机构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侧重方向。特别是对于研究中国设计史的人士,这个“年鉴”的性质,意味着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原始记录价值。我惊喜地发现其中收录的一些项目,后来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性作品,而这本书却记录了它们尚处于萌芽或初期实践阶段的面貌。这种时间的切片感,让阅读体验充满了考古般的乐趣。它像一份官方的、经过严格筛选的档案,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为后续的设计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佐证材料。

评分

这本书在深度挖掘设计理念的层面上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美观展示,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项目背后的思维逻辑。那些设计者的访谈和解析部分,观点犀利而富有洞察力。我特别喜欢他们阐述如何将复杂的场地限制转化为创新的设计契机,以及面对本土材料和传统工艺时的再创造性转化。这种对“如何思考”的关注,对于正在摸索前行的年轻设计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精神食粮。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框架,教会我们如何将抽象的设计理论,落地到具体的物理空间和人文需求之中。书中的文字论述逻辑严密,用词精准,虽然涉及专业术语,但表达得清晰流畅,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感,真正做到了专业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现有环境进行重新审视的兴趣。读完之后,我走在日常的街道上,看待那些建筑的窗线、材质的选择,甚至公共座椅的摆放,都会不自觉地带上一种“设计批评”的滤镜。它改变了我对“日常设计”的麻木感,让我意识到每一个被放置的物体、每一个被划分的空间,背后都蕴含着选择与权衡。这种“被赋能”的感觉非常棒,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展示,而是贴近生活的、可以被感知和体验的智慧结晶。书中的多样性也让人大开眼界,从大型公共建筑到精致的室内软装,展现了设计的广阔疆域,让我对未来设计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元的想象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