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临证分析运气学说/名家临证医著重刊

病机临证分析运气学说/名家临证医著重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应秋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病机学
  • 临证
  • 运气学说
  • 医著
  • 传统医学
  • 诊断学
  • 临床医学
  • 中医理论
  • 名家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科技
ISBN:9787532397754
商品编码:1029593385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9-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病机临证分析运气学说/名家临证医著重刊
  • 作者:任应秋
  • 定价:22
  • 出版社:上海科技
  • ISBN号:978753239775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9-04-01
  • 印刷时间:2009-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75
  • 字数:215千字

编辑推荐语

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研究“辨证”的基本知识,既散见于《灵枢》、《素问》两部古医经中,尤其集中地记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凡十九条。因此,从来研究病机的,无不首先研习这十九条。 本书分为经文节录、概述、临证分析、王刘张三家分析病机的比较观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内容提要

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研究“辨证”的基本知识, 既散见于《灵枢》、《素问》两部古医经中,尤其集中地记载于《素问· 至真要大论》,凡十九条。因此,从来研究病机的,无不首先研习这十九 条。
     唯十九条言简旨深,虽经注释,仍不易领悟其在临证时的具体运用。
    作者将十九条的原文拆散,提取其所有三十病证,分列于形体、藏气、二 阴、神志四类。每一病证,都就其原条文的精神所在,分析其为寒为热, 属虚属实之不同证候,并各拟附施治方药,足以启发对古典医籍理论的体 会和临证具体运用理论的方法。
     本书可供学习研究中医学者及临床医师参考。
    

目录

经文节录
一、概述
(一)发病
(二)病因
(三)辨证
二、临证分析
(一)形体诸病
1.眩晕
2.瞀冒
3.项强
4.口噤
5.振掉
6.瘛疭
7.厥逆
8.痿蹙
9.鼓栗
10.痉
11.强直
12.收引
13.转戾
14.肘肿
15.胀满
16.疮
17.酸疼
(二)藏气诸病
18.喘腣
19.郁
20.冲逆
21.呕吐
22.吐酸
23.下迫
(三)二阴诸病
24.大便固秘
25.癃闭
26.泄泻
27.小便浑浊
(四)神志诸病
28.狂
29.躁
30.惊骇
三、王刘张三家分析病机的比较观
方名索引


《中医病机与运气学说——临床辨证的深度解析》 在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病机学说与运气学说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共同构筑了中医认识疾病、指导临床的基石。本文旨在深入阐释这两大学说如何有机结合,为临床辨证提供更加宏观、精细乃至前瞻性的视角,从而提升诊疗的准确性和疗效。 一、 中医病机学说的核心内涵与临床应用 病机,简而言之,是指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它不仅仅是对疾病症状的简单描述,更是对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以及疾病发展趋势的深刻揭示。理解病机,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关键所在。 1. 病因与病机的辨证关系: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离不开病因。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外部或内部因素,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调、劳逸过度等。然而,病因并非直接等同于病机。病机是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例如,外感风寒,风寒是病因,而风寒束表、寒邪凝滞、阳气被遏则为病机。因此,辨识病因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人体反应的观察,探究其内在的病理机制,即病机。 2. 病位、病性、病势的辨析: 病机学说强调对疾病的“辨证”,即在认识疾病的基础上,分析其病位的深浅(属脏属腑、属表属里)、病性的寒热虚实(寒热、虚实、湿燥、瘀滞等)、以及病势的进退(是进退、迁延、缠绵还是缓解)。 病位: 明确病变发生的部位,是理解病机的重要前提。是表证还是里证?是阳证还是阴证?是脏腑功能紊乱,还是经络气血受阻?这些都关系到后续的治疗策略。例如,咳嗽,发生在肺,属肺系病变;腹泻,可能涉及脾、胃、肠等脏腑。 病性: 这是病机学说的核心。寒热、虚实是两个最基本、最核心的病性辨析。寒证多属阴、属里、属虚、属凝滞;热证多属阳、属表、属实、属耗散。虚证多因精气亏损,功能减退;实证多因外邪侵袭或内生病理产物阻滞。例如,同样是发热,实热证多伴高热、口渴、便秘,脉洪数;虚热证则可能伴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 病势: 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即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进),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退),是逐渐稳定(迁延)还是反复发作(缠绵)。这对于选择治疗时机、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例如,重症患者的病势判断,是决定能否抢救的关键。 3. 常见的病机类型: 病机学说归纳了许多常见的病机类型,如: 气滞、血瘀、痰凝、食积: 这些多属实证,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的重要原因。 阴虚、阳虚、气虚、血虚: 这些是虚证的常见类型,表现为脏腑精气不足,功能减退。 湿热、寒湿、风湿: 这些是湿邪与寒邪或热邪相结合的病机,常引起肢体困重、关节疼痛、消化不良等。 肝火上炎、心火亢盛、脾胃湿热: 这些是脏腑功能失调,热邪内生,郁结于内的病机。 肝阳上亢、肾精亏虚: 这些是老年病、慢性病中常见的病机,与脏腑功能衰退有关。 4. 临床辨证与病机: 临床辨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它是在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信息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最终形成一个疾病的“证候”诊断。而病机学说,正是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我们去理解和解析这些“证候”背后的病理机制。例如,患者出现头晕目眩、面红耳赤、口苦咽干、脉弦数等症状,通过辨证,可以判断为“肝火上炎”证。而“肝火上炎”的病机,便是肝阳升发太过,郁而化火,扰动清窍。明确了这一病机,才能针对性地制定“平肝潜阳、清泻肝火”的治法,选用如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二、 运气学说的奥秘与临床应用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产物,它研究天体运行、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规律。它为中医认识疾病提供了更加宏观、动态、预测性的视角。 1.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运气学说的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变化(气候、节气、岁运等)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变化,也与外界的自然变化密切相关。 2. 岁运、司天、在泉与六气: 岁运: 指一年中,五行(木、火、土、金、水)各自所代表的“运”的气候变化周期,以及与之对应的“太岁”值年。《素问·六节藏象论》等篇章详细阐述了岁运的规律。例如,某一年是“木运不及”,可能导致该年多风、少木、木不荣,肝失所养,脾胃受困。 司天与在泉: 这是运气学说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指一年中,四季(春、夏、长夏、秋、冬)的“气”由哪一个“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来主导。通常,春季主风,夏季主暑,长夏主湿,秋季主燥,冬季主寒。而“司天”是指一年中主导上半年的“气”(通常是春、夏、长夏之气),“在泉”是指主导下半年的“气”(通常是秋、冬之气)。例如,“太阴风木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意味着上半年风木之气盛行,下半年燥金之气主导。 六气: 即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是自然界中变化无穷的“气”的六种基本属性。正常情况下,六气在一年中按时令有序变化,人体能够适应。但当六气失调、异常(如“不及”或“太过”)时,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3. 运气学说与疾病的关系: 运气学说认为,每一种岁运、司天、在泉的组合,都会带来特定的气候特点和潜在的疾病倾向。 预测性: 运气学说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其预测性。通过分析当年的岁运、司天、在泉等信息,可以预判当年或未来一段时间内,哪些地区、哪些人群容易发生哪些类型的疾病。例如,如果当年是“火运不及”,可能意味着该年气候偏凉,易发寒证、脾胃病。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运气学说强调治疗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同年份、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不同,疾病的发生也不同,治疗方法自然也应有所调整。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如果某地湿气过重,则应着重祛湿;而在寒冷的冬季,则需注意温补阳气。 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运气学说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它关注气候变化对人体整体的影响。而病机学说则提供了微观的分析,关注具体病理变化。将两者结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通过运气学说预判到某年“湿邪为患”,再结合病机学说分析湿邪在人体内是如何引起“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的病机的,从而指导具体的治疗。 4. 临床应用举例: 流感预测与预防: 每年,公共卫生部门都会关注流感季节的预测。中医运气学说便提供了此类预测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当年的运气特点,可以预估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传播季节以及易感人群,从而提前做好科普宣传和预防措施。 区域性疾病的防控: 某些地区可能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在特定年份更容易发生某种疾病。运气学说可以帮助分析这些区域性的疾病规律,为当地的公共卫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慢性病的调养: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其发病和加重往往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运用运气学说,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在特定年份、特定季节,自己的病情可能出现的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生活起居和饮食调养。 三、 病机与运气学说的融会贯通 病机学说与运气学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 1. 运气学说为病机学说提供宏观背景: 运气学说揭示了外界自然环境变化对人体产生的整体影响,它为理解疾病的宏观诱因和疾病的流行规律提供了基础。当我们分析某个病机的形成时,可以追溯到当年的运气特点,看看是否是某种异常的气候因素导致了这一病机的发生。 2. 病机学说对运气学说的具体化和深化: 运气学说所揭示的宏观规律,最终需要通过病机学说来具体阐释。例如,运气学说预测“火邪为患”,那么在具体个体身上,火邪是如何转化为“肝火”、“心火”或是“湿热”的病机,就需要病机学说来细致分析。 3. “察其岁运,知其病机,审其证候,治其未病”: 这是将病机与运气学说结合的临床指导思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岁运(宏观背景),推断可能出现的病机(微观机制),进而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信息,分析具体的证候(疾病的临床表现),最终才能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甚至做到“治未病”(预防疾病)。 结论: 中医的病机学说和运气学说,是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的两大支柱。病机学说侧重于分析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和病理变化,而运气学说则提供了宏观的、动态的、预测性的视角,关注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的相互关系。将这两大学说有机结合,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疾病的本质,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更加个体化、精细化、前瞻性的诊疗方案,实现中医“上医治未病”的最高境界。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医学智慧,为人类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医历史和发展历程非常感兴趣的研究者。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的却不多。这套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为中医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在“名家临证医著重刊”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精选了历代名家的经典医著,并且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注释。我注意到,书中收录的医案,很多都来自于一线临床,真实反映了名家们是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医的临床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学派的临证特点,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古代医家思想的梳理和评价,非常有深度,也很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医案,更是对这些医案背后的思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帮助我们理解名家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诊断和治疗。我觉得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医发展史,或者想要学习历代名家临证经验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确实很精美,厚重的纸张,典雅的封面设计,一看就很有收藏价值。我最喜欢的是它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尤其是那些古籍原文的引用,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校勘和注释,这对于我这种对古籍原文比较挑剔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看古籍最怕的就是错漏和误读,这套书的严谨性让我可以放下心来,专注于理解医理。而且,它在古代医学理论与现代临床实践之间的衔接上也做得相当不错。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透,但初步翻阅下来,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堆砌的书,更是在探讨如何将古人的智慧转化为解决当下病患的实际方案。这种“古为今用”的视角,在我看来是中医书籍最宝贵的地方之一。它没有生硬地将理论脱离临床,而是通过大量的医案分析,生动地展示了辨证论治的精髓。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学习平台。

评分

拿到这套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浓厚的学术氛围。书中的文字,无论是理论的阐述还是医案的分析,都透着一股严谨和沉静。作者在引用古籍时,都会注明出处,并且对一些关键的字词进行解释,这对于我这种喜欢追根溯源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精髓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而这套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在讲医学,更是在传递一种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的阐释,并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与自然现象的联系,来帮助读者理解其内在的深刻含义。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中医,不仅仅是学习一套技术,更是学习一种看待世界、理解生命的方式。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医学知识本身,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和哲学智慧。

评分

我是一位资深的中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在这行里摸爬滚打这么久,深知临证的重要性,也见过不少理论扎实却临证乏力的同行。这套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不是那种空谈理论的书,而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我尤其欣赏它在“病机分析”上的深度挖掘,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病因病机,而是深入到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个体差异所带来的病机变化。这对于精准辨证施治至关重要。而且,书中对“运气学说”的解读,也显得格外透彻。我一直认为,运气学说是中医认识和防治疾病的一个重要维度,但很多时候,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深奥性,往往被忽略或误解。这套书却能将其与临证紧密结合,指出如何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运用运气学说的指导思想,来调整治疗方案,这在以往的书籍中是很少见的。我读完其中的几篇文章,感觉自己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治,也有了新的启发。

评分

我个人对中医的了解相对来说比较浅薄,平时看书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尤其是涉及到复杂的理论推演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渴望进步但又缺乏基础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在讲解中医理论的时候,非常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点点地引导读者进入中医的深邃世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理论的阐释,并没有直接搬用古人的原话,而是结合了现代的语言习惯和医学知识,进行了非常生动形象的类比和解释。这种“翻译”的过程,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同时,它还插入了一些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湿邪”的论述,通过一个具体的病例,清晰地展现了湿邪的形成、演变以及治疗思路,让我豁然开朗。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中医入门或者进阶的辅助读物,它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