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戰爭史》是蔣介石親自下令颱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颱灣三軍大學奉蔣介石手令,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曆代戰爭史》於1972年麵市。後來,颱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鬍佛研究所等,紛紛緻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裏、宋晞等學術名傢擔任指導委員,成就瞭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曆代戰爭史》結構依曆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鞦、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前後共四韆六百多年,分立十八捲。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閤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後,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後情況等,最後是綜閤評論。
《中國曆代戰爭史》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閤,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優秀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齣現能齣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本書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後,即令軍事譯文齣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後,隻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後附文及蔣介石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本次引進齣版,除將黎明版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餘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本書為第8冊,涵蓋瞭唐初李淵開國至武則天篡唐擅政一段時期的史事及戰爭。戰役包括:唐開國之進取長安之戰、平定北方群雄之戰、平定南方群雄之戰,以及唐初對外進行之諸戰役。武則天篡唐後之對內對外諸戰役也有涉及。
作者簡介
颱灣三軍大學,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後遷往颱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閤參謀大學”,1969年閤並颱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再次改名“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颱灣的蔣介石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1956年1月,颱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並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曆時16年。更於1975年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曆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目錄
第一章 唐代全般形勢
第一節 唐代一般大勢
第二節 政治經濟社會概況
第三節 戰爭與國防
第四節 兵製及戰略戰術
附圖8-282唐代國境、國防要點、各道及國防陸路交通乾綫概況圖
第二章 唐開國之戰一——進取長安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李淵起兵導因
第二節 李淵世係及其開國諸重要人物
第三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四節 太原起兵及其方略
第五節 作戰經過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論
附圖7-273隋末群雄割據概況圖(見第7冊)
附圖8-283李淵進兵長安經過圖(一)
附圖8-284李淵進兵長安經過圖(二)
附圖8-285李淵攻長安作戰經過圖
第三章 唐開國之戰二——平定北方群雄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唐底定北方之方略
第三節 各戰場之地理形勢
第四節 平定西秦薛仁杲
第五節 平定涼州李軌
第六節 平定並州劉武周
第七節 平定夏王竇建德、鄭王王世充
第八節 平定劉黑闥
第九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7-273隋末群雄割據概況圖(見第7冊)
附圖8-286唐平定西秦作戰經過圖
附圖8-287唐平定劉武周作戰經過圖
附圖8-288唐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作戰經過圖(一)
附圖8-289唐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作戰經過圖(二)
附圖8-290唐第一次討劉黑闥饒陽會戰經過圖
附圖8-291唐第二次討劉黑闥洺水會戰經過圖
附圖8-292唐第三次討劉黑闥昌樂會戰經過圖
第四章 唐開國之戰三——平定南方群雄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第三節 平定蕭銑之戰
第四節 平定林士弘、輔公祏之戰
第五節 申論
附圖7-273隋末群雄割據概況圖(見第7冊)
附圖8-293唐平蕭銑之戰經過圖
附圖8-294唐平輔公祏作戰經過圖
第五章 唐初對外戰爭之一——徵東突厥、薛延陀、迴紇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突厥八次入寇及玄武門之變
第二節 唐外徵準備及戰略
第三節 戰略地理形勢
第四節 徵東突厥之戰——二次徵伐
第五節 徵薛延陀迴紇之戰——二次徵伐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8-295唐徵東突厥前一般形勢圖
附圖8-296唐滅東突厥作戰經過圖
附圖8-297唐徵薛延陀作戰經過圖
第六章 唐初對外戰爭之二——徵吐榖渾、高昌、龜茲及西突厥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略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第三節 徵吐榖渾之戰
第四節 徵高昌之戰
第五節 徵龜茲之戰
第六節 徵西突厥之戰——四次徵伐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八節 申論
附圖8-295唐徵東突厥前一般形勢圖
附圖8-298唐徵吐榖渾作戰經過圖
附圖8-299唐徵高昌、龜茲作戰經過圖
附圖8-300唐徵西突厥一般形勢圖
第七章 唐初對外戰爭之三——徵高麗、百濟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與作戰方略
第三節 第一次東徵
第四節 第二次東徵
第五節 第三次東徵
第六節 第四次東徵
第七節 第五次東徵
第八節 平定高麗新羅之餘亂
第九節 申論
附圖8-301唐太宗親徵高麗經過圖
附圖8-302唐太宗、高宗曆次徵高麗經過圖
第八章 武後擅政及其對內對外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與作戰方略
第三節 武後擅政導緻之內戰
第四節 契丹背叛入寇河北之戰
第五節 東突厥復興、入寇與中宗復位
第六節 唐周與吐蕃之和戰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8-303徐敬業及唐宗室起兵概況圖
附圖8-304契丹入寇概況圖
附圖8-305武後時代突厥入侵概況圖
附圖8-306唐高宗、武後時代吐蕃入寇概況圖
索引
前言
序言一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陸軍二級上將徐培根
人類在數十萬年持續不斷之生存鬥爭中,其齣現於鬥爭舞颱或消逝而退隱,乃曆史上所常見不鮮之事。尼羅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達米亞草原之古代巴比倫人,在世界早期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與貢獻。但曆時既久,其適應力不足以抗禦時代之巨輪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齣人類鬥爭之舞颱,闃然無聞於世。獨我中國之文明,興起之早,蓋與古埃及與巴比倫文明相頡頑,迄今已曆五韆餘年。在此長期之生存鬥爭中,我國國勢雖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但至今猶能卓然自立於世界者,此其中當有其長存久持之道。吾人綜讀此五韆餘年之曆史,細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為英國近代史學傢湯因比氏(A.J.Toynbee)所發見之定則,即艱難奮鬥,乃能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湯因比之言曰:
“人類所受嚴酷之考驗,其第一個階段是由陰入於陽(即由靜入於動),其所經過是動的行為,這是人類受到敵人大挑撥(Temptation)而做齣的。人類付齣其智慧與努力之代價,曆盡艱難睏厄,最後終於剋服敵人獲得勝利,遂居於進步前驅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頓在其所著《文明與氣候》一書中亦有如下之記述:
“許久許久以前,一群無衣的、無居室的、無火的野蠻人,來自熱帶中溫暖的故居,逐步嚮北方前進,由春季以迄夏末。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所離開的是溫暖之地,直至九月,纔於夜間感到砭骨的風寒。一天一天的過去,情形又更壞瞭。他們不知道原因所在,到處亂竄以期避開。其跑到彆處的通通死亡。他們有極少數的人,看到這樣刺人的天氣無法可避,乃運用人類最高之能力,以從事於有意的發明。有些掘地以蔽風雨,有些采取樹枝樹葉蓋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獸皮以裹身。不久,這些野蠻人便朝嚮文明大步邁進瞭。裸體的有瞭衣服;沒有房子的有所遮蓋;一無儲備的則取肉類乾製而收拾起來,在鼕天並儲有硬殼果瞭。他們調整自己以適應艱苦之環境,終於步步嚮前得到瞭生存。”
像這樣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鬥爭,在中國古代傳說上亦有很多之記述,如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澤,皆為我國先民與自然環境艱難奮鬥之事跡。其間軟弱無能者多已歸於淘汰滅亡,惟有堅強奮鬥者始能繼續生存。此可證明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發見之原則,確為不易之定論。與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得相同之結論,我國孟子亦有同樣之言論。孟子之言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傢拂士,齣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綜閤孟子與湯因比氏之所論,即所謂“多難興邦”與“逸豫喪邦”之意。其實世界各民族,每個民族都是經曆過許多艱難與睏厄,但其勝敗存亡迥然異數者,蓋非艱難睏厄之難易,而在經曆艱難睏厄時能堅忍不屈,動心忍性與增益所不能之為難能可貴也。中華民族在其長期奮鬥之曆史中,經曆內憂外患艱難之多,無異於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剋服艱難卓然自立者,賴有此動心忍性堅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則為中華民族之政治思想,竟為天下一傢之世界思想也。《尚書·堯典》中首提“協和萬邦”。當時所謂萬邦,蓋即各氏族之眾多部落,而使和平輯睦以相處也。從史實上看,中華民族每當興盛時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鄰邦之依附者,完全為仰慕上國文化而貢納其方物。故鄰國之依附,乃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徵服。而治國者從不以徵服異族為榮,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為恥。在統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處,和協輯睦,文化混同,血緣交流,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中國政治思想之極則。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讓之氣氛中,如春風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覺,久之遂混化為一個民族,而其利害禍福無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韆餘年之曆史中,當時有所謂夏、夷、黎、苗、獫狁、獯鬻、肅慎、東鬍、戎狄、荊楚、百濮、群蠻,乃至鮮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迴紇、吐蕃、女真、濛古、滿洲等不勝枚舉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尋其痕跡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後裔,均渾然同處於中華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豈世界其他民族之殘忍相殺,或近代弱肉強食之理論所可比擬哉?原來世界人類,均屬圓顱方趾,其是否同齣於一源,固有待於研究與考證,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則屬心同理,行同倫也,此為中國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蓋實賴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國之軍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國古代兵學,對於用兵之戰爭均以仁愛為齣發點。《司馬法》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齣於戰。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太公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無取於民者,民利之,無取於國者,國利之;無取於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繚子》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又曰:“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也;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所以中國之軍事思想以安民利民為目的,而用兵則在誅伐暴亂,拯救人民為事,此與西方兵學傢以崇尚殺戮徵服者大異其趣。
吾人細讀中國五韆餘年之曆史,自原始之眾多異族並處,逐漸進於現今之民族混同,蓋無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為用,前者齣於堅忍不屈,故能曆久彌遠而卓然自立;後者齣於仁愛一體,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為中華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國開國之初,即有夏黎兩族黃帝與蚩尤之戰爭。當時蚩尤聲勢之優越,黃帝固以艱難百摺,始能獲取勝利者,但黃帝既勝之後,夏黎兩族相處若一傢之人,故兩族同化最早。嗣後湯武戰勝桀紂,既勝之後,則用夏變夷,翕然同化。後至漢唐宋明各代,亦無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觀,誠可證明中華民族之永存,實由於上述堅忍與仁愛之兩種民族性之交互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國曆史文化載籍浩繁,欲研求此種事理,則整理過往之史料而使成為一種有係統之記載,殆為今日史傢重要之責任。況當現代,世界已進至衛星飛彈氫彈鈷彈時代,人類已瀕臨毀滅之邊緣,則中華民族之卓然長存與涵容混同之史跡,殆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存之藉鏡。則斯編之輯,不僅可為中華民族後人在此劇烈競爭之時代中,知所以自處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類,殘忍相殺,終非永存之唯一途徑,而翻然有所改變,斯則世界人類共同之福祉也。
餘等奉命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故提其要點,垂涕而道,語重心長,不覺其言之深也。全書既將完成,乃以此意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國人,使知所以自勵;亦所以貢獻於世界,藉以增進共勉之道。
中國曆史典籍浩繁,史料豐富,而編者限於智識與時間,其取捨之間,常以與當時政治軍事有關者為範圍,因之其謬誤與遺漏在所難免,深望海內賢達,時加指正,則不僅本書之幸,編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精彩書摘
第二章 唐開國之戰一——進取長安之戰
一、太原起兵:大業十三年(611年)七月李淵起兵太原,八月剋霍邑、臨汾、絳郡。
二、渡河作戰:同年八月末淵軍分彆自梁山、河東渡河,九月剋永豐倉,然後東取潼關,西略渭北。
三、圍攻長安:同年十月初淵圍長安,至十一月初剋之。
四、平定河東:同年十二月破屈突通於潼關再攻河東,至武德三年(620年)初剋之。
五、李淵代隋:同年十一月淵立代王侑為恭帝、煬帝為太上皇。翌年三月煬帝被弑,五月淵受禪代。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李淵起兵導因(參看附圖7-273)
李淵於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1年)起兵太原,在其起兵前之一般大勢,已詳見本史第十一捲第五、六兩章之“戰後之政局”及“戰前一般形勢”節中,茲僅述李淵在隋末時之活動概況於下。
李淵在隋文受禪時為韆牛備身,而文帝獨孤皇後乃淵之從母,故在隋特見親愛,纍遷譙、隴、岐三州刺史。大業初,曆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徵為殿內少監。九年遷衛尉少卿。遼東之役,督運於懷遠鎮,及楊玄感反,受詔馳驛往執弘化郡(治今甘肅慶陽縣)留守元弘嗣,弘嗣,乃斛斯政之親也(斛斯政與楊玄感叛,已見前)。淵遂代為該郡留守。由於淵曆任中外之職,素樹恩德,而是時天下已亂,遂結納豪傑,眾多款附,煬帝因而忌之,下詔徵還行在所。淵知為帝所忌,乃縱酒納賄以自晦。至大業十一年四月,煬帝欲北巡雁門,而河東群盜紛擾,復命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承製黜陟,討捕群盜,以平盜之功,遷右驍衛將軍。煬帝已遭雁門之睏(大業十一年八月),突厥之患益深;而涿郡賊甄翟兒又進犯太原,煬帝遂命淵為太原留守(大業十二年十二月),以挽救太原之危。但是時天下大亂已不可收拾,竇建德、格謙等擾亂於河北諸郡,盧明月擾亂於河南,徐圓朗起兵於魯郡(今山東滋陽縣),劉武周起兵於馬邑(今山西朔縣),梁師都起兵於朔方(今陝西橫山縣西),郭子和起兵於榆林(今綏遠鄂爾多斯左翼後旗黃河南流處),薛舉起兵於隴西(今甘肅隴西縣西南),李軌起兵於河西(今甘肅武威縣),李密、翟讓取洛口倉,逼東都(皆為大業十二年十二月至翌年七月之事)。李淵在此種大亂形勢之下,遂乘勢起兵焉。
第二節 李淵世係及其開國諸重要人物
一、李淵世係
李淵隴西成紀人(成紀縣今甘肅秦安縣北),其七世祖暠當晉末時據秦涼以自王。暠生歆,歆為沮渠濛遜所滅,其事已見本史第九捲。歆生重耳為魏弘農太守。重耳生熙為金門鎮將戍於武川(綏遠今縣),因留傢焉。熙生天賜(《舊唐書》為锡),為幢主。天賜生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北)周代(西)魏有功,皆為柱國。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追封唐國公。虎生昞,襲封唐公,為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至隋文帝作相,還復本姓。昞生淵於長安,七歲襲封唐公;及長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無貴賤鹹得其歡心。隋受周禪,補韆牛備身。文帝獨孤皇後,即淵之從母,由是特見親愛。纍遷譙、隴、岐州刺史。有善相者謂其骨法非常,必為人主,因而頗以自負。至大業年間,纍為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及殿內少監、衛尉少卿。楊玄感叛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8冊):唐(上)(附地圖冊) 中信齣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8冊):唐(上)(附地圖冊) 中信齣版社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